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2020-11-08 科普島


一項在同行評審雜誌《科學進展》上發表的新研究正在闡明自閉症和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

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胃腸道問題在ASD兒童中很常見,最近的一些研究 儘管很小,但研究表明,使用健康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可以改善兒童自閉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

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可能是腸道細菌種群的多樣性,其思維因人而異。簡而言之,雖然某些細菌物種通常被認為是「好」,而另一些細菌則被認為是「壞」,但微生物組療法並沒有一種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多樣性使得研究人員很難確切了解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疾病。

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來自中國的一大批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分析策略,稱為「準配對隊列」。首先,研究人員招募了一個由79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兒童組成的傳統隊列,其中一半患有ASD,另一半充當神經型對照。

最初的微生物組基因組測試顯示兩組之間細菌多樣性幾乎沒有差異。兩組之間確定了少量差異,但這些差異通常與先前研究中確定的一致。

下一步是生成一個準配對隊列。這涉及將特定的ASD樣品與相似代謝背景的對照樣品配對。正如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所解釋的那樣,「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將原始的群組隊列轉變為配對的隊列,這不僅可以控制個體多樣性,而且可以提高統計能力。」

這使研究人員不僅可以識別細菌種群的簡單差異,還可以揭示ASD與神經型受試者之間關鍵的下遊代謝差異。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了五個特定的代謝途徑缺陷。這些缺陷與腸道細菌產生的某些酶觸發的排毒過程有關。研究人員假設這些微生物組排毒缺陷會影響ASD的發病機理。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寫道:「 ASD的主要病理表現之一是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有機毒物的主要靶標,因為它們具有親脂性。」 「當ASD中的腸道微生物排毒受到嚴重損害時,更多來自外部和內部來源的毒物可能會進入循環系統並損害各種組織的線粒體。因此,我們對微生物排毒功能受損的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ASD兒童如此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侵害,並表明微生物排毒功能受損可能與ASD的發病機理有關。」

與該主題的大多數研究一樣,有許多警告限制了更廣泛的結論。儘管該研究確實提供了嚴格的調查結果,表明ASD受試者可能存在微生物組排毒途徑不足,但在此階段,與ASD發作或嚴重程度的任何因果關係只是推測。首先,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這種聯繫,並研究調節微生物組是否可以阻止ASD的發展。

研究人員總結說:「微生物排毒受損與ASD的臨床評價以及線粒體功能障礙的程度有關,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SD的主要病理變化之一,這強烈表明微生物排毒受損與ASD的發病機理密切相關。」研究。「這種以前未知的腸道微生物保護作用表明,潛在的未來治療策略可為ASD患者重建受損的微生物排毒。」

