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今年第8篇世界三大頂刊:徐華強團隊再發Nature

2020-09-25 生物世界

2020年9月23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在 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 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上海藥物所2020年發表在三大頂刊 CellNature Science 上的第8篇論文。


研究團隊利用Cryo-EM技術首次解析了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了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DNA甲基化可以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

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 novo 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通過對大量正常組織(GTEx資料庫)和癌症組織(TCGA資料庫)中不同亞型DNMT的表達分析,本研究以人類癌症中主要的兩種DNMT亞型DNMT3A2和DNMT3B3與核小體核的相互作用為重點。

目前,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以及其與游離DNA的晶體結構已經解析,然而由於其局限性, DNMT與其天然底物核小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未得到闡述。

為了揭示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並了解染色體上DNA甲基化,通過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DNMT3A2/3B3和核小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

該結構顯示,異源四聚體複合物(3B3-3A2-3A2-3B3)與分離的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複合物非常相似,但是卻非對稱地和核小體相互作用。DNMT3B3類催化結構域之一錨定在核小體的酸性補丁(acidic patch)區域,其作用核心區域為DNMT3B3 740位和743位的精氨酸指(Arginine finger)。核小體酸性補丁區域與多種核小體結合蛋白都有至關重要的相互作用。然而,DNMT3A2催化結構域並不與核小體核心區域相互作用,而是隨著DNA的路徑,與一端的連接DNA(linker DNA)相互作用並催化其CpG甲基化。儘管DNMT3家族蛋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通過DNA結合的DNMT3A2和核小體核心區域結合的DNMT3B3的結構對比,揭示了目標識別區域(TRD)結構域的開關功能。在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DNMT3亞型中,都含有對目標DNA作用至關重要的TRD結構域,雖然其在空間上阻斷了催化結構域與核小體核心區域相互作用,但是增強了DNA的結合能力。

a. 複合物結構的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

b. 酸性補丁相互作用;

c. DNMT3A2 催化結構域與連接DNA相互作用和DNMT3B3類催化結構域與核小體核心相互作用。

為了驗證酸性補丁相互作用對核小體募集的重要性,研究團隊對精氨酸指(R740和R743)進行了突變分析,並以遠離酸性補丁區域的胺基酸(K745和R749)作為對照。

體外相互作用實驗(ALPHA Screen)顯示,相互作用核心區域740和743精氨酸指相反電荷的突變顯著減弱了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而非核心區域或者相同電荷的突變則如預期,結合能力沒有顯著變化。

細胞內染色質結合能力實驗(chromatin association assay)也證實與酸性補丁相互作用740和743精氨酸指的突變導致與染色質的結合顯著降低。DNA甲基化陣列(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同樣證實了DNMT3B3與核小體酸性補丁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體內DNA甲基化重建的重要性。突變體DNMT3B3恢復DNA甲基化的能力和其與染色質的結合能力密切相關。作為對照的K745和R749突變,甲基化恢復水平幾乎與野生型DNMT3B3一樣。相反,顯著降低與染色質結合的R740E和R743E突變,甲基化恢復效率低得多。

有限的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實驗(MNase digestion)進一步證實了存在DNMT複合物的情況下,核小體的任一側都顯著增加了約10 鹼基對的保護區域。這些數據強烈支持DNMT複合物的類催化結構域與酸性補丁相互作用對於核小體募集和DNA甲基化的重要性,並且與DNA的結合併不依賴於酶的活性位點CpG。

a. AlphaScreen實驗測定His標記的DNMT3A2-DNMT3B3複合物與生物素標記的NCP相互作用。

c. DNMT3 染色質結合實驗。

d. HCT116細胞和DKO8共轉DNMT3B3細胞的CpG位點的甲基化熱圖。

e. 箱形圖顯示了109,998個探針的DNA甲基化水平分布。

總之,DNMT3A2/3B3與核小體複合物的結構以及功能分析揭示了DNMT3B3類催化結構域出乎意料的核小體靶向功能,將DNMT3A2/3B3催化結構域定位在核小體連接DNA區域,這對於全基因組DNA甲基化非常重要。

通過DNMT類催化結構域和催化結構域將DNMT核心核小體靶向和CpG甲基化分離,可以將DNMT3複合物募集到難以接近的核小體附近,同時將CpG甲基化靶向連接DNA區域。這表明,在體內將DNA甲基化傳播至核小體DNA需要核小體核的重塑,例如通過DNA複製、轉錄或其他核小體重塑事件。

該項工作由2016年作為上海藥物所和溫安洛研究所的交流生徐廷海(藥物所2017屆博士畢業生,目前為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組、Karsten Melcher組共同博士後)在藥物所導師徐華強和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Karsten Melcher的指導下開展。

徐廷海為本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Karsten Melcher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47-1

相關焦點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 徐華強/孫金鵬/張巖團隊Nature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有些學者一輩子都發不了的國際學術頂級期刊,對於另外一部人來說卻如同「水刊」(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進行科研灌水的期刊)一樣發起來完全停不下來。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在最近幾天,連續有4篇Nature介紹GPCR與G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同時說明這個領域的持續火爆程度。這4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團隊發表的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rhodopsin bound to an inhibitory G protei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獲得了視紫紅質和Gi蛋白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顏寧顏寧今年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再一次佐證施一公教授「慧眼識珠」。顏寧在2007年回歸母校清華大學,2011年,獲得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最高獎項——貝時璋獎,因為科研成績顯著,30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
  •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阻遏,蛋白,複合物,徐華強,通路,相互作用...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果刊發《細胞》雜誌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時隔兩年,徐華強合作團隊繼續發現了磷酸化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相互作用的「密碼」,而這一「密碼」對整個GPCR蛋白組具有普遍性,將有助於研發高效低毒藥物。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正是這篇論文,證明了兩人對這一技術的原創性和開拓性,獲得學術界一致認可。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 科學家破解了一個密碼,有助於研發高療效低副作用藥物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同一天四篇《自然》,清北上交浙工大喜提頂刊
    ,在學術頂刊 Nature 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在這篇論文中除此之外,還可以為篩選藥物以鑑定候選通過使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估計 2010 年至 2016 年期間,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平均碳年均排放量為 - 11.1±3.8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3】Cell: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鑑定出G蛋白偶聯受體招募抑制蛋白的磷酸化編碼doi:10.1016/j.cell論文通信作者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VARI/SIMM研究中心主任徐華強(H. Eric Xu)教授。徐華強教授也是2015年的那篇Nature論文的通信作者。徐華強教授說,「我們的改進的結構就像是一張路線圖,裡面填充著更多的細節和地理特徵。多年來,這個領域試圖解答抑制蛋白如何精確地與GPCR相互作用。
  • 繼去年實名舉報後,饒毅昨日頂刊發文,再次向上海藥物所耿美玉團隊「發難」......
    GV-971 的文章表示了關切。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amyloid β peptide aggregation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lzheimer's disease圖片來源: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2.
  • 中國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與清華北大上交並列,校友群被點燃
    同一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 中國高校4篇論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尋常。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前段時間,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個受體CB2的三維精細結構,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
  • 【學術前沿】孫金鵬/張巖/徐華強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
    2021年1月6日,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以及山東大學的易凡教授和於曉教授等,共同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首次鑑定並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
  • Nature:葉酸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進展
    7月14日, 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Van Andel研究所Karsten Melcher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Eu-Liang Yong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folic acid by folate recep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