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GC-MS/LC-MS代謝組學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

2021-01-21 鹿明生物

前言

2020年,伊利諾伊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系課題組在Food Chemistry雜誌(IF=5.8)發表題為「A comparison of the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the major quercetin in brassica,quercetin-3-O-sophoroside,to that of quercetin aglycone, in ra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運用LC-MS代謝組學及GC-MS代謝組學技術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

標題:蕓薹屬植物槲皮素-3-O-槐苷與槲皮素苷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的比較

期刊:Food Chemistry

影響因子:5.8

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GC-MS代謝組學

研究背景

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在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促進健康的作用而被廣泛認可。槲皮素是一種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植物性食品和飲料中。與大多數黃酮類化合物一樣,槲皮素通常以多種糖苷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而不是以游離苷元的形式存在。槲皮素-3-O-槐苷(QS)是人們特別感興趣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它是西蘭花中的一種主要黃酮類化合物,而西蘭花是公認的抗癌和抗炎食品。

近年來,食品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所有類型的黃酮苷類都會部分轉移到腸道下部,在那裡宿主體內缺乏的微生物酶會進行廣泛的分解代謝。微生物分解代謝包括槲皮素苷的脫糖基化為苷元,隨後發生環分裂,導致形成多種生物活性酚酸,包括苯甲酸、苯乙酸和苯丙酸衍生物。

本研究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1.實驗設計

從Envigo公司購買體重範圍140-160克的Fischer 大鼠344隻,單獨關在籠子裡,食物和水可隨意攝取。對大鼠進行為期6天的AIN93G粉末飲食的適應。手術前12小時飲食被取消。

通過空腸或盲腸給藥(每組n=3~4)給每隻大鼠注射QS或槲皮素苷元,收集門靜脈血並分析其代謝產物。對於空腸給藥,從空腸近端開始約20cm的節段通過結紮關閉。然後將15μmol槲皮素苷元或QS溶解在0.5ml丙二醇中,用2% DMSO溶解在結紮段的近端。注射後,取出針,近端立即結紮,形成封閉的空腸段,兩端結紮。盲腸給藥時,結紮整個盲腸,並在完全結紮前從結腸(遠端)端引入材料。

在材料導入之前,將導管插入門靜脈(離肝臟約2cm遠)以收集血液。在空腸給藥後10、20和30分鐘,盲腸給藥後0、60、90、120和150分鐘,用含60μl 2%EDTA的1 ml注射器抽取血液(600μl),以防止血液凝結。根據初步數據(未顯示)選擇時間點。手術後,對空腸給藥的大鼠,從體內取出空腸段,精確測量長度(19–24 cm);對盲腸給藥的大鼠,收集盲腸內容物,並在-80°C下冷凍,直到分析。手術後立即將血樣保存在冰上並離心收集血漿。

2.檢測方法

從血液樣本中製備血漿,以2400rpm/min(500×g)的速度離心15分鐘,在4°C下離心兩次,然後在-80°C下冷凍,直到分析。使用三體積的含有0.1%甲酸的甲醇提取約300μL的血漿樣品。該混合物在10分鐘內每2分鐘渦旋30秒,在16100×g離心10分鐘後,在氮氣下將上清液(約1.2毫升)濃縮至約100μl。再離心後,測量上清液的體積,在LC-MS上進行定性分析,並分別在HPLC-PDA上進行定量分析。

盲腸內容物冷凍乾燥。測量100 mg乾燥樣品並在70%甲醇中浸泡。將樣品在18000×g下離心10min,重複超聲30秒,45秒,蒸發乾燥,用100μl N-三甲基矽基-N-甲基三氟乙胺(MSTFAA)衍生,進行酚酸的GC-MS分析。

採用圖基多重比較試驗(family wise α= 0.05)對酚酸測定的對數轉換數據(base e)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Shapiro-Wilk檢驗正態分布(p≤0.05),用Brown-Forsythe檢驗方差齊性(p<0.05)。使用GraphPad Prism8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槲皮素-3-O-槐苷(QS)的吸收與Ⅱ期代謝」,空腸引入QS後,完整的QS和QS的四個II期代謝物均在門脈血漿中被鑑定(表1和圖1)。

