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採用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和生態統計方法,比較分析藍藻水華期和水華後優勢和稀有真核浮遊生物亞群落組成的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影響群落組成變化的控制因子,並結合網絡分析揭示優勢和稀有真核生物間的互作關係與機制。研究表明,藍藻水華事件顯著地改變了稀有種亞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但並未顯著影響優勢種的多樣性。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城市環境所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進展
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庫中,水體的季節性熱垂直分層每年都經歷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過程,必然對水庫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具有驅動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層的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水質密切相關,相關的微型生物群落對分層的響應規律與機制逐步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因此,對飲用水水源地水庫的微生物季節性分層研究可為深水水庫分層取水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城市環境所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長期動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有殼蟲能夠在內陸水體沉積物和溼地環境中長期保存,同時對環境生態變化反應敏感,能夠指示氣候、水文以及水質等變化。因此,近20年來有殼蟲已發展成為備受關注的新型指示生物。然而,以往的長時間系列有殼蟲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積物環境,目前仍然缺乏長時間尺度上水體浮遊有殼蟲群落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中科院光電所在多焦點仿生複眼光學元件設計和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研究進展】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D-阿洛酮糖是一種接近零熱量的稀少糖,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幾乎無影響,但具有蔗糖的口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東坡對西湖的描述,也是國人對西湖的印象,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城市的擴張,西湖的生態危機愈加顯著。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通過綜合保護等工程,開展引水、疏浚、截汙等措施,西湖水體質量有了一定提高,同時較多新的科學問題和實際需求也不斷提出,進一步改善西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湖泊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重要。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這些特點都使得一維無機納米材料適用於微型柔性光電器件的設計和製備。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較早即致力於漆酶的電化學和基於此的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 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下,他們在漆酶直接電催化氧還原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最常見和最豐富的一種修飾,佔甲基化修飾的80%以上。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於2007 年引進義大利被動擴散吸附技術,並在華北地區組建了10 個站點的研究網絡,長期開展氨氣濃度及乾濕沉降觀測。2015 年,該團隊博士潘月鵬將研究網絡擴展到全國不同下墊面類型的53 個站點。觀測發現,我國北方氨氣濃度顯著高於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區域內,城市站點觀測到的氨氣濃度與農田站點相當,且顯著高於森林、草地和高山等站點。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姚槐應研究組通過土壤DNA與RNA的提取,在基因和轉錄水平上對細菌和真菌的rRNA基因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比較水稻土在淹水過程中當前所有(the total/present community)與潛在活性狀態的微生物群落(the potentially active community)變化的差異,並分析微生物在土壤迅速淹水後的群落演變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