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血鬼烏賊:章魚烏賊的共同祖先,海洋垃圾處理器
某島曾經介紹過世界上唯一具有毒性的火焰烏賊,今天就來講講它的老祖宗吸血鬼烏賊,也叫幽靈蛸。第一次看到這種生物,還以為是長了耳朵的烏賊,其實那是吸血鬼烏賊的兩隻大鰭,大海果然深不可測。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核糖體RNA的加工成熟及其與核糖體蛋白的結合是核糖體亞基裝配的基本過程。真核生物的該過程是在核仁中進行的。在酵母上已有報導核糖體小亞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個被稱為SSU Processome(小亞基rRNA加工體)的核酸蛋白複合體所完成。
-
兩億年化石保存烏賊捕食過程
一塊來自二億年前的化石,展示了一隻烏賊在捕食一條魚,卻不幸一起死亡的定格畫面。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烏賊捕食的證據。二億年前的化石展示了一隻烏賊在捕食一條魚,卻不幸一起死亡的定格畫面。(Malcolm Hart,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研究人員從這塊在英國南岸發現的化石上看到,一隻遠古時期有著10條帶有鉤子觸手的烏賊,用觸手裹住一條魚的頭部,魚的頭骨已被擠碎。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幕就此凍結成為化石。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組與北京諾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測序平臺,對一隻雄性川金絲猴 (R. roxellana)(疣猴亞科,仰鼻猴屬Rhinopithecus)進行了de novo測序(測序深度達到146×)以及同屬的滇金絲猴 (R. bieti)、黔金絲猴 (R. brelichi)和緬甸金絲猴 (R. strykeri)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
-
巨型烏賊全基因組序列公布 人們對它的了解...
巨型烏賊又稱大王烏賊、首席烏賊、霸王烏賊,為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為軟體動物頭足類烏賊目中最大的一類。自18世紀首次發現並獲取研究樣本以來,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傳聞中,這類動物有校車那麼大,眼睛如同餐盤,觸手能在10碼外抓住獵物。一隻在南極羅斯海域被抓獲的巨型烏賊重量約為450公斤,另一隻被捕獲的巨型烏賊長有約5米長的觸鬚,觸鬚上有25個彎鉤。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研究人員對範圍廣泛的哺乳動物的糞便進行了取樣,這些哺乳動物包括從大鼠到熊貓到人類。
-
病毒網絡有助於加快細菌進化?
研究結果表明,轉導不僅使基因水平轉移更為普遍,而且這一細菌網絡可能是由細菌和噬菌體病毒共同選擇形成。上圖描繪了噬菌體(紅色)病毒不斷攻擊細菌細胞,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病毒在細菌之間轉移基因的頻率比人們了解的更快,對病毒和細菌進化大有益處。
-
烏賊原來也這麼挑食
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這種海洋軟體動物能夠養成每天晚上吃一隻小蝦的生活習慣,而且會在當天早些時候為小蝦騰出肚子。然而,當面對難以預料的食譜時,烏賊在白天會變得更加投機,有機會時它們會選擇吃掉更多的螃蟹。研究人員稱,頭足類動物這種基於未來預期做出決定的能力「揭示了其具有複雜的認知能力」。我們對烏賊了解多少?烏賊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與章魚、魷魚和鸚鵡螺有親緣關係。它們有一個獨特的內殼,被稱為烏賊骨。
-
小古貓,現代食肉動物共同的祖先
小古貓,又名古貓獸,被認為是現代食肉動物貓科、犬科、熊科、鼬科、鬣狗科、靈貓科、貓鼬科等動物的共同祖先。它具有五趾,較長的身體和相對較短的四肢。現在的鼬科動物還很大程度上保存著其祖先原始的樣貌它能夠爬樹,捕食一些鳥類、小型嚙齒類動物。有些科學家相信小古貓也可能吃一些蛋或者水果.非常可愛。
-
生活了8000萬年的吸血鬼章魚,是章魚和烏賊共同的祖先
雖然兩者都屬於軟體動物以下的頭足綱,但是章魚屬於八腕目章魚科,而烏賊則屬於十腕目烏賊科。兩種生物的分化大約可以追溯到八千萬年前,彼時章魚和烏賊還沒有分家,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吸血鬼烏賊。從外形上來看,吸血鬼烏賊有8條腕,這一方面它們與章魚比較接近,但是習性方面又更偏向於烏賊,所以生物學家們判斷吸血鬼烏賊是章魚和烏賊共同的祖先。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魷魚、烏賊和章魚)以及節肢動物中的昆蟲和蜘蛛代表著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高級發育狀態。雖然其神經系統的基本框架與環節動物大同小異,但還是存在諸多明顯優勢。首先,頭足類動物的頭端存在一個神經元高度集中的區域,神經節發生了融合和延伸,而周圍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細胞則轉移到了腦和神經節中,因此神經索就變成了單純的神經纖維。
