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膽汁酸次級代謝產物促進結腸組織T細胞產生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雪月

腸道免疫平衡依賴於CD4 +調節性T(Treg)細胞的免疫抑制活性。轉錄因子Foxp3的表達是這類細胞的標誌。包括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促進外周誘導的Treg(pTreg)細胞的生成,這些研究也表明代謝產物可塑造結腸免疫細胞群的構成【1】。除了飲食成分外,細菌還修飾宿主來源的多種分子【2】。膽汁酸的細菌轉化體現了這一點,膽汁酸細菌轉化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類固醇。

膽汁酸是膽固醇衍生的分子,參與必不可少的生理過程,包括營養吸收、葡萄糖穩態和能量消耗調節。在哺乳動物中,膽汁酸通過小腸中的微生物膽汁鹽水解酶進行普遍的解偶聯。儘管大多數膽汁酸通過腸肝循環轉運回肝臟,但存在一小部分(約5%)在迴腸中不進行重吸收,而是在結腸中進一步發生細菌轉化,從而產生繼發性膽汁酸。

近日,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Alexander Y. Rudensky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metabolism of bile acids promotes generation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T cells的文章。該文章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來減弱其免疫刺激特性,從而增加Foxp3誘導作用。

團隊首先在體外篩選了在小鼠和人類體中發現的主要的解離膽汁酸,體外誘導Foxp3的能力。篩選之後發現兩種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和ω-多酚酸(ω-MCA)具有增加Foxp3+ T細胞的潛力。作者還指出這些解離膽汁酸不能影響促炎型TH17細胞的分化,這也表明次級膽汁酸作用的特異性。與ω-MCA相比,isoDCA在健康成年人的腸道中含量很高(約50μM),並且其生物合成過程得到了探究。

因此,作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了isoDCA上。作者發現isoDCA促進Foxp3+ T細胞比例增加這個現象,並不能用isoDCA抑制T細胞增殖來解釋。進一步探索發現isoDCA與其他膽汁酸不同,isoDCA具有一種T細胞之外的免疫調節機制。isoDCA促進Foxp3+ T細胞比例增加需要抗原提呈細胞的介導。作者分別用T細胞或者DC細胞特異性敲除膽汁酸受體FXR驗證了這個結論。

接下來作者用轉錄組分析了敲除FXR之後的DC用isoDCA處理之後的變化,結果顯示isoDCA能夠降低多個與抗原加工和提呈相關的、以及與促炎信號識別和轉導相關的基因表達。isoDCA也會誘導負調炎症信號相關的基因表達。利用轉錄分析作者對比了isoDCA作用在DC以及DC中FXR敲除對DC的影響,作者發現FXR的敲除幾乎抵消了isoDCA產生的轉錄抑制。

接下來作者開始探究isoDCA的體內效應。此前已有報導發現由膽酸到isoDCA的過程涉及到兩種細菌:在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scindens)中膽酸發生7α-去羥基化,在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中發生DCA的3α-羥基化【3】

作者將來自R. gnavus(Rumgna_00694)的羥基類固醇脫氫酶插入到B. theta中來重建isoDCA的異構化途徑。Rumgna_00694編碼的酶的活性位點包含一個保守的酪氨酸殘基,作者將其更改為苯丙氨酸以構建催化性死亡突變體,作為實驗對照組。而B. theta缺乏1α-脫羥基活性,所以作者將構建的細菌株與C. scindens一起進行實驗。

利用無菌小鼠,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構建的工程菌群進行腸道定植,10天以及4周進行檢測。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作者發現在腸繫膜淋巴結和小腸固有層中RORγt+ pTreg並沒有明顯區別,但是在結腸處此類細胞的數量在能夠正常產生isoDCA的小鼠中一直較高,儘管不是很顯著。為了排除菌株的影響,作者用類似的方法構建了工程菌驗證了這個表型與菌株類型無關。

從DCA到IsoDCA分解過程示意圖

以前有報導揭示Treg可以抑制微生物定植引起的免疫反應,維持腸道菌群的代謝功能。本文反過來發現膽汁酸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物能夠誘導Treg細胞產生,二者形成複雜的調控網絡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反應平衡。先前BioArt已有報導微生物的膽汁酸代謝物調節宿主Treg細胞穩態,本研究則進一步揭示膽汁酸的次級代謝物對Treg的影響,並證明了這一作用是通過抗原遞呈細胞介導的。本文證明了isoDCA限制了DC中FXR的活性,發揮抑炎作用,但是其他膽汁酸受體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還有待探究。

製版人:小嫻子

參考文獻

1,Kim, K. S. et al. Dietary antigens limit mucosal immunity by induc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small intestine.Science351, 858–863 (2016).

