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時代」已經來臨,糖尿病正成為中國最棘手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佔比接近10%,處於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約為35.7%。也就是說,每10個人裡,有將近5人血糖異常。
殘酷的事實在於:糖尿病雖不致命,但也不可治癒。很多病人終其一生,都在與糖尿病抗爭。
如何在提高這種慢性病藥物療效的同時,又能降低副作用?幾十年來,醫學界一直在上下求索。
仁會生物全球首創的1.1類新藥「貝那魯肽注射液」,為糖尿病治療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根據公開資料,其產品不僅是最「安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更可促進胰島β細胞修復和再生,為緩解甚至治癒糖尿病帶來了希望。此外,其「減重」、「護心」之附帶功效,亦受廣大醫生、患者的歡迎。
那麼,貝那魯肽到底是何方神聖?相比已經存在的眾多糖尿病藥物,其前景究竟如何?
全球首創新藥獲權威首肯
與一般藥物不同在於,糖尿病藥物需要連續數十年乃至終身使用,因此,藥物劑量尤為重要。最為大眾所知的胰島素藥物,其導致的「低血糖」問題困擾著很多患者。注射過多,血糖降下來了,但胰島素藥物還在繼續「工作」,直至引發輕則心慌、手抖、飢餓加劇,重則暈眩、昏迷的後果。
貝那魯肽以完全不同的治療機理,避免了上述問題出現,原理還得從GLP-1這種神奇的人體自身分泌的激素講起:
如果說胰島素是降血糖的「主力軍」,那麼GLP-1就是胰島素的「指揮者」。進餐後,GLP-1開始工作,促進胰島β細胞合成和分泌胰島素,並抑制胰島α細胞分泌升糖激素。兩激素同時受「指揮」下,血糖得以降低。更為「智慧」的是,當血糖低於50mg/dL 時,GLP-1暫時「退位」,不再刺激產生胰島素。
貝那魯肽藥物的本質,與人體GLP-1 胺基酸序列結構完全相同,一旦注射入人體後,就能與GLP-1受體結合,模擬人體原生的GLP-1發揮作用。
這種機制下,降血糖的方式,就不只是「簡單粗暴」地注射胰島素,而是以「鞭策」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方式運作。由於GLP-1能根據血糖含量判斷是否「開工」,胰島素藥物常見的「低血糖」問題亦可避免。
與葡萄糖協同作用,GLP-1可「神奇」地促進胰島素原基因轉錄和合成,進而誘導胰島β細胞新生和增殖。更強大的是,「造」出了β細胞,GLP-1還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讓β細胞對葡萄糖更敏感。
這一作用的想像空間令人興奮:幾十年來,糖尿病被認為不可治癒,是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效了。而現在GLP-1類藥物能讓胰島β細胞修復和再生,讓醫學界看到了緩解甚至治療糖尿病的希望。
如此多突出優勢,令GLP-1類藥物在市場引起越來越多關注。2014-2018年,中國GLP-1 藥物銷售收入從2 億元快速增長至7億元。預計到2023年,其規模將增至105億元。當前,GLP-1類藥物在全球糖尿病市場佔有率為13.7%,與之相比,中國1.2%的滲透率較低。隨著人們提升對GLP-1藥物的認知和其納入醫保費用降低,未來該類藥物將有很大成長空間。
然而,市場上GLP-1類藥物已有九種。與利拉魯肽、艾塞那肽等其他八種相比,貝那魯肽的競爭優勢又在哪裡?
