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入海與海洋擴散稀釋對於一個重汙染河口浮遊群落的塑造

2021-01-09 美格基因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2020發表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上、影響因子6.792的文章。本研究針對我國一個重汙染的河口地區—遼河口,首先評估遼河口浮遊動植物群落的時間和空間變化動力學規律,之後識別對浮遊動植物群變化起主要作用的環境因子。

一、論文信息

論文題目:Disentangling effects of river inflow and marine diffusion in shaping the planktonic communities in a heavily polluted estuary

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F:6.792

發表時間:2020

二、Highlights

在遼河口發現了明顯的浮遊動植物群落季節變化模式;

水溫是浮遊植物群落的主要影響因子;

浮遊動物群落主要收到營養物質含量的影響;

河流入海的作用在春、夏兩季更為強烈;

河流入海的影響隨著與入海口處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小。

三、研究背景

河口環境作為河流與海洋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這樣複雜的環境條件導致了複雜的生物群落和生態功能。

因為同時收到河流和海洋的影響,河口環境是非常敏感的,各種人類活動和環境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河口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為了更好的保護河口生態系統,全面的了解多種人類和環境壓力對河口物種多樣性的影響至關重要。

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均為河口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浮遊植物的功能主要是維持溶解氧並為食草動物提供能量,浮遊動物主要負責將營養物質從低營養物種向高營養物種轉移。

目前,對於何種環境因子對河口生態系統中浮遊動植物群落的影響最為明顯,以及如何從自然條件變化中區分人類活動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挑戰。

同時之前的研究大多是關注單獨一種浮遊群落,而少有研究同時分析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變化。

因此,本研究針對我國一個重汙染的河口地區—遼河口,首先評估遼河口浮遊動植物群落的時間和空間變化動力學規律,之後識別對浮遊動植物群變化起主要作用的環境因子。

四、技術路線

在遼河口共設置了29個採樣佔位。

這些站位根據其與河流入海口的距離可以分為6類,由近到遠依次為(A, No. 3–7; B, No. 9–13; C, No. 14–17; D, No. 18–22; E, No. 23–27; and F, No. 28–32)。

原計劃應該是春、夏、秋、冬採集4個季節的樣本,但是由於遼河口地處我國東北,在冬季的時候河流和海洋會封凍,因此無法採集冬季樣本,研究只採集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樣本。

採用拖網的方式收集浮遊動植物樣本,之後在實驗室利用顯微鏡觀察進行浮遊動植物的分類學鑑定和個體計數。

研究同時測定了15個環境因子,包括溫度、鹽度、pH、溶解氧、葉綠素、亞硝酸鹽、硝酸鹽、銨鹽、磷酸鹽、矽酸鹽、懸浮顆粒物、總氮、總磷、COD和總石油烴含量。

之後就是根據浮遊動植物的豐度表和環境因子進行了多種統計學分析,具體內容在結果部分介紹。

五、研究結果

1、環境因子的時間和空間變化

因為涉及到時間和空間兩個分組因素,因此本研究分別使用One-way ANOVA和Two-way ANOVA來評估時間和空間對於各佔位環境因子影響的顯著性。

在夏季,遼河口的水溫以及葉綠素、亞硝酸鹽和COD含量均顯著高於春秋兩季,而溶劑樣和總石油烴含量在夏季則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遼河口水體鹽度在春季>秋季>夏季,硝酸鹽和銨鹽濃度在夏季>春季>秋季,pH和懸浮顆粒物在秋季>春季>夏季,矽酸鹽水平在夏季>秋季>春季。

春夏兩季,遼河口水體中總氮的濃度顯著高於秋季,而總磷的濃度顯著低於秋季。

在春季,水溫隨著與入海口距離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但在夏秋兩季水溫沒有明顯的空間變化。

在三個季節,鹽度均隨著與入海口距離的增加而增加。

各種營養物質的指標在春夏兩季,隨著與入海口距離的增加而顯著降低,但是在秋季卻沒有明顯的空間變化。

2、浮遊群落多樣性的變化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聯

研究分別計算了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常用的4種alpha多樣性指數:豐富度、均一度、Shannon和Simpson,同時使用Two-way ANOVA比較其時間和空間差異顯著性。

對浮遊植物群落,豐富度和均一度具有顯著的季節差異,Shannon和均一度具有顯著的空間差異。

對於浮遊動物,4種多樣性指數均具有顯著的季節差異,Shannon和Simpson具有顯著的空間差異。

3、分析alpha多樣性指數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環境因子對浮遊植物的豐富度影響較大,多種環境因子包括溫度、無機氮、矽酸鹽和COD均顯著正調控浮遊植物的豐富度。

