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2021-01-14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遊動物佔據著食物鏈的一個中心位置,它是初級生產力向高營養級進行傳遞的中間傳遞者,也是浮遊食物網、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圖1),並且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豐度、生物量、群落和粒徑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圖1海洋浮遊動物參與的碳循環途徑(Steinberg, D. K.,& Landry, M. R., 2017)

  近年來,全球變暖被認為是未來海洋生態系統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許多研究者已經發現了全球變暖會影響浮遊動物的群落結構。因此,研究水溫變暖下的海洋浮遊動物群落及其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及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王衛成博士等(Wang et al., 2018)對膠州灣及其鄰近黃海海域進行了長期(2005–2012)的採樣觀測實驗,以期揭示該海域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豐度和生物量與水溫變化的關係。2005年-2012年的每年8月中旬,王博士均採用160μm網徑的垂直拖網分別於膠州灣站位5(36°06′00″N, 120°15′00″E)及膠州灣口附近的黃海海域站位10(35°59′00″N, 120°25′30″E)進行表層採樣(圖2),採集到的浮遊動物樣品立即保存在5%的中性甲醛海水溶液中。與此同時,使用CTD儀器測得每個站位的表層水、5m、10m及底部的溫度、鹽度等數據。

圖2膠州灣及其鄰近黃海海域站位5和站位10位置(Wang et al., 2018)

  保存好的浮遊動物樣品隨後利用法國HYDROPTIC公司生產的ZooSCAN浮遊動物圖像掃描分析系統(圖3)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選用15cm×24cm 的樣品框, 將樣品分樣至適宜密度後倒入樣品框中進行掃描, 掃描精度為4800dpi,得到浮遊動物樣品的圖片;之後使用儀器配套的ZooProcess軟體對樣品圖片進行處理,得到浮遊動物數量、不同浮遊動物的ESD值、主軸長度、副軸長度等生物學信息,便於統計浮遊動物的豐度、生物量、粒級等信息;此外,利用儀器攜帶的PkID軟體上的資料庫,可以對被檢測對象自動進行浮遊動物種類分類,以便對不同類群的浮遊動物進行生物學統計。

  計算公式:

  豐度(個體數/m3)=浮遊動物數量*(稀釋倍數/拖網體積);

  生物量(mm3/ m3)=浮遊動物個體體積*(稀釋倍數/拖網體積);

  除夜光蟲外,浮遊動物體積(mm3)=(4/3π)*(主軸/2)*(副軸/2);

  夜光蟲體積(mm3)=4/3π*(ESD/2)3

  其中,拖網體積可通過網口面積乘以網被拖過的垂直距離計算得到;每個浮遊動物的主軸、副軸長度及ESD值(μm)可以通過ZooSCAN設備的軟體計算得到。

圖3 浮遊動物圖像掃描分析系統ZooSCAN

  通過對站位5及站位10的樣品進行數據觀察分析後發現,年份間顯著的水溫差在兩個採樣站點都能明顯觀察到,且2005-2012年期間水體呈現出整體變暖趨勢(圖4)。

圖4 2005-2012年8月份兩個採樣站點平均溫度年際變化(Wang et al., 2018)

a. 站位5;c.站位10

  而對站位5及站位10的浮遊動物數據計算得到:站位5的浮遊動物豐度和生物量分別為1938.5 ~24800個體/m3及70.8~1480.1 mm3/m3;站位10的浮遊動物豐度和生物量分別為73.1 ~16914.3個體/m3及19.6~640.7 mm3/m3(表1、表2)。總體來說,站位5的浮遊動物豐度及生物量高於站位10。此外,利用ZooSCAN攜帶的浮遊動物自動分類軟體PkID共分類得到了12個不同的浮遊動物類群:被囊類、雙殼類幼蟲、毛顎類、枝角類、橈足類、十足目幼蟲、棘皮幼蟲、水母類、多毛類幼蟲、無節幼蟲、夜光蟲及其他浮遊動物等(圖5、圖6)。其中,橈足類居多,分別佔站位5總豐度的66.9%和站位10總豐度的75.6%。

