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上皮細胞的 「守門人」:巨噬細胞阻止其對真菌代謝毒物吸收

2020-12-06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雪月

責編 | 兮

腸道不斷暴露於食物以及共生菌群,因此腸道屏障的維持至關重要。腸道屏障還需要控制營養物質、電解質和水的吸收,限制有毒物質攝取。因此,腸道屏障破壞會導致多種疾病發生。遠端結腸對於液體吸收尤為重要,以使糞便脫水固化,而且遠端結腸會面對更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真菌在遠端結腸中豐度更高,其代謝產物可以觸發腸道上皮細胞凋亡。因此結腸黏膜組織需嚴格調控微生物代謝產物吸收。但是調節機制還有待研究。

遠端結腸液體吸收是通過調節腸道單層上皮細胞選擇性滲透實現的。腸滲透性受到腸道黏液層和緊密連接複合物的調控,並與離子通道、轉運蛋白和水通道蛋白一道控制物質的選擇性吸收。然而免疫細胞在參與腸通透性調節這一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在腸道穩態條件下,腸道駐留型巨噬細胞會促進微生物降解,凋亡細胞清除,組織修復以及腸道蠕動。駐留的巨噬細胞還可以通過調節Treg細胞存活以及食物耐受限制炎症反應。破壞腸道上皮下巨噬細胞的功能會損壞腸道屏障完整性,導致炎性腸病發生。

近日,法國PSL research大學居裡研究所的Ana-Maria Lennon-DuménilDanijela Matic Vignjevic團隊合作在Cell 上發表了題為Macrophages Maintain Epithelium Integrity by Limiting Fungal Product Absorption的文章。該研究發現上皮下巨噬細胞通過對遠端結腸上皮細胞所吸收的液體進行快速質檢,限制真菌代謝物的吸收,維持腸道屏障完整。

曾有報導發現去除了腸道巨噬細胞會促進腸道炎症的發生,但機制並不清楚。為了闡明清楚這個問題,作者利用CD64DTR小鼠進行實驗,並用流式細胞術驗證了此品系小鼠中結腸巨噬細胞的刪除。分析發現在結腸遠端的腸道上皮細胞存在大量凋亡的現象,而在近端結腸沒有出現這種現象。作者接下來用含有螢光的醯肼分子組成的低滲溶液檢測小鼠結腸通透性發現,CD64DTR小鼠的腸道通透性高於對照組小鼠。

於是作者想進一步分析在遠端和近端結腸位置中,巨噬細胞和腸道上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作者對CD11c-Cre/R26mTmG 小鼠的整個遠端和近端結腸進行成像。所有表達CD11c的細胞(包括腸道中的巨噬細胞和DC)細胞膜表面的tomato螢光轉換為GFP,以便更好的檢測細胞吞噬功能。作者觀察到在遠端結腸存在一群吞噬細胞,可以形成氣球樣的突起結構,與上皮細胞物理性的相互作用,作者將這一結構稱為「氣球狀突起」(『『balloon-like』』protrusions ,BLPs)。

這些BLP的細胞胞體定位在隱窩的周圍平均每個細胞有三個BLP結構。BLP不是對應於在小腸中報導過的經上皮的樹突狀結構,因為BLP沒有延伸到結腸腔中。染色顯示BLP+細胞表達腸道巨噬細胞的標誌物CD11b+ MHCII+ F4/80+CX3CR1+ CD64+ CD103- CX3CR1-GFP+。在近端結腸BLP結構明顯減少,但是近端結腸的巨噬細胞數量與遠端結腸處的巨噬細胞數量相當。

BLP結構成像

進一步探究BLP內部結構,作者發現BLP內部囊泡為Tomato+,說明並不是來源於巨噬細胞。利用Villin: Cre-ERT2/R26mTmG小鼠驗證發現,BLP的內部囊泡結構來自於上皮細胞。大部分的BLP為LAMP1 LAMP2和Rab7A晚期內體/溶酶體標記物陽性以及MHC II和CD74。

這也表明BLP包含有內體/溶酶體結構以及從上皮細胞內化而來的細胞膜。因為上皮細胞不表達後面兩個分子,推測BLP的內體/溶酶體結構來自於巨噬細胞。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發現,BLP+的腸道巨噬細胞為CD11c高表達,屬於巨噬細胞的亞群,富集於遠端結腸,可以與上皮細胞形成緊密連接,很可能受到菌群調控。

接下來作者發現兩種抗真菌藥氟康唑和兩性黴素B可以降低BLP數量,導致細胞形態與近端結腸處巨噬細胞相似,但不影響巨噬細胞數量,而抗細菌藥物處理沒有這種現象。在無菌小鼠中接種八種菌群或者胃腸道真菌Candida albicans驗證發現真菌能夠促進BLP的形成,同時會導致上皮細胞死亡,細菌的定植不會導致這一現象。如若在巨噬細胞刪除之前給予小鼠抗真菌藥物,則能夠抑制因刪除巨噬細胞導致的上皮細胞凋亡。