2,Furusawa, Y. et al. Commensal microbe-derived butyrate indu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lonic regulatory T cells.Nature504, 446–450 (2013).

3,Ridlon, J. M., Kang, D. J. & Hylemon, P. B. Bile salt biotransformations by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J. Lipid Res.47, 241–259 (2006).

相關焦點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在胸腺外誘導Foxp3的表達,促進CD4+T細胞向外周Treg(pTreg)細胞分化,且該過程由非編碼序列1(CNS1)增強子協助進行。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
  • Nature | 微生物膽酸代謝產物調節腸道RORγ + 調節性T細胞穩態
    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編碼的代謝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活性分子與宿主之間不斷產生相互作用。其中,初級膽酸(BAs)是在肝細胞內合成並釋放到十二指腸用以促進脂質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的生物活性分子,而一些膽酸能夠逃逸到結腸,然後腸道中共生的微生物可以將它們轉化為各種腸道膽酸,這些膽酸作為一種重要的激素信號,它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核受體以及G蛋白偶聯受體調節宿主膽固醇新陳代謝和能量平衡。此外這些受體在塑造宿主固有的天然免疫反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 結腸上皮細胞的 「守門人」:巨噬細胞阻止其對真菌代謝毒物吸收
    遠端結腸對於液體吸收尤為重要,以使糞便脫水固化,而且遠端結腸會面對更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真菌在遠端結腸中豐度更高,其代謝產物可以觸發腸道上皮細胞凋亡。因此結腸黏膜組織需嚴格調控微生物代謝產物吸收。但是調節機制還有待研究。遠端結腸液體吸收是通過調節腸道單層上皮細胞選擇性滲透實現的。
  • Nature七月代謝研究亮點
    因此,HDAC3能夠作為表觀遺傳感受器,響應來自共生微生物產生的各類代謝產物,並介導不同的宿主反應。肌醇三磷酸(IP3)是細胞內一類重要的第二信使。一般來說,IP3可由細胞內激活的磷脂酶C催化質膜上的PIP2(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產生,通過作用於內質網,釋放Ca2+進入細胞質中,改變細胞內Ca2+濃度,調節下遊反應。
  • —脂肪代謝產物「狙擊」糖類代謝產物的毒性效應
    根據最近一項由來自Aarhus大學的科學家們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機體的能量代謝以及其化學中間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總的來說,研究者們發現細胞在代謝脂肪的過程中同時能夠對血糖的中的有毒成分起到祛毒的作用。
  • 夏利軍團隊重新定義O-糖基化的結腸黏液屏障對腸道菌群的調控
    長期以來,一直公認的模型是結腸黏液主要由遠端結腸中的杯狀細胞產生,形成緊密粘附於腸道上皮上的黏液層將腸道菌群與宿主上皮細胞及免疫細胞屏蔽分開,並提供腸道菌群棲息的環境【4】。然而,人們對黏液屏障在整個結腸中的形成和其對腸道菌群的調控一直缺乏深入的認識。
  • 精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對機體的作用
    研究表明,L-精氨酸代謝在體內有3條途徑,一是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下代謝產生NO,並生成瓜氨酸;二是在精氨酸分解酶作用下,精氨酸生成鳥氨酸和尿素,也可通過甘氨酸轉脒基酶催化分解為鳥氨酸和肌酐酸;三是由鳥氨酸生成多胺,多胺是腐胺、亞精胺和精胺的統稱,對於調控細胞生長和發育具有重要作用。精氨酸降解主要在小腸完成。
  • 生理學:胰液和膽汁
    運載脂肪分解產物D.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題目解析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1.促進脂肪消化:膽鹽、卵磷脂、膽固醇均可作為乳化劑降低脂肪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進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促進脂肪分解消化。(B 對)2. 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促進脂肪分解產物和脂溶性維生素摻入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膠粒(膽鹽、卵磷脂這種雙嗜性分子,可在水溶液中聚合形成疏水面朝內,清水面朝外的一種顆粒),有利於吸收。
  • 1型Treg細胞促進CD8+組織記憶T細胞的生成
