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戰疫」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也是一場科研與時間的賽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發生以來,廣大科研工作者全力以赴進行攻關,廣大醫務工作者科學用藥,挽救了更多的生命。截至3月4日,我國治癒人數已超過49000人。同時,民眾強烈期盼特效藥能夠早日問世。本期邀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詳解抗病毒藥物研發,闡釋新藥研發的理念、手段和規律。

新藥研發的背後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和科學機製作為支撐。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於2016年成立於北京,是由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清華大學和北京市政府聯合發起成立的一個獨立運營、非營利性質的新藥研發機構。通過匯聚世界頂尖資源、發揮中國獨特優勢,建設世界領先的新藥研發與轉化創新平臺,致力於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疾病挑戰,今年也對我國抗病毒藥物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民眾強烈期盼特效藥能夠早日問世。那麼,如何科學研發抗病毒新藥?

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策略

新藥研發沒有捷徑,開發一種全新的藥物到最終獲批上市一般至少需要10年的研發周期和10億美元的投入。同時,新藥研發的風險高且失敗率高,是一條漫長的荊棘之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發(包括臨床試驗)也是一套完整而嚴謹的科研體系,背後有其自身特定的科學規律和嚴密邏輯作為支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兇猛,臨床上亟須做出快速響應並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案。與此同時,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更是一場持久戰,在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發中,科研人員需同時做好短期和中長期考慮。

短期研究重點:面對突發疫情,時間是關鍵。採用「老藥新用」的研發策略,即進一步驗證至少已經完成臨床Ⅰ期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證的藥物,可以節省臨床前和部分臨床研究時間,大大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成本,是針對突發性疾病、迅速緩解當前疫情最有效的藥物研發手段。

中長期研究重點:研發針對不同人群且對病毒具有良好活性和選擇性的創新療法,以及相應的保護性治療措施是未來的防治關鍵。與此同時,還需儘量減少耐藥性的發生及其影響,以維護這些藥物的療效。

對抗新冠病毒,有哪些潛在療法

潛在的抗冠狀病毒療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直接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另一類則以人體為導向。由於病毒必須進入宿主細胞內複製才能發揮功能,因而設計抗病毒藥物時,可分別針對病毒侵入宿主細胞並完成生命周期時病毒與細胞受體相互作用、基因複製、轉錄及轉譯等過程中的一系列靶點進行研發。除了上述針對病毒進行藥物研發之外,還可以以人體為導向,針對病毒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尋找治療藥物。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可以通過幹擾素或先天免疫受體的激活,適當提高/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來對抗病毒。針對重症晚期/免疫過激患者,由於患者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過激攻擊,則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抑制的藥物或機制來調節。此外,還可以針對宿主和病原體相生相剋的機制/靶點來治療。當前,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小分子靶向藥物、生物大分子藥物、基因治療、細胞治療、中藥治療以及醫療器械等,分別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的潛在應用如下。

化學小分子靶向藥物:小分子靶向藥物是當前有望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類型之一,現已有多個小分子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需進一步驗證其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一類:蛋白酶抑制劑

針對愛滋病毒研發的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片(Lopinavir/Ritonavir,商品名:克力芝)能夠有效抑制蛋白酶在病毒複製及病毒發揮功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幹擾病毒的裝配過程使之不具備傳染性,並最終阻止病毒感染。低劑量的利託那韋可以抑制肝臟對洛匹那韋的分解代謝,達到提高洛匹那韋的生物利用度的效果。因此,聯合使用兩種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有效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愛滋病毒與新冠病毒的蛋白酶活性有相似之處,但是靶點結構存在差異。所以此藥物對新冠病毒是否真的有效還需通過嚴謹的臨床驗證,必須謹慎使用。

第二類: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抑制劑

瑞德西韋(Remdesivir,GS-5734)是一款由吉利德公司開發的核苷類似物,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該藥曾用於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臨床試驗,但結果並不理想。瑞德西韋作用於RdRP,通過抑制病毒RNA複製達到抗病毒效果。既往研究證實瑞德西韋對SARS和MERS具有一定有效性,根據新冠病毒的催化位點結構與SARS及MERS的催化位點結構的相似性,可以推測此藥物針對新冠病毒的作用靶點可能也同樣有效。目前針對瑞德西韋的臨床Ⅲ期試驗已經啟動,預計在今年四月底完成。

