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LC-MS代謝組學助力復旦大學探究新鮮和腐爛藻類的毒性效應

2021-01-16 鹿明生物

前言

2021年新鮮出爐的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鄭正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發表的題為 「Biological toxicity of fresh and rotten algae on freshwater fish: LC50, organ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 」的研究成果,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方法,檢測了腐爛藻類溶液(RAS)的組成成分和其中的毒性物質,探究了富藻水體對魚類的致死機理。通過16S rRNA測序,發現經新鮮藻類溶液(FAS)和腐爛藻類溶液(RAS)處理後魚類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豐度的顯著差異,探討了由微生物的差異導致腸道微生物的失衡,炎症、吸收功能障礙,甚至魚類死亡等問題。該研究為藻類毒性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依據。

中文標題:新鮮藻類和腐爛藻類對淡水魚的生物毒性:半數致死濃度、器官損傷和抗氧化反應

研究對象:草魚,鯽魚,鰱魚

發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影響因子:9.038

發表時間:2021年

合作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LC-MS非靶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16S rRNA測序(由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近幾十年來,富營養化導致的有害藻類大量繁殖使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被有毒細胞和溶解的毒素包圍。這些生物不僅受到攝入藍細菌和藻類毒素的威脅,還受到相關水汙染的影響。與陸生動物相比,水生生物更容易受到有害生物和藻類毒素的影響,尤其是在水生食物網中處於較高營養水平的魚類。有毒藍藻降解過程中,藻細胞壁破裂後,毒素等物質釋放到水中。這導致微囊藻毒素濃度增加,對魚類有毒。藻毒素在浮遊動物、貽貝、甲殼類動物和魚類等水生生物中累積,並可轉移到高等脊椎動物體內,具有潛在的致死和亞致死效應。

先前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單一物質對水生生物的毒性上,很少進行FAS和RAS的毒性研究。本文研究了FAS和RAS的組成和毒性,觀察了FAS和RAS對魚類的器官損傷,抗氧化反應和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為藻類毒性及其對水生生物危害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依據。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1.實驗材料

新鮮藻類來自於太湖,腐爛藻類由新鮮藻類經超聲、密封降解15天後過濾而得。實驗對象為草魚、鯽魚和鰱魚,均來自於太湖,在實驗室淡水養殖兩周。每種魚類分為新鮮藻液組(FAS組)和腐爛藻液組(RAS組)。通過急毒性實驗,對三種魚在藻類溶液中的安全濃度進行比較,將草魚選為研究對象進行後續實驗。

2.組學分析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實驗(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16S rRNA測序 (由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3.檢測方法

(1)細胞密度檢測:檢測FAS和RAS的毒性;

(2)鏡檢:觀察受試魚的器官損傷;

(3)抗氧化檢測:通過檢測SOD,CAT,GSH和MDA來評估有機汙染物對草魚的損害。

研究結果

1.FAS和RAS的組成和毒性

在本研究中,作者研究了FAS和RAS的組成和毒性。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分析RAS的組成,結果表明RAS的組成主要包括有機酸、酮類、多肽類、酯類、酚類、胺基酸類和代謝中間產物。其中微囊藻毒素-LR (MC-LR)、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DOP)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具有生態毒性。另外,DBP和DOP是增塑劑的常見成分,對水生生物具有急毒性。

在本研究中,RAS中的黃麴黴毒素B1、嘔吐毒素和玉米赤黴烯酮的濃度分別為0.543、9.901和14.15 g/L,而黃麴黴毒素B1對鯰魚的半數致死濃度(LC50)為9.5-13.3 mg/kg。本研究黃麴黴毒素B1的濃度低於該LC50值,表明魚的死亡是由多種有毒物質產生的有害作用引起的。

2.FAS和RAS對魚類死亡率的影響

圖1為FAS處理組和RAS處理組的急毒性實驗,通過相應的藻細胞密度來估計FAS和RAS的毒性。作者分別計算了處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和96小時後的死亡率。鯽魚、草魚和鰱魚的死亡率隨著相應的細胞密度而增加。此外,當細胞密度低於7.21 × 1011個細胞/升時,死亡率也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加。

