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央視曝光「毒膠囊」事件以來,不少人都開始談藥色變。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浸漬膨脹、工業強酸強鹼中和脫色、清洗處理皮革廢料,後熬製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藥用膠囊是一種藥品輔料,主要是供給藥廠用於生產各種膠囊類藥品。記者在當地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裡的膠囊出廠價差別很大,同種型號的膠囊按一萬粒為單位,價格高的每一萬粒賣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卻只要四五十元。
那麼,這種膠囊會對人體產生怎樣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媒體紛紛提到的檢測嚴重超標的鉻含量。之所以膠囊中會發生鉻超標,是因為黑心企業在製作膠囊時,用工業明膠代替了藥用明膠。合格的藥用明膠所用的豬皮和牛皮應是未經鉻鹽鞣製或未經有害金屬汙染的製革生皮或新鮮皮、冷凍皮。而製革廠的邊角料只能用來生產工業明膠。
鉻是一種化學元素,銀白色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屬 ⅥB族, 鉻的原子序數24,原子量51.996,體心立方晶體,常見化合價為+3、+6和+2,其中三價和六價化合物較常見。三價鉻,就是用來鞣製的鉻,它是陽離子,帶三個正電荷。而六價鉻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著一起形成原子團,以鉻酸根的形式存在。六價鉻有很強的生物毒性,長期接觸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劑量範圍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業中,六價鉻也是人見人厭的化學物質。各國對皮革中的六價鉻含量都有明確要求,最嚴格的是德國,2010年德國新修訂的法令規定,皮革中不得有六價鉻的檢出。
準確評估工業明膠的健康風險比較困難,原因有兩個,第一,鞣製雖然使用的是三價鉻,但是工業用鞣製試劑並不純,不可避免地含有六價鉻;第二,毒性較小三價鉻和毒性劇烈六價鉻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轉化。2010年,河北大學科研人員的市場調查結果表明,15個添加了明膠的食品樣品中,有13個超過2毫克/千克的標準,其中10個超過了100毫克/千克。毫無疑問,這些市場上的食品樣品中添加的都是工業明膠。
了解了工業明膠製作膠囊的危害性後,我們需要理性面對問題,置之不理和談藥色變都是不可取的。
網上有傳言說,攝入14ppm(ppm即百萬分之一)的鉻就會造成基因突變,這是對文獻的誤讀。相關文獻中所述的基因表達水平變化不等於突變。另外,該傳言也把總鉻和六價鉻混為一談了。總之,吃鉻超標的膠囊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並不會像傳言中那樣發生基因突變。
當然,既然發現了問題,我們就需要關注如何鑑別毒膠囊,以便我們免遭其更深的侵害。下面來跟大家分享幾個簡易的鑑別方法:
首先,色豔:工業明膠做的雜質多,顏色深,廠家會多加著色劑以掩飾雜質,所以顏色越鮮豔越有可能是工業明膠,而藥用明膠和食用明膠一般為無色或淡黃色;
其次,質脆:一般工業明膠雜質多,或可能含有澱粉等非明膠成分,所以膠囊一捏易碎;
再次,口松:工業明膠做的膠囊質量、材料、工藝差、膠囊口比較松,容易擰開。
面對問題,大家無需恐慌,只要理性對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