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溫度
1. 表層海水的水平分布規律
①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結果。
②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的影響。
同一海區,不同季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同一季節,不同海區——低緯水溫高,高緯水溫低 同一緯度,不同海區——暖流經過海區水溫高 ,寒流經過海區水溫低
2.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表層海水以下變化很小。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層受太陽輻射影響大,在海洋深處受太陽輻射和表層熱量的傳導、對流影響較小。
海水溫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並呈現出季節性變化。
深層海水現場溫度的測定,通常是用顛倒溫度表進行的。它和海水鹽度一起成為海洋學上兩個基本的物理量。
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文狀況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
規律
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範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恆溫層。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於3000米處為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佔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律: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的溫度是海水一個重要的物理變量,影響到水中生物、水體自淨等。海水的冷熱程度稱為海水的溫度。海水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能量當中50%的熱量被海水蒸發消耗掉,40%被反射到太空,5%被近海面大氣吸收,只有5%的熱量才增加海水錶層的溫度。支出的熱量主要是海水的蒸發耗熱。每年海洋獲得的熱量大致等於支出的熱量。整個海洋的年平均水溫幾乎沒有變化;但在一年中,不同季節、不同海區的熱量收支是不平衡的,因此海洋的水溫分布與變化不同。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世界上大洋的平均溫度為17.4℃,其中大西洋為16.9℃,太平洋為17℃,印度洋為19.1℃。大洋表層溫度分布有如下特點: (1)大洋表層溫度從高緯度海域向低緯度海域逐漸增加,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規律。水溫從0℃增加到28℃左右,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北半球由於受洋流及海底地貌的影響,等溫線多與緯線斜交,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等溫線密集,東部比較稀疏。(2)寒暖流交界處等溫線特別密集,海水溫度變化特別大。(3)南北半球大洋表層水溫不以赤道對稱分布。北半球水溫比南半球水溫偏高,最高水溫在10°N左右,與熱赤道位置基本一致。由於三大大陸包圍印度洋,並受暖流影響,因此印度洋為四大洋中水溫最高的海域。海水水溫不均勻遞減,海水在600~1000米內變化顯著,1000米以下海水溫度基本沒有變化。(1)水溫的日變化。影響水溫的日變化的因素有太陽輻射、季節、天氣狀況、潮汐和地理位置等。一天中海水的最高溫度在14~16時。(2)水溫的年變化。影響水溫年變化的因素有太陽輻射、洋流、海陸位置等。一年中海水的最高溫度在8月份。 5.南半球海水溫度有哪些變化規律?通過北半球表層海水溫度與陸地溫度的比較怎樣判斷季節?通過海水錶層溫度的變化如何判斷洋流的性質?如下圖海水錶層氣溫升高發散思維圖。END
更多的試題掃描二維碼加入知識星球
海寧中學地理組【知識星球】
海寧中學地理組【小紅圈】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591921299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QQ群:45557625
看完文章,請點「在看」支持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