另外一種RdRP抑制劑法維拉韋(原名「法匹拉韋」,Favipiravir)是一類對流感重症和耐藥患者具有很好治療效果的已上市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同樣可以有效阻止宿主細胞內病毒的複製,目前正在開展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研究。

第三類:靶向宿主的抗病毒藥物

除以上兩種藥物以外,還有一類能夠通過靶向宿主調節新冠病毒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並有效抑制病毒侵襲人體細胞的小分子藥物,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療潛力。其中包括已在臨床上用了70多年的抗瘧藥氯喹,用於自身免疫疾病治療的羥基氯喹,為流感病毒而開發的阿比多爾等。這類藥物針對的是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細胞融合作用間的靶點,且安全性也有一定保障。基於當前臨床治療的迫切需求,此類藥物已納入第六版診療方案。

生物大分子藥物:此類藥物專一性比較高,藥物在體內的持續性、依從性強,但其生產成本高,且由於其只作用於細胞膜和膜外,無法進入細胞內,所以靶點存在局限性。目前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中沒有找到相關的特異性抗體並進行臨床試驗。同時,通過從部分具有足夠濃度有效抗體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中提取中和抗體,去除潛在有害成分後可以用於治療危重病人,但不大可能大規模推廣。

基因治療是一種近些年開發出來的疾病治療手段,通常是以轉基因的方式彌補缺失功能的基因或加強基因功能,現已發展了多種方式,比如精準的基因編輯。不過目前還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基因療法,這種方法一般是針對慢性的、長期的病毒感染,例如對人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從而使病原體喪失對細胞的侵染能力,或通過RNA幹擾抑制病毒基因表達等。

細胞治療也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疾病治療手段,其中一種細胞治療手段是補充、取代缺失的細胞,比如使用幹細胞;另外一種是通過移植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對機體免疫進行調節,這種方式不是對細胞進行補充或者取代,隨後這種移植的細胞就會消失;還有就是移植的細胞可以靶向攻擊特異有害細胞,比如CAR-T細胞對癌症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和清除。細胞治療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是有研究的,比如用間充質幹細胞進行免疫調節。未來還可以考慮用特異性的幹細胞進行組織修復和再生;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可以進行疾病模型建立和藥物篩選等。

保護型「治療」方法:長期來看,科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在感染後如何用藥物治癒病人,還需要研究如何預防人們被病毒感染。保護性治療就是指針對健康人群進行藥物幹預的方式,但其對於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比如疫苗,就是一種常見的保護性治療手段。此外,還包括抗病毒藥物保護及免疫調節保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疫苗的研發速度也越來越快,但研究的風險依然很大。即使在動物實驗完成後,也曾經出現過非但沒有對人群進行保護,反而加重感染的情況。因此依然需要進行嚴格的臨床安全性、有效性評估。在抗病毒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確定後,有選擇的對這些藥物進行保護性臨床試驗也具有意義。此外,還有可能會面臨著疫情結束後資金投入不足、大規模生產技術成本等問題,距離真正可以投入市場還要等待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醫療器械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依靠醫療器械進行的呼吸支持治療,如氧療、有創機械通氣、體外膜肺氧合(ECMO)、循環支持等治療方式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範疇,其研究思路和西藥不一樣,不是針對確定的靶點,而是通過系統性的方式治癒疾病。通過對病人觀察治療的深入,在總結分析全國各地中藥診療方案、梳理篩選各地治療經驗和有效方藥的基礎上,需通過嚴謹的臨床試驗判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何指導臨床用藥救治生命

目前,還沒有出現官方認可的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大多數潛在治療方案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驗證。那麼在特效藥出現之前,人們在臨床用藥上還可以做些什麼?

對於藥物研發而言,臨床試驗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對某種藥物的適應證、安全性和有效性沒有經過充分驗證的情況下,大規模用藥的風險很大。

然而臨床試驗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隨機、對照、雙盲」為特徵的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試驗是現代醫學驗證藥物療效的「金標準」。但同時也面臨著時間、臨床設計的嚴謹性、對照選擇及隨機分組不合理、樣本量不足、變量控制不充分、臨床結局指標不確定、倫理問題等諸多挑戰,從而有損臨床研究證據質量,造成病例資源浪費,甚至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

