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2020-11-25 澎湃新聞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美國研究人員新近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人體腸道微生物分解藥物的證據。

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糞腸球菌的細菌能高效分解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左旋多巴(L-dopa),使其無法到達腦部發揮作用。

按照設計思路,左旋多巴被服用後應該到達腦部,轉化成多巴胺,以緩解帕金森病的症狀。但該藥物實際到達腦部的比例很低,且療效在不同患者身上差異巨大,有時還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為了防止藥物在到達大腦之前就被代謝掉,現有帕金森療法又加入了另一種藥物卡比多巴(carbidopa)來幫助抑制這種代謝,使到達腦部的左旋多巴比例升高。

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腸道細菌對左旋多巴的代謝,可能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一個因素,而他們的新研究鎖定了這種腸道細菌的類別。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分析發現,有幾種腸道細菌的基因可以編碼能與左旋多巴相結合的酶,在該藥物到達大腦標題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前就把它轉化成多巴胺,但其中只有糞腸球菌每次都能將左旋多巴完全代謝掉。而卡比多巴起作用的機制就是阻止糞腸球菌編碼的酶將左旋多巴代謝掉,但並不殺死糞腸球菌本身。

研究還發現,接下來另一種叫作遲緩埃格特菌的細菌會把轉化的多巴胺代謝掉,由此產生另一種叫作間酪氨酸(meta-tyramine)的副產品,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化合物可能是導致左旋多巴出現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這一新發現意味著在治療帕金森病時,不僅要考慮人體自身對藥物的代謝,還必須重視腸道細菌的影響。這一研究也解釋了為什麼相同藥物在不同的人身上療效有較大差異,理解這些機制可能會對改進現有藥物提供思路。

(原標題 人體腸道細菌會「吃掉」藥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Cell:藥物失效?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許多口服藥物會被人體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個體對於口服藥物的治療反應也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於藥物反應差異性的影響,但其背後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明確。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對口服藥物進行化學轉化或代謝的。新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且可以幫助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針對個人微生物群個性化的藥物。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如何以化學方式轉化或代謝口服藥物,從而影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口腔及生殖道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共生菌」——糞腸球菌。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抗生素抗藥性機制的提高與八種不同的藥物類別相關:抗雄激素口服避孕藥,β擬交感神經吸入劑,瀉藥,二甲雙胍,其他口服抗糖尿病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生物利用度:是指藥物活性成分從製劑釋放吸收進入全身循環的程度和速度。也就是說吃的功能性食品的成分或者藥物成分被生物體特定部位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和速度。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取決於到達全身循環前腸道和肝臟酶的首次代謝程度。然而,口服藥物在到達宿主組織之前可能會遇到一個重要部位——腸道微生物群。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
  • 人體內還有「隱形的器官」?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力量出現!
    因此,強大的腸道菌群被認為是人體的「隱形器官」。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細胞之間存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相互作用網,腸道菌群一旦失衡,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變化。就會引起一系列免疫系統疾病,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人體腸道藏神奇細菌:主要目的是製造能量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人體腸道細菌能夠「發電」。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報告合著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微生物學家丹尼爾·波特努瓦稱,發電細菌並非一個新概念,在遠離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可以找到,例如:湖泊底部。但是之前科學家還不知道腐爛植物或者哺乳動物體內的細菌能以一種更簡單的方式發電,尤其是農場牲畜。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隨著細菌種群分布臨床研究調查的深入,這些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菌群的功能將越來越多被認知。而準確、快速地獲得樣本細菌的組成信息對腸道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家以基因組服務為核心的全球公司,菌群檢測服務是金唯智的核心業務之一。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幫助臨床研究人員分析菌群種類和分布數據,揭示菌群特徵與健康的關聯,協助制定相應的疾病治療或健康管理方案等。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人類腸道中存著一個龐大的、複雜的、動態平衡的微生物群體,其數量約為100萬億,種類多達1000多種,人體中微生物總重量可達2 kg,腸道菌群包括細菌、古生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其中細菌在微生物群中佔主導地位(99%)[2-4]。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隱形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那麼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健康有哪些關係?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引發癌症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癌症?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查閱了大量文獻,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癌症的那些事兒。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例如,具有朊病毒型蛋白「愛聚集」特點的蛋白,由於其穩定性和結構特點,可以被用來執行一些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功能性結構、儲存、記憶、作為模板以及信息傳遞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機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計山明教授課題組近期研究發現,蛋白聚集具有正向生物學功能。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探索細菌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該項目由EMBL的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牽頭,包括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Trento大學、Gladstone研究所和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合作者參與。細菌遍布人體內外,它們產生的蛋白質會影響我們從消化到疾病感染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 納米塗層細菌可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
    原標題:納米塗層細菌可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  科技日報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房琳琳)標記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科學家已經證明了納米塗層細菌能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這種疫苗能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並摧毀癌細胞。這是第一次納米塗料用於經體內細菌轉運口服DNA疫苗。
  • 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丨口服抗菌藥你會用嗎?
    抗菌藥物是指對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藥物,常用劑型包括口服、靜脈和外用等劑型。遺憾的是大多數人誤以為抗菌藥物是萬能的,可以治療一切炎症,常自行去藥店購買抗菌藥物的口服劑型。關於濫用口服抗菌藥物的危害與相關注意事項易忽視,值得全社會關注和警惕。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