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膽汁酸的新功能——促進腸道再生!

2021-02-22 我愛生化

圖1  膽汁酸的化學結構

學過生化或生理的人都知道膽汁酸(圖1)在人體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一種天然的去垢劑,促進脂類物質的消化和吸收。不過,現在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驚奇地發現,膽汁酸還可作為一種信號分子促進腸道的再生。他們的發現不久前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該發現闡明了膽汁酸作為激素樣分子的作用,並為腸道再生療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腸道幹細胞可補充受損死亡的腸道上皮細胞,通常每周更新一次。這些細胞還能分化產生腸道的所有專門細胞,它們執行不同的功能,例如, 抗菌保護、粘液分泌和營養素誘導的激素釋放。當腸道遭到損傷時,腸道幹細胞被激活並協調受損上皮的修復和腸功能的恢復。

 由EPFL的Kristina Schoonjans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將腸道幹細胞暴露於生理濃度的膽汁酸,可以促進稱為類器官的微型「腸道」的生長。在生物工程學的最前沿,腸道類器官是在實驗室中從孤立的腸道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它們是微小的三維組織,可以模擬實際腸道中發現的許多細胞類型的解剖結構和功能。

 在研究中他們發現,將腸道幹細胞暴露於膽汁酸不僅可以幫助它們成長為類器官小腸,而且還保留了它們分化為特定細胞類型的能力。膽汁酸甚至增加了分泌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細胞數量,而該激素是一種重要的腸道激素,具有確定的抗糖尿病作用。

 另外,他們還發現,一種與G蛋白偶聯的受膽汁酸激活的膜受體——TGR5的在腸道幹細胞中富集,一旦膽汁酸在腸道中積累時即被激活,例如在飽餐一頓以後。

 進一步研究還顯示,膽汁酸不僅增加了小鼠腸道中腸道幹細胞的數量,而且通過TGR5介導的信號轉導促進腸道再生,從而保護小鼠免受急性結腸炎的侵害。

對此,Schoonjans教授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每次進食都會觸發膽汁酸分泌到腸道的過程,我們都會通過膽汁酸對腸道幹細胞的作用來刺激腸道的再生和適當的功能。但是,我們的研究還包括警告:某些飲食習慣會長期增加腸道中的膽汁酸水平,例如食用高脂食物,可能會加劇腸道幹細胞的增殖並將穩態的腸道再生轉化為癌症的發展。 」

 研究人員希望,將來能夠開發出在腸道中能特異性激活TGR5的藥物,這樣可以用來治療急性刺激炎症性腸病患者受損的腸上皮組織。

相關焦點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富含梭菌的微生物群促進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膽汁酸排洩
    個體IBS患者中發現產生症狀的特定機制是困難的,因為缺乏具有足夠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測試來鑑定這些原因,並且證明鑑定該機制可以導致迅速而有效率的治療。研究結果還提示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即以糞便膽汁酸轉化細菌為靶點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的膽汁酸腹瀉。研究人員認為,準確描述腸道微生物區系及其代謝物,結合腸道微生物區系的結構和功能特徵,將提高現有腸易激症候群基於症狀的治療的精確度。
  •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22:30 美國哈佛醫學院Dennis L.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肥胖進而影響糖代謝的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研究發現某些腸道細菌的基因組中具有龐大的多糖代謝基因,能夠分解宿主無法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動物性多糖[16]。通過對腸道的元基因組測序發現,肥胖小鼠能更有效地獲取能量,致使宿主能量的輸入增加,促進脂肪的儲存[17]。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喬傑(中)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7月22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該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團隊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姜長濤團隊合作
  • 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膽汁酸是一類由肝細胞產生,並由膽管分泌到腸道的兩親性代謝產物,在消化過程中對人體攝入的脂肪有重要的乳化作用。肝臟生成的兩種初級膽酸可由腸道菌群進一步代謝為多種次級膽酸,對代謝和炎症相關的生理過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膽汁酸及其受體為核心構成的肝臟-膽汁酸-腸道菌群信號轉導軸,是近期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膽汁酸是一類由肝細胞產生,並由膽管分泌到腸道的兩親性代謝產物,在消化過程中對人體攝入的脂肪有重要的乳化作用。肝臟生成的兩種初級膽酸可由腸道菌群進一步代謝為多種次級膽酸,對代謝和炎症相關的生理過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Nature|膽汁酸次級代謝產物促進結腸組織T細胞產生
    包括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促進外周誘導的Treg(pTreg)細胞的生成,這些研究也表明代謝產物可塑造結腸免疫細胞群的構成【1】。除了飲食成分外,細菌還修飾宿主來源的多種分子【2】。膽汁酸的細菌轉化體現了這一點,膽汁酸細菌轉化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類固醇。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原標題: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為什麼降糖藥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對另一部分效果一般?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昨天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士寧光、內分泌代謝病學科主任王衛慶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Kristiansen Karsten教授的帶領下,瑞金內分泌科顧燕雲副研究員團隊和華大宏基因組研究所李俊樺博士團隊合作,通過多中心、隨機開放的臨床研究結合腸道宏基因組及血漿、糞便代謝組學發現:中國人常用的降糖藥物阿卡波糖可顯著改變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共生菌以及腸道共生菌膽汁酸代謝水平,腸道內富含擬桿菌
  •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5:04:3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Benjamin M.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圖2 丁酸梭菌抑制腸道腫瘤細胞的增殖並促進其凋亡 3、丁酸梭菌抑制Wnt /β-catenin信號通路 圖5 丁酸梭菌改變特定細菌類群 5、丁酸梭菌改變了微生物衍生代謝產物的水平 通過代謝組學的檢測,發現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肥胖2004年,Bäckhed等人首先報導了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有關,因為他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可以調節實驗小鼠的脂肪儲存。在人和小鼠中都發現了與肥胖相關的相似的腸道菌群。在肥胖的小鼠和肥胖的人類腸道微生物群中,厚壁菌/擬桿菌比例更高。 他們的結果表明,肥胖患者的微生物組從飲食中獲取能量的能力更強。
  •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此研究成果是從臨床問題出發,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作為重要危險因素,促發PCOS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PCOS患者腸道普通擬桿菌(B. vulgatus)豐度的顯著升高,是導致其腸道菌群異常的首要因素。腸道菌代謝產物膽汁酸甘氨脫氧膽酸(GDCA)與牛磺熊去氧膽酸(TUDCA)的水平明顯降低,並與B. vulgatus豐度呈負相關關係。
  • 膽汁酸代謝物調控TH17和Treg細胞的分化
    膽汁酸代謝物調控TH17和Treg細胞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5:29:51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 科學家在機體腸道中發現長壽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是一種能夠破壞細菌和其它有害病原體的特殊免疫細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內的某些巨噬細胞能夠存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的巨噬細胞對於胃腸道內的神經細胞的存活非常重要,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科學家們深入理解腸道,乃至大腦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他們的發現闡明了排列在腸道壁上的杯狀細胞的新功能,因而給科學家提供一種潛在性靶標來治療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乳糜瀉(celiac disease)和食物過敏---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免疫系統過分活躍而導致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2年3月14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新療法可望促進腦卒中後血管再生
    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中發現,它也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這項研究6月24日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治療開闢了新途徑。由於大腦再生受損組織和神經迴路的能力有限,導致三分之二的患者死亡或不能自理。目前,儘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只有少數幾種藥物療法可以減少腦卒中後的嚴重後果。  一種頗有前景促進生理功能恢復的新方法是修復受損腦區的血管系統。血管系統為受傷的組織提供氧氣和關鍵營養素。在中風患者中,這種修復過程受到多種機制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