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新藥研發上做出多少貢獻?《新藥的故事》解碼藥片背後的工業

2020-12-10 文匯網

「在全球化人口流動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局部控制這樣的疫情暴發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只要有幾天的潛伏期,致病源就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靠閉關自守而倖免。」 一年半前,當新冠疫情還未暴發,梁貴柏博士在《新藥的故事》中曾這樣提到。

近日,他與研發客副總裁張詠晴在黃浦江畔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與讀者一起再次解碼新藥的秘密。書中數十個扣人心弦的醫學故事,再現人類對抗疾病的偉大戰役,展現科學家的執著與艱辛、科學發現的偶然和機遇,讀者們也可藉此一窺全球健康事業的內部細節。

梁貴柏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留學,並獲博士學位。他曾在默沙東新藥研究院工作多年,對西格列汀的研發做出過重要貢獻,並長期致力於中美醫藥界的交流與合作,開設科普專欄向業內人士和普通讀者普及藥物知識。

梁貴柏表示,希望幫助讀者理性看待疾病,多一點思考,少一分恐懼。「此次疫苗出現之快,在醫藥工業的歷史上並無先例。」梁貴柏分析,一是因特殊情況,二是過去幾十年中,生物醫藥工程得到了突破性發展,才得以使疫苗的研發,至少在臨床前的這部分速度加快。

從歷史上來看,通過研發藥物來阻止突發性的疫情是件很難的事情。疫苗這一概念已經在很多年前建立起來,製藥的情況則不盡相同。研究特效藥,需要研究如何阻斷病毒進入人體,或者在進入人體以後如何把它清除出去,但從歷史上來講,因為製藥的時間趕不上疫情傳播的時間,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考慮,一般不會在疫情進行時研發新藥。很容易出現開發完後,疫情已經消失的情況。

而如果病症依然存在,如經血液傳播引起的C肝,並不是大面積的傳播,但得病的人數相當多,那麼製藥工業就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它的機理,搞清楚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細胞,在人體內如何複製。經此便可以用化學手段對整個病毒的生命周期進行幹預,獲得治癒C肝的療效。如此,跟疫苗相比的話,製藥的方式、周期、投入都不一樣。對於製藥公司來說,製藥的過程既涉及商業決策,也有公共衛生的考慮,這是個兩難的決策。

傳染病之外,「緩緩襲來的海嘯」更值得關注

在《新藥的故事》和《新藥的故事2》涉及的傳染病研究中,梁貴柏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C型肝炎的故事,也就是202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發現。C肝病毒是三十年前的發現,是醫藥學界的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三十年前的時候,當時大家不知道這是一個完全的新病,既不是B肝,也不是A肝,最後會發展到肝功能的壞死,會大大縮短被感染人的壽命。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這三名科學家的工作為研發C肝藥物奠定了基礎,C型肝炎被搞定了。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作為一種病,或許會成為歷史。

梁貴柏表示,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都不是傳染病,並不會存在人傳人的問題,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卻如世界衛生組織形容,宛如「緩緩襲來的海嘯」。

2型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中國2型糖尿病的人數是世界第一,發病率也是世界第一,這是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

梁貴柏認為,引起2型糖尿病的第一原因在於遺傳,有些人屬於高發的遺傳類型。雖然糖尿病本身不是遺傳病,但遺傳的類型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容易得糖尿病。第二原因就是生活習慣,這對於糖尿病發病率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工業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各種方便,以致活動量減少,攝入的脂肪含量、糖分升高,對於血糖調控影響尤其大。截至目前,全球2型糖尿病所佔的醫療資源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另一方面,梁貴柏指出,患者並不必過於緊張,儘管糖尿病現在還不能治癒,但是可以控制,主要在於血糖的調控。不光是人類,實際上對所有的動物來說,血糖調控都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生物功能。「多了會生病,少了更要命。」血糖低會有生命危險,高了的話就會得糖尿病,控制的範圍必須十分精準。但是糖尿病患者只要配合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時用藥,便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健康生活對於其他的一些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都是有很大幫助,所以從預防的角度來講,健康生活就是第一道防線。

