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腸道菌群有何巨大機會?

2020-12-08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微生物群落在過去的15年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對微生物在人體腸道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僅僅局限於經典的傳染病。例如,許多研究報告了腸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和肝病期間的變化,還有癌症甚至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新型療法來源。從2013年到2017年,關注腸道菌群的出版物數量顯著為12900份,佔過去40年調查腸道菌群的出版物總數的五分之四。本綜述討論了近年來腸道菌群對代謝紊亂的影響的證據,重點討論了選定的關鍵機制。本綜述還旨在對這一領域的現有知識進行批判性分析,確定公認的關鍵問題或問題,並討論誤解。通過比較患病和健康受試者產生的大量元基因組數據可能導致錯誤的說法,即細菌與疾病的保護或發病有因果關係。事實上,環境因素,如飲食習慣、藥物治療、腸道蠕動、糞便頻率和濃度等都是影響菌群組成的因素,應該加以考慮。我們將以普雷沃特氏菌(Prevotella copri)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病例作為重點討論。

介紹

存在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是宿主代謝的關鍵貢獻者,被認為是新療法的潛在來源。不可否認的是,由於遺傳工具的出現和宏基因組革命過去的15年裡,我們現在能夠描述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圖1)從身體的不同部位,並將它們連結到潛在的疾病風險,甚至出現臨床症狀。近幾十年來,微生物大多被用於開發特定疾病的診斷。目前,相互作用或防禦潛在病原體的機制經常被描述在基礎研究分子水平。此外,目前的理解是,一些腸道細菌也可能通過與人類細胞交流,主要是通過促進免疫相互作用來實現這一目標。最近的大量論文和評論涵蓋了微生物群落及其在人類健康中的潛在作用的不同方面,包括早期生活,但也包括特定的疾病,如心臟代謝紊亂、炎症性腸病、神經精神疾病和癌症。在本觀點綜述中,最近的證據表明特定細菌的影響和先天免疫系統的參與將被討論。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一領域現有知識的一部分進行辯論,並提出以下問題:我們應如何解釋眾多的希望、承諾和威脅?在討論具體的例子之前,我們建議你仔細閱讀下一段,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影響的無限微小的世界(圖1)。腸道微生物群現在被認為是人類細胞的重要夥伴,與幾乎所有的人類細胞相互作用。

在2017年,大約有4000篇關於腸道菌群的論文發表,在2013年到2017年期間,有超過12900篇關於腸道菌群的論文發表。在過去40年(自1977年以來)關於這個主題的總體出版物中,這一數字佔了80%以上。因此,這個簡單的發現強調了一個事實,這個研究領域不僅正在蓬勃發展,而且強烈地表明了前進的必要性。儘管在這篇綜述中沒有詳細討論,但我們應該簡要地提到,除了細菌之外,腸道中還存在其他關鍵微生物,如古柯科、病毒、噬菌體、酵母和真菌。這些微生物可能控制宿主的活動,最重要的是控制腸道微生物的活動,這些微生物已經被詳細研究過,可能和細菌一樣重要。因此,古生菌、病毒體、噬菌體和真菌體為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額外的維度。例如,噬菌體不僅數量超過細菌(例如,噬菌體比細菌多10倍),而且它們也是在這些複雜的相互作用中扮演角色的新角色。舉個簡單的例子,費利克斯·d·赫萊勒(Felix d Herelle)正式鑑定噬菌體已有100多年了。然而,最近才出現了用元組學分析法分析糞便噬菌體的可重現方案。因此,這意味著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將重大的基礎性突破轉化為大眾的通用應用。然而,在今天,由於不同的媒體(即傳播方式),醫療信息可以迅速傳播給公眾。因此,一個主要的警告仍然是缺乏視角,不僅從社會,而且從一些科學家和衛生保健專業人員,他們可能誤解數據或期待這樣複雜的研究直接從板凳到診所。因此,這一領域的專家必須謹慎地提供獲取這類知識的機會,而不是妄想。

微生物和宿主細胞:免疫系統將微生物和新陳代謝聯繫起來

不同的系統識別和監控體內的微生物是否存在,例如,在胃腸道(GI)中,上皮細胞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將關鍵信息轉化為位於固有層的免疫細胞。事實上,微生物的識別和監測主要是由先天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s)進行的,如toll樣受體(TLRs)和結節樣受體(NLR)。腸道屏障是由發生在腸道微生物和宿主免疫系統之間的微調通信控制的。此外,這些相互作用的複雜性提出了關於我們目前理解水平的問題,並最終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開發特定治療靶點相對困難。

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代謝產物和新陳代謝

除了受體特異性的識別微生物細胞膜的成分和直接聯繫固有免疫系統外,有證據表明許多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產物也會影響宿主的新陳代謝通過特異性的結合宿主的膜或者核上面的受體。

重要的是:質量,數量或者是微生物活性?

