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腸道都有獨特的病毒「指紋」,年齡和種群影響其多樣性

2020-09-05 前瞻網

根據首個收集人類消化系統病毒種群的綜合資料庫的研究,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組成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另外,一項對健康西方人腸道病毒的分析還表明,病毒類型多樣性在兒童和老年人之間的「高峰」和「低谷」反映了生命周期中細菌的變化。

事實上,科學家對病毒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它們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表明病毒有可能代表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對抗致病細菌,特別是那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更好地了解腸道環境中的病毒,甚至可以增進對一些病情最嚴重的新冠患者所經歷的胃腸道症狀的了解。

由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腸道病毒資料庫確認了存在於人類腸道中多達33242種獨特病毒。不過這並不值得警惕——因為大多數病毒不會引起疾病。

研究人員計劃定期更新開放存取資料庫。「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可靠的起點,來觀察腸道生物群在人類中的樣子,」該研究的合著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博士後研究員Olivier Zablocki說。「如果我們能確定這些保持我們健康的病毒的特徵,我們或許就能利用這些信息設計出未來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那些無法用藥物治療的病原體。」

這項研究於8月24日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雜誌上。

如今,談論腸道微生物群中的好細菌和壞細菌是司空見慣的事,但腸道中的病毒——以及任何地方的病毒——都很難被檢測到,因為它們的基因組不像細菌基因組那樣包含共同的特徵基因序列。病毒的大量序列空間仍未被探索,因此常被稱為「暗物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大約10年來32項研究的數據入手,這些研究對16個國家的1986名健康人和病人的腸道病毒進行了觀察。利用檢測病毒基因組的技術,該小組確定了超過33000種不同的病毒種群。

第一作者安·格雷戈裡(Ann Gregory)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讀研究生時完成了這項工作,她說:「我們利用機器學習來整理對比已知病毒,並從中識別出未知病毒。」「我們對能在腸道中看到多少種病毒很感興趣,我們是通過能看到多少種基因組來確定的,因為我們無法直觀地看到病毒。」

他們的分析證實了一項小型研究的發現:儘管少數病毒群在某一人群中是相同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共同的腸道病毒核心群。

不過,研究人員們還是確定了一些趨勢。在健康的西方人個體中,年齡影響腸道病毒的多樣性——從童年到成年顯著增加,然後在65歲之後減少。這種模式與已知的腸道細菌多樣性的起起伏伏相吻合,但有一個例外:免疫系統不發達的嬰兒腸道內充滿了各種病毒,但細菌種類很少。

生活在非西方國家的人腸道病毒的多樣性要高於西方人。格雷戈裡說,其他研究表明,移居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非西方個體失去了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這表明飲食和環境造成了微生物差異。例如,科學家們在腸道中發現了一些完整的植物病毒——它們進入腸道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飲食。在分析的32項研究中,無論健康或生病的參與者都可以看到病毒多樣性的變化。

格雷戈裡說:「生態學的一般經驗法則是,多樣性越高,生態系統就越健康。」「我們知道,病毒和微生物的多樣性通常與一個更健康的人有關。我們發現,健康的人感染病毒的多樣性更大,這表明這些病毒可能會做一些積極的事情,發揮有益的作用。」

幾乎所有的種群(97.7%)都是噬菌體,也就是感染細菌的病毒。病毒沒有宿主就沒有功能——它們在一個環境中漂移,直到感染另一個有機體,利用它的特性進行自我複製。研究最多的病毒會殺死宿主細胞,但在Gregory和Zablocki工作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噬菌體型病毒會與宿主微生物共存,甚至產生有助於宿主細胞競爭和生存的基因。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資深研究作者馬修·沙利文(Matthew Sullivan)將目光投向了「噬菌體療法」(phage therapy)——這是一種有100年歷史的療法,即用噬菌體殺死耐抗生素的病原體或超級細菌。

「噬菌體是我們周圍龐大的生物體網際網路的一部分,當使用廣譜抗生素對抗感染,他們還會破壞我們的自然微生物,」沙利文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工具包,來衡量我們理解、使用噬菌體來調整幹擾微生物,使其回到健康狀態的能力。

「重要的是,這樣的治療不僅要影響我們人類微生物組,但也在其他動物、植物和工程系統抗病原體和超級細菌。他們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基礎可能不得不考慮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海洋。」

Matthew Sullivan教授幫助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跨學科研究合作。他最近和俄亥俄州立的新指導中心成立微生物科學也是傳染病研究所的微生物群落的程序。

