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2021-01-09 澎湃新聞

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承載體及功能執行者,科學家們對其「真面目」始終保持好奇。在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及近年來大火的冷凍電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蛋白質結構解析也日益成為科學界的「寵兒」。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4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吳蓓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我們解析的蛋白是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種蛋白比較大,結構解析相對來說比較難,這項工作也是對去年5月份成果的深入推進。」此前的2017年5月,吳蓓麗課題組同樣在《自然》發文,報導了首個全長B型G蛋白偶聯受體晶體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吳蓓麗課題組近年來在《自然》、《科學》(Science)這樣的頂級學術期刊上主導發表的第六篇論文。吳蓓麗於2006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工作。2011年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並於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現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

2011年回國以來,吳蓓麗長期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工作。曾解析了愛滋病病毒(HIV)共受體CXCR4和CCR5的結構,同時開展基於CCR5結構的藥物研發,目前已獲得藥效顯著優於上市藥物的候選藥物。此外,還解析了抗血栓藥物靶標P2Y1R和P2Y12R的結構,首次發現位於受體分子外表面的全新配體結合位點。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

高度模擬受體蛋白功能狀態

G蛋白偶聯受體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蛋白家族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該類受體蛋白為靶點。

根據其相似性,G蛋白偶聯受體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其中,B型G蛋白偶聯受體包括胰高血糖素等多種重要的受體蛋白,識別並結合多肽類激素,對於維持體內激素平衡至關重要。

吳蓓麗對澎湃新聞表示,「胰高血糖素受體蛋白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一個重要靶點,在人體內參與調解血糖平衡,在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這個受體蛋白可以提高人體血液內的血糖濃度。」然而,其結構信息的缺失嚴重製約了對該受體信號識別和轉導機制的認識,這也直接導致了目前尚無靶向胰高血糖素受體的藥物上市。

實際上,去年5月份在《自然》刊發論文同樣是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蛋白的結構。不同之處在於,因前後兩次結合的配體不同,受體蛋白活化狀態產生了變化。

「之前我們解析的是胰高血糖素受體蛋白同時與一種抗體和一種小分子配體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這裡面的抗體和小分子配體都是受體蛋白的抑制劑,所以整個受體蛋白是處於非激活狀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活性沒有功能。」

吳蓓麗解釋,「G蛋白偶聯受體發揮它的功能,主要是要識別人體內不同的細胞信號分子,並與之相互結合。」為探究這一生物學功能狀態下的受體構象,課題組解析了和此前不一樣的複合物晶體結構,這一複合物除了胰高血糖素受體蛋白,還包括了一種多肽類配體NNC1702。

「B型G蛋白偶聯受體識別的信號分子就是多肽,而且我們結構裡的多肽配體實際上就是它要識別的天然信號分子的一個高度類似物。所以這個結構就能比較直接地告訴我們,這個受體蛋白是如何識別細胞信號的。」吳蓓麗對此評價,「這確實是我們取得的一次比較重要的進展。」

從未被發現的「連接肽作用」

獲得高質量的複合物蛋白之後,吳蓓麗課題組藉助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獲得了解析度為 3.0 Å的高精度全長蛋白結構。

一般來說,B型G蛋白偶聯受體包含胞外結構域(ECD)和跨膜結構域(TMD),兩者共同參與識別細胞信號。研究團隊在以往的研究中曾發現,胰高血糖素受體中連接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的肽段,通過與受體蛋白其他區域的相互作用在受體活化調控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此番研究中,吳蓓麗及其同事分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結構,並與以往解析的全長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進行比較。吳蓓麗提到,「我們這次的工作集中在,這個蛋白受體如何識別細胞信號?怎麼通過受體自身的構象變化對這個信號進行調控?」

研究人員發現,上面提到扮演關鍵角色的連接肽段在受體結合多肽配體時發生了顯著的構象變化。其蛋白質二級結構由β摺疊轉變為α螺旋,並伴隨結構的遷移,使胰高血糖素受體的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之間的相對取向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促進胰高血糖素受體與多肽配體NNC1702的緊密結合,導致胰高血糖素受體激活。

此外,該連接肽通過與多肽配體中段區域的相互作用對受體跨膜結構域的構象進行精細調節,進而調控受體活化。

全長GCGR結構示意圖:GCGR參與調節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左圖為全長GCGR蛋白與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體mAb1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右圖為全長GCGR蛋白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兩個結構以飄帶圖和表面圖表示,GCGR的跨膜結構域為藍色,胞外結構域為橙色,連接肽為綠色,第一個胞外環區為紫紅色,NNC1702為紅色(右圖),NNC0640為黃色(左圖),抗體mAb1為藍綠色(左圖)。細胞膜以灰色區域表示。

