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多樣性增加281%,人類腸道菌群基因組圖譜公布!

2020-12-06 生物谷

近兩年來,以免疫檢查點為藥物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睞。但是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癌症患者因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最終出現不得不提前終止治療的情況。

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對該療法的響應程度,腸道菌群因其與宿主的共生關係正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

2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重磅發布人類腸道菌基因組最新圖譜。來自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EBI)和英國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1952種人體腸道菌,而這些菌種尚未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

這項研究強調,全世界不同人群腸道菌群組成有所不同,通過多樣性的樣本得出的結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儘管科學家們已經越來越多詳盡的掌握了北美以及歐洲人常見腸道菌群的種類,但是對於全球其他地區的腸道菌群數據卻相當缺乏。

人體腸道是許多微生物的家園,這些微生物被統稱為腸道菌群。儘管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是仍有許多腸道菌無法鑑別,或者其在人體健康中發揮的作用無法確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這種腸道菌在腸道中的豐度較低或者無法在腸道外環境存活。但是,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方法重建這些腸道菌的基因組。他們基於宏基因組學的方法,利用一系列計算工具補充和指導實驗室工作,探索人體腸道菌群。

多樣化數據收集,新發現1952種人體腸道菌

這些計算方法有效的幫助他們了解在試驗中無法培養的細菌。通過對全世界人群的樣本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又發現了1952種人體腸道菌,使得其譜系多樣性增加281%!

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和歐洲人群具有大量相同的腸道微生物菌種。然而,少數南美和非洲人群的數據集卻出現了前兩種人群所不具有顯著的多樣化特徵。這表明,如果科學家們想要真正全面了解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對未得到充分代表人群的數據進行收集也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具有高度可重複性,並且可用於未來更大、更多樣化的數據集分析,使得進一步的探索成為可能。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研究正在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所謂的人體腸道藍圖,未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健康和疾病,甚至可以用於指導胃腸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人類腸道菌群基因組圖譜的研究意義重大,原因之一是腸道菌群的發現與癌症的治療息息相關。我們知道,目前治療癌症的方法普遍存在治癒率不高等特點。因此,開闢新的治療方式十分必要。而腸道菌群能夠改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引起的不良反應,為癌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被忽略的事實,腸道菌群與癌症息息相關

雖然微生物與免疫療法最近幾年才火起來,但是腸道菌群和癌症之間的研究由來已久。1990年就有專家發現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相關,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其他腸道菌與癌症的發生和發展聯繫起來。其中一些腸道菌激活炎症反應,破壞保護人體免受外來物質入侵的粘液層,創造了支持腫瘤生長的環境;另有一些腸道菌群通過提高癌細胞對抗癌藥物的耐藥性促進癌症的生存和生長。

但是腸道菌群同樣也可以幫助對抗腫瘤。2013年Laurence Zitvogel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癌症治療方法通過腸道菌群激活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化療藥環磷醯胺破環了腸道的粘液層,使得一些腸道菌得以進入淋巴結和脾臟,並在這些部位激活特異性免疫細胞。對於實驗室中培養的胃腸道內不含有任何腸道菌群的小鼠,或是用抗生素殺滅腸道菌群的小鼠而言,這些抗癌藥物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免疫療法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常為細胞表面分子(如CTLA4和PD1)抗體,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細胞,且被用於多種癌症的治療(見下圖)。但僅20%—40%的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有反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機制

2015年,Laurence Zitvogel教授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無腸道菌群的小鼠對免疫治療藥物無應答,而在注入特定的腸道菌——脆弱類桿菌後,治療出現了應答。

同樣的,Thomas Gajewski教授發現,雙歧桿菌可增加小鼠對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通過激發一些免疫細胞的抗瘤能力,雙歧桿菌能提高腫瘤的免疫治療效果。

去年11月,J. A. Wargo教授與Thomas Gajewski、Laurence Zitvogel教授聯合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通過收集皮膚癌患者免疫治療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最後結果指出,免疫療法治療效果陽性,與這些患者體內特定種類的腸道菌群有關。曾服用抗生素治療無關感染的患者往往對免疫治療反應不佳。

為確認這種關係,研究人員將患者體內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有同種腫瘤的小鼠體內,與移植免疫治療反應不佳患者體內菌群的小鼠相比,移植有益菌群的小鼠治療效果更好,腫瘤出現縮小。

微生物聯合免疫療法,或成抗癌組合拳!