表1 | 所有II期代謝產物的完整列表

圖1 | 引入槲皮素苷元或槲皮素-3-O-槐苷(QS)後血漿II期代謝物的色譜圖

A圖:空腸內注入槲皮素苷元後30分鐘門靜脈血漿樣品的代表性HPLC痕量。盲腸引入aglycone後150min血漿中的代謝物模式相似,但豐度較低。

B圖:空腸引入QS後30分鐘門靜脈血漿樣品的代表性HPLC痕量。盲腸引入QS後未檢測到II期代謝產物或完整的QS。

這四種代謝產物包括硫酸QS(峰10)、甲基化QS(兩種異構體,峰13和峰14)和甲基化QS硫酸鹽(峰11)、兩種典型的Ⅱ期代謝活性產物、甲基化和硫酸化。另一個典型的II期代謝產物QS-葡萄糖醛酸沒有被觀察到,也沒有任何去糖基化產物,如槲皮素苷元、槲皮素-3-O-葡萄糖苷或其II期代謝產物。空腸手術30分鐘後每10分鐘測定一次血漿QS的豐度(表2)。

表2 | 引入槲皮素苷元或槲皮素-3-Osophoroside(QS)後,對血漿中選定的II期代謝物進行量化並進行標準統計表

血漿Qs濃度隨時間延長,血漿中最大濃度為3.7±1.2μm,盲腸導入QS後,150 min時門靜脈血漿中無代謝產物或QS,無吸收。

表3 | 原位盲腸導入150分鐘後槲皮素苷元和槲皮素-3-O-槐苷(QS)的分解代謝統計

表3是原位盲腸導入150分鐘後槲皮素苷元和槲皮素-3-O-槐苷(QS)的分解代謝統計。由表3可以看的出苷元組和QS組之間的分解代謝模式沒有差異,除了間苯三酚,它只在苷元組觀察到。

研究結論

本研究成功地從羅布麻中分離出了純QS,並用MS2、1H NMR 和13C NMR對其結構進行了確證,比較了槲皮素及其苷元的吸收、Ⅱ期代謝和微生物分解代謝。隨著羅布麻中黃酮類化合物QS的成功純化和大鼠原位模型的建立,作者首次報導了黃酮類化合物在小腸中被完整吸收,在空腸中被代謝為硫酸、甲基化和甲基化硫酸鹽。

作者的數據表明,QS可能被盲腸微生物群脫糖基化為苷元,形成苯甲酸、苯乙酸和苯丙酸的衍生物,表明QS與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作用。新的發現表明,QS在上消化道完全吸收而沒有去糖基化,這表明終糖和(或)糖苷部分之間的連接類型可能在類黃酮糖苷的吸收機制中起作用。如果吸收涉及SGLT1或GLUT所屬類型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通過空腸壁吸收QS的轉運系統,正在進行的研究表明,通過一些黃酮類化合物與這些轉運蛋白結合可能抑制糖的攝入,為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小鹿推薦

本文作者運用LC-MS代謝組學和GC-MS代謝組學對槲皮素苷與槲皮素苷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作者發現了QS可能被盲腸微生物群脫糖基化為苷元,形成苯甲酸、苯乙酸和苯丙酸的衍生物,表明QS與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作用。QS在上消化道完全吸收而沒有去糖基化,這表明終糖和(或)糖苷部分之間的連接類型可能在類黃酮糖苷的吸收機制中起作用,通過一些黃酮類化合物與一些轉運蛋白結合可能抑制糖的攝入,為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篇文章應用到了LC-MS/MS和GC-MS代謝組學現代最流行的質譜技術,十分值得借鑑。

文末看點

鹿明生物精準靶向代謝組學—黃酮酚類物質Kit包。13大類、130種黃酮酚類物種絕對定性和絕對定量。採用鹿明生物檢測平臺AB SCIEX-QTRAP-6500+液質聯用平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詳情請戳重磅發布|基於AB SCIEX 6500+的130種黃酮酚類物質的精準靶向代謝組學,還有拼團享鉅惠活動。

部分文獻參考

1.Jeffery,E. H., & Araya, M. (2009).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roccoli consumption. Phytochemistry Reviews, 8(1), 283–298.https://doi.org/10.1007/s11101-008-9106-4.

2.Lai, R.-H., Miller, M. J., & Jeffery, E. (2010). Glucoraphanin hydrolysis by microbiota in the rat cecum results in sulforaphane absorption. Food & Function, 1(2), 161–166.

https://doi.org/10.1039/c0fo00110d.