https://newatlas.com/science/gut-bacteria-microbiome-asd-autism-metabolic-detoxificatio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細菌與孤獨症譜系障礙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是微生物組研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領域之一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文/陳根人體內的腸道菌群種類繁多,包括了至少100萬億個細菌,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分屬1000多個種。,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是什麼導致了自閉症?為什麼發病率會迅速上升呢?以前,人們認為遺傳在自閉症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除了遺傳學,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免疫系統的破壞、炎症和環境毒素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將腸道細菌作為破解自閉症謎團最熱門的候選因素之一,推上了研究的前沿。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此外,最近的臨床前和臨床證據表明,通過益生元,益生菌或飲食幹預針對微生物群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精神生物」戰略,治療情緒症狀,神經發育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測序技術和代謝組學技術的進步使科學家能夠探索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事實上,包括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在內的幾乎所有醫學領域都被證明受到腸道內數萬億細菌的影響。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更為有意思的是,產鹼普羅威登斯菌要改變線蟲對正辛醇的迴避行為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細菌必須能夠在線蟲的腸道中繁殖。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用抗生素預先處理過細菌作為食物來餵線蟲。雖然此時線蟲仍然可以吃下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但是由於細菌已經不再具備繁殖能力,線蟲對正辛醇的迴避行為也就恢復正常了。那麼,作為細菌又是怎麼影響線蟲的行為的呢?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臨床和臨床前證據表明,微生物群可能是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譜系障礙、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中風)的一個關鍵易感因素。橫向臨床研究正在支持改變微生物組成的概念,這有助於此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
  • 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文章責任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娟告訴財新記者,新的發現將會指導未來孤獨症醫學治療的策略,並有可能產生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方法。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與中樞神經系統(CNS)相通。經過大量的研究,我們逐步揭開了腸道菌群與大腦之間的聯繫。腸-腦軸人體腸道微生物組以多種方式影響人類大腦健康:(1)結構性細菌成分如脂多糖為先天免疫系統提供低級強直性刺激。由細菌生態失調,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或腸滲透性增加引起的過度刺激可能產生全身和/或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黃琨 • 2020-07-28 16:00:25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我們將這一成功歸因於改變遊戲規則的測序技術的到來,以及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私人資助的資源創建的大型基因組數據集。在基因、神經發育和認知功能之間架起橋梁,可能需要在轉化神經科學和臨床精神病學領域採用類似的大數據方法。基因的發現加速了這一過程,為臨床測序和ASD新治療策略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 控制你的,不僅是大腦,還有數千億個細菌
    我們都知道,意識和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大腦內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其實腸道內也有一套神經系統,腸道細菌產生許多化學物質,可刺激腸道神經細胞,產生電子信號,並將這些信號傳送至大腦,以此影響大腦(腸道菌群-腸-腦軸);另外,研究發現,腸道內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炎症性腸炎、胃腸道癌症、免疫性疾病等都具有一定相關性。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同樣,在帕金森病,自閉症,多發性硬化,焦慮和抑鬱的人類模型中,細菌治療對人腦活動的某些影響已可以通過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觀察到變化。 因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神經系統狀態可能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及其副產物的影響。已經描述了改變的微生物組譜與大腦疾病之間的各種關聯,並且微生物群或特定細菌物種對行為,認知和神經變性的貢獻不斷建立。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同樣,在帕金森病,自閉症,多發性硬化,焦慮和抑鬱的人類模型中,細菌治療對人腦活動的某些影響已可以通過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觀察到變化。 因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神經系統狀態可能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及其副產物的影響。已經描述了改變的微生物組譜與大腦疾病之間的各種關聯,並且微生物群或特定細菌物種對行為,認知和神經變性的貢獻不斷建立。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2013 年,美國《時代》雜誌和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雙雙將糞菌移植選入「世界十大醫學突破」榜單,如今,糞菌移植已經引起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揭秘】益生菌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_精神科_求醫新聞-醫學健康新聞...
    人體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在不同層面的聯繫和信息雙向交流體系被稱為腸腦軸。  目前認為,介導腸腦發揮雙向作用的很可能就是腸道菌群,所以又被稱為菌(微生物)-腸-腦軸(MGBA)。關於ASD病因的探索雖然在遺傳方面有較多發現,但僅有15%的患者存在基因異常,而異常基因又沒有一致性,所以單用遺傳因素不能充分解釋快速增加的ASD發病率。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圖1. 影響兒童期微生物群發育的因素.  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發育紊亂,特別是在出生後的頭兩年,會影響生長軌跡。腸道微生物群影響體重的機制包括增加膳食能量獲得、促進脂肪沉積、改變運動活性、飽腹感效應和全身炎症活化。既往文獻對微生物組和正常體重增加和身長增長參數在早產兒中進行了研究。Lu等人證明了微生物群對生長的重要性,來自良好生長 (按重量計)的早產兒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無細菌小鼠母鼠,可產生具有良好生長表型的小鼠幼鼠。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人體胃腸道系統寄居著上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其中位於胃腸道系統末端的結腸和直腸具有人體內最高的菌群密度。腸道菌群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主要由細菌組成,其餘則包括病毒、古細菌、原生生物和酵母。因此,共生的腸道菌群一直被認為是宿主的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並且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的共生生理機制。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一組研究人員將食物作為一種藥物的概念推向了更近的一步。他們已經確定了一些改變我們微生物群的常見食品。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
  • mSphere:調節微生物組能夠治療自閉症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疾病研究中心的數據,每年54名兒童中有1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而且這一數字一直在上升。該疾病通常在兒童早期就出現,會引起困惑,終生的發育障礙,並影響社交技能,溝通,人際關係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