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研發的故事】攻克河盲症

2021-02-12 默沙東中國

非洲孩子用木棍領著失明的親人前行。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紀念默沙東與聯合國共同抗擊河盲症的雕像。

  在人口眾多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裡,各種各樣的寄生蟲病,比如熱帶的瘧疾、血吸蟲病等,依然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裡,曾經流行過一種令人談虎色變的寄生蟲病,因為多發於在河邊居住的人群,而且會導致患者失明,所以被稱為「河盲症」。

  在水源奇缺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當地居民一般都沿河而居,以利生息、農耕和放牧。然而在那一帶的河水裡繁殖的黑蠅大多攜帶著一種被稱為「盤尾絲蟲」的寄生蟲蚴。在河邊作息的人被黑蠅叮咬後,盤尾絲蟲蚴便被注入體內,開始了在人體內的寄生周期。蟲蚴在患者的皮下慢慢地長大,最長的成蟲可達兩尺!它們聚集於皮下,使患者奇癢無比。成蟲一旦進入患者的眼睛,就會引起角膜的炎症,最終導致失明。在一些發病嚴重村落裡,5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失明的患者可多達60%!

  在研發獸用抗寄生蟲藥的過程中,默沙東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注意到了新發現的伊維菌素也許能殺死盤尾絲蟲,治癒河盲症。但是從帳面上看,研發治療河盲症的抗寄生蟲藥物又是一宗賠本的買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集中了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生活條件之惡劣、物質資源之匱乏難以想像,研發成本甚高的各大製藥公司不可能在那個地區獲得任何的利潤。不但如此,即使研發了新藥,如何才能把這些藥品送到河盲症高發地區居民的手裡又是一個大難題。那些國家不但沒有成型的醫保和公共衛生系統,而且很多地方還沒有可以通車的公路,有些偏僻的村寨甚至連越野車也開不進去!

  為了一個沒有河盲症的世界,默沙東真的會為伊維菌素的生產和銷售買單嗎?欲知詳情與現狀,敬請閱讀三聯出版社新書《新藥研發的故事》。

(摘自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新藥研發的故事》,作者梁貴柏,本文得到作者授權)

