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

2021-01-09 澎湃新聞

黏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GPCRs)在GPCR超家族中是一類進化上比較古老的亞群,它又可以分為8個小的亞群,總共33種GPCR蛋白,其中大部分成員都是孤兒受體。aGPCRs在生物體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中起到關鍵分子開關的作用,比如腦的發育、水鹽調節、炎症以及細胞命運決定等。很多黏附類受體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比如VLGR1的突變和耳聾密切相關【1】,而GPR64的突變和男性不育相關【2】,但這些突變如何導致人類疾病,是否可以針對這些黏附類受體開發出相應的藥物尚不清楚。與GPCR超家族各成員相比,aGPCRs除了具有7次跨膜核心(7TM)之外,在拓撲結構上具有明顯的特徵。aGPCRs胞外區域特別長,並且存在具有不同功能的結構域,目前領域裡普遍認為aGPCRs通過結合胞外的基質蛋白,或者可溶性小分子被激活,然而是否有小分子配體直接可以直接激活7次跨膜核心尚不清楚。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結合的複合物電鏡結構,這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在配體激活情況下與G蛋白形成複合物的電鏡結構。

糖皮質激素(GC)是機體內極為重要的一類調節分子,它對機體的發育、生長、代謝以及免疫功能等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機體應激反應最重要的調節激素,也是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劑。早在1950年,美國的菲利普·肖瓦特·亨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和瑞士的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便因為發現和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風溼性疾病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前人大量的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模式,主要是通過與其核受體(GR)結合,並穿過核孔,在細胞核內調控相關基因的表達而發揮作用,這種作用方式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起作用,被稱為基因組機制。徐華強課題組分別在2002年和2014年解析了糖皮質激素核受體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Cell, 110: 93-105)和內源性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Cortisol)(Cell Research, 24: 713–726)的晶體結構【3,4】。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發現,糖皮質激素也能夠通過快速的方式引起細胞和機體的變化。比如,中科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陳宜張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發現,糖皮質激素能夠在2分鐘內使豚鼠神經節神經元(ganglion neurons)發生膜電位超極化,也能在PC12細胞中快速的抑制nicotine引起的鈣離子流【5-8】。這提示我們,生物體內可能存在著糖皮質激素的膜受體,它們能夠介導糖皮質激素的快速反應。另外,有研究發現糖皮質激素的快速反應與G蛋白有密切關係,Gi的抑制劑PTX能夠抑制糖皮質激素的快速作用,因此,研究人員推測,糖皮質激素的膜受體很可能是GPCR。然而,這四十年以來,糖皮質激素的膜受體一直未能真正確證,糖皮質激素的快速作用的機制依然成謎。

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孫金鵬教授團隊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Gpr97缺失抑制HuR蛋白表達,導致Sema3A mRNA穩定性降低以及Sema3A蛋白表達降低,從而緩解IRI引起的腎功能損傷,文章發表在腎臟學科的高水平雜誌J. Am. Soc. Nephrol. 29, 1475–1489 (2018)【9】. 在進一步尋找GPR97的內源性配體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注意到治療哮喘藥物丙酸倍氯米松(BDP)能夠在體外激活GPR97。通過結構觀察,發現BDP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倍氯米松(BCM)的衍生物,在17和21位有兩個丙酸的修飾。這兩個丙酸的修飾在激活GPR97過程中是否必須,前期的文章中並沒有給予說明。於是團隊懷疑兩個丙酸的修飾可能不是必須的,而BCM以及其他的糖皮質激素類化合物都可能是GPR97的配體。接下來,研究團隊對內源性的類固醇激素進行了系統的篩選,最終發現糖皮質激素類的氫化可的松、可的松(cortisone)以及11-脫氧皮質醇(11-deoxycortisol)都能夠激活GPR97。此外,地塞米松具有更強的GPR97激活能力。進一步的實驗顯示,氫化可的松和可的松都能夠通過GPR97明顯抑制forskolin誘導的cAMP上升。而通過Gqo解離實驗確認配體作用於GPR97後最終激活了Go信號通路。