「全人源」是其獨一無二的「Title」。其他GLP-1類藥物都沒有做到與人體100%「同源」:它們要麼是蜥蜴源,如艾塞那肽和利司那肽,要麼是對人體分子結構局部加工,如利拉魯肽。這引發的問題就是「免疫反應」。免疫細胞對這些「外來」物無法識別,便將其作為「外侵物種」,產生抗體攻擊,從而令藥物功效減弱。
此外,人體將貝那魯肽認作是「自家人」,其代謝亦更高效安全。注射的GLP-1在體內「以假亂真」,產生與原本激素相同的代謝物,進而可獲得更多潛在收益。臨床表明,貝那魯肽典型的「附帶」收益包括減重、心腦血管保護、神經保護等。
「全人源」優勢下,貝那魯肽儘管2016年才被批准上市,但其在GLP-1類藥物市場中佔比明顯上升。2018年,其市佔率從2017年剛剛上市時的3.8%上升至4.6%。
學術權威亦紛紛為貝那魯肽站臺,力挺其上市推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紀立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主任委員母義明均強調:貝那魯肽具有更好的降體重優勢;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院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廣的實驗表明,貝那魯肽全人源化的特性使免疫源性降低,更有利於應用。
2017年上市次年,貝那魯肽便被納入上海市、黑龍江省和貴州省的醫保藥品目錄;2018年,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組織編寫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貝那魯肽憑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得到推薦,這是國產原研GLP-1製劑首次被寫入指南。
臨床效果多重優勢突出,更兼行業權威專家背書,仁會生物貝那魯肽的營業收入很快以幾乎一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2018年,其營收突破了4000萬。從銷售費用中,我們或可窺見仁會生物將貝那魯肽推廣至市場的決心:2016年至今,公司年均銷售費用約7000萬,是營業收入的兩倍以上。
緊鑼密鼓的研究正指向貝那魯肽與其他降糖藥聯用的方向。例如,仁會生物正探索將貝那魯肽與基礎胰島素按固定比例組成複方製劑,在減少注射次數的同時預防低血糖且有效減重。該項目預計2022年同時在中美兩國啟動臨床研究,將有望成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GLP-1RA 與基礎胰島素組合的複方製劑。
若聯合使用項目臨床試驗成功,將為貝那魯肽帶來更大想像空間。屆時,貝那魯肽將同時打入傳統胰島素藥物市場,為更多醫生患者所認知,進而全面撬開價值七百億的糖尿病市場之門。
劃時代的減肥藥即將面世
「降糖」之外,「減重」的標籤在貝那魯肽身上同樣耀眼。
「減肥藥」近些年在國內的名聲並不好聽:輕者腹瀉、嘔吐,重者甚至厭食、抑鬱乃至危及生命。人們一聽到「減肥藥」,第一反應總在懷疑:「是不是要騙錢?」。
儘管如此,中國市場對減肥藥的需求仍越來越大:2017年,中國體重管理市場規模已有134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17%。預計到2021年,該市場規模可達246億元。
事實上,目前為止,國內僅有一款奧利司他仿製藥被官方批准用於治療肥胖症。其他藥物都因失眠、便秘、內分泌失調等嚴重副作用而被禁止。就連奧利司他本身,亦頗為使用者詬病:其減重原理是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這一方面引發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另一方面對高碳水或低脂肪攝入的肥胖者不起作用。
相比之下,貝那魯肽的減重原理來得「安全」很多:
貝那魯肽進入人體後,可減少多巴胺分泌,從而抑制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攝取,並「欺騙」神經產生飽腹感。同時,GLP-1可抑制胃酸分泌,延長胃排空時間,令人「不餓」。由於與人體完全「同源」,貝那魯肽引發免疫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其降解物還可保障心率,防止心腎衰竭。
利拉魯肽作為GLP-1的另一重要分支,其安全減重功效被市場逐漸認知,且受到了美國、韓國等官方認可。雖未被中國「正式承認」,但其在民間卻早已是「網紅」。打開小紅書,利拉魯肽Saxenda「減肥筆」在首頁頻頻出現,受到諸多愛美人士大力推薦。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一支(18mg)的「減肥筆」在我國的零售價格最高達2000元到3000元人民幣;而同款產品在韓國同期零售價格相當於800元左右人民幣。另據新華社報導,很多微商表示,其一個月就能售出好幾百支價格1000元左右的「減肥筆」。按此推算,一個月輕鬆入帳幾十萬。
其實,貝那魯肽與利拉魯肽相比,優勢更突出:對比研究發現,貝那魯肽在更短時間內,讓肥胖人群平均體重下降更多。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利拉魯肽,或引發甲狀腺腫瘤、腎臟衰竭等問題。而對於貝那魯肽,這些問題並不存在。
兼顧「高效」與「安全」,貝那魯肽作減肥藥的前景將是廣闊的。當前,其臨床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仁會生物相關項目——BEM-014 超重/肥胖適應症研究已進入III期臨床,預計2020年完成全部臨床工作。
主導本研究的研究組長,解放軍總醫院母義明教授在全國研究者會議上強調:這是我國、也是全球第一個全人源GLP-1類藥物的減重研究,將開創我國減重治療的全新局面,對於遏制單純肥胖患者相關疾病及併發症,控制國人肥胖迅猛增長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如新藥申請獲批,BEM-014 將是國內肥胖症治療領域第一個被官方認可的創新藥物。
生物醫藥行業堪稱「最難啃的骨頭」, 國內為數不多的生物新藥企業,不僅要「十年磨一劍」,更要「貨與天下客」。十六年艱苦研發,仁會生物終於百鍊成鋼——「貝那魯肽」:作降糖藥物,它與人體同源,更健康安全,療效獲得業界權威首肯;作減肥藥物,它副作用低,卻效果顯著,一改以往人們對減肥藥「危險」的顧慮。有兩款重磅藥物保駕護航,仁會生物已經具備成為世界一流生物醫藥企業的基礎。
(文章來源:億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