趙強表示,「雖然只含12個胺基酸,但這個連接肽卻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在過去的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研究中從未被發現過,使我們對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調控機制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基於胰高血糖素受體與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結構,該團隊還運用受體配體競爭結合、計算機模擬和雙電子共振等多種技術手段開展了一系列功能性研究,闡明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在不同功能狀態下構象的動態變化,並對受體活化的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已開展藥物研發

信號轉導及調控機制解決後,終極目標在於2型糖尿病的新藥研發。實際上,蛋白質結構解析正是藥物研發的關鍵一步。

吳蓓麗課題組此番獲得的進展對藥物研發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針對這個胰高血糖素受體蛋白進行藥物研發的話,就是要找到這個受體蛋白的抑制劑,把受體功能抑制住,降低血糖濃度,這樣就可以治療2型糖尿病了。」

吳蓓麗表示,「這次複合物結構裡的配體分子和天然的多肽信號分子是高度相似的,根據我們解析的這個結構就知道這個信號分子是怎樣和受體蛋白相互作用,設計的藥物要在人體內發揮作用,最直接的是能抑制這個受體蛋白和信號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那也就可以抑制這個受體的功能了。」

值得一提的是,論文中提到,此前已有研究人員解析了三種B型G蛋白偶聯受體和多肽配體複合物的結構,但受限於解析度不高,多肽配體和B型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的特殊分子間相互作用依然很模糊。

吳蓓麗稱,「精度低的話就會嚴重影響藥物設計的可靠性,會為藥物研髮帶來很多困難。精度一旦提上去以後就可以為藥物設計提供精度比較高的模板,用這個模板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化合物。」

據了解,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目前已組織團隊聯合攻關,開展2型糖尿病新藥的研發工作。

