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膽汁酸是一類由肝細胞產生,並由膽管分泌到腸道的兩親性代謝產物,在消化過程中對人體攝入的脂肪有重要的乳化作用。肝臟生成的兩種初級膽酸可由腸道菌群進一步代謝為多種次級膽酸,對代謝和炎症相關的生理過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膽汁酸及其受體為核心構成的肝臟-膽汁酸-腸道菌群信號轉導軸,是近期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最近研究表明,許多天然膽汁酸及其衍生物對原發性膽汁性性膽管炎(PBC)、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II型糖尿病等疾病有治療作用。在生物體內,膽汁酸主要通過激活膜受體(GPBAR/TGR5)和核受體FXR發揮作用。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遊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研究員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

本研究對肝腸軸的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以及GPCR的激活過程等都將有廣泛的影響。具體發現包括:

(1) 本研究首次揭示兩親性代謝產物是如何被GPBAR識別並發揮作用的。GPBAR的配體結合口袋中由第五個螺旋及兩個胞外環來構成疏水側面,從而面對膽汁酸的疏水一面,而膽汁酸的另一個親水結合面則朝向螺旋6和7之間的親水胺基酸集團,形成特異性的相互作用。

圖一:GPBAR與G蛋白三聚體複合物結構,兩個結構的解析度均為3.0。a:小分子化合物P395作用下GPBAR與G蛋白三聚體的複合物結構。b:內源性配體INT-777作用下GPBAR與G蛋白三聚體的複合物結構。

(2) 闡明了膽汁酸受體對多種不同膽汁酸識別的指紋圖譜。研究通過對內源性膽汁酸類似物INT-777與GPBAR的結合模式的分析,以及內源性配體CA、DCA、DCA、LCA、TCA、GCA、TDCA、UDCA和TUDCA的配體結合,生化及藥理學分析,找到了GPBAR識別不同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這為深入理解膽汁酸的作用機理以及針對於GPBA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二:受體識別內源性膽汁酸的結構指紋圖譜

(3) 發現了膽汁酸在受體上的別構調控位點。團隊成員通過電鏡結構解析,發現GPBAR受體TM3-5附近存在配體第二個結合口袋。通過對內源性配體的結構及生化數據分析,發現10種膽汁酸中的5個具有12-OH的膽汁酸可以結合在該位點上,並別構調控膽汁酸受體激活的過程。這為理解膽汁酸如何作用於其膜受體的生理過程,以及發展和開發別構位點的小分子藥物提供理論基礎。

圖三:GPBAR受體的第二個配體結合口袋。a: 電鏡結構及生化實驗驗證GPBAR存在第二個配體結合口袋。b: 電鏡結構及生化實驗發現10種膽汁酸中的5個具有12-OH的膽汁酸可以結合在該位置,發揮別構調控作用。

(4) 最近的研究剛剛發現膽汁酸受體可以通過Arrestin偏好性途徑調控不同的生理功能。偏向性配體的研究及開發是目前GPCR領域的一個熱點,本研究應用的兩個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偏向性。通過對結構及生化數據的分析,發現GPBAR的ECL1,ECL3及ICL1是決定配體偏向性的結構基礎,這為開發偏向性配體及藥物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圖四:GPBAR決定配體偏向性的結構基礎。結構及生化實驗發現 GPBAR的ECL1, ECL3 及ICL1 是主要調控配體偏向性的關鍵位置。

(5) 本研究明確提出了GPBAR不同於經典的受體激活機制與分子開關。此前「toggle switch」的結合和PIF基序的結構重排都被認為是大多數GPCR的共同機制。而對GPBAR而言,它的第六個跨膜螺旋(TM6)中雖然具有「toggle switch」 W237胺基酸,但並不具備分子開關的功能;發揮分子開關功能的殘基卻是其上一個螺旋中的Y240。有趣的是,GPBAR的TM6與TM3的相互距離在所有已有結構報導的GPCR中最大,整個激活模式與結構重排都是一種全新的方式。這些新的發現擴展了人們對GPCR激活機制的認識。

圖五:GPBAR獨特的激活機制

(6) GPCR的第三個內環的功能大家一直不甚清楚。本研究觀察到了受體完整清晰的第三個內環密度。首次發現了GPBAR受體的第三個胞內環(ICL3)可以和Gs蛋白特異性結合。並通過序列比對及生化實驗發現,GPCR的ICL3與Gs的結合存在一類通用的規律,即這類GPCR受體可以通過ICL3偶聯基序(R/KψXR/KXψXR)與Gs結合。這些研究闡明了此前尚未了解的GPCR-G蛋白的偶聯的新機制。

綜上,本研究不僅揭示了GPBAR參與膽汁酸識別和其別構效應的獨特結構特徵,而且闡明了GPCR超家族中配體結合口袋與G蛋白結合位點之間存在著新的激活及相互作用機制。考慮到GPBAR在代謝和免疫調節中的重要作用,GPBAR與激動劑的高解析度結構以及這些新的發現將促進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

據悉,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楊帆、副教授肖鵬及博士郭璐璐林婧宇吳襄、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毛春友明倩倩為共同第一作者;張巖研究員,於曉教授、謝欣研究員和孫金鵬教授為本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69-1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 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
  • 《Nature》發文!來看山大基礎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最新的研究成果。
  • 徐華強/孫金鵬/張巖團隊Nature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大學同校,如今雙雙當上985教授,攜手在《Nature》發文!
    通力合作,喜結碩果7月22日,在於曉和孫金鵬的指導下,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浙江大學研究團隊合作,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題為&34;的研究論文,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17 美國布法羅大學(SUNY)Margarita L. Dubocovich、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Bryan L.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Nat Comm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GnRH1R識別拮抗劑配體的分子機制,為藥物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研究發現該受體的 N端部分摺疊呈V字型,且與拮抗劑藥物elagolix共同佔據了受體的正位口袋;進一步,該論文採用GPCR信號轉導實驗、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手段闡述了該受體不同尋常的配體識別模式。
  • Nature:揭示植物BRI1受體與配體BL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11年6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名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brassinosteroid perception by BRI1》的科研論文,報導了BRI1識別BL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BRI1活化的可能機制。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膽汁酸主要存在於腸肝循環系統並通過再循環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只有極少部分(約5%)在迴腸中逃脫了重吸收,並在結腸中經歷了進一步的細菌轉化,產生了次級膽汁酸[2]。近日,美國斯隆凱特林研究所Alexander Y.
  • 生命科學界的美女教授——謝欣
    2012婦女節生物谷特別策劃:美女科學家——生命科學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謝欣1996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學習研究生課程,並於我們將選擇與重大疾病相關的GPCR(如與肥胖症密切相關的大麻受體CB1和黑色素皮質素受體MC4;與愛滋病相關的趨化因子受體CCR5和CXCR4以及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受體等),應用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知識及實驗技巧構建穩定表達受體的細胞系,通過受配體競爭結合、GTP?S結合、報告基因檢測、胞內cAMP檢測、鈣流檢測、受體位移、受體下遊信號蛋白位移等方法建立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模型。2.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
    【學術前沿】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環境在肝內膽管細胞癌中的作用 2020-07-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