3.Liu, X., Wang, Y., Hoeflinger, J. L., Neme, B. P., Jeffery, E. H., & Miller, M. J. (2017).

Dietary broccoli alters rat cecal microbiota to improve glucoraphanin hydrolysis to

bioactive isothiocyanates. Nutrients, 9(3), https://doi.org/10.3390/nu9030262.

相關焦點

  • 安徽農大用LC-MS代謝組學和GC-MS代謝組學對茶樹細胞代謝效應研究
    ,通過GC-MS代謝組學和LC-MS代謝組學研究方法,預測所涉及的酶以及TMX生物降解的機制,本研究對茶樹細胞中參與TMX代謝的酶提供了指導,並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茶葉與農藥TMX相互作用的認識。因此,在進行代謝組學實驗之前,作者研究了不同濃度(0.5、5.0和mg·L-1)的茶細胞懸浮培養液中TMX的代謝過程。計算了代謝率,結果表明TMX對茶細胞懸浮培養中自身代謝有劑量效應:化合物濃度越高,農藥代謝越慢(圖1)。這可能是因為殺蟲劑抑制了培養的茶細胞的正常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謝TMX比例的差異變得劇烈,特別是在45d之後。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集成化學同位素標記與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代謝組學)重點對糞便樣本中含有羧基、羰基、胺基以及巰基的代謝物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小鼠糞便代謝組學資料庫。中文標題: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全面地分析糞便樣本中的代謝物研究對象:雙轉基因小鼠糞便發表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響因子:6.785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的動態串擾對維持宿主體內平衡至關重要。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
  • 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對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研究
    :柑橘黃龍病菌發表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影響因子:5.404運用生物技術: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 柑橘黃龍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南京農大低溫等離子處理對草莓研究
    鮮切草莓是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化合物的良好來源。然而,關於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如何影響鮮切草莓的品質和代謝物代謝的信息還很少。本研究採用生理指標檢測和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檢測方法,研究分析了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鮮切草莓品質和抗氧化活性的影響。
  • 16S+LC-MS代謝組學助力復旦大學探究新鮮和腐爛藻類的毒性效應
    ,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方法,檢測了腐爛藻類溶液(RAS)的組成成分和其中的毒性物質,探究了富藻水體對魚類的致死機理。中文標題:新鮮藻類和腐爛藻類對淡水魚的生物毒性:半數致死濃度、器官損傷和抗氧化反應研究對象:草魚,鯽魚,鰱魚發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響因子:9.038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LC-MS非靶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中藥研究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肥胖高血壓機制
    中文標題:半夏白朮天麻湯減輕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病症研究對象:小鼠血漿發表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影響因子:3.690發表時間:2020.10.8合作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運用生物技術:LC-MS非靶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 GC-MS非靶向代謝組+轉錄組學助力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研究
    繼2019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羅學剛教授團隊在一區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0)發表題為「植物鈾毒性機制的代謝、轉錄組分析和礦物質營養代謝研究」的文章之後。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
  • 流程大揭秘——基於LC-MS的代謝組學數據分析
    由於質譜技術的不斷完善及其自身的優勢、使得這種技術已經稱為代謝組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咱一起看一看基於LC-MS的代謝組學數據分析的流程。目前用於代謝物組學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酶分析法、核磁共振NMR、薄層色譜TLC、高效液相HPLC、氣相色譜GC、質譜以及質譜連用等技術。
  • 農學一區精準靶向-黃酮酚代謝組學聯合QTL定位研究草莓的遺傳結構