4、溫度和COD顯著負調控浮遊植物的均一性。

懸浮顆粒物濃度對浮遊動物的多樣性影響比較明顯,其顯著負調控浮遊動物群落的多樣性和均一度。溫度顯著正調控浮遊動物群落的均一性。

5、浮遊動植物群落的時間變化規律

使用PCoA和PERMANOVA分析浮遊動植物群落組成結構的季節變化。

PCoA中不同季節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群落組成均分別聚類。

PC1和PC2共解釋了43%和48%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群落變化,其將3個季節區分開來。

PERMANOVA結果表明,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曲諾的季節差異均是顯著的。

之後比較了一下不同季節浮遊動植物總量的變化及其組成。

夏季浮遊植物的數量明顯增加,可能與溫度升高有關,相比之下,由春季到秋季,浮遊動物的數目呈現下降的趨勢。

春季豐度較高的浮遊植物:Ditylum brightwellii、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Melosira sulcata、Noctiluca scintillans和Rhizosolenia setigera。

夏季豐度較高的浮遊植物:Skeletonema costatum、Chaetoceros decipiens和Cerataulina pelagica。

秋季豐度較高的浮遊植物:S. costatum、C. asteromphalus和Tripos furca。

春季豐度較高的浮遊動物:Acartia bifilosa、Schmackeria poplesia和Calanus sinicus。

夏季豐度較高的浮遊動物:Tortanus spinicaudatus、Acartia pacifica、Labidocera euchaeta和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秋季豐度較高的浮遊動物:Sagitta crassa、A. bifilosa、L. euchaeta和Paracalanus parvus。

6、浮遊動植物群落的空間變化

在春季,浮遊植物C. asteromphalus和浮遊動物S. poplesia在入海口處豐度非常高,之後迅速下降,表明這兩種浮遊生物可能是來自於河流。

而N. scintillans和C. sinicus在距入海口最遠的站位中豐度較高,表明這兩種浮遊生物可能主要來自於海洋。

在夏季,S. poplesia在入海口處豐度非常高,之後迅速下降,表明其可能是來自於河流。

在秋季,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在入海口處豐度非常高,之後迅速下降,表明其可能是來自於河流。

7、浮遊植物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將三個季節的浮遊植物群落與環境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了大量浮遊植物與環境因子的相互關係,但是在單一季節的分析中,浮遊植物幾乎與環境因子無相關性。

水溫和葉綠素含量是浮遊植物群落最重要的影響因子。

8、浮遊動物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與浮遊植物相反,在單一季節的浮遊植物群落與環境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中,發現了大量浮遊動物與環境因子的相互關係,但是在全部三個季節的分析中,浮遊動物幾乎與環境因子無相關性。

浮遊動物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在春季最強、夏季次之、秋季最弱。

六、討論

文章主要討論了3個方面,第一部分是遼河口區域營養物質的可能來源,第二部分為環境因子對浮遊動植物的影響,第三部分是河流徑流對浮遊動植物的影響,第四部分是浮遊動植物群落的協同變化

第一部分主要的內容就是春夏兩季是遼河的豐水季,所以河流的流量較大,春夏兩季升高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於河流水的流入。

第二部分主要討論的就是溫度和營養物質分別是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三部分主要討論的是可能來源於河流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物種。

第四部分的結果是季節是遼河口浮遊群落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其次為河流入海與海洋稀釋作用,浮遊動植物的相互作用貢獻最小。

還有更多精彩的高分好文都在美格基因公眾號了。

您可能還喜歡:

基於GeoChip 5.0對樣本中複雜微生物群落的鑑定與多樣性分析!

