新時代電池,很可能就是用病毒製造的

2021-01-12 Ostentatious

麻省理工學者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將病毒變成奈米級的組裝線;但這研究方向才剛剛開始。

2009 年,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前往白宮,為剛上任兩個多月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展示了一種小型電池。你或許會覺得這件事奇怪:畢竟沒有多少領導者會專程對一個小小電池感到興趣。但這可不是一顆普通的電池,貝爾徹用了病毒來組裝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和負極,進一步降低電池製造過程所產生的毒性並提高電池性能。在展示之後,歐巴馬立刻就宣布將投入20 億美元作為研究資金,而貝爾徹的這顆紐扣型電池,也對先進電池研究指出了一條可行方向。

在十年之後,她的研究成果相當可觀,成功找到了一種可適用於150 多種材料的病毒,並證明她的技術可以用於製造例如太陽能電池等其他材料。雖然貝爾徹「開著病毒做成的電動汽車」的夢想還沒實現,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們正準備把這項技術帶出實驗室,推向現實世界。

病毒在自然界裡可說是一種跨越了生與死之間鴻溝的「殭屍」。有的病毒就跟生物一樣擁有DNA,但如果缺乏宿主也無法複製繁殖,讓它們被定義成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然而病毒擁有用於奈米工程的潛力,正如貝爾徹的技術一樣,她把病毒用來改良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與充電率,甚至還能用更環保的方式製造電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電池研究科學家Konstantinos Gerasopoulos 就說:「在電池研究領域,大家對探索納米結構形式的電池電極材料越來越感興趣。」 「是有幾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化學技術來製造納米材料,但如果用病毒等生物材料的話,好處就是它們本身就以『納米』的形式存在,實質上就是用於合成電池材料的天然模組或支架。」

的確,在大自然中先前就有無需病毒的方法可用無機材料構建納米結構。貝爾徹最喜歡拿鮑魚殼當作例子,鮑魚殼輕巧而堅固,本身就是高度納米級結構,在數千萬年中,鮑魚演化出可以用自體蛋白質從環境中富含礦物質的水提取鈣分子,並將這些鈣分子沉積在自己其體內。這也讓貝爾徹靈光一現,說不定使用病毒透過類似原理,能進而幫助人類製造材料。

貝爾徹說:「我們一直透過研究生物學,來嘗試製造自然界中無法出現的納米材料。」「而我們已成功掌握這種技術的一部分,幫我們製造新的納米材料。」

貝爾徹研究的病毒叫做M13 噬菌體,它是一種感染細菌、在細菌中自我複製的雪茄狀病毒。雖然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用於納米工程的病毒,但貝爾徹表示由於M13 噬菌體的DNA 容易控制操縱,讓它特別具有研究潛力。包括M13 噬菌體的一些病毒可以透過DNA 自然或人為突變而具備附著在材料的能力,接著貝爾徹讓這些病毒感染細菌,從而複製數百萬個相同的病毒,隨著把這個過程不斷重複且微調,病毒就變成了電池架構師。

當然貝爾徹手上的突變病毒不懂怎麼分辨電池的陰極與陽極,但它們並不需要懂。病毒DNA 被調整為執行簡單的任務,但是當數百萬個病毒一起執行同一個任務時,就可以用來生產有用的材料。例如病毒可能被改造成在其表面合成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吸引吸附環境中的氧化鈷,只要越多病毒一起工作,就可以用來製造可以用在電極中的氧化鈷奈米線。

貝爾徹同時也不斷實驗、調整病毒DNA,並從中找出吸引不同化學元素的方程式;舉個例子,可能有一種病毒DNA 對凝聚磷酸鐵有良好的能力,但科學家只要透過方程式調整一下DNA,就能讓病毒更喜歡氧化鈷。理論上這種技術只要找到與其匹配的DNA 序列的話,就可以擴展應用到任何化學元素。從這角度上來看,貝爾徹這種技術跟那種傳統上為了配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完美品種犬的基因工程完全相反。但貝爾徹並不是在配種,而是在繁殖病毒製造電池。