在過去的十年中,一些開創性的論文已經表明,一些代謝紊亂,如肥胖和糖尿病,與門水平(即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率)微生物群的變化有關。自這一發現以來,並不是所有的論文都能複製這一發現,這就產生了以下問題:我們應該只關注門水平的一般組成,還是應該深入研究(即屬和種水平)?然而,除了這些考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能力,以及最終產生的代謝產物(如丁酸、膽汁酸、氧化三甲胺),是否比單獨研究微生物組成更有意義?事實上,正如本觀點前一章簡要描述的那樣,腸道微生物群產生的大量代謝產物可以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在我們目前的知識水平上,這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上述各點有力地支持了功能研究的必要性,但也突出了目前難以就最佳的進行方式取得明確的協商一致意見。因此,要全面了解微生物組對健康的作用,還需要結合微生物組的組成分析,顯示與環境變化(如飲食、藥物)或生物狀態(如個體間生理變化、疾病)相關的變化。這將需要後續研究來驗證因果關係。這就是本綜述下一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承諾和威脅:證明這個概念的不可或缺的需要

本綜述的最後一部分致力於討論關鍵問題,以及在聲稱某些微生物是有益的或有害的之前,有必要開發定義明確的實驗。如上所述,當發現某一特定微生物與疾病或健康狀況之間存在相關性時,很難準確地顯示候選微生物對疾病發作的影響或相反地顯示其有益影響。換句話說,正如前面提到的,在相關的研究中,文獻經常討論特定的候選(即細菌)作為潛在的有益或有害的候選的作用。然而,有時我們可能在沒有適當研究這些影響的情況下,就迅速(過快)推斷出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作為研究人員,我們通常從相關性出發,很少利用分離的細菌或已鑑定的代謝物來提供概念證明。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想恰當地研究新微生物或代謝物的作用;但因為它可能很難培養一些細菌。事實上,從16S級別識別的特徵到適當分離候選細菌,再到複雜模型(甚至體外)的研究,通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儘管近年來在培養組學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厭氧細菌的分離和鑑定仍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此外,當一個假定的候選人已經被分離和培養,仍然有必要培養它的數量,以兼容慢性體內測試。除此之外,在我們的知識水平上,要完全理解任何微生物在諸如腸道微生物群這樣的複雜群落中的作用仍然非常困難。最後一點可以通過兩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兩個細菌的情況,即普雷沃特氏copri和阿克曼氏黏菌。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隨著資料庫的完善和技術的進步,目前16s尤其是在腸道菌群方面解析度也已經達到很高了,種方面能達到70%以上,40%左右能分到菌株。而且腸道菌群檢測遠不是檢出了每種菌的含量,還需要大規模人群隊列和疾病樣本的訓練以及模型構建,因此16s有其標準化和相對適合的成本,在腸道菌群中還是首選的方案。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古有求仙藥,今有各種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大家對於長壽有著一致的追求。當基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後,人們不僅想要活得長久,還要健健康康地活著。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預期壽命已開始延長,並且仍在繼續提高。「健康長壽」不再停留於一句祝福語,而是可行的人生目標。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1 腸道菌群組成及分布人體消化系統中有正常微生物群 ,是定植在宿主消 化道有益宿主的、並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 ,統稱為腸道正常微生物群 (簡稱為腸道正常菌群 )。腸道菌群的組成目前尚未明確 ,主要原因是取樣及培養困難 ,糞便標本中大約50%的可通過顯微鏡檢出的細菌不能通過培養獲得。有研究表明[1],腸道黏膜層的細菌與腸腔內和存在於腸道細胞表面的細菌有很大不同。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也許有人要問了,這裡所使用的是可吸收的抗生素,抗生素經吸收後到達身體各個部位,比如乳腺,可能直接促進乳腺癌的轉移,不一定跟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係吧?別著急,研究人員又使用一種不可吸收的抗生素組合重複了這一實驗,這些抗生素直接靶向腸道菌群。同樣,使用不可吸收的抗生素誘導的腸道菌群失調重現了與可吸收性抗生素類似的結果,也可以導致腫瘤細胞大量擴散到外周血和肺部。
  • 多樣性增加281%,人類腸道菌群基因組圖譜公布!
    儘管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是仍有許多腸道菌無法鑑別,或者其在人體健康中發揮的作用無法確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這種腸道菌在腸道中的豐度較低或者無法在腸道外環境存活。但是,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方法重建這些腸道菌的基因組。他們基於宏基因組學的方法,利用一系列計算工具補充和指導實驗室工作,探索人體腸道菌群。
  • 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濃度的改變或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近些年來,機體微生物菌群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點關注,部分是因為其很容易進行研究,而且還與人類健康的多個方面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學的相關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並取得了巨大進展。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日益清晰,腸道菌群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變化及作用也逐漸明朗。這也開啟了腸道菌群調節能量代謝、炎症和肥胖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資料庫——gutMEGA分享
    不知從何時起,「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根據近十年的研究文章結果來看,一直被人類忽視的腸道菌群的功能逐漸被大家認識到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產生腸道菌群失調的問題有以下幾個:1、飲食成分俗語說「病從口入」,長久過量攝取肉類或蔬菜、進食燻烤或油炸類食品以及得勝變質等被細菌傳染的食品,會使腸道內有益細菌削減、有害細菌增多、條件致病菌「變壞」,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 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他們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濃度隨著腸道內細菌菌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該研究於11月2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在我國,有學者今年報導的國內部分地區孤獨症發病率為0.7%。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