在2015年,有些臨床腫瘤學專家一家又一家醫院地搜集癌症治療患者的糞便樣本,當時除了一般人會嘲笑外,就連同行的其他醫師都會嗤之以鼻。但是,隨著近年來相關研究的公布:某些腸道菌可能提高癌症治療效果,這種嘲諷終於停止了。現在許多腫瘤醫師都熱衷於分析患者的糞便樣本,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判斷抗癌藥是否對患者產生作用。這對於不清楚腸道菌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研究人員已經逐漸把腸道菌群與許多疾病聯繫起來,包括抑鬱症、肥胖症等。直至研究人員發現,腸道菌群似乎和癌症也相關,免疫抑制劑的面世讓研究者得以進一步的觀察腸道菌群和癌症治療之間的影響,並且可以利用這種影響加強療效。

在小鼠和人類中的初步研究顯示,腸道菌群會對免疫療法藥物產生重要影響,於是研究人員開始嘗試解釋其中發生的內在機制。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啟動一部分試驗,希望能給通過控制腸道菌群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

電鏡下人類糞便中的菌群,其中有50%來源於腸道

糞便菌群移植,如火如荼走向臨床

目前,美國賓夕法尼亞的Hassane Zarour教授正在和全球製藥公司Merck開展合作,收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的糞便菌群,並將這些菌群移植到反應性差的患者的腸道內,這項試驗將在未來幾周內啟動。

美國休斯頓的J. A. Wargo教授也在計劃著類似的試驗,她將與生物技術公司Seres Therapeutics合作,通過糞便菌群移植重塑癌症治療藥物反應性差患者體內的腸道微生物菌群。

美國芝加哥的Thomas Gajewski教授正在和生物技術公司Evelo Biosciences合作,將細菌菌株做成藥丸的形式,每種藥丸僅含單獨一種細菌菌株。他們正在開展臨床試驗評估含有單一細菌菌株的兩種藥丸對不同類型癌症患者(包括結腸癌和皮膚癌)的影響。此外,Laurence Zitvogel教授正在研發一種微生物菌群藥丸。

目前尚不清楚腸道菌群如何與免疫治療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普遍假設認為,腸道菌群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容易被激發的程度來增強人體的抗腫瘤反應。但是確切的機制,包括究竟是哪些菌群調節免疫細胞,目前仍不得而知。希望臨床試驗將有助于澄清事實。(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9(第五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Intestin ?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Nature Biotechnology——[36.558]① 人類胃腸道基因組UHGG目錄中有20多萬種人類腸道微生物基因組;② 超過60%的腸道基因組無法分配給現有物種,表明大多數UHGG物種在當前參考資料庫中缺乏代表性;③ 雖然UHGP總體上包含了更多的蛋白質簇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一些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症(IBS)、炎症性腸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被發現與細菌分布平衡的失調有密切關聯。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正常分娩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來自於母體,刨宮產的新生兒腸道內會定植一部分醫院環境中的細菌。新生兒出生2小時後,腸道菌群迅速增殖,4-6個月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腸道菌群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飲食結構的豐富,其多樣性不斷增加。1歲以後腸道菌群的種類趨於穩定,健康人整個成年期都保持穩定,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下降,梭桿菌、擬桿菌數量增多。
  • 腸道菌群 | Science專刊:決定你健康狀況的"第二基因組"
    環境因素影響腸道菌群以及小鼠模型,圖片來自Science, (Goodrich et al., 2016) 此外,全基因組分析和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發現對完全清除微生物的無菌小鼠研究發現,其肺部和結腸部位往往有較高水平的自然殺傷(NK)T細胞,這會增加其對結腸炎的易感性。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免疫系統和皮膚發育上。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05 微生物組的典型組成和多樣性健康的腸道菌群因為個體差異較大,很難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但通過大量人群樣本數據的了解我們可以明確什麼樣的腸道菌群是不健康的。# 多樣性首先從多樣性的角度,一般除了2歲以下嬰幼兒,大部分的健康人的腸道菌群構成大概有200~2000種菌,如果數量過低或過高都不算健康。過低表明飲食結構過於單一或經歷了抗生素等處理。過高表明可能出現了很多不屬於腸道環境的菌。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Connor Feng • 2020-02-12 11:42:39
  • 來自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204,938個參考基因組集
    腸道菌群可能包含許多具有重要代謝活性的物種,尚待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培養和功能鑑定。各大洲之間有很高的菌株變異性,並且仍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有待發現。Published: 2020-07-20研究背景人類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息息相關,但是目前缺少具有足夠微生物多樣性的參考資料庫。
  • 公布快20年,才發現「人類基因組圖譜」漏掉了10%的遺傳信息?!
    2001年,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首次公布。最新版的人類基因組圖譜名為GRCh38,包含3.1兆億鹼基對的信息。然而,這個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項目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近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參考基因組缺失了多達10%的遺傳信息。這些缺失的信息被發現存在於許多非洲人後裔,以及其他人類群體身上。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從十二指腸、迴腸和結腸分離肌間iEAN進行測序,發現不同解剖位置的iEAN相互分離,表達圖譜不同。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Oh2 kusa T等 [ 7 ]從UC患者分離並培養出變形梭狀桿菌 ,上清液具有細胞毒性 ,用含有變形梭狀桿菌的上清液給小鼠灌腸 ,小鼠發生類似人類UC樣改變。進一步研究發現 IBD患者腸道菌群發生變化。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人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數量大約100萬億個,超過自身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黃琨 • 2020-07-28 16:00:25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
    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需要好好改善。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一、腸道菌群紊亂增加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風險瑞士、義大利等多個國家的聯合專家團隊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衡與大腦澱粉樣斑塊的發展之間存在相關性,這是阿爾茨海默氏病特徵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源,患者血液中鑑定出的某些腸道細菌產生的蛋白質確實可以改變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觸發疾病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