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竟能「入侵」大腦,但是我們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發現?

2020-12-04 騰訊網

大腦受到血腦屏障的保護,一直被認為是無菌的。但是在最近舉辦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有科學家展示了有細菌的大腦切片電鏡圖像,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目前研究團隊還不能完全排除汙染,並且他們也在尋求微生物專家的幫助。但一旦這項發現得到證實,這將為我們理解微生物與人體的關係指明新的方向。

圖片來源:Nautilus

來源 Nautilus

作者 Michael Segal

翻譯 雨風

審校/編輯 戚譯引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的羅莎琳達·羅伯茨(Rosalinda Roberts)已經習慣了在大腦中看到奇怪的形狀。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腦組織超過三十年,她經常會在圖像中發現一些 「未知物體」——那些亮斑和斑點原本不該出現在那裡,並且似乎與她正在研究的突觸和結構沒有關係。她解釋說:「過去我只會說,『好吧,不管它』。」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

在大腦中發現細菌通常是非常壞的消息。大腦受到血腦屏障的保護,免受人體細菌的侵擾,被認為是一個無菌器官。一旦邊界被打破,就會導致腦炎和腦膜炎等疾病。當羅伯茨、夏琳·法默(Charlene Farmer)和考特尼·沃克(Courtney Walker)意識到切片上的不明物體是細菌時,這一切變得更加令人驚訝。

許多細菌正要進入神經元或深入軸突,就被抓了個正著。還有一些細菌正在分裂。但它們也很挑剔,尤其偏愛大腦的某些區域。周圍的腦組織並沒有出現炎症跡象。如果這些細菌在人活著的時候就存在於大腦中,那麼它們就不會致病。

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完全排除汙染的可能,但一旦這項工作得到證實,它將為研究微生物菌群和疾病開闢新的途徑。在 11 月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會上,研究小組展示了他們的研究結果。Nautilus 於 11 月採訪了羅伯茨。

「現場」實拍:人腦中的軸突旁邊的細菌(紅色箭頭)。最左邊的細菌似乎正在鑽進一個軸突體。圖片來源:羅莎琳達·羅伯茨

您認為您的照片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

如果真的有細菌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從腸道進入大腦,那麼這是一個真正的顛覆性發現,因為相比於其他器官,大腦被認為是無菌的。在非創傷性、非感染性樣本中發現細菌真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這項研究是如何開始的?

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幾乎都在研究精神分裂症。我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後的大腦標本,從中尋找可能存在的突觸的差異和病理變化。我看到這些未知的物體已經很多年了,但是我無視了它們。後來,我有一個本科生考特尼·沃克(Courtney Walker),她是阿拉巴馬大學榮譽項目的一員。她正在研究黑質(substantia nigra),大腦中的一個含有多巴胺神經元的區域。她不斷地看到這些物體(我們管它們叫「那些東西」),並一直追問這個問題。於是它開始成為實驗室的謎團。

您是怎麼知道神秘物體就是細菌的呢?

根據形態學標準,我開始懷疑它們是細菌。我向一個細菌學家展示了照片,他說:「這就是細菌。」然後我們繼續進行核糖體分析,發現它們是腸道細菌。這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最近人們對腸道-大腦的研究特別感興趣。

我們對腸道-大腦的行為了解多少?

你可以用微生物菌群操控行為和認知,甚至是結構。如果你取一些沒有微生物菌群的無菌小鼠,並用常規老鼠的糞便進行糞便移植來定殖,那它們的許多行為症狀會將都會得到改善。如果你把幽門螺桿菌植入小鼠體內,它們會產生新的認知和行為問題。不同疾病人群的糞便菌群(即從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是不同的。帕金森病患者與健康人的微生物群不同。

存在哪些已經提出的機制,能夠描述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你知道,我從沒見過這樣的機制。無論有什麼猜測,都和信息到達大腦的途徑有關。一種推測是它通過支配胃的神經向上傳播。其中一條叫做迷走神經。有一項研究,科學家切斷了迷走神經,然後他們就無法通過改變微生物菌群來操縱大腦行為了。這項研究表明細菌對大腦的影響都是通過迷走神經來完成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說過具體是什麼。

如果細菌確實從腸道來到了大腦,那它們是如何到達那裡的呢?

