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突變基因,解碼蛋白質結構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基因測試顯示蛋白質結構(紅色)幾乎具有X射線結構的準確性(灰色)

繪製蛋白質的原子結構對於理解其行為至關重要,但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通常需要專業且極其昂貴的大型儀器設備,包括冷凍電鏡、蛋白質結晶自動化工作站等。現在,有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使用遺傳和生化技術來完成這項工作的方法,這可能會為更多的實驗室打開結構生物學的大門。與在晶體或溶液中將蛋白質可視化的傳統方法不同,這種方法還可以揭示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自然形態,從而揭示破壞蛋白質功能的突變是如何導致疾病的。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基因組科學家Douglas Fowler說:「這真是太棒了!新方法雖然不能像標準方法那樣提供完整的原子結構圖譜,但它提供的蛋白質大體形狀卻帶來了與蛋白質功能相關極具價值的線索。此外,這可能會對確定膜結合蛋白或大型複合體的一部分結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這兩種結構都很難用標準方法研究。」

現如今,最常用確定蛋白質結構的方法是將數百萬份蛋白質複製成有序的晶體,然後用X射線衍射,並追蹤它們的活動以揭示每個原子的特性和位置。核磁共振光譜法和冷凍電鏡法等替代技術也需要大量的蛋白質,而且可能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在數百萬種被認為存在的蛋白質中,科學家們只解開了其中大約15萬種的結構,而這一過程卻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

有些研究人員試圖通過簡單地從胺基酸序列和原子間可能的相互作用來預測蛋白質最可能的形狀來加快速度。但這種計算方法的精確程度往往不如實驗方法。最近的一個改進方法是比較多個物種中相同的蛋白質,以發現在蛋白質線性序列中相距很遠但共同進化在一起的胺基酸對。這是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兩個分子關聯緊密,並在摺疊三維分子中相互作用。但美國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家Debora Marks說:「只有當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多種生物體共有的蛋白質,且這些蛋白質的差異足以幫助識別共同進化的多種胺基酸對時,這種方法才會奏效。」

圖片來源:《Nature Genetics》

現在,由Marks與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學院的遺傳學家Ben Lehner領導的另一個研究團隊繞過了對進化幫助的需求,各自提出了在蛋白質中發現相互作用胺基酸的想法,即系統地突變每個胺基酸,並跟蹤這些變化如何改變蛋白質功能,例如與另一個分子結合的能力。

這兩項研究都是建立在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系統生物學家Ren Sun領導的團隊,對名為GB1的細菌蛋白質片段的研究基礎上。2014年,Sun的團隊報告稱創造了超過50萬份GB1基因,每個副本的56個胺基酸中有一到兩個發生了變化。對於所謂的單一突變,研究人員系統地將每一種胺基酸替換為另外19種選擇中的一種。在雙突變體中,它們改變了胺基酸對,幾乎可以完成所有可能的組合。在用這些突變基因培養細菌並分離出蛋白質後,Sun的團隊通過觀察哪些突變體與其天然靶點——人免疫球蛋白G抗體結合得最緊密,從而確定了GB1胺基酸的重要性。

Marks和Lehner的團隊意識到,他們可以將單突變體和雙突變體的數據結合分析,以確定哪些胺基酸的相互作用最強,從而最可能在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中相鄰。Fowler說:「有時我們會看到突變結合起來產生更加顯著的影響。」通過跟蹤幾十次這樣的事件,並將結果輸入到結構預測程序中,該團隊計算出實驗性X射線結構已知的GB1主要骨架形狀,解析度達到了幾埃(angstrom,光譜線波長單位)。

圖片來源:《Nature Genetics》

該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他們還表明,該技術與其他小蛋白質和具有類似可用數據的RNA協同工作。Fowler指出,對於包含有成百上千種胺基酸的蛋白質來說,這種方法可能更加困難,因為隨著蛋白質的生長,必須產生突變蛋白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但是Marks很樂觀:早期的跡象表明,這項技術只能解析所有可能突變的一小部分。Lehner的團隊稱,該方法甚至可以對缺乏已知結合靶標的蛋白質進行穩定性測量。

這種方法還有其他優點。今年3月,Lehner和他的團隊將該成果的預印本發表在《bioRxiv》上,他們描述了如何使用一種名為TDP-43的RNA結合蛋白,是如何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在許多ALS患者屍檢大腦的神經元中已經觀察到TDP-43聚集的不溶性沉積物,所以Lehner團隊製造了5萬多個TDP-43突變體,並追蹤它們在酵母細胞中的毒性。他們發現,他們發現聚集的突變體形式比其他版本的蛋白質毒性低。Lehner說:「這與我們所預料的恰好相反。」他謹慎地指出,無論哪種方法,它都表明,數以千計的突變篩查可以提供對這兩種蛋白質本身及其結構如何影響活細胞健康的新見解。

參考文獻:

1、Inferring protein 3D structure from deep mutation scans

DOI: s41588-019-0432-9

2、Protein structure from experimental evolution

DOI: 10.1101/667790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近期熱文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

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

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

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

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轉

12、每周兩半小時,任何形式的鍛鍊都可以使你更長壽

13、喝醉以後,你以為睡一覺就沒事兒了?!

14、仰臥起坐等或將成為延壽運動?