圖1 | 三種魚類在FAS和RAS中的死亡率

(A)鯽魚、草魚和鰱魚在新鮮藻液中死亡率、處理時間和藻細胞密度之間的關係。

(B)鯽魚、草魚和鰱魚在腐爛藻液中死亡率、處理時間和藻細胞密度之間的關係。

半數致死濃度是受試生物對有毒物質敏感性的指標,濃度越低則毒性越大,三種魚的RAS的半數致死濃度值都比FAS低一個數量級,表明RAS的毒性更高(圖2)。隨著時間的增加,FAS的半數致死濃度變化比RAS更顯著。作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是魚對RAS中有毒物質的耐受性增加。此外,RAS中的有毒物質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解,導致實驗後期毒性增加較慢。而新鮮的藻細胞在細胞死亡後不斷分泌代謝產物並釋放有毒物質,導致後期毒性顯著增加。

圖2 | FAS組和RAS組不同時間與半數致死濃度的多重擬合關係

(A-C)鯽魚、草魚和鰱魚在新鮮藻液中不同處理時間和半數致死濃度的多重擬合關係。

(D-F)鯽魚、草魚和鰱魚在腐爛藻液中不同處理時間和半數致死濃度的多重擬合關係。

3.FAS和RAS對草魚器官的影響

作者通過顯微鏡,透射電鏡觀察了FAS和RAS對草魚器官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 FAS組的魚鰓中可觀察到充血,並且在鰓絲之間發現藻類菌落,尤其是在鰓頂部。因此,藻類細胞的粘附嚴重影響魚的呼吸,從而導致魚的死亡。對於RAS組,鰓上沒有觀察到藻類,但整個鰓上出現了嚴重的出血和鰓絲粘連,導致魚的窒息。研究發現FAS和RAS對魚類的毒性機制不同。

對腸道的觀察表明,藻類可以通過攝入進入魚的腸道。在RAS組中發現了腸的組織損傷和出血。同時,RAS中的一些有機物可能會對魚類的腸黏膜和細胞結構造成損傷,導致腸道損傷或出血。

圖3 | 顯微鏡下草魚鰓和腸的照片

(A&B)對照組的鰓及其圓圈部分放大圖像;

(C&D)FAS組中X5組的鰓及其圓圈部分放大圖像;

(E&F)RAS組中F5組的鰓及其圓圈部分放大圖像;

(G)對照組的腸;

(H)FAS組中X5組的腸;

(I)RAS組中F5組的腸。

經透射電鏡觀察,發現FAS和RAS均對鰓細胞造成嚴重損傷,主要表現為細胞變形、內部結構破壞、細胞線粒體嵴斷裂、自體溶酶體增加、細胞間物質增生、細胞核收縮或壞死。鰓細胞結構的變化會導致功能退化,這反過來將削弱魚類從水中吸收溶解氧的能力,並加速魚類的缺氧死亡。

圖4 | FAS組和RAS組的魚鰓透射電鏡圖像(×10000)

(A)un:核;pv:胞質空泡;is:細胞間物質;iv:質膜內陷;cv:胞質液泡;om:外質膜;

(B)cv:細胞質液泡;m:線粒體;ly:溶酶體;o:成癮滴;sg:分泌泡。

另外,作者在RAS組的魚肚中發現寄生蟲,觀察到膽囊破裂。而FAS組中魚的腹部是正常的,但魚的肝臟和鰓呈暗紅色,在鰓上發現小瓜蟲。研究觀察表明,FAS和RAS不僅通過器官損傷和呼吸系統破壞導致魚類直接死亡,還通過增加疾病感染率導致其間接死亡。

圖5 | FAS組和RAS組的死魚解剖圖

(A&B)RAS組的F5組;

(C&D)RAS組的F4組;

(E&F)FAS組的X5組;

(G&H)FAS組的X4組。

4. 不同處理時間FAS和RAS對草魚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作者研究分析了FAS和RAS不同處理時間(1天、3天、5天、10天和15天)後草魚的抗氧化反應。SOD在第5天達到最高值,顯著高於其他時間,隨後呈下降趨勢。CAT與SOD變化趨勢相似。GSH變化明顯,第一天達到最高值。每次處理的值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而降低,並顯著高於對照組。表明FAS和RAS引起草魚氧化應激,抗氧化防禦被激活以清除體內過量的氧自由基。