貝爾徹已能用病毒組裝起電極,並成功做出一系列不同種類的電池。她為歐巴馬展示的電池是標準用在手錶,也可以為小型LED 供電的鋰離子紐扣電池。但貝爾徹更想做出像是鋰空氣、鈉離子等不一樣的化學電池,她認為跟那些成熟的鋰離子電池廠商競爭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我們不想跟現有科技競爭; 我們的初衷是,生物學可以用來解決那些至今無法解決的材料科學難題嗎?」

目前病毒電池最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如何透過病毒合成更有效的電極結構,來縮短離子通過電極時的路徑。伊利諾伊大學材料研究實驗室主任保羅·布勞恩(Paul Braun)就說提高電池的充電、放電速率一直以來都是能源儲存研究的「聖杯」之一,而原則上這種病毒組裝的電池確實可以透過優化電極的結構來提高電池的充電率。

不過到目前為止,貝爾徹用病毒組裝出的電極分子結構基本上還是太隨機了,但是她和她的同事正在努力引導病毒產生更固定的材料組成方式。儘管如此,她表示病毒電池的性能還是優於傳統技術所製成的電極,具備更高的能量容量、壽命和充電率。但貝爾徹說,病毒電池真正最大好處是環保,傳統電極製造技術必須在有毒化學物質和高溫環境下製作電池,但病毒電池不用,只要電極基本組成材料,就可以在常溫水中透過病毒製造。

貝爾徹說:「我的實驗室就是要研發更環保的科技;不只病毒,我們也正在研究包括電極材料來源、以及降低製造電極所產生的汙染物等問題。」她雖然拒絕透露更詳細的研究環節,但表示正在寫如何將這種技術用於能源商業化的論文。

但其實貝爾徹第一次提出用病毒驅動的組裝線製造材料的概念時受到了不少同事質疑。她說:「大家都覺得我瘋了!」但現在這概念已受到一定驗證,接下來則是要挑戰把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帶入生產線。「若要解決性能問題、成本壓低到傳統電池製成相比,病毒電池還要好幾年」,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化學教授Bogdan Dragnea 就說,「科學界最近才比較清楚怎麼從物理特性的角度去思考病毒怎麼製造材料。」

根據她在病毒研究的經驗,貝爾徹已經與其他人合作共同創立了兩家公司。Cambrios Technologies 成立於2004 年,試圖用類似於病毒製造的手法來製造觸控螢幕。她的第二家公司Siluria Technologies 則是致力於想辦法透過病毒將二氧化碳有效率地轉化為乙烯。貝爾徹還甚至用過病毒來組裝太陽能電池,但其效率不足以與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競爭。

病毒電池是否可以達到商業化生產所需的水準仍是一個難題。Gerasopoulos 就認為:「生物學製程的生產量要跟傳統大量化學製程相比並不容易,」他說,他並不認為無法克服,但「還是目前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即使現在世界上還看不到用病毒製造電池的特斯拉,但貝爾徹的生物奈米工程方法應用在跟電力無關的領域也具有巨大潛力,她就跟其他麻省理工的同事合作,透過這種技術用來鎖定癌細胞,原理是用奈米粒子追蹤太小而無法被醫生檢測到的癌細胞,來大幅提高癌症患者的早期檢測率並降低死亡風險。儘管還非常遙遠,但理論上這些納米生物材料甚至還可能可直接用來殺死癌細胞。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病毒這個詞一直代表著死亡與疾病,但貝爾徹的研究無疑用病毒幫助人類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相關焦點

