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能指導動物發育,還能控制大腦?沒了細菌很多動物無法長大

2020-11-25 騰訊網

現在人們生活中用到的消毒類產品越來越多,從餐具到各種日用品,甚至是衣服鞋子,很多人都有用熱水燙碗筷的習慣。那麼細菌真的那麼有害嗎,它們如何與我們共同相處了15萬年?今天咱們就來稍微聊一聊這個話題。

什麼都要殺個菌,仿佛細菌越少家庭越幸福一樣

腸道細菌可影響精神健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差異,胃口喜好。如今人們大多認為這都是一個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的內在屬性,靈魂的一部分。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微生物學的崛起。我們來看一看在小鼠身上我們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

2001年,神經學家保羅·帕特森(Paul Patterson)給懷孕的小鼠注射了一些類似疫苗的物質,它可以激活母鼠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免疫過激反應。這樣的母鼠產下的幼仔並沒有什麼不正常,但是當它們長大時,其行為就開始變得異於一般的小鼠:它們特別牴觸進入開放的空間,很容易受到巨大聲音的驚嚇,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舔舐自己的毛,或是反覆地把一枚玻璃球埋到木屑裡再挖出來,它們比同齡的小鼠更不願參與社交。

實驗室的常用素材——小鼠

焦慮、刻板行為、社交障礙。這看上去其實非常像兩種人類的精神問題:自B症和精神FL症。(可能會觸發關鍵詞,故修改)而且它們之間的關聯並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突兀,在以往的臨床資料中就存在「患過嚴重流感或麻疹的孕婦更可能是誕下有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孩子」的記錄。母親的免疫反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肓,但這種關係是怎麼實現的呢?帕特森對此並沒有頭緒,直到他遇到了研究腸道細菌的薩爾基斯·馬茲馬尼亞(Sarkis Mazmanian)。

馬茲馬尼亞的研究內容是「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免疫系統」,而帕特森研究的內容是「免疫系統會影響大腦發育」,兩人在一起聊了聊後一致認為,或許二者就是直接的相承關係,是腸道微生物影響了小鼠大腦的發育。於是他們給小鼠補一些細菌,比如健康小鼠腸道裡含量非常豐富的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擬桿菌

效果非常驚人,本來非常膽小的小鼠變得大膽起來,開始四處探索,不再易驚,刻板行為也消失了,也變得更喜歡社交了(雖然它們還是不太願意和其他小鼠呆在一起)。也就是說通過補充細菌,它們基本已經被治好了。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通過觀察小鼠的腸道,他們發現凡是母親經歷過嚴重免疫反應的小鼠,其腸道都非常脆弱,血管稀稀拉拉,上表皮細胞也特別薄,小腸絨毛非常畸短,發育非常不好。同時它們腸道中的細菌群落也和健康小鼠大相逕庭,這些微生物會分泌很多奇奇怪怪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滲透進小鼠的腸血管並通過循環進入大腦,進而影響小鼠的行為。

這些化學物質中影響最大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名為4-乙基苯基硫酸鹽(4EPS)的毒素,當健康小鼠注射了這種毒素後也會出現類自閉的情況。在給小鼠補充了脆弱擬桿菌後,這些細菌會在小鼠的腸道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這些毒素進入小鼠的血液,從而扭轉小鼠的精神狀態。

三種毒素,其中以4EPS最厲害

後來的實驗中,有研究小組成功地通過讓無菌小鼠感染患自B症兒童的腸道菌群,主動獲得了類自B的症狀,進一步加深了細菌和精神問題之間的關聯。

細菌多重要?大多數人一無所知

自1876年,羅伯特·科赫發現炭疽桿菌可以致病以來。人類對於微生物的態度已經轉過好幾次了,從一開始的「無所謂」,到後來的「避之不及」,再到現在鋪天蓋地的「補菌劑」和「滅菌劑」。普通人現在似乎將細菌分為了兩個陣營:有益菌和有害菌,有不少人為了健康每天服用保健品,而有一些人則為了把細菌消滅乾淨而歇斯底裡。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就連專業的微生物研究都一直認為自己對微生物知之甚少,何況一些出發點是商業宣傳的內容呢?