MDA含量在第一天達到最高值,並且高於其他時間。MDA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降低,表明氧化損傷隨著抗氧化防禦系統的激活而降低。SOD、CAT、GSH和MDA的變化證明了草魚的抗氧化防禦是由FAS和RAS誘導的。同時,該值隨時間而變化,表明抗氧化反應是時間依賴性的。

圖6 | 不同FAS和RAS處理天數對草魚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A)CAT過氧化氫酶;

(B)GSH穀胱甘肽;

(C)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D)MDA丙二醛;

(O:空白對照組;A1,A2,A3:低,中,高水平的FAS毒性處理;B1,B2,B3:低,中,高水平的RAS毒性處理;C1,C2,C3:低,中,高水平的FAS和RAS混合毒性處理)。

5.FAS和RAS對草魚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作者對草魚腸的內容物進行16S rRNA測序,在FAS組中,主要腸道微生物是變形菌、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和放線菌門(圖7A)。在RAS組中,變形菌、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梭桿菌門和放線菌門佔優勢(圖7B)。經FAS和RAS處理後,魚腸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度發生顯著變化(圖7C)。根據OUT數據,FAS組(T0-T3)和RAS組(S0-S3)的微生物多樣性和優勢菌種豐度差異顯著(p<0.05)。T3與T4、S3和S4的微生物多樣性差異不顯著(p>0.05)。半透膜雖然未能改變微生物的多樣性,但顯著改變了魚腸中微生物的優勢菌種和相對豐度。這些結果表明魚受到了藻類分泌和分解產生的溶解成分或小顆粒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FAS和RAS的處理導致腸道微生物結構從以變形桿菌為主轉變為以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梭桿菌門和放線菌門為主。這些變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的失衡,並可導致炎症、吸收功能障礙,甚至宿主死亡。

圖7 | FAS組和RAS組的草魚腸道微生物分布,top50_OTU_系統發育樹&熱圖

(A) FAS組草魚腸道微生物群落分布;

(B) RAS組草魚腸道微生物群落分布;

(C) top50_OTU_系統發育樹&熱圖;

(F0對照組;T1,T2,T3非微孔濾膜組,分別對應FAS低,中,高濃度;T4為高濃度FAS微孔濾膜組;S1,S2,S3為非微孔濾膜組,分別對應RAS低,中,高濃度;S4為高濃度RAS微孔濾膜組)。

研究結論

該研究在RAS中發現了生態毒性化合物,檢測到黃麴黴毒素B1、嘔吐毒素和玉米赤黴烯酮。發現多種有毒物質的有害作用導致魚類死亡。經藻類對魚類的急毒性研究,發現RAS的毒性大約是FAS的15倍,根據物質對水生生物的毒性等級劃分將FAS定為低毒性,而RAS為中毒性。有毒的藻類溶液導致所有受試魚類鰓內充血、腸道損傷和高感染率。在細胞水平,觀察到器官細胞的變形和內部結構的損傷。FAS和RAS處理激活了魚類抗氧化防禦系統,並引起腸道微生物結構的變化,使體內微生物平衡破壞,最終導致魚類死亡。本文為藻類的毒性等相關研究及其對水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提供了依據。

小鹿推薦

本研究用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方法來研究藻類溶液的組成,及其對魚類死亡率的影響。經16S rRNA測序方法分析魚類腸道內微生物群落變化,進一步研究藻類及其分泌物與分解產物對魚類的影響,從而研究藻類溶液致魚類腸道微生物失衡的相關機制。這項基於非靶向代謝組學和16S rRNA測序的研究探究了藻類溶液對魚類的毒性效應,為藻類毒性及其對水生生物危害的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依據。

歐易/鹿明生物16S+代謝組學已經助力多個課題組發文。詳情請戳如下的客戶文章~~

項目文章 | IF:11.607 恭喜李建明課題組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頂刊Microbiome

項目文章PBP | 浙江工業大學傅正偉運用G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和16S探究水稻根際微生物群落影響

項目文章 | 運用16S+代謝組學揭示乳果糖緩解鹽敏感型高血壓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Anas, A.R., Nakajima, A., Naruse, C., Tone, M., Asukabe, H., Harada, K.I. 2015. Determination of FVIIa-sTF Inhibitors in Toxic Microcystis Cyanobacteria by LC-MS Technique. Marine Drugs, 14(7), 1-15.

