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2020-09-10 楊冬博士

有趣的科學發現並不一定需要使用特別高大上的實驗材料。最近《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就是一個例子。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秀麗隱杆線蟲(圖源:nature.com)


在這篇文章的裡面,科學家研究了線蟲對刺激物的迴避作用。通常,秀麗隱杆線蟲會迴避某些揮發性物質,比如正辛醇。然而科學家發現如果用一種叫做產鹼普羅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的細菌作為線蟲的食物,線蟲對於正辛醇的迴避行為就會減弱。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在實驗中線蟲是不會爬向含有正辛醇的實驗區域的。而如果線蟲吃了產鹼普羅威登斯菌,那麼就會有部分線蟲似乎忘記了正辛醇是它本來應該不喜歡的物質,因此還是爬向了含有正辛醇的區域。

更為有意思的是,產鹼普羅威登斯菌要改變線蟲對正辛醇的迴避行為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細菌必須能夠在線蟲的腸道中繁殖。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用抗生素預先處理過細菌作為食物來餵線蟲。雖然此時線蟲仍然可以吃下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但是由於細菌已經不再具備繁殖能力,線蟲對正辛醇的迴避行為也就恢復正常了。

那麼,作為細菌又是怎麼影響線蟲的行為的呢?原來線蟲體內的ASH神經元是線蟲感知辛醇的主要細胞。而這些神經細胞上含有大量的酪胺以及章魚胺的受體。而正是通過這些胺類物質,線蟲才能對辛醇起反應。而產鹼普羅威登斯菌正是可以合成酪胺,從而影響ASH神經元從而改變線蟲對辛醇的迴避行為。

那麼細菌為什麼要合成出酪胺從而使線蟲能夠容忍辛醇呢?對細菌而言好處又是什麼呢?目前的一種猜測是產鹼普羅威登斯菌本身含有某些醇類物質。這種物質也是通過ASH神經元被線蟲所感知,然後被線蟲所迴避的。即換一句話說,線蟲「聞到」產鹼普羅威登斯菌的氣味後,就傾向於迴避它。如果線蟲有像人一樣的知覺的話,也許就是覺得「難聞」吧。當然,線蟲因此也就不願意吃這種細菌了。然而,從細菌角度出發,它被線蟲吃下去後就可以在線蟲的腸道中繁殖,也許對它的生存是有利的。所以,通過合成酪胺來「鈍化」線蟲的ASH神經元,線蟲就可以不再迴避這種細菌,從而使細菌實現了「被吃」的目的。


腸道及其正常菌群(圖源:pixabay.com)


這個故事講的是線蟲和細菌的關係。那麼在人類腸道中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嗎?我們知道,人體的腸道中定值有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通常都是正常的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目前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對於人體健康的很多方面都有影響。而就腦和腸道菌群的關係而言,目前確實也有不少研究認為兩者之間或許可能有某種相互影響。然而,我們在真正做出結論之前必須謹慎。因為目前絕大部分研究都是來自於動物(比如線蟲,還有小鼠等),而由於生理狀態的巨大差異,動物中的研究結果並不一定可以直接移植到人體之中。而有關人體的研究很多只是根據某些觀察建立的某種聯繫,但是並不是因此就能夠確定因果關係的。

舉一個例子。目前自閉症和腸道菌群的關係是一個研究熱門。根據觀察,很大比例的自閉症兒童有腸道功能異常並且伴隨著腸道菌群異常。因此,自閉症和腸道菌群異常兩種現象是可以聯繫起來的。但是,它們是真的有因果關係嗎?如果有,又是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當然,推銷益生菌的廠家會告訴你「不用想了,肯定是腸道菌群是因。菌群不正常,所以細菌分泌的某種產物影響你的行為,所以你有自閉症」。當然,廠家們後續還會告訴你「只要服用了我們的益生菌,自閉症狀就可以減輕」。

真是如此嗎?遠遠不是!首先,即使存在因果關係,你也不知道自閉症和腸道菌群異常何為因,何為果。理由很簡單。因為自閉兒童一般飲食習慣都比較古怪(比如只吃特定食物),那麼他們的腸道菌群就很有可能會和正常人不同,畢竟腸道裡面的細菌是得依靠你吃下去的食物來維持生計的啊。

所以,腦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是一個非常有趣,很有希望的研究領域。說不定未來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可能有些發現還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同時我們今天對於這些發現在人類健康上面的意義仍然得保持謹慎,尤其是不能輕易被某些廠家忽悠,從而購買或者服用實際上沒有太大作用的營養品。

參考文獻

O』Donnell, M.P., Fox, B.W., Chao, P.-H., Schroeder, F.C. and Sengupta, P., 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r. Nature, 585, 415-420, 2020