緊接著,該團隊採用單顆粒冷凍電鏡分別對外源配體倍氯米松(BCM)以及內源性配體氫化可的松(cortisol)激活GPR97後形成的複合物進行了結構重塑,最終解析了GPR97在配體激活情況下與G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其中倍氯米松與GPR97-Go複合物結構的解析度為3.1Å,氫化可的松與GPR97-Go複合物結構的解析度達到了2.9 Å,如圖1所示。

圖1. GPR97結構

從電鏡結果中可以發現,與其他已經解析的GPCR結構相比,GPR97的七次跨膜螺旋呈現獨特的空間分布,其螺旋的長度與其他受體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研究表明,GAIN結構域和七次跨膜結構域在激活GPCR的過程中是作為一個一體的核心來發揮作用的,但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在結構中發現糖皮質激素結合到了GPR97七次跨膜正構結合位點口袋(orthosteric binding pocket)中, 配體結合口袋狹長,呈橢球形,主要通過疏水作用力和氫鍵與受體結合;GPR97激活機制比較特殊,和classA 家族受體相比,沒有保守的PIF motif、 DRY motif和NPxxY motif, GPR97首先通過toggle switch W6.53 識別配體,激活的受體藉助新發現的upper Quaternary core(UQC) 將受體TM3-TM5-TM6捆綁在一起,然後通過HLY motif 介導與G蛋白結合。從胞內側看,受體七次跨膜螺旋組成較大的張開口袋,3個胞內環都參與了受體與G蛋白的相互作用,胞內環與受體的組成性激活非常相關,某些重要胺基酸突變,能顯著改變受體的自激活能力;

圖2 Go棕櫚醯化修飾

不僅如此,電鏡結構還發現在Gαo的α5 helix C351位點處存在棕櫚醯化修飾,如圖2所示,這是GPR97-Go 複合物中特有的,在其他已有結構的GPCR-Gi/Go 複合物中未發現此修飾,以與Gi結合的D2R(多巴胺受體)為對照,將Gα C351位胺基酸突變, 結果發現突變只影響GPR97與G蛋白偶聯,不影響多巴胺受體與G蛋白偶聯.。

圖3 GPR97功能

綜上所述,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糖皮質激素的高親和力膜受體,並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黏附類GPCR家族中GPR97在糖皮質激素的激活作用下與G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從而在原子解析度上詳細闡釋了糖皮質激素如何和膜受體作用,激活該受體,並與G蛋白偶聯的清晰過程。該成果無論是對於糖皮質激素膜受體功能研究還是黏附類GPCR的激活機制理解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和示範作用。

本課題為國內多個課題組聯合攻關的結果,沒有國外課題組參與。由孫金鵬教授,藥物所徐華強教授和浙江大學張巖教授三個課題組精誠合作,全力攻關,並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完成。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本課題第一完成單位,上海藥物研究所與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平玉奇、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毛春友、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肖鵬、碩士研究生趙儒嘉、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軼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孫金鵬教授、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教授以及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為本文的共同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83-w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 Hu QX, Dong JH, Du HB, Zhang DL, Ren HZ, Ma ML, Cai Y, Zhao TC, Yin XL, Yu X, Xue T, Xu ZG, Sun JP. Constitutive Gαi coupling activity of very larg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 (VLGR1) and its regulation by PDZD7 protein. J Biol Chem. 2014 Aug 29;289(35):24215-25.

2. Zhang DL. et al. Gq activity- and β-arrestin-1 scaffolding-mediated ADGRG2/CFTR coupling are required for male fertility. eLife. 2018 Feb 2; 7. pii: e33432.