相關焦點

  • 《新藥的故事》新藥研發的背後隱藏著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所以接下來我會分兩部分和大家講講《新藥的故事》看看新藥研發它背後隱藏的故事。 第1,我們看 新藥它是如何產生的? 第2,就是如何平衡公眾與製藥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 好,我們先看第一部分,在很多情況下 新的藥物是如何誕生的?
  • 中國科學家在新藥研發上做出多少貢獻?《新藥的故事》解碼藥片背後的工業
    一年半前,當新冠疫情還未暴發,梁貴柏博士在《新藥的故事》中曾這樣提到。近日,他與研發客副總裁張詠晴在黃浦江畔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與讀者一起再次解碼新藥的秘密。研究特效藥,需要研究如何阻斷病毒進入人體,或者在進入人體以後如何把它清除出去,但從歷史上來講,因為製藥的時間趕不上疫情傳播的時間,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考慮,一般不會在疫情進行時研發新藥。很容易出現開發完後,疫情已經消失的情況。
  • 科學網—新藥研發模式亟須轉變
    ■劉昌孝
  •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2015-03-05 09:46:10   乙型病毒性肝炎(B肝)疾病中,B肝病毒必須要進入人的肝細胞,才能造成持續性感染及肝細胞的損害,故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是病毒進入肝細胞的關鍵步驟,也是攻克B肝的重要靶點
  • 危機來襲時,讀一讀新藥的故事吧
    新藥研發一線科學家、科普作家梁貴柏繼《新藥的故事》之後,最近又推出了科普新作《新藥的故事2》,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重談新藥研發背後的故事,一窺人類健康事業的漫長旅程,提醒讀者居安思危,在危機來襲時不至於慌亂,對健康多一點常識,對疾病多一份警覺。
  • 解析新藥研發WBS(工作分解結構)
    一類新藥研究從發現苗頭到最後批准投產上市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有關資料表明國外新藥研發一般需要10-15年時間, 我國也要6-10年的時間。 其次是高投入、高風險。在美國開發一個新藥往往要投入數億美元,國內以往以仿製研發為主,所需費用較少,但也在百萬、千萬級;同時,新藥研發風險大,淘汰率高。
  • 2020吉利德科學用科技表達愛——不斷研發B肝新藥,為治癒而生
    「32年時間開發上市25個以上新藥,躋身全球十大藥企俱樂部;全球11000人團隊,近6000人是科學家,1987年成立的吉利德是個「獨特」的存在,與大多數傳統製藥巨頭動輒百年的歷史相比,它在通往萬眾矚目的路上僅用了不到30年,被譽為「製藥界的傳奇公司」。
  •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在蓉成立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正式發起成立,將通過打造專業化的服務鏈,吸引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創新鏈,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數千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與政策法規的若干關鍵問題進行研討,藉此促進西部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讓更多前沿技術科學家在成都找到創新創業的機遇。
  • 李競:做生物新藥研發的阿里巴巴
    他曾經去耶魯大學讀過MBA,想要在美國創業,然而還沒等他付諸行動,兩個電話卻把他叫回了中國。2013年,李競一位要好的朋友向他推薦了中國企業——無錫藥明康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明康德」)。當時,藥明康德正在建設生物新藥研發團隊,通過各種資源和渠道在招募帶頭人,而巧合的是,線上線下的各種資源都指向一個人——李競。
  • 中金: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
  • 新藥研發成本降低90%: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務實創舉
    你也許會好奇,為何DNDi能將新藥研發的成本銳減近90%?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DNDi是怎樣的一個機構。2003年,包括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及「無國界醫生」等全球七個研究機構與組織共同建立了DNDi,旨在通過研發新藥,提高「受忽視疾病」(neglected diseases)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狀況。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每一個研究B肝的人都希望能夠攻克這個難題。我們現在走兩條路,一是認識B肝病毒本身,側重於基礎,二是推動改善未來治療手段,側重於應用。」「所裡很早提出,做好基礎研究,促進應用研究。」李文輝說。因此,找到病毒的受體,對於深入了解B肝的感染機制、建立更好的體外和動物研究模型,以及研發出有效的新藥,都至關重要。
  • 張江藥谷新藥研發產業加速 華領醫藥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計劃2021年...
    原標題:張江藥谷新藥研發產業加速,華領醫藥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計劃2021年上市   當前,作為國內知名生物醫藥創新
  • 從新藥研發到守護健康,生命科技將成AI巨頭新賽道
    從新藥研發到守護健康,生命科技將成AI巨頭新賽道 2020-12-01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在廣州成立
    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成立。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廣州5月20日電 (記者 索有為)以「健康灣區創新引領」為主題的2019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5月20日在廣州舉行,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在大會上正式成立。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把化學藥和中藥知識結合起來新藥研發走出中國創新路(醫聲)近年,醫藥創新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從新藥創製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到新藥獲批量連年增加、速度加快,再到國產創新藥不斷上市,中國的醫藥創新之路在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助力下,越走越順暢。但創新藥研發技術要求高、投入大,有著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的特點,如何在此約束下走出中國特色新藥研發之路?如何結合中醫藥體系進行新藥研發?日前,在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上,相關人士進行了討論。
  •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平均研發成本15億...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以「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李進在演講中分享了一組數據: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每個新藥研發平均成本15億-20億美元,每個新藥研發時間需要10年以上。
  • 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打通新藥研發高速路
    幹細胞新藥研發 粵港澳正在協同推進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廣州正掀起一輪產業升級的浪潮。這股浪潮帶來的是廣州科技創新企業蓬勃發展。2018年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評價入庫企業8377家,居全國城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