相關焦點

  • 腸道細菌竟能「入侵」大腦,但是我們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發現?
    然後我們繼續進行核糖體分析,發現它們是腸道細菌。這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最近人們對腸道-大腦的研究特別感興趣。 我們對腸道-大腦的行為了解多少? 你可以用微生物菌群操控行為和認知,甚至是結構。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保護腸道通透性的方式腸道微生物群能夠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保護和改善上皮緊密連接。大多數支持微生物群在腸道屏障正常功能中的作用的證據來自研究,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療可以降低胃腸道疾病模型的腸道通透性。
  • 你知道嗎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然後,擁有大腦的脊椎動物,進化為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我們人類,則最終擁有了大腦皮質發達的高性能大腦。腸道和大腦的關聯 追溯一下進化的歷程即可明白,腸道的形成要遠遠早於大腦。 首先有了腸道。生物幾乎以只有腸道的模樣度過了讓人驚訝的漫長歲月。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長期或慢性的壓力很容易轉化為焦慮和抑鬱,從而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壓力會促進腸道有害細菌的生長 像去甲腎上腺素這樣的應激激素可以通過增加有害的腸道細菌數量和減少有益細菌數量來徹底改變我們的腸道菌群。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2018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的共生細菌---天然地棲息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菌株能夠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
  • 《自然》:保護大腦要看腸道
    當研究者們嘗試分析腦膜上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抗體,竟然是IgA,也就是通常存在於腸道的抗體!我們知道,抗體分為不同的類型,血液中最常見的是IgG,而腦膜中發現的IgA,普遍存在於腸道內膜以及呼吸道黏膜。更奇怪的是,腦膜內的IgA,竟然還真的受到腸菌的調控。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自閉症和多動症都屬於神經精神疾病,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腸道表面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是同一個等級的,甚至有科學家把腸道視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葛森提出這個位於腹腔的「腹腦」,指的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 控制你的,不僅是大腦,還有數千億個細菌
    是我的腦子出問題了嗎?」常識裡,情緒、行為、精神狀態,這些都是受大腦控制的,我不開心、沒精神、煩躁、過於亢奮,都是大腦在搗蛋。但精神心理疾病,不僅是腦子的事情,因為,腸道菌群也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和心理。腸道菌群:看不見的「主人」腸道菌群是寄居在人體腸道內細菌構成的集體,人體內90%以上的細菌都棲息在這裡。
  • Cell:母乳藉助腸道細菌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顯著地,這些動物表現出顯著的生長改善,去脂體重和骨體積增加,以及肝臟、肌肉和大腦代謝變化增加,這些提示著在多種條件下調動營養成分的能力得到提升。關鍵的是,這些效果都依賴於腸道菌群的存在。鑑於對這項研究中分離出出的腸道細菌的分類已被建立,而且也能夠在培養皿中培養它們,研究人員因而能夠梳理出哪些細菌受到唾液酸化糖的影響,以及不同的細菌菌株之間如何相互作用。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黃琨 • 2020-07-28 16:00:25
  • 【早讀】你知道嗎?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早讀】你知道嗎?此外,腸道是我們身體中唯一一處不受大腦控制,仍能正常「工作」的臟器。它能獨立於大腦進行感知、接收信號,並作出反應,使人產生愉快或不適感覺,甚至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因此,腸道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這些習慣讓腸道很受傷腸道看似強大卻又很脆弱。
  • 你需要給腸道細菌測 DNA 嗎?
    要知道你的身體並非僅屬於你,它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人體細胞,還寄生著數以億計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尤以寄居在腸道的微生物居多。這些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能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微生物,並通過相應的食物或藥物來調理和控制它們,對於我們的健康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 我的天,腸子裡的細菌居然是你體內另外一個大腦!
    腸腦軸——你腸子裡的細菌是怎樣扮演人體第二大腦的?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心情以及行為都是受大腦控制的,但是我們是否忽略了在我們體內其實存在另一個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我們腸子裡的細菌活動能夠顯著影響我們的大腦。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他們已經確定了一些改變我們微生物群的常見食品。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當然,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的,一項新的研究側重於這種關係的一些微妙之處。 缺乏健康的腸道細菌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當我們不吃健康的飲食時,情況也是如此。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特定食物對腸道細菌的確切影響。
  • Nature:挑戰常規,絕大多數人腸道細菌能夠在體外培養
    因此,研究人腸道微生物組主要採用基因組方法。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將微生物培養實驗和基因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證實與廣泛接受的觀念---大多數微生物在體外是「不能培養的(unculturable)」---相反的是,大多數已知的腸道微生物物種能夠在體外培養和保存。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學術經緯/報導 我們每個人的體內和體表,生活著為數眾多的小夥伴: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這些微生物的細胞數量可能比你自身的細胞還要多。
  •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有研究有真相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失衡會導致大腦的損傷。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種罕見的導致大腦出血的遺傳疾病的的人與沒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此外,正是這種細菌失衡所產生的分子導致了這些病人大腦的損傷。這些結論在人類神經血管疾病中尚屬首次,它們對治療疾病和監測其他可能受人腸道微生物群影響的神經血管疾病都有意義。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莫名其妙想發脾氣,你會意識到這其實與中午吃了什麼有關嗎?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可·格爾森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