在排除了巨噬細胞中抗真菌相關通路對於BLP無明顯影響後,作者提出假設,BLP通過與其緊鄰的上皮細胞所吸收的液體,間接對真菌代謝產物和毒素進行取樣,而不直接接觸腸道微生物。

當用低滲溶液處理小鼠時,最快10分鐘可以增加BLP數量,到30分鐘恢復穩定狀態。當使用瀉藥Bisacodyl抑制上皮細胞水分吸收時,BLP數量會降低。用Alexa-633標記的醯肼追蹤上皮細胞吸收的液體發現,最快5分鐘就可以發現染料在BLP的累積。當吸收的液體中含有真菌時,BLP的形成會增加。

遠端結腸巨噬細胞形成BLP,BLP結構中累積醯肼(hydrazide)

為了探究巨噬細胞能否識別被上皮細胞吸收的真菌代謝產物,作者在低滲溶液中加入了膠黴毒素。含有膠黴毒素的液體能夠最快5分鐘刺激BLP的形成,20分鐘基本停止吸收液體。而不含毒素的溶液沒有停止被吸收。利用另外兩種真菌毒素也得到了一致的結果。

這表明上皮細胞可以識別真菌毒素並能夠停止吸收相關液體。作者接下來想了解上皮細胞的這種能力是內在的還是需要BLP的參與。作者發現CD64DTR小鼠的上皮細胞無法停止吸收含有真菌毒素的液體,上皮細胞出現大量凋亡。這些結果表明在遠端結腸,巨噬細胞賦予上皮細胞識別毒素液體的能力,使其停止吸收,維持屏障作用。

鑑於CD74具有調控溶酶體擴容以及通過巨胞飲作用增加細胞外液體內化的作用,作者假設CD74參與了BLP+巨噬細胞對上皮細胞釋放物質內化的過程。檢測CD74KO小鼠發現,含毒素的低滲液體不能誘導BLP的增加,醯肼累積也明顯減少,20分鐘後上皮細胞吸收含有毒素液體的過程也沒有停止,上皮細胞出現大量凋亡。