在此情況下,採用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evidence),通過回顧性的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來更多地觀察病人表現,進行初步判斷、數據整合,能夠與RCT試驗進行互補,初步判斷某種藥物是否可能有效,並幫助臨床試驗的制定者改進、優化試驗設計,增強臨床試驗在真實世界的結果可外推性。

同時,臨床試驗必須嚴格遵循既定的研究策略,規範、科學、有序地開展。但疫情迫切,在尚沒有通過臨床試驗驗證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還可以採用「超標籤使用(指已經上市的藥物,在其已經批准的適應證以外進行使用)」和「同情用藥(指未上市的藥物,特殊情況下在一定範圍內用於治療)」等解決方案,小範圍給藥治療,待有更多臨床證據表明某類藥物對新冠病毒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後,再討論擴大規模的應用。

藥物研發是一套完整而嚴謹的科研體系,背後有其自身特定的科學規律和嚴密邏輯作為支撐。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短期內可以聚焦「老藥新用」策略,同時搭配高效、合理、優化設計的臨床試驗,輔以嚴謹的其他用藥考量,加速對病患的救治。此外,新疫情的暴發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遠遠大於開發很多個藥物的成本。所以針對這類公共衛生和重大傳染性疾病,早期預備研發極為重要,且有賴於國家層面的中長期戰略布局、統籌規劃、資源合理分配以及可持續性研究投入。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GHDDI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攜手在第一時間正式向全社會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開放了相關技術平臺和藥物研發資源以及其他新藥研發能力,旨在與社會各界共同加速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發。1月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一站式科研數據與信息共享平臺「Targeting 2019-nCoV」已正式上線,內容涵蓋: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進展實時跟蹤,新冠病毒靶點分析、3D建模數據,以及冠狀病毒歷史藥物研發數據下載和藥物研發策略回顧等,相關領域的藥物研發人員、臨床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可以實時跟蹤和查詢相關訊息。期待在這些努力之下,我們能夠早日找到有效治療藥物,共克時艱。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的研發到哪一步了?
    這次新冠病毒的入侵,更是掀起了一場場聲勢浩大的戰役。為什麼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新冠病毒就像是洪水猛獸,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新冠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似乎沒什麼區別?我們的「人造武器」疫苗的研發進展如何?國內何時才能開放接種?為什麼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後會發展成重症而有些人感染後只是輕症、甚至能夠自愈?這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存在差異。
  • 降炎症水平阻病毒複製 以色列研發新冠新藥具有雙重作用
    降炎症水平阻病毒複製 以色列研發新冠新藥具有雙重作用 2020-08-26 03:31:08  以色列研發的新冠新藥具有雙重作用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8月24日電 (記者毛黎)以色列瑞德希爾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營運長吉利德·拉迪日前表示,公司希望正在試驗的新藥物能成為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 新冠疫苗研發到哪一步了?專家說...
    秋冬季節,國內新冠散發病例近期有所增多,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備受關注。疫情剛剛爆發時,新冠疫苗剛剛啟動研發時,科學家比較擔心疫苗可能導致的ADE副作用,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不過,最終結果還要等各種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結果發布。」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美國藥廠發現數百種新冠病毒抗體 4月新藥可成今夏測試...
    1雷傑納榮製藥稱找到數百種抗體"雷傑納榮製藥"在17日表示,該公司已經找出數百種抗體,可用於治療及預防新冠病毒,預定利用其中前兩名抗體,發展雞尾酒療法,初夏展開人體臨床實驗,並計劃在七月底前達成每月生產數十萬劑的目標。為治療新冠帶來新曙光!
  • 全球首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成功製備!三龍灣科研團隊參與研發
    遏制疫情傳播,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已成為全球病毒研究專家和醫藥學家的當務之急。 日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與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課題組通力合作,合成得到了新冠病毒的全套27個蛋白質的表達克隆,在此基礎上,成功製備新冠病毒的20個蛋白並於3月2日製備了第一版新冠病毒蛋白質組晶片。
  • 中國科學家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登上《自然》,將進入臨床試驗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時,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成果。他們篩選出兩種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一種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
  • 美媒:新冠病毒關鍵分子結構圖問世 為疫苗研發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
  • 陳薇團隊為新冠康復者研製新藥
