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強/孫金鵬/張巖團隊Nature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

2021-01-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為題,於2021年1月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上。

黏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GPCRs)是GPCR超家族成員之一,在生物體一些重要的生理過程中發揮關鍵分子開關的作用,如腦的發育、水鹽調節、炎症以及細胞命運決定等。與GPCR超家族其他成員相比,aGPCRs除了具有經典的7次跨膜核心(7TM)外,還具有較長的胞外區域,組成了擁有不同功能的結構域。目前普遍認為aGPCRs可被結合胞外的基質蛋白或可溶性小分子激活,然而,學界尚不清楚小分子配體是否可以直接結合7TM並激活受體。

糖皮質激素對機體的發育、生長、代謝及免疫等功能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機體應激反應最重要的調節激素和臨床上使用最廣泛的抗炎及免疫抑制劑之一。經典理論認為,糖皮質激素通過與糖皮質激素核受體結合,並穿過核孔,在細胞核內發揮調控相關基因表達的作用。該作用方式通常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被稱為基因組機制。徐華強課題組分別在2002年和2014年解析了糖皮質激素核受體與地塞米松(Cell, 110: 93-105)和內源性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Cell Research, 24: 713–726)的晶體結構,揭示了糖皮質激素識別與功能調控其核受體的機制,推動了糖皮質激素受體靶向藥物的開發。此外,糖皮質激素被發現能夠快速引起細胞和機體的變化,這提示生物體內可能存在糖皮質激素的膜受體,其能夠介導糖皮質激素的快速反應。研究發現,糖皮質激素的快速反應與G蛋白有密切關係,Gi的抑制劑PTX能夠抑制糖皮質激素的快速作用,並據此推測GPCR是糖皮質激素的潛在膜受體。孫金鵬和山東大學教授易凡團隊等對GPR97進行了受體生理學和內源性配體發現等工作,發現包括糖皮質激素類的氫化可的松、可的松以及11-脫氧皮質醇等在內的內源性類固醇激素均能夠激活GPR97,其中,地塞米松具有更強的GPR97激活能力,並最終確認Go是GPR97激活後偶聯的G蛋白通路。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合作團隊採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分別對外源配體倍氯米松(BCM)以及內源性配體氫化可的松(cortisol)激活GPR97後形成的複合物進行了結構解析,最終分別獲得了兩個配體激活態的GPR97受體與Go蛋白的複合物結構,解析度分別為3.1埃和2.9埃(圖1a和1b)。

與其他GPCR亞家族成員相比,GPR97的7TM呈現獨特的空間分布,其螺旋展現出與其他受體不同的長度。根據傳統理論,aGPCR特有的胞外GAIN結構域和7TM在激活GPCR的過程中作為整體發揮其核心功能,然而,研究人員在結構中首次發現糖皮質激素結合在GPR97 7TM核心中的一個橢圓形正構結合口袋(圖1c);此外,GPR97還展現出不同於其他A類GPCR成員的獨特激活機制。GPR97序列中不含有保守的PIF、DRY和NPxxY等motif,其首先通過toggle switch W6.53識別配體並被激活。激活的受體藉助首次發現的upper Quaternary core(UQC)將受體TM3-TM5-TM6捆綁在一起,繼而通過HLY motif介導與Go蛋白的結合。受體7TM組成較大的胞內側G蛋白結合口袋,3個胞內環均參與受體與G蛋白的相互作用,胞內環與受體的組成性激活密切相關;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還首次闡述了G蛋白的棕櫚醯化修飾在其偶聯GPCR中的關鍵作用。研究首次發現Gαo的α5螺旋C351位點被棕櫚醯化修飾(圖2),並進一步驗證了該修飾在Go與GPR97的偶聯中的獨特作用。

綜上,合作團隊首次發現了糖皮質激素的高親和力膜受體,並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黏附類GPCR家族中GPR97在糖皮質激素的激活作用下與Go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從而在近原子解析度上揭示了糖皮質激素識別並激活膜GPR97,以及受體偶聯Go蛋白的分子機制。該成果將對糖皮質激素膜受體功能研究和黏附類GPCR的激活機制理解發揮重要的示範及推動作用。

上海藥物所為該研究的第一完成單位。上海藥物所與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平玉奇,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毛春友,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肖鵬、碩士研究生趙儒嘉,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蔣軼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孫金鵬、張巖、徐華強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易凡和山東大學教授於曉為論文的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單位的支持。

圖1.GPR97的冷凍電鏡結構

圖2.Go棕櫚醯化修飾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83-w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同時還對冷凍電鏡在揭示蛋白質修飾方面進行了展望。2021年1月6日,來自山東大學的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的張巖團隊和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徐華強團隊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Structures of the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的文章(Nature | 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Nature》發文!來看山大基礎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最新的研究成果。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上海藥物所今年第8篇世界三大頂刊:徐華強團隊再發Nature
    研究團隊利用Cryo-EM技術首次解析了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了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阻遏,蛋白,複合物,徐華強,通路,相互作用...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果刊發《細胞》雜誌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時隔兩年,徐華強合作團隊繼續發現了磷酸化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相互作用的「密碼」,而這一「密碼」對整個GPCR蛋白組具有普遍性,將有助於研發高效低毒藥物。
  • 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研究員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S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這4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團隊發表的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rhodopsin bound to an inhibitory G protei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獲得了視紫紅質和Gi蛋白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合作在GPCR跨膜信號轉導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解析了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與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 一天發4篇Nature!新年伊始,中國學者開門紅
    粘附性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GPCR的主要家族,但是對於配體調節或結構的了解有限。2021年1月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及浙江大學等多單位合作,徐華強,張巖及孫金鵬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糖皮質激素應激激素激活粘附性G蛋白偶聯受體G3(ADGRG3;也稱為GPR97
  • 最強雷射照亮阻遏蛋白信號奧秘
    原標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領銜國際團隊攻克世界級難題 最強雷射照亮阻遏蛋白信號奧秘 《自然》今發表這一研究成果,為開發高效低毒靶點藥物奠定理論基礎圖為視紫紅質和阻遏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藍色所示為視紫紅質的結構;黃色所示為阻遏蛋白的結構。視紫紅質感受外界光信號,並將光信號傳導到細胞內,產生視覺;阻遏蛋白參與調控視覺的產生過程。
  • 【解放日報】最強雷射照亮阻遏蛋白信號奧秘
    (圖片來源:徐華強課題組)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28個實驗室組成的國際交叉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信號兵」蛋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世界級科學難題。這項突破性成果,7月23日凌晨以長文形式率先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刊《自然》上。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這些蛋白是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分子,也是比較熱門的藥物靶標。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論文通信作者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VARI/SIMM研究中心主任徐華強(H. Eric Xu)教授。徐華強教授也是2015年的那篇Nature論文的通信作者。徐華強教授說,「我們的改進的結構就像是一張路線圖,裡面填充著更多的細節和地理特徵。多年來,這個領域試圖解答抑制蛋白如何精確地與GPCR相互作用。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