表12005-2012年8月份,站位5已分類的浮遊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值(Wang et al., 2018)

表2 2005-2012年8月份,站位10已分類的浮遊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值(Wang et al., 2018)

圖5 2005-2012年夏末各浮遊動物類群在兩個採樣點的相對豐度(Wang et al., 2018)

a. 站位5;b. 站位10

圖6 2005-2012年夏末各浮遊動物類群在兩個採樣點的相對生物量(Wang et al., 2018)

a. 站位5;b.站位10

  在觀察了浮遊動物主要類群的年際變化後發現,在2005年至2012年間,某些類群的豐度和生物量整體下降。這種減少在橈足類、被囊類和水母類中尤為明顯。

圖7 2005-2012年8月份各浮遊動物類群豐度(個體數/m3)年際變化(Wang et al., 2018)

a.橈足類;b.夜光蟲;c.被囊類;d.毛顎類;e.水母類;f.季節浮遊生物

左側欄:站位5;右側欄:站位10

圖8 2005-2012年8月份各浮遊動物類群生物量(mm3/ m3)年際變化(Wang et al., 2018)

a.橈足類;b.夜光蟲;c.被囊類;d.毛顎類;e.水母類;f.季節浮遊生物

左側欄:站位5;右側欄:站位10

  在王博士的整個研究周期中,他發現浮遊動物數量逐漸減少,特別是橈足類。此外,他還觀察到小型橈足類的比例增加,而整個橈足類的平均尺寸有所減小,他認為水溫的增加可能是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然而考慮到本研究時間尺度的局限性,他建議進行進一步的長期監測調查。

  總體來說,王博士藉助ZooSCAN浮遊動物圖像掃描分析系統快速的獲得了膠州灣及其鄰近黃海海域長期的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豐度和生物量數據,初步揭示了水溫變化與水體中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豐度和生物量之間的關係,這對該海域的生態系統變化及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Wang, W., Sun,S., Zhang, F., Sun, X., & Zhang, G. (2018). Zooplankton communitystructure, abundance and biovolume in Jiaozhou Bay and the adjacent coastalYellow Sea during summers of 2005–2012: relationships with increasing watertemperature. Journal of Oceanologyand Limnology, 36(5), 1655-1670.

  2. Steinberg, D. K.,& Landry, M. R. (2017). Zooplankton and the ocean carbon cycle. Annual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9, 413-444.