  • 未來的電池,可能是用病毒做的
    新冠病毒,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敵人。它讓很多人只能「自囚」於家中,社畜們結束了 996 生活 ,卻迎來了 007 的在家辦公,還逼得小學生組隊給網課軟體打一星。它讓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消費欲望,全球電影業因疫情面臨 50 億美元損失,全球航空業的收入則可能減少 1130 億美元。
  • 用病毒造次世代電池驅動特斯拉?這位美國科學家還真沒瘋
    原來,Belcher 掌握了新的鋰電池正負極製造技術,但材料中有一項並不是來自元素周期表,而是我們談之色變的「病毒」。這一工程突破不但有望降低電池製造過程中的毒性,還能提高電池性能。當時,歐巴馬準備投入 20 億美元推進電池技術的進步,而 Belcher 的「病毒」電池就是未來風向之一。
  •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Winnie Lee • 2020-04-10 17:
  • 用新材料製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開拓創新的方法,讓太陽能電池吸收並利用紅外光。紅外光是太陽能電池技術通常無法獲得的光譜的一部分。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質》(Matter)和《物理化學快報上的兩項新研究中。化學和生物化學助理教授Lea Nienhaus說:我們正在研究一種優化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方法,主要目的是優化太陽能應用的這一過程。
  • 病毒也分「好壞」?麻省理工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新型生物電池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新冠病毒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敵人,全球疫情的發展導致人們的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 新冠病毒的源頭又有新說,可能是來自北極"冰河時代的微生物"引發
    這次全球的新冠疫情大爆發,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數百萬人確診感染,數十萬人死亡,全球經濟癱瘓,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對於造成這次災難的禍首:新冠病毒,它是怎麼忽然出現的?又是從哪裡來的?有關源頭的說法是大眾最為關心的,眾說紛紜,但一直也沒有結果。
  • 香港病毒學家金冬雁:「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說法完全是含血噴人
    這位呂克·蒙塔尼耶他也是說可能是因為需要造疫苗,如果真要人工製造愛滋病毒的疫苗,至少要找大多數愛滋病毒共有的序列,不能用只有少於萬分之一的機會出現的印度毒株的序列。所以說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愛滋病毒疫苗的產物,完全沒有任何根據,呂克這一個立論是完全不成立的。但是這幾個插入的序列是怎麼來的呢?現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最初的「祖爺爺」是蝙蝠病毒。
  • 高效、快速、大規模製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
    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用精製矽製成的,它能將太陽光轉化為清潔電力。不過,精煉矽的過程並不是清潔的,需要大量能源。為了尋找更環保的矽的替代品,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薄膜鈣鈦礦上,這種低成本、柔性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用最少的能源生產,幾乎沒有二氧化碳排放。
  • 如何說服爸媽,新冠病毒不是美國製造的
    內蒙古電視臺《新聞聯播》在昨天(8日)報導,快手某主播涉嫌「發布虛假違法信息」,稱新冠病毒為人工製造的「基因武器」,被採取了強制措施,拘留10日,罰款500元。 「科盲」不是「法盲」的藉口,更不能成為辯護理由。但對新冠病毒為人工製造的擔憂,儘管缺乏基本的依據,但仍在流傳。 石正麗被推到了中心。
  • 南山鋁業:高端製造再下一城 成為寧德時代電池鋁箔重要供應商
    近期,南山鋁業在上證E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是寧德時代(CATL)動力電池鋁箔(正極集流體)的重要供貨商。公司現已實現批量供應 12μm 厚度電池箔,正在研發 10-9μm 產品。目前國內市場需求主要以日、韓、德進口為主,國內可以生產的企業較少,公司進口替代優勢明顯。公司主要客戶有寧德時代、廣州納諾、杭州萬向、國軒高科、中航鋰電等。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通常使用的正極集流體是鋁箔,負極集流體是銅箔。
  • 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駁斥印度記者病毒中國製造言論