Zablocki指出,關於病毒在腸道中的功能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這項工作得到了俄亥俄超級計算機中心的支持,並得到了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科學中心的資助。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3131282030456X?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8/200824131803.htm

http://www.sciencetimes.com/articles/27023/20200825/humans-unique-gut-virus-composition-fingerprint.ht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創建首個腸道病毒資料庫 可鑑定出33000多個獨特病毒種群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首個已知有關人類腸道中的病毒種群的目錄,該資料庫被稱為腸道病毒資料庫。這項研究表明,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種群就像他們的指紋一樣獨特。腸道微生物組已成為過去幾年研究的主要焦點,因為生活在消化系統中的數萬億微生物被發現在維持人類健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腸道中的這些生物絕大多數是細菌,但腸道微生物組不僅僅是大量的細菌,它還包括寄生蟲、真菌和病毒。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當然,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的,一項新的研究側重於這種關係的一些微妙之處。 缺乏健康的腸道細菌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當我們不吃健康的飲食時,情況也是如此。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特定食物對腸道細菌的確切影響。 這一知識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微生物群的複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蛋白聚集示意圖 視覺中國  本報記者 吳長鋒  延年益壽,是每個人都希望能在自己身上實現的事情。果蠅Otu蛋白是第一個被鑑定的Otu家族成員,並具有結合RNA的特性,但與其他Otu家族成員相比,果蠅Otu蛋白具有獨特的酶活中心。有趣的是,果蠅Otu蛋白還含有一個經典的LC結構域,但其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特性不詳。我國學者對果蠅Otu的酶學特性和生物學功能進行了長期和系統的研究,發現LC結構域調控Otu蛋白相變,並在Otu蛋白「自我聚集」行為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研究發現具有某些腸道細菌種群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的不利影響
    胃腸道不適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研究人員現在才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種群究竟是如何受到急性輻射的影響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領導的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種類實際上可能提供保護,使其免受輻射的有害影響。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每個人都想長生不老,但沒有人想變老。我們渴望長壽,但是對衰老又非常恐懼。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
  • 我科學家研究動物種群生存力有新解
    由動物研究所蔣志剛研究員和宋延齡研究員主持的「遺傳漂變和棲息地空間結構對種群生存力的影響」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重要目標在於揭示棲息地空間結構與小種群遺傳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研究基因流和局部種群生滅動態與棲息地結構之間的關係,探索進行遷地保護需要的最小可生存種群;為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管理、遺傳管理、遷地保護等的關鍵問題,提供理論依據;推動中國保護生物學的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瀕危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並識別出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利用fMRI數據以及參與者的口頭描述和評價,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例如,如果參與者在該場景中想像的是開車通過紅燈,那麼與回憶運動和顏色相關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激活。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基本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獨特風格。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
    每個人都想長生不老,但沒有人想變老。我們渴望長壽,但是對衰老又非常恐懼。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
  •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水平存在關聯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問題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最近的幾項研究(儘管規模不大)顯示,使用健康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可以改善兒童自閉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也許,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在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時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是腸道細菌種群因人而異、令人瞠目結舌的多樣性。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眾所周知,藥物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特別是改變胃液pH值的微生物(例如PPI) ),消滅細菌(抗生素)或改變運動性(瀉藥)。基因組測序正在使腸道微生物組功能和藥物治療領域向前發展。
  • 「佳作推薦」Cell 全球海洋DNA病毒宏觀和微觀多樣性
    對5個地區的病毒群體進行多地區性、區域性和地區性劃分,根據生物地理學劃分出ARC-H(高多樣性)和ARC-L(低多樣性)兩個地區;對GOV和GOV 2.0兩個資料庫進行比較;對前人發表的16S OUT數據進行α分析,其分析結果與病毒多樣性進行關聯分析。此外,文章還分析了海岸遠近、海洋深度和季節對病毒類群的影響。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DOI: 10.1093/nutrit/nuz106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National Institute)的科學家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營養和飲食對腸道中的微生物組成具有深遠影響,進而影響一系列代謝,激素和神經系統過程。
  • 研究發現兒童腸道微生物群和家用化學品之間存在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兒童胃腸道中的細菌和真菌水平與他們的家庭環境中常見化學物質的數量之間存在關聯。近年來,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已經成為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真菌,被認為會影響很多過程,從營養吸收到我們的免疫,一種不健康的微生物組被認為與肥胖、哮喘和痴呆等疾病有關。
  • 非洲獅遺傳多樣性喪失,並非完全是人類的責任,環境也有影響
    儘管在許多情況下人類影響是造成遺傳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但研究獅子的科學家發現,整個種群的多樣性喪失是由獅子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引起的。 他們確定了該地區兩個遺傳上不同的獅子種群,每個種群都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類型中。居住在奧卡萬戈三角洲溼地棲息地的所謂「溼地獅子」和生活在卡拉哈裡沙漠半乾旱棲息地的「旱地獅子」種群。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這些年來海洋環境問題不斷的開始出現,很多人都開始關心海洋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海洋環境逐漸的糟糕,那麼勢必會對人類所生存的環境帶來影響,因為地球的生態圈都是環環相扣的,而食物鏈也決定著受到汙染的海洋食物,必將會進入人類的口中。
  • 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可能是腸道細菌種群的多樣性,其思維因人而異。簡而言之,雖然某些細菌物種通常被認為是「好」,而另一些細菌則被認為是「壞」,但微生物組療法並沒有一種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多樣性使得研究人員很難確切了解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疾病。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微生物組」 指人體的整個微生物組,但目前大部分可獲得的數據描述的都是腸道微生物組,因此這裡討論的許多發現都來自腸道微生物組。從早期文明到現代文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也反映了衛生的變化,這在城市和農村社區之間仍然存在。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加工食品和藥物(尤其是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現代生活方式似乎對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上減少了其多樣性。
  • 通過影響腸道菌群發揮作用
    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內科學系Sharda P Singh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實驗發現,蘿蔔硫素可以通過調整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代謝過程來發揮抗衰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29日發表於《微生物》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