-
Science:利用基因共同進化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網絡
通過對細菌中成對基因之間共享的細微進化特徵進行編目,他們夠發現數百種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這種方法當前正應用於人類基因組,並且可能產生關於人類蛋白如何相互作用的新見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1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revealed by proteome coevolution」。
-
烏賊為什麼那麼聰明?科學家給它大腦做了一次核磁共振!
頭足類動物被廣泛認為是最聰明的軟體動物,它們表現出各種複雜的行為,諸如能夠識別圖案、解決問題、通過信號進行交流以及利用不同的質地和顏色偽裝自己--儘管它們是色盲。
-
深海潛水器頭頂有一隻巨型烏賊在悄悄觀察它!
> NEXTMIND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深海中有一隻巨型烏賊在 這一幕發生在前不久,據外媒BGR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了一張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顯示一隻巨型烏賊正在觀察潛水器-深海發現者(D2),如下圖所示:
-
《Nature》長文: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細菌製造大謎題:「搶地盤」不光靠「跑得快」非洲動物大遷徙是自然界一大奇觀,每年數以百萬的動物分為前中後「三軍」向北進發,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角馬,殿後的是
-
科學家通過MRI掃描繪製出複雜的烏賊大腦神經連接圖
據外媒報導,由昆士蘭大學的Wen-Sung Chung和Justin Marshall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MRI掃描檢查了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的大腦繪製出了一幅新的神經連接圖以此來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理解它們的行為。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正如進化的故事通常所說,最早出現的是原核生物:古細菌和細菌,它們通常被想像成沒有複雜結構的簡單的酶袋。然後,15億多年前,真核生物進化了,標誌著前所未有的細胞複雜性的出現,並永久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命,使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得以崛起。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而我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意味著,利用這個「抗病小體」,人們可以想方設法更好提升植物免疫力,還能「從頭到腳」地去設計更為強大的抗病蟲農作物。農作物自身抗病能力提高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自然就會大大減少。 植物自身具有免疫力,抵禦來自病毒、細菌等侵襲 同動物一樣,植物在成長過程中,也會不斷受到來自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的侵襲。
-
動物,是進化蛋糕上的一層糖霜,細菌才是蛋糕本身
由此可知,進化出多細胞生物要比原核生物複雜得多。這一事實同時說明,即使宇宙中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存在,後生生物也必定非常罕見。後生生物的問世代表生物已經進化到一種新的複雜水平。但要進化出這套機器就需要時間。而且在地球上進化出後生生物,還必需另外一個金鳳花條件——穩定性。僅有對生命進化有利的條件還不夠,關鍵是這種條件還必須能夠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以使生命體能夠不斷地進化和嘗試。太陽本身的穩定幫了大忙,而且太陽似乎很適合這項工作。按照恆星的標準看,太陽是非常可靠的公民,不太可能做出太不可預測的事情。
-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Luecke/ 德克薩斯大學 人類並不是獨自進化的。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十萬億的微生物從史前猿人階段便開始伴隨著人類,並一路進化而來。但是這項研究也發現,人類同時也失去了一些依然存在於類人猿表親體內的古代微生物,這或許可以解釋一些人類疾病,甚至肥胖和精神疾病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