    本文利用(LC-ESI-MS)代謝組學方法,對13種化合物,包括花青素、黃酮醇和黃烷-3-ols和比色分析,發現了每種花色類化合物中黃酮類化合物的高相關性。這些結果為發現黃酮類mQTLs的遺傳變異以及標記物輔助選擇具有改善的感官和營養品質的草莓品種鋪平了道路。
  • 農學一區精準靶向-黃酮酚代謝組學聯合QTL定位研究草莓的遺傳結構
    本文利用(LC-ESI-MS)代謝組學方法,對13種化合物,包括花青素、黃酮醇和黃烷-3-ols和比色分析,發現了每種花色類化合物中黃酮類化合物的高相關性。這些結果為發現黃酮類mQTLs的遺傳變異以及標記物輔助選擇具有改善的感官和營養品質的草莓品種鋪平了道路。
  • 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中國農科院靈芝代謝特徵研究
    ,通過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手段,研究提供了靈芝不同部分,尤其是發酵液的整體代謝態勢的全面描述。研究對象:靈芝發表期刊: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影響因子:4.006發表時間:2020年5月10日合作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非靶向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 【代謝組學】核磁共振和質譜的優缺點—針對代謝組學研究
    核磁共振和質譜的技術比較1.核磁共振和質譜概述1.1 代謝組學技術概述代謝組學分析可分為靶向分析和非靶向分析。非靶向分析側重於樣本中代謝物總量(「指紋」)的代謝譜分析。 核磁共振通常用於代謝組學指紋圖譜研究。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微生物16S中國農科院團隊繼GUT後又喜登頂刊
    /鹿明生物技術: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轉錄組、16S微生物多樣性檢測等; 研究背景 LEfSe分析進一步探討四組之間菌群差異(圖4d,e),Leuconostocaceae在A100-FMT中富集,表明A100-FMT增加了有益菌。FMT研究中的A10-FMT/Sa和AOS直接處理研究中的BA10/BA0的比率在「門」水平上顯示出相似的趨勢(圖4f),這表明這兩個研究中的微生物有很好的相關性。
  • 有機酸代謝組學-靶向代謝組學-精準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思路
    :OAs標準溶液,含OAs的甲醇樣品,含OAs的營養液樣品運用生物技術:GC-MS代謝組學 研究背景加入1 mL正己烷,並再次振搖後,收集100 μL非極性相(上清液),放置在帶小瓶插入物的1.5 mL小瓶中,並使用GC-MS代謝組學進行分析。如下圖所示描述了樣品製備的分析階段的步驟。
  • 茶多酚的吸收與代謝
    近年來的研究不斷發現,茶多酚能夠調節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代謝症候群治療的熱點選擇,並開始用於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和高血壓等症狀的幹預治療。 茶多酚的吸收與代謝 茶多酚是一類以兒茶素為主體的多酚類化合物的複合體
  • 車載ICP-MS/車載GC-MS 兩項團體標準送審稿順利通過專家審查
    本次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鄭朝松主持,評審組由浙江大學和車載gc-ms的實驗數據及應用案例,通過廣泛徵集儀器單位、政府機構、企業用戶等行業意見,由聚光科技(牽頭起草單位)、譜育科技、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山東省城市供排水水質監測中心組成的團體標準起草小組共同制定,兩項團體標準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水質移動監測行業的空白。
  • 農學代謝組學|用GC-MS分析同源的三種玉米代謝物和代謝途徑
    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代謝組學),對三種玉米品種進行了代謝組學分析,初步比較並分析了三個玉米品種的具體代謝物和代謝機制,確定了三個品種的特異性代謝物和代謝途徑。中文標題:使用GC-MS分析來自同源的三種玉米品種的代謝物和代謝途徑研究對象:玉米發表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影響因子:3.998運用生物技術: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最廣泛種植和產量最高的穀物作物,在三種主要糧食作物(
  • Nucleic Acids Res | 代謝組學數據預處理
    代謝組學(Metabolomics)以生物體內所有代謝產物為研究對象,定性定量地研究代謝物與機體生理或病理變化之間的關係。近年來,時間序列代謝組學(J Biol Chem. 292: 19556-64, 2017)和多類別代謝組學(Science. 363: 644-9, 2019)備受關注,因而對這些研究中的複雜組學數據的統計分析已經成為領域內極富挑戰的前沿方向。
  • 研究人員發現藥物代謝在藥物研發中的作用
    在新藥設計中,很多優秀藥物並不是完全新型結構的化合物,而是通過對先導化合物或老藥結構進行合理改進或修飾而開發出來,它們往往具有更理想的理化性質或者藥動學性質,或者膜透過性增強、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或者具有靶向作用,選擇性提高,毒副作用減弱。
  • UPLC-ESI-MS/MS技術分析柑橘果皮中黃酮類代謝物
    其果實和果皮富含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因其抗氧化性和極高的藥用價值而廣受歡迎。據報導,大紅袍柑橘果皮中總黃酮含量是柑橘品種中含量最高的,已被列入我國柑橘的重點保護品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許多生物學功能和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炎症等。許多研究者對柑橘品種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進行了分析和檢測。然而,這些方法都存在只檢測少量化合物的缺點,不能系統、全面地描述柑橘屬植物的化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