存在於人類自身的癌細胞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吸菸會增加肺癌發病的可能性。但是得了肺癌以後,就算戒菸,這個癌細胞是走不掉的,它已經在身體裡了。吸菸會引發引發肺癌,但是戒菸的話已經太晚了。癌細胞是走不掉的。」梁貴柏說。

流感、新冠之類的傳染性疾病,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進入身體造成的疾病。若是清除出去,便可能得到治癒。但像癌症這類的疾病,之所以治療棘手,原因在於癌細胞實際上是人類自己的細胞。最早的化療藥物,只是在局部的區域一刀切,以期殺死的儘量是癌細胞,非常傷身體。後來,科學家們認為「濫殺無辜」效果不佳,找到癌細胞比較特殊的一些靶點,針對這些地方來製藥,於是出現了新一代的靶向藥物。靶向藥物的毒性小了很多,可以專門找到癌細胞將其殺死。戰勝外來的細菌、病毒,是免疫力在起作用。但免疫力最終是否能戰勝癌症,存在一個問題——癌細胞是人類自己的細胞,所以免疫系統識別不出來。目前最熱門的癌症治療是腫瘤免疫治療。這樣的治療方法並不是殺死癌細胞,是幫助免疫系統去識別癌細胞。只要認出某個細胞是有害的,免疫系統就能將其殺死。這項研究給腫瘤的治療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方向,所以製藥界很多人相信,我們最終能夠戰勝癌細胞。當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在最好的藥,響應率大概也只有20%~30%,換句話說,這種藥對百分之七八十的癌症患者還是無效的,但是它能夠治癒一小部分患者,非常鼓舞人心。

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在新藥研發的道路上,一些不為大眾所知的中國科學家也曾取得過重要的科研成果。比如周健博士:中國科學家,在HPV疫苗研發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陳克恢博士:20世紀國際藥理學的先驅,麻黃素藥理作用的首位發現人。

黃鳴龍院士:有機化學家,黃鳴龍還原法是數千個有機化學人名反應中以中國人命名的唯一一個反應。

沈宗瀛博士:默沙東研發中心副總裁,由他領導研發的藥物消炎痛曾是非甾體類抗炎鎮痛類藥物的金標準。

徐錦優博士:愛迪生發明獎獲得者,在西格列汀的研發中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的新藥研發才剛剛起步,難免存在誤區,但我們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新藥走向世界只是時間的問題。」梁貴柏說。