本研究表明BLP+的巨噬細胞阻止上皮細胞吸收真菌相關毒物富集的液體至關重要,充當上皮細胞的「守門人」。但是BLP+巨噬細胞如何指導上皮細胞吸收液體,這種過程的改變能否導致IBD或者腫瘤等相關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結腸黑化病,其實沒那麼可怕!
    結腸黑化病,其實沒那麼可怕!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擔心,還是要遵照醫囑進行調理,下面就簡單為大家科普一下「結腸黑化病」,真的沒那麼可怕!  ·為什麼結腸會變黑?  1 . 慢性便秘  經常便秘、老便秘患者(未服用過瀉藥),糞便在腸道內存積時間長,腸道吸收細菌合成的色素顆粒,會讓腸道變黑,從而導致結腸黑變。
  • Cell Metab:改變巨噬細胞代謝如何能夠阻止癌細胞轉移?
    2016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參與癌症擴散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們證明可以通過改變巨噬細胞代謝來阻止癌細胞擴散該方法的關鍵之處在於讓巨噬細胞與形成腫瘤血管的細胞爭奪葡萄糖,導致腫瘤周圍血管形成得更加嚴格有序,從而阻止癌細胞通過血液循環擴散到其他器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在清除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正面作用,又會在癌症生物學中扮演負面角色,有研究證明腫瘤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巨噬細胞能夠幫助腫瘤血管形成。
  • 夏利軍團隊重新定義O-糖基化的結腸黏液屏障對腸道菌群的調控
    長期以來,一直公認的模型是結腸黏液主要由遠端結腸中的杯狀細胞產生,形成緊密粘附於腸道上皮上的黏液層將腸道菌群與宿主上皮細胞及免疫細胞屏蔽分開,並提供腸道菌群棲息的環境【4】。然而,人們對黏液屏障在整個結腸中的形成和其對腸道菌群的調控一直缺乏深入的認識。
  • 膽鹼的攝取和代謝可以調節巨噬細胞的產生
    膽鹼的攝取和代謝可以調節巨噬細胞的產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9 13:31:42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ichael Karin課題組發現,膽鹼攝取和代謝可以調節巨噬細胞
  • 茶多酚的吸收與代謝
    大量研究表明,紊亂的腸道菌群可以導致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生,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可以有效地從飲食中攝取能量,並將其存儲為脂肪,導致體重和體脂百分比的增加。此外,腸道菌群還可能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接受短鏈脂肪酸的代謝信號傳導來進行體重調節、食慾激素調節和炎症調節。
  • 高糖環境下腎小管上皮細胞來源外泌體誘導巨噬細胞激活的作用與...
    外泌體(exosomes)是由膜衍生而來的納米級囊泡,已被證實可由多種細胞分泌,通過將其攜帶的蛋白質、脂質、RNA轉入受體細胞而成為細胞間的交流信使。多個研究證明,外泌體在DN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DN患者腎小管功能障礙往往出現較早,其程度與血糖水平直接相關。
  • 巨噬細胞對機體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Zhou等人開發了一種方法,通過阻止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清除垂死的腫瘤細胞來增強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在腫瘤和全身,死亡的細胞被巨噬細胞清除。這些吞噬性免疫細胞通過無數的細胞表面受體識別死亡細胞,包括MER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MerTK)。胞葬作用通常發生在靶細胞死亡的早期,在細胞內容物(例如,細胞碎片或DNA)釋放之前,這些內容物可以作為炎症刺激物。
  • Nature|膽汁酸次級代謝產物促進結腸組織T細胞產生
    包括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促進外周誘導的Treg(pTreg)細胞的生成,這些研究也表明代謝產物可塑造結腸免疫細胞群的構成【1】。除了飲食成分外,細菌還修飾宿主來源的多種分子【2】。膽汁酸的細菌轉化體現了這一點,膽汁酸細菌轉化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類固醇。
  •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方式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方式肖望教授回答:葡萄糖在不同細胞或細胞的不同部位,運輸方式都有不同。
  • Immunity封面文章:代謝網絡如何影響巨噬細胞極化
    2015年3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免疫學期刊immunity發表封面文章,他們發現了調節巨噬細胞極化的新代謝機制,為開發調控免疫細胞代謝的藥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看懂了人體-菌群-病原的代謝戰爭,就知道怎麼提高免疫力了?
    丁酸鹽,另一種 SCFA,可以誘導結腸細胞通過 β-氧化代謝途徑消耗氧氣,維持小鼠結腸中的厭氧環境,以利於梭菌(一類可以產生丁酸鹽的專性厭氧菌)的生長,並限制致病性腸桿菌(一類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得更好的兼性厭氧菌)的生長20。
  • Toll樣受體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促進組蛋白乙醯化
    Toll樣受體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促進組蛋白乙醯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4:23:09 德國波恩大學Eicke Latz課題組近日發現Toll樣受體(TLR)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通過ATP
  • 研究人員發現藥物代謝在藥物研發中的作用
    如氨卡青黴素口服吸收率為50%,將其極性羧基酯化後得到的一個前體藥物吡呋氨卡青黴素,親脂性增加,口服吸收率高達98%-99%。又如,依那普利為常用的ACE抑制劑,為具有活性的依那普利拉的乙酯化前體藥物,依那普利拉的胃腸道吸收少於10%,而依那普利的口服吸收達60%,試驗證實肝臟代謝使之水解轉換為活性二酸結構。除了利用酯化和醯胺化的方法製成前體藥物外,還可以用更複雜的方法設計前體藥物。
  • 凋亡細胞精氨酸的巨噬細胞代謝促進持續的胞葬作用
    凋亡細胞精氨酸的巨噬細胞代謝促進持續的胞葬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32: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Ira Tabas、Arif Yurdagul J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凋亡細胞精氨酸的巨噬細胞代謝促進持續的胞葬作用和損傷修復
  • 今日Science:結腸黏液如何捍衛腸-菌和諧
    ,形成封閉的菌群生態系統;② 源於近端結腸的黏液為菌群提供生態位,並形成分隔菌群與腸黏膜的主要屏障,遠端結腸產生的黏液構成次要屏障,從而限制菌群與腸黏膜的接觸,減少腸炎易感性;③ 菌群能誘導近端結腸分泌Muc2包裹自身,這些富含O-聚糖的黏液也反過來調節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影響結腸黏膜基因表達。
  • 文獻解讀│潰瘍性結腸炎中結腸CD8 + T細胞的單細胞圖譜
    結果1.結腸CD8+ T細胞具有高度異質性,UC患者的結腸CD8+ T細胞組成存在結構性變化,UC改變CD8+細胞與上皮細胞的交互應答利用單細胞測序比較健康志願者及利用轉錄譜數據進行結腸內IBD遺傳易感位點分析顯示,UC相關位點的GWAS基因在14個亞群中高度富集,富集程度最高的是TYROBP- IEL和IL26+細胞。依據差異表達的受體和配體對,研究人員在UC中共鑑定到1716個交互作用的改變。UC結腸細胞中HLA-E在多個上皮細胞亞群中上調,對應的配體在CD8+ T細胞中上調。
  • 《自然》子刊:原來乳房裡的巨噬細胞這麼好看
    Visvader等,在小鼠乳腺中發現了一類新的巨噬細胞,命名為導管巨噬細胞。導管巨噬細胞分布在乳腺導管的上皮細胞和基底細胞之間,互相連接形成一個網絡,監視著整個導管上皮。哺乳周期中,導管巨噬細胞也會周期性的變化。懷孕時它快速擴增,在哺乳期調控乳腺的免疫狀態。到哺乳期結束後,導管巨噬細胞還會吞噬掉多餘的導管上皮細胞,幫助乳腺復原。此外,導管巨噬細胞還可能跟乳腺癌有關。
  • 運用GC-MS/LC-MS代謝組學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
    該研究運用LC-MS代謝組學及GC-MS代謝組學技術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標題:蕓薹屬植物槲皮素-3-O-槐苷與槲皮素苷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的比較期刊:Food Chemistry影響因子:5.8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在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促進健康的作用而被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