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刊登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
,首次揭示中國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現一個能抑制肥胖的腸道微生物-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並闡述了其對代謝物胺基酸水平的影響,該研究成果以「Gutmicrobiomeandserummetabolomealterationsinobesityandafterweight-lossintervention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肥胖進而影響糖代謝的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研究發現某些腸道細菌的基因組中具有龐大的多糖代謝基因,能夠分解宿主無法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動物性多糖[16]。通過對腸道的元基因組測序發現,肥胖小鼠能更有效地獲取能量,致使宿主能量的輸入增加,促進脂肪的儲存[17]。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例如,PPI(胃藥如奧美拉唑)使用者的腸道菌群顯示出大量的上消化道鏈球菌和增加的脂肪酸生物合成,而二甲雙胍使用者則具有潛在的更高水平感染性大腸桿菌。
-
劉宏偉團隊、劉雙江團隊合作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員團隊與劉雙江研究員團隊緊密合作,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
-
韓國三星揭示神藥二甲雙胍為何對有些人無效,都是腸道菌群在作怪
在我國也已經有20多年的臨床應用經驗,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口服降糖藥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Ⅱ型糖尿病患者都能獲益於二甲雙胍,個體間對這種藥物療法的反應存在很大差異。 近日,韓國三星生物醫學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學瓦倫堡實驗室等研究機構的聯合研究團隊在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上發表題為:Microbial Imidazole Propionate Affects Responses
-
最新研究:中藥改善血糖與炎症,主要還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起作用
最近,國際國內權威期刊發表了仝小林院士等權威團隊研究的幾篇關於中藥改善慢性病的文章,不僅確定了中藥對於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療效,而且還分析其中的機制,與腸道菌群、炎症等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分析一下,供大家學習參考。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近日,由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一項也是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能量代謝與健康」正式獲批,這是迄今為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資助經費6000萬元。
-
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
近日,由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一項也是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能量代謝與健康」正式獲批,這是迄今為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資助經費6000萬元。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但大多數新添加的蛋白質在個體樣本中的豐度/流行率較低;④ 腸道菌群可能包含許多具有重要代謝活性的物種,尚待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培養和功能鑑定;⑤ 各大洲之間有很高的菌株變異性,並且仍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有待發現。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 央視網消息:7月22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30.641)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團隊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姜長濤研究員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瑞金醫術(八)| 重症肝炎的綜合治療
生命至上,守正創新�� 感染科團隊如今,在謝青教授的帶領下,瑞金感染科對重症肝炎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機制、診斷預警和治療措施上都有了更大的發展和創新,對重症肝炎進行了更精細化的管理,收治的重肝患者近乎佔據上海市級醫院收治人數的一半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多家醫院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日前,頂級綜合類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孫伯民團隊的最新綜述,題為「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addiction: Lessons from an untold story in China and a path forward」。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七大類降糖藥的藥物相互作用匯總(收藏)
七大類降糖藥的藥物相互作用匯總(收藏)糖尿病給患者帶來了生理和經濟上的負擔,並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和年齡的增加,多數患者會伴有共病,需要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4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健康的意義已經毋庸贅述,近些年,Nature雜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的研究論文。2016年,Kenya Honda等發表綜述闡釋腸道菌群和獲得性免疫的關係,黏膜的T、B細胞具有區位特異性的表型和功能,它們抑制對無害抗原的響應,加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維持免疫穩態,而腸道菌群的失衡會通過T細胞活化觸發多種免疫疾病;腸道菌群和與宿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依據其相互作用可以協助確定炎症性疾病的治療靶點,並促進腫瘤免疫療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