    陳薇團隊為新冠康復者研製新藥除了新冠疫苗,陳薇院士還率領團隊研發新藥,加緊研製針對特異性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單抗藥物,以及改善新冠肺炎康復者肺纖維化程度的生物新藥,爭取儘快進入臨床試驗。期待!加油!
  • 加速推進抗新冠病毒適應症開發 傑華生物蛋白質新藥臨床研究登上...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張敏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造成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下,新冠藥物研發備受關注。近日,《國際感染病雜誌》發表樂復能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研究論文,中國國家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測定,樂復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半效濃度EC50=0.05nM,靈敏度比瑞德西韋(EC50=770nM)高15000倍。記者注意到,樂復能全稱重組細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是傑華生物股份公司(GenovaInc.,以下簡稱「傑華生物」)治療B型肝炎的主要產品,是種以免疫療法為基礎的蛋白質新藥。
  • 拉斯克醫學獎將授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的探索者
    他們從事病毒和傳染性病原體的研究,包括發現病原體如何致病(7個獎項);開發新藥研發治療感染傳染性疾病(7個獎項)以及研發疫苗預防傳染性疾病(15個獎項)。在未來幾年裡,誰最先破解新冠病毒致病機理或解決疫情大流行等醫學和公共衛生防疫困境,必將榮膺拉斯克醫學大獎殊榮,這也意味著距離摘取諾獎桂冠僅有一步之遙了。
  • 盤點那些新冠病毒「特效藥」,看看誰能走到最後?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對付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種種所謂特效藥,誰只是轟動一時,卻終究名不副實?誰又真正蘊藏希望,經得住科學的重重檢驗走到最後?本文一一為您整理解答。
  • ...新冠的希望,德國阻斷新冠抑制劑,比疫苗快很多!或獲諾貝爾醫學獎!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2020年5月14日發表公告,藉助一種新型質譜分析技術,科研人員目前已經找到了新冠一處「弱點」,針對性使用抑制劑可阻止病毒的複製,達到使新冠「絕育」其中包括一種2-DG的物質,在實驗室,應用這種物質後,成功阻止了感染細胞中的病毒分裂。目前,醫藥公司已經加緊研發相關藥物並進行臨床試驗。
  • 新冠病毒或將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疫苗有望!
    UPDATING:CDC做好新冠病毒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的準備,屆時可能會關閉商業、學校等北加Sacramento和Humboldt地區新增兩例確診美國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是研製疫苗的關鍵一步!CDC在本周五的電話會議中說道,衛生署已經做好了準備,應對新冠病毒在全美範圍內的大流行。
  • 針對新冠病毒,我們始終堅持多靶點協同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研發
    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確診人數仍舊在增加,「特效藥」依然沒有找到。凜冬已至,更適於病毒傳播的寒冷高溼天氣已經籠罩了半個地球。在一片陰霾的疫情當中,「希望之光」開始浮現,新冠疫苗和單一靶標的小分子藥物開始被世界各國政府應急準入市場。這些疫苗和小分子藥物依靠海量的資本,運用最新的技術,將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發周期縮短至數月。
  • 新冠病毒「剋星」口罩!大連研發上市
    最近,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和企業聯合研發的一款新型材質口罩通過多部門檢驗,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大連計量檢測中心新材料研發主管 孫毅:這種材料可以吸附並且滅活新冠病毒,應用到口罩上之後,我們的口罩也具備這樣的性能。
  • 2020年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危機
    新冠病毒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於是來了一個強勢又狡猾的病毒來警告人類。2020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危機。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新冠侵襲了許多名人,如英國王子查爾斯、首相鮑裡斯詹森,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要人等。
  • 2020進博會禮來攜手產學研講述中國自主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背後故事
    11月6日,禮來中國攜手君實生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辦了「貫通產學研,抗疫同戰線」研討會,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LY-CoV016(JS016,重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的研發經歷以及全球臨床試驗進展。
  • 抗新冠病毒,這個藥曾被推薦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這個藥對新冠病毒有效,1抗新冠病毒,一批藥被證實有效據人民日報報導,12月2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2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3例(上海6例,廣東3例,內蒙古2例,四川2例),本土病例2例(均在遼寧)。
  • 中國研發 珀金埃爾默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批美國FDA緊急使用...
    疫情爆發以來,珀金埃爾默第一時間行動,從捐贈醫療物資到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研發,展現了體外診斷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向武漢「方艙醫院」、湖北省黃岡疾控中心、黑龍江省疾控中心、河南省疾控中心、山東省醫療機構等,捐贈了價值超過700萬元的Pre-NAT全自動核酸提取構建系統及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