15、冥想、瑜伽、太極等不僅能夠改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哈佛學者以基因突變探秘蛋白質3D結構
    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藥店自行購買DNA測試盒,取樣完成後寄給基因測序公司獲取報告。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基因分析在洞見人類遺傳、疾病和健康方面有著不言而喻的先見性。但是即便是在當下基因分析紅透半邊天的時代,DNA指導合成蛋白質卻仍存有不少未知。
  • 第五節 基因突變
    錯義突變結果產生異常蛋白質和酶。但也有不少基因由於錯義突變而產生部分降低活性和異質組分的酶,從而不完全抑制了催化反應,這種基因稱為漏出基因(leaky gene)。如果由於基因錯義突變置換了酶活性中心的胺基酸,因此合成了沒有活性的酶蛋白,雖不具有酶活性但有時還具有蛋白質抗原性,其所產生的抗體可與正常蛋白質發生交叉反應。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食用菌誘變育種和基因突變指的是什麼?基因突變具體分為哪幾點?
    染色體畸變是指染色體數量增減或者染色體上較大範圍出現結構變化,如染色體缺失、重複、倒位及易位等。基因突變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DNA發生改變,出現了鹼基置換、移碼、DNA片段插入和缺失等,使原來的基因種類及其序列位置發生改變。
  • 基因解碼公司:FLT3功能喪失性變異會顯著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其次,眾所周知,FLT3基因中的激活體細胞突變與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相關。因此,科學家測試了這種FLT3種系變異是否會像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一樣影響AML的風險。結果表明,它幾乎使AML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但總體而言沒有增加癌症的風險。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FLT3的這個變異位點位於該基因的內含子上,不直接影響編碼序列,但對患病風險有如此強烈的影響。
  • 基因表達+突變分析利器
    對於特定於癌症的體細胞突變,使用了突變注釋格式(MAF)文件,該文件已排除了質量低下的信號和最有可能代表種系改變的變體。根據snpEff為規範轉錄本生成的序列本體將每個突變分為三個功能組,包括「所有突變」,「蛋白質編碼突變」和「破壞性突變」。
  • 打破50年來的認知,DNA同義突變會影響蛋白質摺疊
    但是,蛋白質只有在正確摺疊成特定的三維結構時才能發揮作用。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會導致許多疾病,包括囊性纖維化、青少年白內障、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種癌症。蛋白質結構可以分為四級。1、一級結構(primary structure):胺基酸殘基在蛋白質肽鏈中的排列順序稱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每種蛋白質都有唯一而確切的胺基酸序列。
  • 基因定向遺傳和基因突變
    基因定向變異和基因突變遺傳學我們大腦的功能有多強大?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沒有科學家所說的那麼大,如果你了解我們大腦的工作原理以及結構後也許你就會明白,或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不大,只是我們會思考,會創新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猜想一下我們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我們先來說說記憶吧!
  •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新聞網9月29日電  9月27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在《細胞》子刊《細胞·系統》(Cell Systems)發表了題為《利用深度學習分析核糖體停滯現象與蛋白質翻譯動態》(「Analysis of Ribosome Stalling and Translation
  • 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
    深科·淺說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前不久,《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這一研究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SOAT1。
  • Nature Genet:基因組掃描發現小細胞肺癌中SOX2基因突變
    2012年9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一種致命肺癌類型全面基因突變掃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科學家發現一個名為SOX2的早期胚胎發育相關基因在小細胞肺癌中發生了突變。
  • 孩子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
    子女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發表在《自然》上的這項研究,由解碼遺傳公司( Decode Genetics)主導,這是一家基因技術及生物製藥公司,1996年成立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研究人員對78位冰島父母及其子女進行DNA測序。
  • 【基因科普】基因與DNA是什麼關係?
    有的人認為,基因就是DNA,這種說法不夠全面,現代遺傳學認為,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
  • 聽向軒睿讀:2.5.1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直接原因: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的改變根本原因:控制血紅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的定義: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02.2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讓我用放大鏡找找誰今天沒有完成生物作業1927年,繆勒用X射線照射果蠅,發現其後代發生突變的個體數大大增加 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 1890-1967
  • AlphaFold:可根據基因預測生成蛋白質的結構
    AlphaFold:可根據基因預測生成蛋白質的結構2018-12-04 08:54出處/作者:網易科技整合編輯:小小鹿責任編輯:luocaixia1> 【12月3日消息】近日,谷歌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DeepMind宣布,推出的 AlphaFold 可以僅根據基因代碼預測生成蛋白質的3D形狀。
  • 基因突變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痛閾值低。「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bo說。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不可成藥的基因突變靶點RAS
    這就要求,針對腫瘤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開發出針對性的靶向藥:激酶抑制劑,阻擋擾亂甚至破壞,腫瘤生長過程中,對某種胺基酸的獲取能力。抗血管類靶向藥與該種基因突變找出的抑制劑靶向藥,雙靶聯用,對腫瘤患者的有效率大增。找基因突變相對應的靶向藥,是腫瘤界和醫藥界孜孜以求的工作,全世界,持續努力著。
  • 基因檢測之父過世後的基因解碼時代
    佳學佳學基因從基因解碼到基因矯正佳學基因導讀:在推進基因解碼技術的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1993年化學獎得主、基因檢測之父、美國生物化學家穆利斯毫無疑問以瀟灑、自由,讓很多人噓籲。他在和女友嗨皮的過程中發明了奠定基因檢測的PCR技術,為數百萬人開闢了發財的道路。基因檢測的推廣使用及其局限性直接迎來基因解碼時代。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就科研方面而言,研究已識別出的基因突變對於神經生理及神經發育的影響有助於闡明發作易感性的機制。就臨床方面而言,識別基因突變有助於對疑似病例進行明確診斷,並對開發新的治療手段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基因檢測的重要性受到研究人員及臨床醫師的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