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解析 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

2020-12-01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 解析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

全長GCGR結構示意圖:左為全長GCGR蛋白與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體mAb1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右為全長GCGR蛋白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在細胞世界中,血糖怎樣被釋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濃度升高?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衍射技術,觀察到了掌管血糖釋放的蛋白質機器——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被啟動的那一瞬間的景象。今天凌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2型糖尿病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在中國,血糖異常的人超過一億。人體內的血糖究竟是如何調節的?GCGR是其中關鍵的一員——它可以啟動機體提高血糖的程序。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趙強聯合相關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了全長GCGR與胰高血糖素類似物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

  「這次我們解析的結構,非常接近於GCGR在體內被啟動的真實情況。」吳蓓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GCGR是一個龐大的B型G蛋白偶聯受體,一部分「身體」在細胞膜上,如針腳般七次跨越細胞膜;另外一部分在細胞外。由於結構龐大,這類蛋白質的結晶非常困難,所以要清楚看到它的結構難度非常高。去年,吳蓓麗和趙強課題組用一種小分子和一種抗體蛋白,穩定住GCGR,看到了它平靜時的模樣。而這次,他們則挑戰更高難度,窺探它被胰高血糖素激活起來的樣子。

  彈簧棒狀一樣的胰高血糖素是怎樣啟動這個龐然大物的呢?科學家在結構解析後推測出了令人吃驚的啟動方式:胰高血糖素會將自己的一頭先伸進GCGR細胞外的那部分,緊接著GCGR就開始挪動整個龐大的身軀———連接細胞內外兩部分的連接肽開始像擰毛巾一樣,從扁平變成捲曲,再帶動整個GCGR去將胰高血糖素抱個滿懷。就這樣,GCGR改變了整個構象,從平靜狀態進入激活狀態,開啟一系列信號分子,最終讓機體釋放糖原,提升血液中的糖濃度。

  吳蓓麗說,GCGR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以前由於不清楚它的結構,使人們對它如何識別信號、轉導信息的機制難以清晰了解,以致目前還沒有以它為靶點的藥物問世。而這個研究則邁出了關鍵一步。他們剛獲得GCGR高達3埃的精細結構,就立刻將它交給研究藥物設計、藥物化學、藥物機理等方向的同事,開始遴選新藥「苗子」。

