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外院 | 病毒複製、網絡走紅與帶病生存

2021-02-25 浙師大外語風

就詞彙聯想而言,很多人一說到病毒,就會聯想到細菌。在不少漢語本族語者的日常認知中,病毒和細菌在感情色彩上都算是貶義詞,指類似的微生物,都被認為是有害的,有些人甚至把兩者等同起來。

其實,病毒(virus)固然有害,細菌(bacteria)卻有利害之別。有些細菌確實會損害動植物,還易於引發人體疾病與炎症,但有時也會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細菌製作酸奶、醃製泡菜、釀造美酒、處理廢水、研發抗生素等等。可以說,利用有些類別的細菌,能夠極大促進或改善我們的飲食、醫學和生態科技,也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根據美國主流教科書《現代病毒學導論》,病毒是「亞微觀的寄生性的含有蛋白質衣殼的遺傳物質顆粒」。與細菌不同,病毒體型更加微小,有傳染性,本身沒有細胞,需要劫持其他生命體(活細胞)以自我複製的方式進行增殖,才能完成生命活動。病毒能在真空中存活,也能懸浮在空氣中,甚至能在極端嚴寒中藏匿,其身影似乎無處不在,人類受病毒侵襲的危險從未解除。從天花病毒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從SARS(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病毒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毒似乎從未遠離。

古往今來,人類已經與病毒多次交手,每次交手的代價都可謂慘烈,卻仍然難以準確預測病毒的行為。狂犬病毒會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感染者死亡;伊波拉病毒會引起出血熱,導致患者器官衰竭直至呼吸停止;愛滋病毒感染免疫系統,逐漸侵蝕人體細胞;如今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速度極快,感染可導致肺炎乃至死亡。即便如此,人們也從未放棄認識和防控病毒的努力。

對病毒的稱呼變化,反映了人們對病毒的認識變化。對病毒的科學認識源於西方,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相應英文單詞virus的詞源和歷史。

根據權威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virus(病毒)一詞於1398年在英語譯著中首次使用,該詞來源於拉丁文vīrus,意指「毒藥和其他毒液」(poison and other noxious liquids)。查詢在線英語詞源詞典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virus)可知,virus後來衍生出的「引發傳染病的病原體」(an agent that causes infectious disease)這一義項的最初使用可追溯至1728年。

一直以來,細菌致病學說佔據主流,人們只知道傳染病由細菌引起,並不知道病毒的存在。遲至十九世紀後期,人們在指稱生物體內增殖的毒素(poison)時,仍然會根據個人偏好選擇使用「bacteria(細菌)」「germs(病菌)」「contagion(觸染物)」或者「virus(病毒)」。事實上,直到1892年,病毒學學科之父伊萬諾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才在科學意義上真正發現了菸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縮寫為TMV)。

自我複製、傳播迅速是眾多病毒的關鍵特徵,這在病毒相關詞彙的孳生中也有體現。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當代,偽裝性強、能複製自身、對計算機造成破壞的惡意程序,也叫做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計算機病毒這個隱喻性(metaphorical)的稱呼,對計算機一般用戶來說,不僅是解釋性的(explanatory),也是構成性的(constitutive)。一般人離開這類隱喻沒法真正理解計算機是怎麼運作的(沈家煊,2011,《語法六講》,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27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聽到有人提起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也是一個借用病毒強大複製能力的隱喻性表達。病毒(式)營銷其實是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人際網絡,通過郵箱、聊天軟體等,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短時間內將信息傳向更多的受眾。

有趣的是,virus中的詞根vir加上後綴-al構成形容詞viral,有兩個義項。第一個義項是「病毒的;病毒性的;病毒導致的」。根據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viral),這一用法最早於1944年出現。另一個義項是「(通過網絡在個體之間迅速)病毒式的(傳播)」(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that quickly becomes very popular or well known by being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or sent from person to person by email, phone, etc.)。這個義項採自劍橋在線英漢雙解詞典(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viral)。該網頁上提供的兩個例子分別是:(1)Here’s a list of the top ten viral videos this week.(以下是本周十大病毒式傳播的視頻。)(2)Within days the film clip went viral.(幾天內這段電影視頻便病毒式地傳開了。)顯然,劍橋在線詞典提供的漢語譯文是欠妥當的,因為在漢語中「病毒」一詞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無論是「病」還是「毒」都容易引起消極的聯想,「病毒式傳播」之類的表達也就往往染上些許貶義。在漢語中,很多詞語是褒貶色彩分明的,而英語中的大多數詞語則是偏中性的,例如ambition既可以是「雄心」,也可以理解為「野心」,是雄心還是野心要視具體上下文而定。

viral形容詞的這個義項在網際網路語境中其實就是網絡走紅。英語本族語者經常使用viral來描述某事物在網際網路特別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上「流行」、「瘋傳」、「走紅」、「爆紅」、上了「熱門」或者突然「火了」起來。例如,在8月11日福克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上就報導了題為「English grandpa goes viral on TikTok for his thick Cornwall accent(英國老爺爺因他濃重的康沃爾口音而在抖音上走紅)」的新聞(https://www.foxnews.com/lifestyle/english-grandpa-viral-cornwall-accent)。順便提一下,從英語新聞的實際使用看,描述某事物在網絡上流行走紅,如果用動詞,trend一詞用得比較多,不妨參考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trend?q=trending這一網頁以了解相關用法。