我不是微生物學家,所以請謹慎對待我的推測。如果細菌沿迷走神經進入大腦,那它就必須鑽入髓鞘,並通過內部運輸到達背核,然後離開,進入大腦的其他地方。細菌也可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大腦中有些地方並沒有那麼嚴密。其中一個區域被稱為化學敏感觸發區(chemo-sensitive trigger zone),它位於腦幹,是血腦屏障漏洞最多的地方,這是因為大腦需要知道你是否吃了有毒的東西,如果有的話就會引起嘔吐。由於類似的原因,腦垂體周圍的血腦屏障也不是很嚴密。我想更仔細地觀察血腦屏障有漏洞的地方,看看那裡是否存在著更多的細菌。

您看到的細菌是否更偏愛大腦的某些部位?

我們發現它們喜歡待在血腦屏障周圍的星形膠質細胞內。它們也喜歡呆在軸突裡,那是大腦中連接不同區域、負責傳導信息的突出結構。軸突被髓鞘覆蓋,那是一種脂肪沉積物。此外,在小鼠身上,細菌喜歡進入神經元的細胞核,但在人類身上就沒有這種現象。目前我們還很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它們更喜歡入侵某些類型的細胞呢?我知道有些細菌喜歡脂肪,而有些細菌喜歡糖;髓磷脂是脂肪,而星形膠質細胞中有糖。細菌的分布也表明我們的觀察結果並不完全是由於汙染,否則我們就會在任何地方看到細菌,而不僅僅是在特定的區域。

含有細菌的人腦切片,細菌位於血管的左側。這項發現令人好奇,它可能是「大腦菌群」存在的初步證據。圖片來源:ROSALINDA ROBERTS, COURTNEY WALKER, AND CHARLENE FARMER

這有可能僅僅是死後進入大腦的細菌嗎?

這確實是我最初的想法:可能是細菌入侵並開始吞噬大腦。但是在死亡後立即固定的小鼠腦中,沒有任何死後人為現象或細菌侵入的時間,也發現了這些細菌。所以它不是死後腐爛的產物。此外,在處理過程中,大腦要麼被放入固定劑中,要麼被冷凍。我不知道如何解釋細菌在處理後是如何進入大腦的。當大腦被泡在對它們極其有害的抗菌溶液裡,它們怎麼進得去?

你能排除其他形式的汙染嗎?

目前我還不能排除汙染的可能性。但即使是汙染,細菌的分布也非常有特點。它們並非到處都是,而是聚集在某些細胞間隙,這本身就很有趣。我們必須通過非常系統的研究排除汙染,所有的東西都經過滅菌和高壓消毒,然後對無菌小鼠、常規小鼠以及人類大腦樣本進行處理。

你觀察過的大腦是否有因為細菌而出現任何炎症跡象的呢?

細菌似乎不會引起炎症反應,這很奇怪,因為我們認為它們會。這說明這些細菌要麼是死後或固定後的汙染,要麼就是它們對大腦沒有致病性。

細菌是活的嗎?

我想它們是活的。它們顯然看起來很健康。死細菌看起來就像鬼魂,只是細胞的碎片形態。這些細菌看起來不是那樣的。如果它們在大腦中是活的,並且在死後的大腦中立即被凍結,那將是最有趣的。我想看看我能否培養我看到的細菌,看看它們是否真的活著,然後做一些實驗,試圖了解為什麼它們喜歡大腦的不同區域。我們進行的 16S rRNA 測序無法了解有多少細菌,或者它們是否活著。

您看到死細菌了嗎?

我沒看見死細菌。如果有細菌死去,它們會被巨噬細胞以常規方式吞噬,或者通過溶酶體途徑被處理。我看到的這些是結構完整的,其中許多都有細胞板,這表明它們正在分裂。

您使用的另一個對照是無菌小鼠的大腦。你看到了什麼呢?

