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水環境是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儲存庫,自然水體受市政汙水、農業徑流等人類活動影響,可為抗性基因的增殖和傳播提供理想的環境條件。研究表明,在生活汙水、養殖廢水等抗生素含量較高的環境中,細菌群落物種分類組成變化與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密切相關。然而,在低抗生素選擇壓力的自然水體中,細菌群落組成對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變化的影響研究較少。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原名:Similar drivers but different effects lead to distinct ecological patterns of soil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譯名:相似的驅動因素但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
河流入海與海洋擴散稀釋對於一個重汙染河口浮遊群落的塑造
三、研究背景河口環境作為河流與海洋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這樣複雜的環境條件導致了複雜的生物群落和生態功能。因為同時收到河流和海洋的影響,河口環境是非常敏感的,各種人類活動和環境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河口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了更好的保護河口生態系統,全面的了解多種人類和環境壓力對河口物種多樣性的影響至關重要。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導讀水生植物在湖泊和溼地的沿海棲息地主導初級生產,是食草和食糞食物鏈的基礎,為無脊椎動物、魚類和鳥類提供食物,為細菌提供有機碳。大型植物可影響整個湖泊生態系統,對水分運動和泥沙動力產生影響,對溼地恢復、汙水處理和入侵物種防禦也有重要作用。大型植物生長階段從水和沉積物中積累營養物質,在分解過程中有機物和無機成分釋放回生態系統。
-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許多研究者已經發現了全球變暖會影響浮遊動物的群落結構。因此,研究水溫變暖下的海洋浮遊動物群落及其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及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王衛成博士等(Wang et al., 2018)對膠州灣及其鄰近黃海海域進行了長期(2005–2012)的採樣觀測實驗,以期揭示該海域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豐度和生物量與水溫變化的關係。
-
城市環境所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進展
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庫中,水體的季節性熱垂直分層每年都經歷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過程,必然對水庫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具有驅動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層的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水質密切相關,相關的微型生物群落對分層的響應規律與機制逐步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因此,對飲用水水源地水庫的微生物季節性分層研究可為深水水庫分層取水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
-
Microbiome:南農張瑞福團隊揭示放牧引起草原微生物組變化驅動土壤...
bG2細菌群落的季節變化。cG4細菌群落的季節變化。dG8細菌群落的季節變化。eG0中真菌群落的季節變化。fG2中真菌群落的季節變化。gG4中真菌群落的季節變化。在這項研究中,G0和G4的微生物的α多樣性均顯著低於G2,但G4的γ多樣性與G2處於同一水平。這些數據表明,輕度放牧對局部和區域尺度上的土壤微生物物種豐富度都有積極的影響。但是,適度放牧降低了局部範圍內的微生物物種豐富度,但對區域範圍內的微生物物種豐富度影響不大。在中等放牧強度下,不同尺度下物種豐富度的這些變化導致了高水平的β多樣性。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微生物數量的80%)。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生物系的助理教授羅伯特·菲塔克和英國及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期刊B:生物科學》雜誌上撰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動物的磁感來自於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能感知地球磁場的動物包括海龜、鳥類、魚類和龍蝦。例如,海龜可以利用導航能力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學習生物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提高人類對如何利用地球磁場達到自己的導航的理解能力。它還可以為人類改變磁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的生態學研究提供參考。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可以幫助開發利用磁力進行藥物輸送的療法。
-
魚蝦苗的關鍵餌料——浮遊動物的培育全解
培養浮遊動物要控制好的因素1、水源培養浮遊動物的水,可以用湖泊裡的水,但要做好過濾措施,防止野生雜魚和敵害進入。如果是自己家的井水,要放置2~3周沉澱過濾以後才能使用。在用自來水時,要做好消毒措施,每一升水用5毫克的硫酸鈉清除水中的有害氯。2 、水溫養魚時,要用微生物製劑來控制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
-
Nature:浮遊藻類是近表面海水中細菌的主要消耗者
對在夏季從北大西洋所取水樣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浮遊藻類也消耗細菌,其細胞生物質的四分之一是通過「吃」浮遊菌獲得的。這一發現向認為浮遊藻類完全依靠無機營養物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以前,專門化的原蟲被認為是細菌的主要捕食者,但儘管小型藻消耗細菌的速度比較慢,它們的數量卻非常大,以至於近表面海水中細菌消耗總量的40%至90%是由它們完成的。
-
影響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的條件和四種情況
四種情況下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的變化正常情況正常情況下,各種水體都能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但由於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兩種作用相互消長,使得水體中的溶氧量呈現一定的時空變化。①在時間上,主要存在日變化和季節變化。
-
【熱門考點】海水溫度的變化規律是什麼?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又有哪些?
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結果。②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的影響。同一海區,不同季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同一季節,不同海區——低緯水溫高,高緯水溫低 同一緯度,不同海區——暖流經過海區水溫高 ,寒流經過海區水溫低2.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每到春夏季節,北冰洋上的浮冰就會受熱融化,在密度和鹹度更大的海水上鋪出了一條淡水帶。在海水分層和季節性日照的作用下,海中的浮遊植物也迎來了繁殖的高峰。於是,沿著後退的冰緣線,一條狹長的浮遊植物帶形成了。從太空中俯瞰,植物帶在海水中氤氳瀰漫,仿佛一桶淡綠色的顏料倒入了蔚藍的大洋。過去,對浮遊植物暴發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
-
雙氧水竟成細菌致病幫兇;冠狀動脈斑塊中細菌與心臟病發作有關
Aβ-42和Aβ-40比值呈正相關;丁酸與Aβ-42呈負相關; 幾種細菌受到兩種飲食的不同影響,在認知正常和受損的受試者之間有著不同的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Enterobacteriaceae、Akkermansia、Slackia、Christensenellaceae和Erysipelotriaceae的豐度增加,而Bifidobacterium和Lachnobacterium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在新發表的文章中,Fitak及其同事提出了最新的證據,支持這些趨磁細菌在動物如何感知周圍地磁場方面發揮作用的假說。對趨磁細菌假說最常見的批評是缺乏證據證明動物組織樣本中存在趨磁細菌。針對這一批評,新文章挖掘了一個龐大的元基因組資料庫,表明可以在許多動物物種中檢測到趨磁細菌的基因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