誠然,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正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可是在大多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網絡流行走紅畢竟是件好事,至少不算是壞事。大多數中國人大概想不到,網絡走紅在英文中竟然和病毒式傳播關聯了起來。

從病毒複製到網絡走紅,我們看到了virus(病毒)因自我複製的特性而帶來的詞彙孳生力,也看到了英漢語言造詞用詞的褒貶色彩異同以及聯想心理的傾向性差異。儘管英語單詞virus在詞源上和漢語詞語「病毒」在聯想意義上都傾向於消極事物,但是viral一詞表示網絡流行走紅的用法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出場,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英語本族語者理性對待病毒的平常心,甚至帶有幾分幽默調侃的心理。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的當下,恐懼頹人精神,謠言毀人心智,我們一定要調整心態,保持樂觀,積極防控而又努力做事,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網《生命時報》曾於2019年12月30日刊載「病毒與人是敵也是友」一文(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9/1230/c14739-31527892.html),文中提到「生物呈現出的多樣性很大一部分得益於病毒,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也有1/10是在病毒幫助下產生的,地球溫度也與病毒活動息息相關」,病毒與人類沾親帶故,甚至說病毒「創造」了人類也不為過。該文認為,病毒是健康的敵人,也是研究生命活動的工具,病毒無處不在,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和它們「打交道」,我們要學會與病毒共存。