作者:王心悅

圖片來源:出版社供圖

編輯:吳鈺

相關焦點

  • 《新藥的故事》新藥研發的背後隱藏著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所以接下來我會分兩部分和大家講講《新藥的故事》看看新藥研發它背後隱藏的故事。 第1,我們看 新藥它是如何產生的? 第2,就是如何平衡公眾與製藥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 好,我們先看第一部分,在很多情況下 新的藥物是如何誕生的?
  • 一生為研究新藥而活,他們是當代真實的「藥神」
    了解新藥誕生背後的故事,才能讀懂我們身體的健康密碼。 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有一批先行者做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新藥的研發同樣是異常艱辛的過程,鍾南山院士在《新藥的故事》一書的序言中這樣說道: 「藥物創新是一個艱苦的歷程。什麼是創新的動力?
  • 【新藥研發的故事】攻克河盲症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紀念默沙東與聯合國共同抗擊河盲症的雕像。  在人口眾多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裡,各種各樣的寄生蟲病,比如熱帶的瘧疾、血吸蟲病等,依然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裡,曾經流行過一種令人談虎色變的寄生蟲病,因為多發於在河邊居住的人群,而且會導致患者失明,所以被稱為「河盲症」。
  • 危機來襲時,讀一讀新藥的故事吧
    創造一種藥物,科學家要經歷多少艱辛?面對未知病毒,普通人可以做些什麼?新藥研發一線科學家、科普作家梁貴柏繼《新藥的故事》之後,最近又推出了科普新作《新藥的故事2》,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重談新藥研發背後的故事,一窺人類健康事業的漫長旅程,提醒讀者居安思危,在危機來襲時不至於慌亂,對健康多一點常識,對疾病多一份警覺。
  • 李競:做生物新藥研發的阿里巴巴
    李競最初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中西文化與管理體系的結合。在入職的第二個月,李競就召集大家召開了第一次部門會議,會上他詮釋了團隊的文化。「首先是公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是公開,什麼事情都要放在桌面上講,就事論事,百花齊放,這種靈機一動式的集體討論,對於保持研發中的創新性至關重要;最後是貢獻,不管大家最後的評分是多少,最重要的都是看貢獻。」
  •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平均研發成本15億...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以「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 解析新藥研發WBS(工作分解結構)
    一個化合物從初篩到最後批准上市並佔領市場,一般都是從上萬個化合物中篩選出來的。因此,一旦新藥項目開發失敗,對企業的影響巨大。第三,新藥研發的涉及面廣,操作複雜。:新藥研發是一項由化學、生物學、醫學領域內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相互合作的複雜系統工程。它涉及分子生物學、分子藥理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藥劑學、製藥工藝學等學科,參與人員多。
  • 張江藥谷新藥研發產業加速 華領醫藥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計劃2021年...
    原標題:張江藥谷新藥研發產業加速,華領醫藥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計劃2021年上市   當前,作為國內知名生物醫藥創新
  •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在蓉成立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正式發起成立,將通過打造專業化的服務鏈,吸引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創新鏈,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數千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與政策法規的若干關鍵問題進行研討,藉此促進西部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讓更多前沿技術科學家在成都找到創新創業的機遇。
  • 科倫藥業:新藥板塊逆勢增長研發加碼鑄就長期發展基石
    2020年8月30日,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2019年中國醫藥百強榜在珠海發布,據悉,此次有65家中資的上市公司上榜。作為我國輸液市場的龍頭企業,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的榜單中位列第15,排名與去年相同,公司的業務水平和影響力在領域內繼續保持著領先優勢。
  • 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本期邀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詳解抗病毒藥物研發,闡釋新藥研發的理念、手段和規律。新藥研發的背後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和科學機製作為支撐。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於2016年成立於北京,是由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清華大學和北京市政府聯合發起成立的一個獨立運營、非營利性質的新藥研發機構。
  • 諾華全球CEO:培養新藥研發領域的新一代科學家
    在談到新藥研發時,萬思瀚表示,製藥研發是高風險活動,需要充足的時間和資源。「通常來說,一款新藥的開發,從新分子的發現開始,到獲批用於治療患者要經歷12-15年的時間,其中包含各種各樣複雜的步驟。」他說道。考慮到人體生物學的高度複雜性,以及每款成功藥物的本質都是對人類幾十億年進化歷程的解碼,失敗率是非常高的。
  • 科學網—新藥研發模式亟須轉變
  • 上億元的臨床試驗費用「託付」給醫院 新藥研發咋還快不了?
    為加速新藥研發進度,單一新藥在某家國家級大型醫院的臨床試驗預算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但是,不少醫院「重診療,輕研究」、臨床試驗管理費用過高、臨床研究考核激勵機制不到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新藥研發的速度。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把化學藥和中藥知識結合起來新藥研發走出中國創新路(醫聲)近年,醫藥創新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從新藥創製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到新藥獲批量連年增加、速度加快,再到國產創新藥不斷上市,中國的醫藥創新之路在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助力下,越走越順暢。但創新藥研發技術要求高、投入大,有著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的特點,如何在此約束下走出中國特色新藥研發之路?如何結合中醫藥體系進行新藥研發?日前,在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上,相關人士進行了討論。
  • 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打通新藥研發高速路
    陳海佳說,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加強自主創新,便能為祖國強大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貢獻。這一年裡,陳海佳收穫很多,在獲得「廣州市勞動模範」稱號後,他又獲得了第十五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全省每年只有20名科技工作者能獲此殊榮。這些榮譽是陳海佳努力的結果,也折射了廣州向國際科創樞紐的邁進。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背後商人:賣抗癌保健品中藥注射劑致富
    據人民日報,目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綠谷」)研發的一款名為「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新藥已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2015-03-05 09:46:10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王一鳴、高志良教授的課題組證實NTCP是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這為徹底治療B肝的新藥研發,提供了藥物靶點及前期研究基礎。  繼我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李文輝教授的課題組在體外實驗中發現人肝細胞的一種膽汁酸受體(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NTCP)是B肝病毒的受體。該研究表明,肝臟膽酸轉運蛋白(NTCP)是一個強有力的B肝細胞受體候選者。
  • 中金: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