上面的小鼠研究故事中有一些內容沒有交待清楚——為什麼母親的免疫反應會導致小鼠的腸道發育不良?相信當我繼續深挖而你們隨著我一起逐漸深入後,一定會大吃一驚。

現在我先問一個問題,一個沒有細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有高中程度的科學素養,那麼你一定會這麼回答我:「因為細菌在生態環境中充當著分解者的角色,所以當失去細菌後生物的遺體就無法分解,進入生態循環。依賴細菌分解植物的食草動物也會紛紛死亡,最終所有生物都會滅絕」。

這個答案很標準,但並不是我想要給你們展示的令人驚奇的事情,現在我將部分有趣的研究成果告訴你,當沒有細菌後:

埃及伊蚊(就是我們常見的花腿蚊子)無法成蛹,只能死在幼蟲態(孑孓)。

海綿、貽貝、藤壺、珊瑚、牡蠣的幼蟲將不能將自己固定下來,也無法進入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貓狗和它們的親戚將不能用氣味標記領地和社交。

幾乎所有的發光海洋生物將會失去發光能力

昆蟲幾乎全滅,它的很多功能都不是自己完成的,而是依賴細菌完成的,比如米象(米蟲)的外骨骼就是由細菌幫助合成的,昆蟲們為此特別進化出了一種細胞叫「含菌細胞」專門用來儲存和使用各種細菌。

發光烏賊,它們依靠的是體內的費氏弧菌

也就是說,細菌並非僅僅是一個「垃圾處理工」而已,它們在很多方面發揮著驚人的作用,特別是那些小型生物,它們的很多極重要的功能都已經「外包」給了細菌,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互惠互利」,而是「強行綁定」了。比如再生能力世界第一的渦蟲,即使把它切成10段依然可以再生,而非常神奇的是,它和漫畫裡完全不一樣,如果把它的頭切掉,可以再長出一個頭來,但是切下來的頭卻不能長出一個尾巴,只能死翹翹了;原因竟然是因為給它提供能量的細菌只在頭部沒有分布。

再生能力最強的動物——渦蟲

事實上,我們向更久遠之前的歷史看去,就會發現一些更驚人的事情。我們細胞內存在著很多細胞器,其中有兩個結構非常特別,一個是線粒體,一個是葉綠體。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細胞膜和DNA,仿佛是一個小細胞一樣。曾經這個問題讓生物學家大為苦惱,但是如今通過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是源於一次十幾億年前的共生關係。一枚小細菌被一枚古菌吞噬後不知為何沒有消化掉,而是在它的內部安營紮寨,定居下來;這一偉大的跨界合作產生的是一枚真核細胞,也就是我們所有多細胞生物的祖先。

它們都是真核生物,擁有細胞核和線粒體

也就是說,如果是廣義上的消滅所有細菌的活,我們所有動植物都會「當場去世」。

細菌甚至可以是導師

現在讓我們回到小鼠這裡,難道說小鼠的腸道發育不良也是和細菌有關?正是!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下成長的小鼠和母親免疫過激的小鼠一樣,腸道發育嚴重不良,血管少,上皮薄,容易發生出血和滲漏。是因為沒有細菌作保護層嗎?並不是,而是小鼠的腸道細胞DNA沒有充分表達,很多功能都沒有激活。

而正確的細菌正是激活小鼠自身DNA的關鍵,研究人員發現多形擬桿菌能讓小鼠有關營養物質的吸收,建立不滲漏的屏障,分解毒素,生長血管,創建成熟細胞等多種基因充分表達。也就是說,是細菌「指導了小鼠如何使用自己的基因」!它們並不是一個勞工的角色而更像是一句經驗豐富的老師,沒有它小鼠的生命甚至根本不完整。

平衡的菌群(左)和失衡的菌群(右)