    1型Treg細胞促進CD8+組織記憶T細胞的生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9 13:29:36 葡萄牙裡斯本大學Marc Veldhoen、Cristina Ferreir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1型調節性T
  • 《自然》:P53基因在小腸中是抗癌先鋒,但在結腸中反成促癌因子
    儘管它如此長如此大,然而,小腸原發性腫瘤卻極為罕見,只佔胃腸道腫瘤的2%;而高達98%的腫瘤卻發生在結腸中。那麼問題來了:與小腸比,結腸為什麼這麼容易產生癌變?然而,如果腸道微生物組產生了某些高水平的代謝物,如在紅茶和熱可可等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中發現的一些代謝物質,那麼它就成為突變基因的溫床,並將加速腸癌的生長。
  • Nature綜述珍藏版!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高代謝活性的癌細胞會對TME產生深遠的影響,導致營養物質消耗、缺氧、酸性和代謝產物的產生,濃度過高下可能具有毒性。研究表明,阻斷免疫檢查點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糖酵解,恢復TME中的葡萄糖,並允許T細胞糖酵解和細胞因子的產生。
  • Nature:癌細胞的代謝途徑「變異」的秘密
    2019年10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為什麼癌細胞消耗和使用營養物的方式與健康細胞不同,以及這種差異如何促進癌細胞的生存和生長。 所有細胞都需要產生能量來維持生命,但是癌細胞為了快速生長和繁殖而對能量的需求不斷增加。
  • 代謝過程調節T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研究人員建議免疫線索和營養素許可和調整代謝程序和信號網絡,以雙向方式進行通信以促進靜止退出。了解調節T細胞靜止的程序將是開發調節人類疾病中保護性和病理性T細胞應答的新方法的關鍵。 T細胞的靜止退出由促進增殖,存活和效應分化的六個「標誌」(未按特定順序列出)定義:細胞周期從G0進入G2-S-M期;細胞生長;自分泌或旁分泌IL-2信號;養分吸收;增加合成代謝;並重新編程線粒體代謝。
  • 薑黃素及其代謝修飾產物對PC12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
    2 薑黃素及其代謝產物對H2O2損傷的PC12細胞ROS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對照組細胞中,ROS產生較少;經H2O2損傷刺激後,細胞內ROS的水平顯著增加(P<0.05),約為對照組的141%。
  • 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1:00:11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S. L. Berger和G. Egervari等研究人員發現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 全穀物為何會促進機體健康?或通過改變腸道中血清素的...
    研究者發現,攝入來自黑麥或小麥的穀類纖維或能降低小鼠結腸中的血清素水平,全穀類食物所帶來的健康效益或許部分與攝入者機體腸道中血清素產生的改變有關,腸道組織是機體中血清素產生的主要場所。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攝入全穀物能夠降低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研究者並不清楚,或許是因為全穀物食物中含有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或者腸道菌群所產生的不同代謝產物所衍生的植物素和纖維等
  • Nature 中文摘要 26 May 2016
    阿比特龍在患者體內代謝為Δ4-阿比特龍 (D4A),它具有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在結構上與內源性類固醇類5α-還原酶底物如睪酮類似。我們在這裡發現,D4A在人血清中轉化為至少三個5α-還原和三個5β-還原代謝產物。在服用阿比特龍的前列腺癌患者中,最初的5α-還原代謝產物——3-酮-5α-阿比特龍——濃度高於阿比特龍,而且它是一種雄激素受體激動劑,促進前列腺癌的發展。
  • 茶多酚的吸收與代謝
    相關文獻顯示,體外發酵模型、動物模型和臨床研究之間的結果存在差異,而茶多酚在不同模型中吸收與代謝的差異可能是導致這些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多酚在胃腸道中不能被完全吸收,其到達靶器官或組織的量相對較低,而且體內代謝速度很快,導致其生物學活性大大降低。
  • 前沿研究丨植物愈傷組織培養的生物技術應用
    它們還誘導酶的合成,從而促進眾多次生代謝產物的形成,如類黃酮、生物鹼、萜類、硫氨酸、苯丙類和多肽。意外發現,許多次生代謝產物不僅具有保護功能,還對人體具有藥用價值。因此,植物細胞培養為簡單且可擴展的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產提供了令人矚目的來源。科學家已研究了如何優化體外植物培養條件、提高次生代謝產物的產量的方法。
  • 癌症免疫療法的下一波熱潮——調節代謝 | Nature深度好文
    這篇Nature綜述全面總結了與腫瘤免疫逃逸相關的代謝途徑以及新藥研發臨床進展,內容全面,推薦閱讀 代謝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可將營養物質轉化為代謝產物,在維持細胞內穩態以及響應胞內和胞外刺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