2.Fadrosh, D.W., Ma, B., Gajer, P., Sengamalay, N., Ott, S., Brotman, R.M., Ravel, J. 2014. An improved dual-indexing approach for multiplexed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on the Illumina MiSeq platform. Microbiome, 2(1), 1-6.

3.Huang, L., Zhang, Y., Zhou, H., Ni, Y. 2018.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old-Water Fishes in Xinjiang by 16S rR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Food Science, 39(10), 138-144.

猜你還想看

◆Cell報導丨西湖大學郭天南等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盤點 | 醫學方向2020年度最佳項目文章TOP5,總影響因子:61.414

◆年度盤點 | 植物方向TOP10項目文章大錦集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集成化學同位素標記與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代謝組學)重點對糞便樣本中含有羧基、羰基、胺基以及巰基的代謝物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小鼠糞便代謝組學資料庫。中文標題: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全面地分析糞便樣本中的代謝物研究對象:雙轉基因小鼠糞便發表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響因子:6.785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的動態串擾對維持宿主體內平衡至關重要。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南京農大低溫等離子處理對草莓研究
    黃酮和黃酮醇合成相關代謝產物的積累,明確了低溫等離子處理對鮮切草莓的品質維持和抗氧化能力增強的正效應。鮮切草莓是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化合物的良好來源。然而,關於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如何影響鮮切草莓的品質和代謝物代謝的信息還很少。本研究採用生理指標檢測和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檢測方法,研究分析了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鮮切草莓品質和抗氧化活性的影響。
  • 安徽農大用LC-MS代謝組學和GC-MS代謝組學對茶樹細胞代謝效應研究
    這些結果表明,農藥代謝相對緩慢,可能是由於細胞內的農藥脅迫所致。因此,在進行代謝組學實驗之前,作者研究了不同濃度(0.5、5.0和mg·L-1)的茶細胞懸浮培養液中TMX的代謝過程。計算了代謝率,結果表明TMX對茶細胞懸浮培養中自身代謝有劑量效應:化合物濃度越高,農藥代謝越慢(圖1)。這可能是因為殺蟲劑抑制了培養的茶細胞的正常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謝TMX比例的差異變得劇烈,特別是在45d之後。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使用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方法檢測了小鼠PFC中代謝物,發現兩組小鼠之間有顯著差異(圖5a),差異代謝物富集到的代謝通路包括維生素B6代謝途徑,主要因為KO小鼠中該途徑的吡哆胺(PM)和吡哆醛5'-磷酸(PLP)相對豐度降低(圖5b-d)。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中藥研究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肥胖高血壓機制
    前言2020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病科楊傳華教授課題組聯合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期刊發表的題為「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attenuates 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的研究成果,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方法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微生物16S中國農科院團隊繼GUT後又喜登頂刊
    Microbiome發表的題為 「Microbiota from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dosed mice successfully mitigated small intestinal mucositis 」的研究成果,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16s微生物多樣性
  • GC-MS非靶向代謝組+轉錄組學助力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研究
    繼2019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羅學剛教授團隊在一區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0)發表題為「植物鈾毒性機制的代謝、轉錄組分析和礦物質營養代謝研究」的文章之後。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
  • 有機酸代謝組學-靶向代謝組學-精準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思路
    OAs由植物根系釋放,可以幫助它們耐受酸性土壤中存在的植物毒性形式的鋁(Al)。2020年1月巴西保利斯塔大學B.加入1 mL正己烷,並再次振搖後,收集100 μL非極性相(上清液),放置在帶小瓶插入物的1.5 mL小瓶中,並使用GC-MS代謝組學進行分析。如下圖所示描述了樣品製備的分析階段的步驟。
  • 運用GC-MS/LC-MS代謝組學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