此外,針對胰高血糖素受體完整的信號調控機制尚未被明確闡明的現狀,吳蓓麗表示,「目前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胞外結構域和連接肽部分的構象變化,然而這個區域的構象變化是如何傳導到細胞內的?也就是說整個構象的聯動過程目前還不清楚。受體蛋白也不可能分區域割裂開來,它是一個整體,構象調控一環扣一環,還是要放在一個整體來研究,未來會在信號轉導機制方面進一步深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該研究為靶向GCG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結構模版,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藥的研發。這些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對B類GPCR信號識別和調控機制的認識。: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解析 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 解析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全長GCGR結構示意圖:左為全長GCGR蛋白與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體mAb1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右為全長GCGR蛋白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
  • 研發10年!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獲《藥品生產許可證》
    據看看新聞報導 張江企業華領醫藥研發近10年的全新機製糖尿病新藥,多扎格列艾汀,剛剛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這張證,是遞交新藥上市申請的必要條件;同時,它也意味著,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體系下,企業已為上市後藥品的商業化生產供應,做好了準備。這張藥品許可證明確,藥品名稱為"多扎格列艾汀",受託生產方為迪賽諾,並明確了質量、生產負責人都為華領醫藥相關人員。
  • 核心臨床數據陸續出爐,華領首創糖尿病新藥重要突破
    在研dorzagliatin是華領醫藥自主開發針對2型糖尿病的雙重機制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屬於新一代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這款藥物有望對人體血糖平衡傳感器葡萄糖激酶(GK)的功能損傷進行有效治療,在過往臨床研究中已顯示其改善β細胞功能、阻止2型糖尿病進一步惡化的潛力。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吳教授團隊與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鄭州大學和復旦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斯克裡普斯研究所、GPCR聯盟;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的幾個研究團隊合作解析出這種全長人胰高血糖素受體與一種調節分子(NNC0640)和一種抗原結合抗體片段(mAb1)結合在一起時的詳細分子結構圖。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隨後新的GPCR結構陸續被解析;2011年,首個GPCR和下遊效應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人β2腎上腺素受體與Gs異源三聚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獲得解析,首次揭示了GPCR激活下遊Gs蛋白的分子機制,是GPCR研究領域的裡程碑;2015年,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解析了首個視紫紅質與視覺組遏蛋白(arrestin)完整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破解了GPCR與其下遊另一個關鍵信號蛋白—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該研究為靶向GCG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結構模版,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藥的研發(詳見BioArt報導:)。這些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對B類GPCR信號識別和調控機制的認識。(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B型GPCR包括GCGR等多種重要的受體蛋白,識別並結合多肽類激素,對於維持體內激素平衡至關重要。這類受體包含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兩者共同參與識別細胞信號。由於獲得穩定和完整的B型GPCR蛋白(尤其是B型GPCR與多肽配體結合的複合物)難度極大,其結構研究極具挑戰性。【2】Cell:重大突破!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解析FGF23蛋白質機器、揭示FGF23蛋白功能之謎
    從解析的三元複合物結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αKlotho作為一種非酶活蛋白,它的所謂調節衰老的功能則是與FGF23和FGFR1形成複合體並協助後兩者來實現的。由於已有的研究證明FGF23在體內的異常表達與腎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是慢性腎病的關鍵治療靶點,因此該項研究為新型腎病診斷試劑和治療藥物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清晰的結構藍圖。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血糖多高算糖尿病前期?哪些人是高危群體?逆轉糖尿病,該這麼做
    那麼為什麼就會導致糖尿病前期呢?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胰腺功能正常,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這樣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給給細胞,為其提供能源,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這樣也能把進食後的血糖降低。如果血糖下降了,人體也會減少胰島素的分泌來調節。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空腹血糖只表示抽血瞬間血糖情況,受影響因素多,與進餐多少、動動強度有關,有些人在體檢前進餐少,有糖尿病的人也會發生低血糖情況,單一次抽血查血糖正常,使患者誤以為血糖正常,而沒反覆多次複查血糖,導致一部分人已經有糖尿病沒被診斷出來。一、既往診斷糖尿病方法既往診斷糖尿病的方法就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1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8.8%[1]。來自中國人群的大型研究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10年和2013年為11.6%[2]和10.9%[3],已成為全球範圍糖尿病增長最快的地區。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新聞網】研究發現著名中藥草果可顯著降低血糖
    【中國新聞網】研究發現著名中藥草果可顯著降低血糖 2020-11-06 中國新聞網 【字體: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5日發布消息稱,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陳紀軍研究組在天然源抗糖尿病藥物挖掘過程中
  • 「蛋白信使」:為新藥研發打開新天地
    G蛋白偶聯受體對公眾或許是個生詞,對生物化學和藥學家卻絕對是個熱詞。「如今幾乎一半的藥物與它相關,它還將引導人類發現更多藥物」,「它的家族有上千個成員,迄今解析了14個成員的結構」,滬上同行對此津津樂道,他們也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參與者。人體「通信兵」分布廣當你興奮或恐懼時,體內會分泌β-腎上腺素,讓你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 仁會生物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能否贏得市場?
    「高糖時代」已經來臨,糖尿病正成為中國最棘手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佔比接近10%,處於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約為35.7%。也就是說,每10個人裡,有將近5人血糖異常。殘酷的事實在於:糖尿病雖不致命,但也不可治癒。很多病人終其一生,都在與糖尿病抗爭。如何在提高這種慢性病藥物療效的同時,又能降低副作用?
  • 中國科學家在新藥研發上做出多少貢獻?《新藥的故事》解碼藥片背後的工業
    一年半前,當新冠疫情還未暴發,梁貴柏博士在《新藥的故事》中曾這樣提到。近日,他與研發客副總裁張詠晴在黃浦江畔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與讀者一起再次解碼新藥的秘密。他曾在默沙東新藥研究院工作多年,對西格列汀的研發做出過重要貢獻,並長期致力於中美醫藥界的交流與合作,開設科普專欄向業內人士和普通讀者普及藥物知識。梁貴柏表示,希望幫助讀者理性看待疾病,多一點思考,少一分恐懼。「此次疫苗出現之快,在醫藥工業的歷史上並無先例。」
  • 2019上半年中國獲批的16款重磅藥,腫瘤和糖尿病領域有這些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半年裡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超過16個重磅藥品,包括3款中國國產1類新藥和13款能夠滿足臨床需求的進口藥品。其中,有4款為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3款為抗腫瘤藥品。近30年來,中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目前高達10.9%。然而,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非常低,僅為15.8%。影響患者血糖達標率的因素眾多,首先,患者需要選擇合適的強效降糖方案,確保血糖控制能夠達標。其次,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患者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是需要長期用藥,所以患者依從性與血糖達標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