美格基因攜手朱永官院士團隊強勢推出高通量qPCR晶片檢測服務!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管轄海域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汙染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5.2萬、4.1萬和5.7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海洋汙染的形勢比陸地嚴峻得多。海洋的問題,表面上在海洋,根子在陸地。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是陸地,陸地的汙染物入海總量太大,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非法和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仍多。來自生態環境部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沿海省份按照《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對入海排汙口進行了全面清查。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之前,人們普遍將海洋視為另一個世界,它包容性大,可以容納、稀釋所有汙穢之物,陸地上的髒東西只要投入海洋,便眼不見心不煩了。正是由於人們缺乏保護海洋的意識,對海洋進行過度的開發和持續的傷害,導致當前海洋汙染問題已經到了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地步。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刊發於《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1期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主要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三大海灣,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壯大,對於渤海及其海灣的開發強度日益增強。由於渤海是封閉性內海,年降水量少,水體的交互作用和稀釋作用差,加之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致使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嚴重,對於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 地球海洋汙染 不能忽視「藍色警報」
    哈朋說,「但是當你看到這張地圖,你會發現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影響。看到這份地圖我非常震驚。」———預計危害———海洋汙染物很難被移除據專家介紹,較之於地面汙染,海洋汙染更有著自身「先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汙染源廣、持續性強、擴散範圍廣和防治難危害大這幾個方面。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海洋重金屬汙染嚴重 拿什麼來拯救?
    該課題組成員在秦偉研究員的帶領下,經過三年的刻苦攻關,研製出了對重金屬離子具有高靈敏度、高選擇性響應的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同時研發出了集樣品預處理和檢測功能於一體的重金屬檢測系統樣機,實現了對海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現場快速檢測。
  • 日本核汙水或將汙染海洋生物鏈-汙水 日本海洋 核汙染 汙染水體...
    福島核電站的汙水對於日本海洋的汙染已成事實。路透社  如今人們並不清楚福島附近海域都有哪些魚類,會如何遷徙。  隨著洋流擴散  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斌對於核廢水在海洋中的擴散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墨水滴入一條河流,墨水的擴散是向周圍不斷稀釋,並且向下遊運動,下遊濃度不斷衰減。」  進入大海的核廢水會除了部分沉澱,還有一部分會隨洋流運動。
  • 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遊動物佔據著食物鏈的一個中心位置,它是初級生產力向高營養級進行傳遞的中間傳遞者,也是浮遊食物網、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圖1),並且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豐度、生物量、群落和粒徑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 恆河汙染嚴重,為什麼能夠造就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汙染與形成河口三角洲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汙染是由於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汙染物輸入量,持續大於河水的自淨能力造成的,屬於人為因素的影響;而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水衝蝕和泥沙積聚作用的結果,屬於自然因素的影響。
  • 工業廢水對海洋的汙染
    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汙染。  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汙染主要表現在:① 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汙水而流入海洋。② 含有汙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有專家認為,「7·16」大連油汙染事件和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會使海域石油平均濃度升高,一般在海水稀釋和自淨能力作用下,水質應該能得到較快程度恢復。但這兩次溢油事故都在渤海,而渤海是半封閉海,海水交換程度較低,因此恢復時間較長。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海洋保護區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主要保護對象或保護目標基本保持穩定。    大中型河口、海灣等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監測表明,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在近岸海域環境汙染方面,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為4.4萬平方公裡,高於「十一五」期間3.2萬平方公裡的平均水平。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大會主席、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系統開展從河流到深海到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評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浮遊植物群落在格陵蘭島「生根發芽」,海洋溫度升高了?
    作者:文/鄧興菊在地球上,氣溫的升高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包括我們寒冷的南北極地區,根據Bigelow海洋科學實驗室研究最新表明,在格陵蘭海冰區域,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藻類在格陵蘭海冰下茁壯成長,
  • 論文快遞|師長興:1976 年以來黃河口泥沙淤積與擴散分析
    未來如果入海輸沙量仍保持較低的水平,隨著廢棄河口岸段岸坡侵蝕速率的降低,從河口及三角洲岸坡向遠海的泥沙擴散速率仍將趨於減小。河流挾帶泥沙入海後,隨著入海水沙量、泥沙特徵以及河口外海洋動力的變化,泥沙是沉積還是擴散,以及沉積和擴散數量都會變化[1-4]。
  • 中學生競賽知識點:極地|第二屆海洋知識競賽_網易新聞
    全世界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50多個海域中,有6個被認為是有代表性的汙染海域。它們是:波羅的海、地中海、黑海、裏海、黃海、南海。其中,黑海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海域。264.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最為嚴重的海區是哪一個?渤海是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最為嚴重的海區,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工業和生活垃圾、農藥、化肥等陸源汙染物大量超標超量排放入海。
  • 我們如何應對日本核廢液入海?
    放射生態學家維克勒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認為,海水被輻射物質汙染後,最先受到損傷的是那些低等生物,如水母和浮遊生物,它們吸收放射性物質的速度最快;海裡的魚,特別是它們的卵和幼體對輻射較為敏感,放射性碘濃度和銫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將導致海洋動物死亡或者改變它們的DNA。而魚類的主要食物是浮遊生物,更大型的動物如鯊魚、鯨魚以它們為食,就會危害到整個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