疾病有大小,也並非都是病毒引起的,而終生健康,完全不生病,又是幾近不可能的事實。於個人而言,帶病生存既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智慧。大多數人從出生開始就經歷過感冒、發燒、病毒感染等各類疾病,但最終大都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哪怕是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也萬萬不能被病毒嚇倒。我們應該樹立對病毒的正確認知,認真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及時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案,懷著樂觀的人生態度帶病生存,幸福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帶病生存對人類群體而言也是一種物種生存策略。自人類誕生以來,病毒就一直與人共存。普通病毒在體內存活一段時間後,人類的免疫系統就會適應並建立起防護機制。從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中也可以看出,病毒並不一定是致命的,大多數病毒的致死率並不高,許多病毒並不能置宿主於死地。對於某些病毒,我們早已有了針對性的疫苗。在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正在研製和試驗之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固然驚人,但是任何病毒都無法摧毀科學前進的動力,我們也沒有必要談「毒」色變。我們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堅持學習,努力工作,不斷提升身體素質與科學素養,學會與「毒」共存,提升戰「毒」能力,不僅要帶病生存,更要披荊斬棘,鞏固戰「疫」成果,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項事業的發展。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綜合認知能力視角下英語疫情新聞的研讀與利用」(2020YQJY353)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菲律賓巨型蝙蝠走紅網絡:體型足有成人大小,被視為伊波拉病毒宿主
    菲律賓巨型蝙蝠走紅網絡:體型足有成人大小,被視為伊波拉病毒宿主  olivia chan • 2020-07-07 17:
  • PNAS:發現非典病毒基因複製必需的酶
    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SARS冠狀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NAS)在線發表。該成果由生科院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現代病毒研究中心郭德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完成,論文題目為「Functional screen reveals SARS corona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14 as a novel cap N7 methyltransferase」,通訊作者為郭德銀教授,第一作者為生科院博士生陳宇,共同作者還包括現代病毒中心主任田波院士等。
  • 中國計量院通知:舉辦新冠病毒相關標準物質免費公益網絡培訓
    【儀器儀表網 焦點新聞】據分析儀器網訊,為進一步推動新冠病毒相關標準物質行業應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將於2020年10月9日,舉辦「新冠病毒相關標準物質培訓」。按照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將進行免費公益網絡直播授課。
  • 巴西少年繪製3D立體畫走紅網絡
    巴西少年繪製3D立體畫走紅網絡> "← →"翻頁 據哥倫比亞《時代報》11月13日報導,巴西一名15歲少年因其驚人的3D繪畫技術在社交網站上走紅
  • 【學術前沿】胡德慶/高欣聯合團隊揭示HIV潛伏感染與複製的表觀...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除一位患者外,其餘10位患者均出現中度或更嚴重的症狀,幸運的是,這11位患者目前均已康復。下圖為這11個突變病毒株的突變情況。分離並鑑定的11個新冠突變病毒株及其突變情況接下來,研究團隊檢測了這些分離出來的突變病毒株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檢測結果表明,感染Vero細胞時,不同的病毒株在複製能力上表現出顯著變化。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除一位患者外,其餘10位患者均出現中度或更嚴重的症狀,幸運的是,這11位患者目前均已康復。 下圖為這11個突變病毒株的突變情況。
  • 陝西已進入諾如病毒高發季 孩子出現嘔吐腹瀉症狀不要帶病上學
    日前,陝西省疾控中心發布12月健康提示,從10月開始已進入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高發季,近期我省已出現多起感染性腹瀉疫情。孩子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要帶病上學。天氣寒冷多種疾病「興風作浪」 謹記科學佩戴口罩疾控部門提示,近期氣溫將顯著下降,天氣寒冷,正是不少致病微生物「興風作浪」的好時機,公眾應注意預防新冠肺炎、諾如病毒感染、出血熱、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
  • 澳大利亞網紅袋鼠去世 曾因一身肌肉走紅網絡
    澳大利亞網紅袋鼠去世 曾因一身肌肉走紅網絡 "← →"翻頁 12月11日消息,來自澳大利亞艾麗斯斯普林斯的袋鼠羅傑(Roger)2015年因一組展示肌肉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繪製病毒「社交網絡圈」或有效預測禽流感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團隊的研究論文《中國活禽貿易在禽流感結構傳播圈中的作用評估》,研究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和重建的家禽運輸數據綜合分析,測量和比較了我國廣泛流行的三種禽流感病毒亞型:H5N1、H7N9和H5N6的空間傳播模式。
  • 病毒是怎麼複製的?
    病毒的複製病毒為顆粒狀的非細胞結構,極其微小,通常以納米為單位,營寄生生活。
  • 江漢大學回應院長被舉報文章抄襲:複製比符合慣例
    網言網語  「江漢大學法學院院長李衛東存在學術論文抄襲、以課題形式謀取私利等諸多問題,其被多次舉報後仍公示擬任江漢大學副校長一職……」  江漢大學法學院院長李衛東的提拔之路堪稱「坎坷」。  7月以來,一則實名舉報帖——《文抄公李衛東能「帶病提拔」嗎?!》出現在各大網絡論壇,發帖人為江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姚振強。
  • 病毒複製過程
    1 病毒的種類   雙鏈DNA病毒、單正鏈DNA(+DNA) 病毒、雙鏈RNA病毒、單正鏈RNA(+RNA) 病毒、單負鏈RNA(-RNA) 病毒和逆轉錄病毒。2 病毒的複製    病毒為顆粒狀的非細胞結構,極其微小,通常以納米為單位,營寄生生活。
  • 網絡謠言傳播如病毒複製 闢謠為何如此難?
    :人民圖片隨著論壇、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等的崛起,網絡謠言也呈激增之勢。隨著新媒體的崛起,信息傳播日益迅捷,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的傳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如何儘可能避免網際網路的「雙刃劍效應」?如何不讓充滿好心、飽含社會責任感的轉發,成為謠言擴散的支點?阻擊網絡謠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5月起,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已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部署打擊利用網際網路造謠和故意傳播謠言行為,一場網絡謠言阻擊戰正在打響。
  • 病毒網絡有助於加快細菌進化?
    細菌擁有潛移默化的進化優勢:它們在自己的網絡裡可以用來交換生存方案。活病毒網絡,可以在不相關細胞之間傳播遺傳信息。這一傳播過程被稱為「轉導(transduction)」,是細菌繞過垂直遺傳水平地共享信息的方法之一,可以使自然選擇緩慢形成的基因瞬間進入一個新種群。科學家們了解到轉導網絡一定會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影響細菌進化,並推測由轉導網絡引發的影響在時間上受到一定限制,因為傳導本身就很罕見。
  • 利導思維 與快樂相處 帶病延年
    挫折不是失敗,過去不等於將來,患病並非不能長壽。只要能把握好現在,利導思維,不被疾病嚇壞,認真轉彎,積極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加快奮鬥的腳步,有病的老年人同樣能夠與病共存,帶病延年,開創自己的新天地。體弱多病者長壽。美國人壽保險公司曾對百名逾百歲的老人進行調查,其結果令人驚訝:體弱者往往長壽,甚至多病長壽。
  • 病毒為什麼會殺死宿主?這不符合它們的生存進化啊?
    而對於病毒來說,它們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思慮,因為它們是沒有思維方式的,嚴格意義上來講病毒甚至算不上生命體,因為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生存繁殖都需要依靠於宿主細胞,它們不斷的藉助於細胞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從而導致細胞被破壞宿主生病,並且病毒在適應變異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向外傳播的情況。
  • 深圳先進院生產出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深圳先進院生產出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2016-05-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儘管現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控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卻無法徹底清除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是B肝病毒複製的模板,其在肝細胞核內持續、穩定的存在被認為是B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及抗病毒治療停止後復發的最重要因素。
  • 人類H5N1病毒複製速度持續增加
    人類H5N1病毒複製速度持續增加 來源:華文生技網 2007-01-09 09:14         Replikins公司在病毒身上找到一段特別的胜肽序列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專家介紹,科學界至今沒有找到寨卡病毒的抑制手段,其重要原因就是無法了解這種病毒的複製過程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