我們分析了四隻無菌小鼠的大腦。其中兩個我們用電子顯微鏡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細菌。還有兩個我們用 16S rRNA 測序檢測,結果顯示它們帶有細菌。但是測序無法告訴你有多少細菌,它只告訴你在給定樣品中不同細菌的比例。因此,有可能在無菌小鼠樣品中有 0.0001 g 細菌,而在野生型小鼠樣品中有 150 g 細菌,但是微生物組分析不能反映這一點。如果對食物進行 16S rRNA 測序,你也能找到死細菌的片段。我們還需要測量測序中使用的試劑,看看是否有任何試劑引入細菌。

您還想作哪些嘗試呢?

我想到的一個方法是把標記好的細菌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看看它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大腦。我還想分析屍體標本,看看不同的疾病是否會改變細菌在大腦中的位置或細菌的類型。有趣的是,我沒有在大腦中發現任何幽門螺旋桿菌。據說這種細菌會導致認知障礙。

為什麼要在海報上展示這項研究呢?

我需要了解科學界的看法。我想看看能否聯繫上一些微生物學家,或者其他可能正在研究這個的人,因為這對我來說很難。結果呢,我接到一些科學家的電話說:「嘿,讓我們我們交換論文,談談這個問題吧。」要發表一篇論文需要很長時間,等到它發表的時候,你已經在做別的事情了。因此,這種形式可以讓你展示你的初步工作,和同事們談談他們的想法,並討論你要做什麼,而不只是坐在辦公室撓頭想:「這是什麼呢?」

為什麼你認為是你的實驗室作出了這一項發現呢?

世界上已經沒有那麼多電子顯微鏡專家了。神經科學家現在想知道分子的、細胞內的、機械的、甚至更全面的東西。人體死後電鏡檢查是非常少見的。實際上,除了我們就只有另一個小組在做這個。這個發現需要讓電子顯微鏡師與腦庫結合,或者其他死後間隔非常非常短的標本。而這種組合通常不會出現。

你領導的阿拉巴馬大腦標本項目(Alabama Brain Collection)聽起來像是這項研究的重要資產。

是的,但是我要提醒一下。對於電子顯微鏡,你需要在死亡後 8 小時內對大腦進行處理。對於一般的標本,處理的時候平均死亡時間接近 24 到 30 小時。所以可能只有 10% 或 15% 的大腦捐獻者適合電子顯微鏡檢查。

