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人口流動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局部控制這樣的疫情暴發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只要有幾天的潛伏期,致病源就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靠閉關自守而倖免。」 一年半前,當新冠疫情還未暴發,梁貴柏博士在《新藥的故事》中曾這樣提到。
近日,他與研發客副總裁張詠晴在黃浦江畔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與讀者一起再次解碼新藥的秘密。書中數十個扣人心弦的醫學故事,再現人類對抗疾病的偉大戰役,展現科學家的執著與艱辛、科學發現的偶然和機遇,讀者們也可藉此一窺全球健康事業的內部細節。
梁貴柏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留學,並獲博士學位。他曾在默沙東新藥研究院工作多年,對西格列汀的研發做出過重要貢獻,並長期致力於中美醫藥界的交流與合作,開設科普專欄向業內人士和普通讀者普及藥物知識。
梁貴柏表示,希望幫助讀者理性看待疾病,多一點思考,少一分恐懼。「此次疫苗出現之快,在醫藥工業的歷史上並無先例。」梁貴柏分析,一是因特殊情況,二是過去幾十年中,生物醫藥工程得到了突破性發展,才得以使疫苗的研發,至少在臨床前的這部分速度加快。
從歷史上來看,通過研發藥物來阻止突發性的疫情是件很難的事情。疫苗這一概念已經在很多年前建立起來,製藥的情況則不盡相同。研究特效藥,需要研究如何阻斷病毒進入人體,或者在進入人體以後如何把它清除出去,但從歷史上來講,因為製藥的時間趕不上疫情傳播的時間,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考慮,一般不會在疫情進行時研發新藥。很容易出現開發完後,疫情已經消失的情況。
而如果病症依然存在,如經血液傳播引起的C肝,並不是大面積的傳播,但得病的人數相當多,那麼製藥工業就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它的機理,搞清楚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細胞,在人體內如何複製。經此便可以用化學手段對整個病毒的生命周期進行幹預,獲得治癒C肝的療效。如此,跟疫苗相比的話,製藥的方式、周期、投入都不一樣。對於製藥公司來說,製藥的過程既涉及商業決策,也有公共衛生的考慮,這是個兩難的決策。
傳染病之外,「緩緩襲來的海嘯」更值得關注
在《新藥的故事》和《新藥的故事2》涉及的傳染病研究中,梁貴柏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C型肝炎的故事,也就是202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發現。C肝病毒是三十年前的發現,是醫藥學界的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三十年前的時候,當時大家不知道這是一個完全的新病,既不是B肝,也不是A肝,最後會發展到肝功能的壞死,會大大縮短被感染人的壽命。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這三名科學家的工作為研發C肝藥物奠定了基礎,C型肝炎被搞定了。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作為一種病,或許會成為歷史。
梁貴柏表示,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都不是傳染病,並不會存在人傳人的問題,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卻如世界衛生組織形容,宛如「緩緩襲來的海嘯」。
2型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中國2型糖尿病的人數是世界第一,發病率也是世界第一,這是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
梁貴柏認為,引起2型糖尿病的第一原因在於遺傳,有些人屬於高發的遺傳類型。雖然糖尿病本身不是遺傳病,但遺傳的類型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容易得糖尿病。第二原因就是生活習慣,這對於糖尿病發病率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工業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各種方便,以致活動量減少,攝入的脂肪含量、糖分升高,對於血糖調控影響尤其大。截至目前,全球2型糖尿病所佔的醫療資源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另一方面,梁貴柏指出,患者並不必過於緊張,儘管糖尿病現在還不能治癒,但是可以控制,主要在於血糖的調控。不光是人類,實際上對所有的動物來說,血糖調控都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生物功能。「多了會生病,少了更要命。」血糖低會有生命危險,高了的話就會得糖尿病,控制的範圍必須十分精準。但是糖尿病患者只要配合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時用藥,便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健康生活對於其他的一些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都是有很大幫助,所以從預防的角度來講,健康生活就是第一道防線。
存在於人類自身的癌細胞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吸菸會增加肺癌發病的可能性。但是得了肺癌以後,就算戒菸,這個癌細胞是走不掉的,它已經在身體裡了。吸菸會引發引發肺癌,但是戒菸的話已經太晚了。癌細胞是走不掉的。」梁貴柏說。
流感、新冠之類的傳染性疾病,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進入身體造成的疾病。若是清除出去,便可能得到治癒。但像癌症這類的疾病,之所以治療棘手,原因在於癌細胞實際上是人類自己的細胞。最早的化療藥物,只是在局部的區域一刀切,以期殺死的儘量是癌細胞,非常傷身體。後來,科學家們認為「濫殺無辜」效果不佳,找到癌細胞比較特殊的一些靶點,針對這些地方來製藥,於是出現了新一代的靶向藥物。靶向藥物的毒性小了很多,可以專門找到癌細胞將其殺死。戰勝外來的細菌、病毒,是免疫力在起作用。但免疫力最終是否能戰勝癌症,存在一個問題——癌細胞是人類自己的細胞,所以免疫系統識別不出來。目前最熱門的癌症治療是腫瘤免疫治療。這樣的治療方法並不是殺死癌細胞,是幫助免疫系統去識別癌細胞。只要認出某個細胞是有害的,免疫系統就能將其殺死。這項研究給腫瘤的治療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方向,所以製藥界很多人相信,我們最終能夠戰勝癌細胞。當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在最好的藥,響應率大概也只有20%~30%,換句話說,這種藥對百分之七八十的癌症患者還是無效的,但是它能夠治癒一小部分患者,非常鼓舞人心。
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在新藥研發的道路上,一些不為大眾所知的中國科學家也曾取得過重要的科研成果。比如周健博士:中國科學家,在HPV疫苗研發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陳克恢博士:20世紀國際藥理學的先驅,麻黃素藥理作用的首位發現人。
黃鳴龍院士:有機化學家,黃鳴龍還原法是數千個有機化學人名反應中以中國人命名的唯一一個反應。
沈宗瀛博士:默沙東研發中心副總裁,由他領導研發的藥物消炎痛曾是非甾體類抗炎鎮痛類藥物的金標準。
徐錦優博士:愛迪生發明獎獲得者,在西格列汀的研發中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的新藥研發才剛剛起步,難免存在誤區,但我們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新藥走向世界只是時間的問題。」梁貴柏說。
作者:王心悅
圖片來源:出版社供圖
編輯: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