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第152 題 生理學 X 型題
膽汁在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中的作用有
A. 酶解蛋白質
B. 乳化脂肪
C. 運載脂肪分解產物
D.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題目解析
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促進脂肪消化:膽鹽、卵磷脂、膽固醇均可作為乳化劑降低脂肪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進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促進脂肪分解消化。(B 對)
2. 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促進脂肪分解產物和脂溶性維生素摻入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膠粒(膽鹽、卵磷脂這種雙嗜性分子,可在水溶液中聚合形成疏水面朝內,清水面朝外的一種顆粒),有利於吸收。(C、D 對)
3. 膽汁不含任何消化酶,不能酶解蛋白質(A 錯)
本題可參考《生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190。
本題答案
BCD
考點講解
【2016 年大綱 生理學(六)消化和吸收 4. 胰液和膽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調節,小腸運動及其調節】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
一、胰液
1. 胰的分泌功能
(1)內分泌與糖代謝有關
(2)外分泌
腺泡細胞分泌胰酶;導管細胞分泌 HCO3- 和水分。
2. 胰液的性質
無色無臭的鹼性液體、滲透壓與血漿相等。分泌量 1~2 L/d,PH 7.8~8.4。
3. 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1)無機成分
① 主要陽離子:Na+、K+、Ca2+(胰液濃度與血漿濃度相近,比較恆定)。
② 主要陰離子:HCO3- 和 Cl-(濃度隨分泌速率而定),HCO3- 能中和胃酸,保護腸黏膜,且造成的弱鹼環境為消化酶提供適宜 pH 環境。
(2)有機成分
主要是蛋白質,由多種腺泡細胞分泌的消化酶組成,具有很強的消化能力主要包括:
① 胰澱粉酶:有活性,水解澱粉為糊精、麥芽糖。
② 胰脂肪酶:有活性,分解三醯甘油為脂肪酸、一醯甘油和甘油,其脂肪消化需輔脂酶的幫助。
③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活化後分解蛋白質為多肽和胺基酸。其中無活性的胰蛋白酶原在腸激酶作用下激活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激活。
④ 其它:羧基肽酶(作用於多肽末端肽鏈,釋放具有自由羧基的胺基酸)、RNA 酶(水解核酸為單核苷酸)、DNA 酶(水解脫氧核糖核酸為單核苷酸),它們均以酶原形式存在,被糜蛋白酶激活。
注意:胰脂肪酶、胰澱粉酶是有活性的,而蛋白水解酶(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核酸酶均是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要被激活。
4. 胰液分泌的調節
非消化期胰液幾乎不分泌,進食後胰液分泌,所以食物是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進食時胰液分泌受神經體液因素的雙重控制。
(1)神經調節
食物刺激通過神經反射,由迷走神經傳出作用到胰腺腺泡細胞引起胰液分泌(量少酶多),也可以通過引起促胃液素釋放,間接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體液調節
① 主要是促胰液素和縮膽囊素。
② 其它:促胃液素和血管活性肽分別發揮與縮膽囊素和促胰液素相似的作用。
二、膽汁
1. 膽汁的性質
膽汁由肝細胞分泌,分泌量為 800~1000 mL/d,pH 7.4,膽囊膽汁 pH 6.8。
2. 膽汁的成分
① 水分:97%。
② 無機成分:Na+、K+、Ca2+、HCO3-。