3. Bledsoe RK, Montana VG, Stanley TB, Delves CJ, Apolito CJ, McKee DD, Consler TG, Parks DJ, Stewart EL, Willson TM, Lambert MH, Moore JT, Pearce KH, Xu 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ligand binding domain reveals a novel mode of receptor dimerization and coactivator recognition. Cell. 2002 Jul 12;110(1):93-105.

4. He Y, Yi W, Suino-Powell K, Zhou XE, Tolbert WD, Tang X, Yang J, Yang H, Shi J, Hou L, Jiang H, Melcher K, Xu HE. (2014)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for the design of highly potent glucocorticoids. Cell Res. 2014 Jun;24(6):713-26.

5. Hua SY, Chen YZ. (1989) Membrane-receptor mediated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 on mammalian neurons. Endocrinology, 124 (2): 687-691.

6. Qiu J, Lou LG, Huang XY, Lou SJ, Pei G, Chen YZ. (1998) Nongenomic mechanism of glucocorticoid inhibition of nicotine-induced calcium influx in PC12 cells: Involvement of protein C. Endocrinology, 139 (12): 5103-5108.

7. Chen YZ, Qiu J. (1999) Pleiotropic signaling pathway in rapid, nongenomic action of glucocorticoi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 145-149

8. Chen YZ, Qiu J. (2001) Possible genomic consequence of nongenomic action of glucocorticoids in neural cells. News Physiol Sci, 16: 292-296.

9. Fang, W. et al. Gpr97 exacerbates AKI by mediating Sema3A signaling. J. Am. Soc. Nephrol. 29, 1475–1489 (2018).

來源:iNature

原標題:《【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很多黏附類受體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比如VLGR1的突變和耳聾密切相關【1】,而GPR64的突變和男性不育相關【2】,但這些突變如何導致人類疾病,是否可以針對這些黏附類受體開發出相應的藥物尚不清楚。與GPCR超家族各成員相比,aGPCRs除了具有7次跨膜核心(7TM)之外,在拓撲結構上具有明顯的特徵。
  • 徐華強/孫金鵬/張巖團隊Nature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同時還對冷凍電鏡在揭示蛋白質修飾方面進行了展望。2021年1月6日,來自山東大學的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的張巖團隊和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徐華強團隊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Structures of the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的文章(Nature | 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 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研究員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S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構及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屬於B類G蛋白偶聯受體,在細胞增殖、生長激素合成與分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內源性配體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後,GHRHR主要通過激活cAMP信號通路產生生理效應。
  •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阻遏,蛋白,複合物,徐華強,通路,相互作用...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果刊發《細胞》雜誌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時隔兩年,徐華強合作團隊繼續發現了磷酸化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相互作用的「密碼」,而這一「密碼」對整個GPCR蛋白組具有普遍性,將有助於研發高效低毒藥物。
  • 徐華強課題組合作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
    在細菌和宿主線粒體蛋白質中大量存在甲醯化的多肽,它們的普遍特徵是蛋白序列中N末端甲硫氨酸被甲醯化修飾,從而被人體內一類被稱為甲醯化多肽受體(Formyl-peptide receptors, FPRs)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識別並激活下遊信號傳導通路,引起相關免疫細胞行為改變,達到機體對外源病原體微生物的固有免疫防禦以及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細胞的目的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2020年11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Mesophasic organization of GABAA receptors in hippocampal inhibitory synapses,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 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 【學術前沿】周家喜/周文組合作揭示R-spondin/LGRs調控人多能幹...
    揭示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的機理並進而設計高效的血細胞生產策略依舊是領域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1,2】。在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對R-spondins蛋白的受體及其它GPCRs(G-protein couple receptors, GPCRs)在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過程中的動態表達進行了解析,發現LGR4 (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4, LGR4)和LGR5在此分化過程中高表達。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五期WLLA學員關鋒團隊揭示糖基化...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五期WLLA學員關鋒團隊揭示糖基化修飾抑制乳腺腫瘤細胞外囊泡的生物學… 2020-11-0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根據其相似性,GPCR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