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強課題組合作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

2020-12-08 騰訊網

在細菌和宿主線粒體蛋白質中大量存在甲醯化的多肽,它們的普遍特徵是蛋白序列中N末端甲硫氨酸被甲醯化修飾,從而被人體內一類被稱為甲醯化多肽受體(Formyl-peptide receptors, FPRs)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識別並激活下遊信號傳導通路,引起相關免疫細胞行為改變,達到機體對外源病原體微生物的固有免疫防禦以及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細胞的目的。這種甲醯化修飾多肽介導的免疫細胞信號響應和炎症發生作為一種重要的趨化性質的固有分子識別模式,監測著病原菌入侵以及自身細胞損傷的發生,在人體固有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FPR2-Gi-scFv16-WKYMVm的冷凍電鏡整體密度圖以及三維結構模型

FPRs由FPR1、FPR2、FPR3組成,在結構上屬於Class A類GPCR,主要存在於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白細胞等。其中,FPR2在所有GPCR中是典型的配體種類雜亂,除了能夠模式化識別廣泛來源的甲醯化多肽配體外,還可以識別一系列結構和功能不一樣的非甲醯化蛋白配體,包括HIV病毒來源多肽、β澱粉樣蛋白以及趨化因子等。儘管包括甲醯化多肽配體在內的大多數配體激活FPR2後介導免疫細胞的趨化和遷徙以及後續的炎症反應發生,但FPR2可以被內源性的蛋白配體(Annexin A1)以及脂質配體(LXA4,Resolving D1等)所激活,介導炎症反應的消除,起到防護機體的作用。由於FPR2功能的複雜性,使之成為開發治療包括炎症、阿爾茲海默疾病、愛滋病、甲型流感等疾病在內相關藥物的重要藥物靶點,同時,開發偏好性激活FPR2消除炎症反應這一信號通路的藥物也成為一個新的藥物研發思路和契機。然而,從FPR2基因被發現和克隆以來的30年內,雖然針對FPR2開展了很多生化研究,但由於相關結構的缺乏,FPR2的激活機制以及與下遊信號蛋白的結合方式一直處於未知狀態,極大阻礙了靶向FPR2的藥物研發。

為解決這一科學問題,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匹茲堡大學Cheng Zhang課題組合作,依託美國溫安洛研究所(Van Andel Institute)的冷凍電鏡平臺,解析了促炎多肽配體WKYMVm激活下FPR2-Gi信號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3.17A),並結合計算機模擬方法闡釋了FPR2的激活機制,提出了FPRs受體家族識別甲醯化多肽配體潛在的保守識別模式,為了解FPR2的配體識別機制、與下遊信號蛋白Gi的結合模式以及靶向FPR2的相關藥物設計和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和理論依據。研究論文「Structure of formylpeptide receptor 2-Gi complex reveals insights into ligand recognition and signaling」於2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

研究發現,FPR2具有一個龐大的兩親性配體結合口袋,而區別於其他已知的多肽結合的趨化因子類GPCR的是,WKYMVm以C端朝裡的模式完全插入到FPR2內使之能與保守的胺基酸殘基W2546.48直接互作並包埋於兩親性口袋之中,計算機模擬分析發現FPR2的胞外區域十分活躍,以上特性進一步賦予了FPR2結合不同化學結構配體的能力。此外,基於FPR2-WKYMVm的結構以及FPR2和FPR1在序列上69%的高度相似性,研究人員構建了FPR1的三維模型並對FPR1/FPR2結合甲醯化配體的模式進行了模擬分析和功能試驗驗證,結果表明,甲醯化配體以N端朝內的形式結合到受體上,其N端的甲醯基模擬WKYMVm的C端D-Met,與FPR1/FPR2配體結合口袋內部D1063.33, R2015.38 和R2055.42三個胺基酸殘基形成的極性口袋相互作用,並指出該三個保守胺基酸組成了FPRs模式識別甲醯化多肽配體的重要結構基序以及確保甲醯化多肽配體以正確的構象結合併進一步激活FPRs。