③ 有機成分:膽鹽(最重要成分,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膽固醇(肝臟脂肪代謝的產物)、膽色素(血紅素分解產物,決定膽汁顏色)、卵磷脂等。
④ 不含消化酶。
3. 膽汁的作用
① 促進脂肪消化:膽鹽、卵磷脂、膽固醇均可作為乳化劑降低脂肪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進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促進脂肪分解消化。
② 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促進脂肪分解產物和脂溶性維生素摻入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膠粒(膽鹽、卵磷脂這種雙嗜性分子,可在水溶液中聚合形成疏水面朝內,清水面朝外的一種顆粒),有利於吸收。
③ 中和胃酸:膽汁呈弱鹼性。
④ 促進膽汁自身分泌:通過腸肝循環(隨膽汁進入腸內的膽鹽95% 在迴腸末端被吸收入血,經門靜脈回吸入肝)重吸收膽鹽,可直接刺激肝細胞合成分泌膽汁。
⑤ 微膠粒中的膽鹽(最主要是卵磷脂)是膽固醇的溶劑,可防止膽固醇析出結石。
4. 膽汁分泌與排出的調節
食物是自然刺激物,由強到弱為高蛋白食物>高脂肪和混合食物>糖類食物。膽汁分泌排出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
(1)神經調節
進食對消化道黏膜刺激可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
(2)體液調節
有多種體液因素參與調節膽汁的分泌和排出,如下:
① 促胃液素,可以通過血液循環直接作用肝細胞,也可引起 HCl 分泌作用於十二指腸黏膜,釋放促胰液素促進膽汁分泌。
② 促胰液素,促進膽管上皮分泌大量水和 HCO3-。
③ 縮膽囊素,引起膽囊強烈收縮和 Oddi 括約肌舒張,促進膽汁排出;也有較弱的促膽汁分泌作用。
④ 膽鹽,可促進膽汁分泌。
三、小腸的運動及調節
1. 小腸的運動形式
(1)緊張性收縮
發生於整個小腸平滑肌的消化間期和消化期,是其它運動形式的基礎,空腹存在,進食加強,使小腸保持一定的形狀、位置、緊張度和腔內壓,有利於吸收的進行。
(2)分節運動
發生於被食糜充盈的小腸段的消化期,小腸分節段進行交替性收縮和舒張,混合食糜和消化液,有利於消化吸收和推進食糜。
(3)蠕動
發生與任何部位的小腸的消化期,具有蠕動慢、傳播近、食糜移動慢的特點,能夠緩慢推進腸內容物。
(4)蠕動衝
發生與梗阻或感染的小腸,發生強烈快速的蠕動,能夠快速的推進腸內容物。
2. 小腸的分節運動
(1)概念
分節運動是一種以腸壁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交替進行的運動。表現為食糜所在腸道以一定間隔交替收縮,分隔食糜為許多節段,隨後原收縮處舒張,原舒張處收縮,使原來節段食糜分為兩半,鄰近兩半重新合成新的節段。如此使得食糜不斷分開、混合。
(2)特點
① 空腹時分節運動幾乎不存在,食糜進入小腸後逐漸加強。
② 各部頻率不一,上部頻率高於下部。
(3)生理意義
① 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於化學性消化。
② 增加食糜與小腸接觸,不斷擠壓腸壁促進血液、淋巴回流,有助於吸收。
③ 分節運動本身對食糜推動作用很小,但由於頻率梯度存在,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3. 小腸在消化期間的運動
與胃相同的周期性移行性複合運動(MMC),由胃的 MMC 傳播形成,意義與胃相同。
4. 小腸運動的調節
主要受肌間神經叢的調節。
① 神經調節:副交感神經興奮腸壁運動加強,交感神經作用相反。
② 體液調節:促胃液素、P 物質、腦啡肽、5-羥色胺可促進小腸運動。促胰液素、生長抑素、腎上腺素可抑制小腸運動。
5. 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平時保持輕度收縮,使迴腸末端壓力高於大腸,防止小腸內容物過快進入大腸並防止大腸內容物倒流。腸內容物對盲腸的機械刺激可通過壁內神經叢的反射使回盲括約肌收縮。
思考題
迷走神經興奮、促胰液素、縮膽囊素在促進胰液分泌時,在胰酶量、水分和碳酸氫鹽含量上分別具有什麼比例特點?為什麼?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複習利器「西綜題庫」,推出了新版大綱的「醫學人文」練習題。
醫學生「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