相關焦點

  • 河流入海與海洋擴散稀釋對於一個重汙染河口浮遊群落的塑造
    ;水溫是浮遊植物群落的主要影響因子;浮遊動物群落主要收到營養物質含量的影響;河流入海的作用在春、夏兩季更為強烈;河流入海的影響隨著與入海口處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小。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均為河口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浮遊植物的功能主要是維持溶解氧並為食草動物提供能量,浮遊動物主要負責將營養物質從低營養物種向高營養物種轉移。目前,對於何種環境因子對河口生態系統中浮遊動植物群落的影響最為明顯,以及如何從自然條件變化中區分人類活動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挑戰。
  • 對蝦單養池塘浮遊植物群落三大結構特徵
    1高位池精養池中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特徵高位精養池浮遊植物表現出的特徵一般是優勢種單一,優勢度較高,群落演替快,多樣性指數低等特點。可能原因是蝦池中浮遊植物種類和分布受到蝦池特殊生態環境的限制,以及優勢種對水環境的適應性和種群的穩定性在不同藻種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而導致蝦池高位池浮遊植物種類較少,優勢種突出和單一。2潮間帶半精養池中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特徵半精養池塘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較高位池高,優勢度較高位池低,浮遊植物種類較豐富。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在自然水體中,自由生和附著生細菌在生活方式、群落組成、豐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是人們對亞熱帶分層水庫中兩種生活方式的浮遊細菌群落對藍藻水華的響應模式、生活方式轉變及控制因素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城市環境所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進展
    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庫中,水體的季節性熱垂直分層每年都經歷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過程,必然對水庫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具有驅動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層的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水質密切相關,相關的微型生物群落對分層的響應規律與機制逐步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因此,對飲用水水源地水庫的微生物季節性分層研究可為深水水庫分層取水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分布以及在重建古氣候學和海洋學中的應用。  史蒂芬.施泰因克是一名古海洋學家、古氣候學家、微古生物學學家,他的主要研究是浮遊有孔蟲個體特徵、生態分布、季節性變化等,尤其是浮遊有孔蟲對蘊涵古海洋環境信息的研究方法、重要性。
  •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在微型浮遊生物群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浮遊生物是湖庫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物質循環、汙染物降解和水體自淨等方面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水庫微型真核浮遊生物(0.2-200 μm)包括原生動物、藻類、低等真菌和小型後生動物等,具有個體微小、種類多樣、分布廣泛等特點。
  • 水源地人工溼地水質淨化效果及其對浮遊植物的影響
    浮遊植物是水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其群落結構對水體環境變化響應非常靈敏,能夠用來反映水體的水質特徵。通常認為,浮遊植物生長主要受到營養鹽、水溫、光照和水動力的影響,其群落結構更是會受到水體中各種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甚至是人工措施的影響。人工溼地作為飲用水源地的淨化措施已有許多應用實例。
  • 池塘浮遊動物您知多少?
    浮遊動物的種類與運動特點:養殖池塘水體中的浮遊動物由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組成,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小於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0.5-5毫米。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等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浮遊植物為滿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隨著光照的變化白天上浮、夜晚下沉的垂直運動現象會非常明顯,而小型植食性浮遊動物為滿足其攝食的需求,也會表現出晝夜隨著浮遊植物白天上浮、夜晚下浮垂直運動規律。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採用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和生態統計方法,比較分析藍藻水華期和水華後優勢和稀有真核浮遊生物亞群落組成的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影響群落組成變化的控制因子,並結合網絡分析揭示優勢和稀有真核生物間的互作關係與機制。研究表明,藍藻水華事件顯著地改變了稀有種亞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但並未顯著影響優勢種的多樣性。
  • 城市環境所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長期動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以往的長時間系列有殼蟲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積物環境,目前仍然缺乏長時間尺度上水體浮遊有殼蟲群落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探究真核微生物群落構建的基本生態過程已成為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核心主題,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仍然存在爭論。例如,基於生態位過程的經典理論中,確定性因素(包括當地環境條件、物種間相互作用)控制著局域群落的組成和動態。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初三自然科學種群、群落的概念、種群的特徵...
    ③海洋生態系統: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植物主要是浮遊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遊動。從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動物中個體最大的藍鯨。海洋生態系統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陽光、溫度和鹽度。   ④淡水生態系統: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與淡水生物組成。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這就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二是浮遊動物是一個動物類群的統稱,它自然有不同的動物分類,這兩點下文會做分享。同時浮遊動物在漁業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 版納植物園研究表明: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物種親緣關係更近
    受到強烈幹擾的生態系統中往往生物多樣性較低,幹擾能成為環境因子「過濾器」使得系統中擁有特定適應性狀的物種得以存在。基於系統發生學進化過程中親緣關係越近、物種對外界幹擾反應越相似的假設,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組博士後Matthew Helmus博士等的研究表明,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更易富集近緣種。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顯微鏡下的「海底世界」:膠州灣浮遊植物生物多樣性水平明顯提升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持續保持良好。
  • 塘裡保持適量浮遊動物有利於魚蝦苗成長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成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 城市規劃師: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群落
    城市規劃師: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群落  1)群落的基本概念  生物群落簡稱群落,指一定時間內居住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生物種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