    該研究運用LC-MS代謝組學及GC-MS代謝組學技術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標題:蕓薹屬植物槲皮素-3-O-槐苷與槲皮素苷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的比較期刊:Food Chemistry影響因子:5.8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在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促進健康的作用而被廣泛認可。
  • 流程大揭秘——基於LC-MS的代謝組學數據分析
    由於質譜技術的不斷完善及其自身的優勢、使得這種技術已經稱為代謝組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聯用技術是氣質聯用GC-MS和液質聯用LC-MS。下面咱一起看一看基於LC-MS的代謝組學數據分析的流程。目前用於代謝物組學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酶分析法、核磁共振NMR、薄層色譜TLC、高效液相HPLC、氣相色譜GC、質譜以及質譜連用等技術。
  • 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中國農科院靈芝代謝特徵研究
    中文標題:通過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靈芝的發酵液,菌絲體,子實體和孢子粉的代謝特徵在市場對靈芝的發酵液,菌絲體,子實體和孢子粉的使用是分開的。但是,對於靈芝不同用法的分子基礎沒有全面的見解來闡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基於非靶向質譜的代謝組學方法獲得發酵液,菌絲體,子實體和孢子粉的代謝特徵,從而為靈芝不同部分的獨特使用提供分子基礎。
  • 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對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研究
    和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對被柑橘黃龍病菌感染的柑橘樹果實進行了基於蛋白質和代謝物的代謝通路分析,探究了症狀果實異味的機理。 4.糖,有機酸和胺基酸代謝的變化 代謝組學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有症狀甜橙果實中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濃度分別降低了26%,15%和20%,主要的有機酸檸檬酸和蘋果酸分別減少了6.50%和9.20%。
  • 項目文章|靶向代謝組學助力華東師範大學探究擬南芥細胞死亡機理
    鹿明生物蛋白、代謝組學服務專家關注我們收穫更多關注發表的題為「Arabidopsis GAAP1 to GAAP3 Play Redundant Role in Cell Death Inhibition by Suppressing the Upregulation of Salicylic Acid Pathway Under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的研究論文,本文作者以擬南芥為研究對象運用靶向代謝組學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獲得的結果表明,與氧化應激、信號轉導、能量產生、蛋白質和脂質代謝以及角質層和幾丁質酶相對應的多種毒性通路均參與了納米塑料介導的對蚤狀溞繁殖力和生長的影響。這些通路被組裝成一個有害結局路徑,為進一步了解甲殼類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中的納米塑料毒性的機理奠定了基礎。小鹿推薦當前對納米塑料毒性機理了解甚少。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本文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群與代謝性疾病、脂質代謝的關係等方面進行綜述,對於促進理解代謝組學和微生物組學的關聯性研究、了解當下的研究背景和熱點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案例3題目:妊娠糖尿病中腸道細菌和代謝特徵的改變及其相互作用期刊:Gut MicrobesIF:7.740發表時間:2020.11DOI號:10.1080/19490976.2020.1840765研究方法:16S+宏基因組+代謝組經證實,宏基因組學與代謝組學聯合分析是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成和各種疾病功能的有效方法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的系統生物學框架內(圖1),代謝組是生物動態調控系統中最接近於表型的階段,是生命的本質特徵和物質基礎。代謝組學一方面由於與健康疾病、營養科學、藥物毒性、環境科學等密切相關,未來廣闊;另一方面,由於代謝物結構迥異、種類眾多,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也面臨巨大挑戰。
  • iTRAQ蛋白組學助力寧波大學越冬期間擬穴青蟹代謝變化研究
    針對10個隨機選擇基因的qRT-PCR結果所示,除TPIB,FATP4和RDH11外,大多數轉錄物表現出與iTRAQ結果相似的表達變化。總體而言,qRT-PCR與蛋白組學基本一致,證明了蛋白組學結果的可靠性。
  • 16srDNA測序在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
    「組學時代」到來,對汙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系統發育和功能多樣性的研究帶來了轉折(圖 1)。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測序成本。除了分離微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宏基因組學和宏轉錄組學方法也已經被應用於揭示汙水處理系統整體微生物群落基因組潛能和轉錄本信息。
  • MetaboAnalyst 代謝組學在線分析
    MetaboAnalyst 這個網絡工具自2009年誕生以來,已在代謝組學數據分析這片領域內牢牢紮根。便更好地應對了日益增加的用戶需求,它可用於代謝組學數據分析、注釋、整合其他組學數據。MetaboAnalyst 已遷至Google雲伺服器上。在2007年,約25%代謝組學研究使用過MetaboAnalyst 。
  • 科學家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
    該成果提出由母系轉錄因子Glis1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的 「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跨界級聯反應新概念,表明Glis1實現衰老細胞重編程並穩定基因組的強大功能,揭示Glis1介導「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級聯反應中,糖酵解代謝組驅動的組蛋白乙醯化和乳酸化修飾在前期和後期的表觀遺傳組連接中發揮「他山之石」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