    一位印度記者就近日中國港大前僱員閆麗夢在美國炒作「病毒是中國人為製造的」一事挑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此回應稱,世衛堅信科學與證據,目前所有科學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而非人為製造。這裡包括SARS病毒,現在已經證明當初是從市場上的果子狸傳到人的。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是由蝙蝠傳到駱駝,駱駝傳到人。「新冠病毒怎麼傳過來的,現在還不清楚。」石正麗說。但是科學家也沒有放棄努力。努力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在自然界檢測和新冠病毒相似的病毒,在實驗室做動物感染實驗,也可以用囊膜病毒和受體相互作用的實驗搜尋可能潛在的中間宿主,這些實驗結果都可以為後續溯源提供重要基礎。
  • 學術頭條:新冠和MERS可能重組為嵌合病毒,新療法殺死卵巢癌細胞...
    新冠和MERS可能在人體內重組為嵌合病毒,傳播與致死風險大論文通過計算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的ORF1ab基因區域內存在很高的重組潛力,新冠病毒受體ACE2和MERS病毒受體DPP4在人的小腸等組織中都高表達,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之間存在重組的可能性。
  • .| 特斯拉全球最大充電樁在滬上線;寧德時代、LG布局動力電池新...
    寧德時代、LG布局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新項目。松下最早2021年為特斯拉試製新型電池。比亞迪的二手電池再利用將擴大到全球;中石化布局光伏發電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特斯拉全球最大充電樁在滬上線。國產特斯拉Model Y正式發售。能鏈集團將在2021年上半年赴美上市。
  • 美英澳科學家:排除新冠病毒人為製造可能,或已在人類中無害傳播幾十年!
    新冠肺炎病毒是上世紀初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以來,最大的一次全球性瘟疫爆發已經沒有疑問,那麼這個病毒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沒有找到最終的源頭,但一項新的研究認為,我們可能應該回溯到更久遠一些的時候,因為這個病毒有可能早就在人體中潛伏了。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其論文已發表在3月17日《自然-醫學》雜誌上。
  • 突破性材料可能可以將細菌轉化為電池,傳感器等
    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的新材料使他們能夠創建一個不僅可以收集和傳導電力,而且還可以「可編程的生物混合動力」的系統。添加能切割DNA鏈的酶會有效分解材料,從而成為電子流的「關閉開關」。研究小組表示,他們的生物混合系統不僅可以用作動力源,還可以用於製造其他種類的組件。
  • 新冠病毒露出破綻、「時間晶體」相互作用、華為發布5G時代十大...
    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NIAID-RML在監測新冠病毒突變動態的過程中,來自新加坡的科學家發現今年的1月到2月期間,新加坡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Δ382)的新冠病毒變體,這個缺失導致ORF8的轉錄直接被阻斷。相比於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系統性炎症更輕,不過兩組患者的病毒載量沒有差異。
  • 太陽能電池技術新突破–以前認為不可能
    NREL材料應用與性能中心的科學家,強調該研究的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凱文·舒爾特(Kevin Schulte)表示:「有大量的文獻表明,人們永遠無法使用氫化物氣相外延生長這些化合物。這就是許多III-V行業採用金屬有機氣相外延(MOVPE)的原因之一,MOVPE是佔主導地位的III-V生長技術。這項創新改變了一切。」
  • 捷克分子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就是源自美軍實驗室!
    博士工作照博士解釋說,病毒通常由易於變異、改變、融合和改變的RNA鏈組成,特別是在那些負責蛋白質生產的RNA片段中。在RNA的這個區域,變化是動態的,自然周期的突變是最常見的突變形式。然而,每一種病毒和它的每一個RNA都有一個叫做「控制室」的東西,一個控制其餘RNA突變的控制點。這個位於螺旋線最開始的RNA區域可以與計算機磁碟上的任何引導扇區相比較,作業系統本身就是從這個引導扇區啟動的。基本上,這可以看作是一個BIOS接口。一方面很難相信,這個過程起源於自然界,另一方面也很難相信,這種混亂和偶然的過程不會殺死病毒。
  • 十大化學革新技術:雙離子電池和治療新冠病毒的 RNA 疫苗
    毫無疑問,今年全球最大的焦點問題是新冠病毒,該名單除了治療新冠病毒方面的最新技術,還有涉及能源效率、治理汙染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領先技術。1、雙離子電池2019 年,鋰離子電池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是今年最新研製的雙離子電池又將電池技術推向新的高度。
  • PERC和HJT帶來光伏電池設備新時代!
    HJT 電池是在單晶矽片的兩面分 別沉積本徵層、摻雜層和 TCO 以及雙面印刷電極。其結構對稱、工 藝相對簡單。②低溫製造工藝。HJT 電池採用矽基薄膜工藝形成 p-n 結髮射區,制 程中的最高溫度就是非晶矽薄膜的形成溫度(200℃),避免了傳統晶體 矽電池形成 p-n 結的高溫(950℃)。可以降低能耗、減少對矽片的熱損 傷。③獲得較高的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