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在自然水體中,自由生和附著生細菌在生活方式、群落組成、豐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是人們對亞熱帶分層水庫中兩種生活方式的浮遊細菌群落對藍藻水華的響應模式、生活方式轉變及控制因素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城市環境所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長期動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以往的長時間系列有殼蟲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積物環境,目前仍然缺乏長時間尺度上水體浮遊有殼蟲群落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探究真核微生物群落構建的基本生態過程已成為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核心主題,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仍然存在爭論。例如,基於生態位過程的經典理論中,確定性因素(包括當地環境條件、物種間相互作用)控制著局域群落的組成和動態。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採用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和生態統計方法,比較分析藍藻水華期和水華後優勢和稀有真核浮遊生物亞群落組成的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影響群落組成變化的控制因子,並結合網絡分析揭示優勢和稀有真核生物間的互作關係與機制。研究表明,藍藻水華事件顯著地改變了稀有種亞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但並未顯著影響優勢種的多樣性。
-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在微型浮遊生物群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浮遊生物是湖庫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物質循環、汙染物降解和水體自淨等方面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水庫微型真核浮遊生物(0.2-200 μm)包括原生動物、藻類、低等真菌和小型後生動物等,具有個體微小、種類多樣、分布廣泛等特點。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21世紀以來細菌抗生素抗性(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抗菌藥物治療失效時有發生,因此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認定為新興汙染物。細菌抗生素抗性雖然是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但隨著環境中抗生素、重金屬和殺菌劑等濃度升高,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選擇壓力增大,促進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的增殖、擴散和傳播;特別是,抗性基因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轉移給致病菌,對人類、環境和社會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修建水庫是人類活動影響地表水循環、調控水資源分布最強烈的表現形式之一,全球範圍內儘管已經積累了大量水庫水文水動力數據,但是水庫浮遊生物生態研究至今依然十分缺乏和滯後。浮遊藻類是水庫生態系統中極其重要的組成成分,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汙染物降解和水體自淨等方面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
-
城市環境所在水環境細菌抗生素抗性基因檢測分析方法比較研究中獲...
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楊軍研究組的研究成果以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approach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a freshwater reservoir 為題發表於環境生態領域國際期刊
-
WR:城環所楊軍組揭示亞熱帶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構建受隨機性過程影響比確定性過程更強
然而,以往的長時間系列有殼蟲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積物環境,目前仍然缺乏長時間尺度上水體浮遊有殼蟲群落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探究真核微生物群落構建的基本生態過程已成為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核心主題,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仍然存在爭論。例如,基於生態位過程的經典理論中,確定性因素(包括當地環境條件、物種間相互作用)控制著局域群落的組成和動態。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基於此,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等的資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結合室內培養實驗與稻田長期定位試驗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在淺水富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中,魚類群落調控是一種重要手段,其重點在於通過去除或降低雜食性魚類的生物量,達到改善水環境條件、促進沉水植物生長的目標。在熱帶生態修復湖泊中(如惠州西湖),雜食性魚類生物量會逐漸恢復至修復前的水平,其中主要以鯽、羅非魚等個體較大的雜食性魚類為主;而小型雜食性魚類逐漸發展為亞熱帶湖泊生態修復後(如蠡湖)魚類群落的優勢種(如麥穗魚、鰺、鰟鮍等)。
-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2019-02-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汙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
什邡八角水庫驚現白色浮遊生物 疑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日前,記者來到八角水庫,該水庫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周佑翔向記者展示了他手中玻璃瓶裡裝著的幾隻身薄如蟬翼且透明的浮遊生物。作為水庫的管理人員,周佑翔和同事需要每天巡查水庫湖面環境,而這些浮遊生物就是他們在水庫的冰川湖中發現的。周佑翔告訴記者,7月9日,他準備用皮划艇對庫尾的垃圾進行清理時,發現湖裡有許多浮遊生物。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文娟分別以博斯騰湖和艾比湖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乾旱區湖泊水、沉積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豐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金屬含量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變形菌門是湖泊環境不同載體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
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過程與生態風險研究組(顏昌宙團隊)報導了該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積、形態轉化和外排具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