FPR2與Gi存在三個不同的結合界面,分別為Gαi的α5螺旋和FPR2形成的凹槽、Gαi的αN-β1和β2-β3扭曲和受體的ICL2以及Gβ與FPR2的Helix 8。這一結果揭示了GPCR在結合下遊G蛋白模式上的保守性以及多樣性。

上海藥物所博士生莊友文、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後Heng Liu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第一單位。徐華強研究員、Cheng Zhang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參與這項研究的單位還有美國匹茲堡大學、美國溫安洛研究所、美國奧古斯塔大學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 * STAR)生物信息學研究所。該項工作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Van Andel基金會以及新加坡A * STAR的IAF-PP項目經費支持。此外,藥物所博士生莊友文在該研究中得到了國科大國際聯合培養項目的資金支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機制
    在細菌和宿主線粒體蛋白質中大量存在甲醯化的多肽,它們的普遍特徵是蛋白序列中N末端甲硫氨酸被甲醯化修飾,從而被人體內一類被稱為甲醯化多肽受體(Formyl-peptide receptors, FPRs)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識別並激活下遊信號傳導通路,引起相關免疫細胞行為改變,達到機體對外源病原體微生物的固有免疫防禦以及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細胞的目的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重大科學難題
    )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徐華強團隊在研究中獲得了視紫紅質和Gi蛋白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
    徐華強課題組分別在2002年和2014年解析了糖皮質激素核受體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Cell, 110: 93-105)和內源性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Cortisol)(Cell Research, 24: 713–726)的晶體結構【3,4】。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發現,糖皮質激素也能夠通過快速的方式引起細胞和機體的變化。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2021年1月6日,來自山東大學的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的張巖團隊和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徐華強團隊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Structures of the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的文章(Nature | 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徐華強課題組分別在2002年和2014年解析了糖皮質激素核受體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Cell, 110: 93-105)和內源性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Cortisol)(Cell Research, 24: 713–726)的晶體結構【3,4】。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發現,糖皮質激素也能夠通過快速的方式引起細胞和機體的變化。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根據其相似性,GPCR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B型GPCR包括GCGR等多種重要的受體蛋白,識別並結合多肽類激素,對於維持體內激素平衡至關重要。這類受體包含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兩者共同參與識別細胞信號。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外界信號作用於細胞,引起細胞內代謝途徑和基因表達等過程的變化,最終表現為細胞特定的生理改變,該過程被稱為細胞的信號轉導。許多分子可以傳導細胞信號,包括蛋白質、多肽、脂質、核苷酸等,甚至包括光和氣味等也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這些信號分子統稱為配體。
  • 徐華強/孫金鵬/張巖團隊Nature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阻遏,蛋白,複合物,徐華強,通路,相互作用...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果刊發《細胞》雜誌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時隔兩年,徐華強合作團隊繼續發現了磷酸化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相互作用的「密碼」,而這一「密碼」對整個GPCR蛋白組具有普遍性,將有助於研發高效低毒藥物。
  • Nature communications: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機製取得新進展
    GPCR主要通過G蛋白或者Arrestin信號轉導行使功能,然而無論是G蛋白還是Arrestin,如何識別特異的受體產生的信號指令,並翻譯成下遊的功能的機制是不清楚的。19F-NMR」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的詳細過程。。
  • 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吳蓓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我們解析的蛋白是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種蛋白比較大,結構解析相對來說比較難,這項工作也是對去年5月份成果的深入推進。」此前的2017年5月,吳蓓麗課題組同樣在《自然》發文,報導了首個全長B型G蛋白偶聯受體晶體結構。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植物抗性的信號轉導 模式識別受體 (PRRS) 是一類主要於固有免疫細胞表面表達的識別分子。植物通過位於細胞膜表面的PRRS感知病原菌, 而激活自身免疫反應。MAPKKK、MAPKK和MAPK組成的MAPK級聯信號是植物抗病系統的關鍵組分。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目前對T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及其分子基礎的研究較深入,而對B細胞的研究資料還較缺乏。本章著重介紹T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   所謂信號轉導是指外部的信號通過細胞膜上的受體蛋白傳到細胞內部,並激發出諸如離子通透性、細胞形狀或其它細胞功能改變的應答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