相關焦點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就是細菌必須能夠在線蟲的腸道中繁殖。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用抗生素預先處理過細菌作為食物來餵線蟲。雖然此時線蟲仍然可以吃下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但是由於細菌已經不再具備繁殖能力,線蟲對正辛醇的迴避行為也就恢復正常了。那麼,作為細菌又是怎麼影響線蟲的行為的呢?原來線蟲體內的ASH神經元是線蟲感知辛醇的主要細胞。而這些神經細胞上含有大量的酪胺以及章魚胺的受體。
  • 細菌能指導動物發育,還能控制大腦?沒了細菌很多動物無法長大
    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微生物學的崛起。我們來看一看在小鼠身上我們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 2001年,神經學家保羅·帕特森(Paul Patterson)給懷孕的小鼠注射了一些類似疫苗的物質,它可以激活母鼠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免疫過激反應。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科學家從很久以前就知道它能控制消化運動。但現在看來,它似乎也在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方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跟你頭頂的那個大腦通力合作。雖然你意識不到自己的腸道正在進行「思考」,但是腸神經系統確實可以幫助你察覺環境中的威脅,進而影響你作何反應。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自閉症和多動症都屬於神經精神疾病,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 「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腸-腦」聯繫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近日,又有科學家發現,那些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也源於腸道。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你知道嗎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我一直認為,腸道才是人類排在第一位的思考器官。雖然稍微有些偏心腸道了,但我非常認真地覺得,「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我來說明一下理由吧。它可以不接受大腦的指示,而是在獨立的判斷下做出動作。即使腦組織壞死,腸道也能獨立工作下去。但是,如果腸道徹底死亡,大腦的工作也會完全停止。③腸道具有可與大腦匹敵的神經網絡在人類的腸道之中,存在約1億個神經細胞,構築起了網狀的神經系統。
  • 控制你的,不僅是大腦,還有數千億個細菌
    很多患者在得病之後,會一直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是我的腦子出問題了嗎?」常識裡,情緒、行為、精神狀態,這些都是受大腦控制的,我不開心、沒精神、煩躁、過於亢奮,都是大腦在搗蛋。但精神心理疾病,不僅是腦子的事情,因為,腸道菌群也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和心理。
  • Nature解開謎題:大腦不會受到感染的特殊保護機制——腸道
    大腦因為有獨特的保護機制,所以可以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種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在保護方面具有令人驚訝的盟友:腸道。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不清楚機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的。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就會出現。但是,腦膜形成了不可滲透的屏障,阻止了這些免疫細胞進入大腦。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醫學界發現「第二大腦」,糞便移植竟和換腦手術效果相似?
    腸道菌群是目前人類醫學還不太了解的一個神秘領域,這個領域甚至比我們的大腦還要神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醫生將我們的腸道稱為「第二大腦」。樸實無華的糞便移植,也會表現出像移植大腦一樣某些神秘的現象。科學家們發現,第一個神秘現象就是,FMT竟然可以治療自閉症,傳統觀念認為,自閉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是因為腦子出了問題,但是,改變腸道菌群環境以後,大腦的精神問題竟然被治癒了。難道腸道菌群也控制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嗎?第二個神秘現象是,FMT以後,有些人會徹底改變,從性格到體型,再到說話方式,幾乎全變了,就像換了一個大腦一樣。
  • 《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這些細菌、真菌、古細菌等與人體相互作用,對於我們的健康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像肥胖、癌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而人體中的這些「異己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本田賢也(Kenya Honda)博士帶領其研究小組在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諸多成員之中,優選出11株細菌,它們可以極大增強生物的免疫反應。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特例,因為只要我心情不舒服,腸胃是第一個出現反應的。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
  • 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如果你不幸「中招」,那麼十有八九是腸道出了問題。— 世界腸道健康日 —今天是「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藏著哪些秘密,為什麼腸道不適會波及全身健康,有哪些習慣會讓腸道很受傷,來聽聽專家的解答。,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抵抗外來菌與毒素的入侵,所以腸道絕對是身體免疫的主戰場。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免疫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預防並治療小鼠輪狀病毒感染的小型腸道細菌。  沒有參與研究的特州大學西南藥物中心免疫學家Lora Hooper說:「研究揭示了微生物所具有的全新益處:戰勝病毒。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偶爾低水平的壓力是無害的,但是長時間的過大壓力會導致一種慢性壓力狀態,進而導致焦慮障礙,比如驚恐障礙和各種恐懼症。持續的焦慮也會導致抑鬱。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是應激相關障礙的決定性因素。 壓力和腸道細菌 壓力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導讀:過去人們都認為大腦跟腸道菌沒有任何關聯,但是近年科學家發現
  • 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長久以來,這個最神秘的器官帶給我們很多與眾不同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外科手術的進步,人們有望解開關於大腦的更多謎團。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大腦是整個身體中最乾淨的部位,因為稍有細菌出現,就可能意味著疾病的存在,腦部疾病的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器官。
  • 維生素+腸道菌群:新型助眠佳品?
    有研究表明,健康人體內存在著的 4 種腸道細菌能產生身體需要的 8 種維生素 B。其中 B5 可以先在大腦中形成輔酶 A,進而形成乙醯膽鹼,以影響睡眠狀況。而維生素 D 也是合成乙醯膽鹼的必需物質之一。但奇怪的是,有時候服用維生素 B 和 D 補充劑可能並不能改善睡眠,甚至會加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