  此外,他們還運用各種手段,探索GCGR在一系列不同功能狀態下構象的動態變化,使人們對GCGR的了解不斷深入。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承載體及功能執行者,科學家們對其「真面目」始終保持好奇。在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及近年來大火的冷凍電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蛋白質結構解析也日益成為科學界的「寵兒」。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4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
    隨著這個理論被證偽,真正的遺傳物質DNA的結構被給予了很大關注。然而,蛋白質作為生命體的重要大分子,其重要性也從未被忽視,而且在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在探尋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蛋白質測序和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努力開始慢慢獲得回報。更多的生化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的功能重要性,因此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的解析對於深入理解蛋白質功能和生理現象起著決定性作用。
  • 2分30秒,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
    解析蛋白質,從年到分鐘的突破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的消息傳開之時,以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為主體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由2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該研究成功解析了混合譜系白血病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結構。 「我們每天都和蛋白質打交道,但對它卻知之甚少。」
  • 中國科學家打開「改造」生命的大門
    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生物誕生我科學家打開「改造」生命的大門本報記者 王 春人類能否創造生命?「上帝」的特權能否交由人類自己掌控?該成果於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這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打開了「改造」生命的大門。能否打破自然的界限?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單染色體的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這個大膽假設吸引著科學家上下求索。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的第一級形態是染色質的30納米纖維。在教科書中,30納米纖維被描述為「螺線管 (solenoid)」,但該結構從未被正式以結構生物學手段得到解析,是染色質和表觀遺傳學領域長期以來的高難度科學問題。由於30納米染色質纖維本身的結構都未被解析,表觀遺傳信息對其結構乃至更高級染色質結構的影響更是無從談起。30nm染色質纖維是由核小體-核小體有序堆積而成。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然而,蛋白質作為生命體的重要大分子,其重要性也從未被忽視,而且在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在探尋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蛋白質測序和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努力開始慢慢獲得回報。更多的生化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的功能重要性,因此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的解析對於深入理解蛋白質功能和生理現象起著決定性作用。
  • 從微小晶體中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析微小晶體中的蛋白質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3日的《國際聯盟晶體學雜誌》上。「我們的技術真的打開了以前無法訪問的大門,現在我們可以處理微晶核,包括難以結晶的細胞表面受體和其他膜蛋白、彈性蛋白以及許多複雜的人類蛋白質。」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截至2020年7月,上海光源完成了通過專家評審的實驗課題1.4萬多個,服務了遍布全國575家單位3116個研究組的30308名研究人員,已成為我國用戶和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鸚鵡螺」裡孵出科研結晶上海光源能讓我們「看到」物質的內在結構,洞悉原子分子運動的規律,照亮微觀世界的科學大門。
  • 科學網—蛋白質結構解析:生物學的「聖杯」
    無怪乎羅伊發此喟嘆,當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只有0.6%的已知蛋白序列被解析出了相應的結構。 不過,自從美國科學家克裡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B.Anfinsen)提出「蛋白質的高級空間結構由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決定」後(他也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算法,可以精確地從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利用計算機預測出其複雜的空間結構,甚至其由結構決定的功能。
  • 科學家破解MLL家族蛋白結構 有助於攻克癌症
    MLL家族蛋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提出其活性調控模型。這是自1991年MLL家族蛋白被發現以來,人類首次報告其蛋白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的結構。  19日,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陳勇表示,因為與疾病密切相關,全世界許多實驗室都在研究這一課題,但中國科學家率先取得了進展,這一領先是在多年努力後才取得的。
  • 用突變基因,解碼蛋白質結構
    現在,有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使用遺傳和生化技術來完成這項工作的方法,這可能會為更多的實驗室打開結構生物學的大門。與在晶體或溶液中將蛋白質可視化的傳統方法不同,這種方法還可以揭示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自然形態,從而揭示破壞蛋白質功能的突變是如何導致疾病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基因組科學家Douglas Fowler說:「這真是太棒了!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0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葉綠素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這一成果由中國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並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 「阿爾法狗」轉行預測蛋白質結構,交大教授建議布局AI+生物醫藥|新...
    對科學家來說,胺基酸測序是比較容易完成的工作,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的難度卻很大,耗時費力。1972年,美國科學家克裡斯蒂安·安芬森因提出「蛋白質的高級空間結構由其胺基酸序列決定」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那為什麼測定胺基酸序列後,解析蛋白質三維結構仍非常困難呢?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中科院解析染色質高級結構 揭開生命奧秘的「黑箱子」
    其實,這也是科學家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後,一個塵封30多年的謎題隨之解開。   和而不同,誰搞的鬼?   每個細胞都是從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分化而來,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
  • 結構生物學探索——結構解析的分子置換
    結構生物學博大精深,我懂得很少,還在不斷學習,僅僅分享我的一點心得,供各位參考。case4: 去年我收了一套數據,1.18埃的native晶體衍射數據,蛋白質的序列同源性在25%左右,我當時有些遲疑不定,是做分子置換試試看,還是同時做硒代的晶體兩手準備,畢竟上海光源近期就要停光休息。
  • 比蛋白質和核酸攜帶更多信息 糖生物學或解開疾病關鍵密碼
    近日召開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糖生物學創始人、英國政府首席病毒科學家雷蒙德·德威克教授如是說。比蛋白質和核酸攜帶更多信息「如果生物學研究是一張桌子,糖生物學好比桌上的一隻杯子。但實際上整個生物學領域都和糖有關聯。」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國內糖生物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延這樣描述糖生物學的重要地位。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