當母親出現免疫過激時,這種信息會影響小鼠並讓它在出生後的一年中都處於異常的免疫活躍狀態,這樣對小鼠有益的菌種就無法在小鼠的體內定植,錯失了這一最佳菌群培養時間,小鼠的腸道就會發育不良;而發育不良的腸道又不適合有益菌種與其他菌種競爭,進而導致其體內菌群狀態混亂,分泌毒素的細菌佔據主流,進而導致其出現自閉現象。

細菌的角色是什麼

在生命漫漫長夜的35億年間,細菌們佔領了足足25億年。所以當多細胞生物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那已經是一個充滿著細菌的世界了。我們知道植物有向光性,因為光可以供給光合作用,同樣,當一個多細胞生物需要一種化學物質,而環境中恰恰有一種細菌可以產生這種物質,那會發生什麼?自然是直接向細菌索取,這就像光或空氣一樣自然,細菌一直在促使著多細胞生物一起進化。

向光性是由生長素的主動轉移決定的

正如同陽光給我們帶來光和熱,也能帶來白內障和皮膚癌一樣,細菌其實也本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只有當它們以正確的結構出現在正確的位置時,才能發揮益處,當它們「不小心」進入到不該進入的區域後,就會引發疾病(比如大腸桿菌進入了小腸)。即使是在我們細胞內馴化了10億年之久的線粒體,如果因大規模受傷而進入血液,一樣可以引發全身性炎症甚至是敗血症。

我們還無法駕馭細菌

因為細菌最大的迷團其實是在細菌群上,有一段時間微生物學家認為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培養細菌的能力。但是後來人們通過直接DNA測序發現,人類的腸道菌群有大約400種細菌,可人工培養的細菌只佔了20%,很多細菌是不能單獨生長的。它們之間有著各種錯綜複雜的供養關係,所以我們根本沒法研究出其中的所有化學成分。

細菌的種群密度不一致,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

這也就是說細菌群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整體,一個生態系統,我們既無法知道它們對我們的益處是如何生效,也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它們會讓我們生病。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無論我們想要對日常生活中的細菌做什麼——無論是增強還是消滅,其實都是一些類似行為藝術的事,滅菌不一定會讓我們更健康(有時甚至還有害,有研究顯示過分乾淨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易得各種過敏症),補菌也不見得有什麼功效(比如種類乳酸菌,基本沒有多少能到達腸道,即使抵達了也無力影響整體的腸道菌群環境)。所以……大多數時候一個人要想活的健康快樂還是任其自然吧,別管這些小東西,它們會自然會成為應該成為的樣子。

這一篇的內容就到這裡啦,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請轉發支持我吧,有什麼想說的請在下面評論吧,我是酋知魚,咱們下一篇再見!

相關焦點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趨磁細菌能感應地磁場的磁感線趨磁細菌是一種特殊的細菌,它們能感應地磁場的磁感線,其運動受到包括能感知地球磁場的動物包括海龜、鳥類、魚類和龍蝦。例如,海龜可以利用導航能力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學習生物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提高人類對如何利用地球磁場達到自己的導航的理解能力。它還可以為人類改變磁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的生態學研究提供參考。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可以幫助開發利用磁力進行藥物輸送的療法。
  • 人類意識被細菌控制?人體內有一千種細菌組成,人類正為細菌打工
    細菌可以控制人類大腦意識和行為舉止相關外國媒體報導表示:人類的大腦運行功能大多數都是依賴於腸道的微生物,比如腸道菌群會影響群體行為,很多人喜歡吃肉,那是腸道細菌控制的大腦反應,一般情況下,人體的胖瘦與腸道菌群有直接關係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許多動物能夠感知到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9月14日,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UCF)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論文指出,某些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源自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許多重症住院病人體內除了原發病灶之外還患有細菌或真菌的繼發感染,其中有部分就是能夠耐受抗生素作用的「超級細菌」。現有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無法治療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其帶來的用藥困難正在造成病死率的上升,對現代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輯》雜誌的一篇新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這種無法解釋的感覺可能是動物之間共生關係的結果,而一類特殊的細菌具有沿著地球磁場線定向的能力。這一觀點認為,趨磁細菌是某些動物磁感背後的根本解釋。趨磁細菌是一類特殊的細菌,已知它們會利用被稱為磁體的特殊細胞內細胞器與磁場對準。在新發表的文章中,Fitak及其同事提出了最新的證據,支持這些趨磁細菌在動物如何感知周圍地磁場方面發揮作用的假說。對趨磁細菌假說最常見的批評是缺乏證據證明動物組織樣本中存在趨磁細菌。
  • 控制你的,不僅是大腦,還有數千億個細菌
    很多患者在得病之後,會一直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是我的腦子出問題了嗎?」常識裡,情緒、行為、精神狀態,這些都是受大腦控制的,我不開心、沒精神、煩躁、過於亢奮,都是大腦在搗蛋。但精神心理疾病,不僅是腦子的事情,因為,腸道菌群也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和心理。
  • 為何動物能利用磁場來導航?科學家揭開謎題,原來是細菌在幫它們
    菲達和他的同事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動物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地球磁場的存在,是因為它與體內趨磁細菌存在共生關係。而海龜破殼之後之所以能夠重新返回海洋,與趨磁細菌也有內在關係。菲達和其他研究人員整理了過往大多數與動物磁感知能力有關的研究,並且挖掘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遺傳資料庫,從中找到了一些含有趨磁細菌的動物,例如海龜、鳥類、龍蝦等等。菲達表示,在以往的研究中科研人員更注重整個細菌門的影響,而很少關注某一種細菌的影響,因此趨磁細菌的特殊性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2019-01-10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266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細菌對所有動物的健康都至關重要,在動物及其組織的進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土壤細菌釋放氣味吸引動物
    根據本周《自然-微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volatiles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 attract a soil arthropod toStreptomycesbacteria promoting spore dispersal,一組土壤細菌會釋放獨特的氣味吸引動物
  • 黑猩猩、海豚和細菌上榜
    如果動物的生存環境不像人類祖先那樣複雜多變,就不需要發育體積更大的大腦,那麼它們就不會形成類似人類的智力,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需要形成更大的部落,從而應對新環境下出現的掠食者入侵等突發事件。猿、海豚、大象是最有可能具備類似人類智力的動物,因為它們的大腦體積佔比率較高,其中海豚最有可能具備類似人類的智力。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動物冷科普:科莫多巨蜥到底有沒有毒?細菌也許是主導!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動物冷科普,今天我們來探討下科莫多巨蜥到底有沒有毒?我記得以前看的一個紀錄片說它本身是沒有毒的,是靠唾液中的細菌使獵物感染死亡,但有的人又說它是有毒腺的。過去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它到底有沒有毒?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我的天,腸子裡的細菌居然是你體內另外一個大腦!
    腸腦軸——你腸子裡的細菌是怎樣扮演人體第二大腦的?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心情以及行為都是受大腦控制的,但是我們是否忽略了在我們體內其實存在另一個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我們腸子裡的細菌活動能夠顯著影響我們的大腦。
  • 季節 物種 浮遊動物共生細菌和海水細菌豐度 季節變化 影響因素
    將來自各個組的橈足類動物收集到無菌的200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的培養皿中。4個重複,每個重複中有3隻橈足類動物,用於評估腸道清除前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將所有剩餘的橈足類轉移到250ml具有適當銨濃度的0.2µm過濾的ASW中,並清除其內臟3.5小時,以消除與食物共生的細菌。清除腸道後,將每個動物組再次濃縮到滅菌的200 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培養皿中。
  • 轉基因細菌幫幫忙:如何改造細菌基因用於疾病治療?
    目前有好幾家公司正在測試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是否可用於治療大腦,肝臟和其他器官的疾病,甚至用來殺死其他有害的微生物。儘管美國監管局已批准將幾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作為一種基因治療方式進行試驗,但在微生物相互傳遞DNA的能力是否會造成長期安全風險方面仍存在爭議。  將細菌作為基因治療載體的想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但早期的臨床試驗結果差異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