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團隊、劉雙江團隊合作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2020-08-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員團隊與劉雙江研究員團隊緊密合作,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採用益生元、難吸收藥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disturbance factors)幹預機體,擾動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尋找豐度顯著變化OTU,將其定義為內在效應菌(Insideeffectors),進一步闡明效應菌功能和機制(圖1)。

圖1 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

前期研究中發現靈芝來源的小分子通過靶向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重建健康腸道菌群,發揮減肥、降糖、降脂作用(J. Med. Chem.,2018)。通過培養組比較給藥前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組變化,獲得一株給藥後顯著增加的腸道狄氏副擬桿菌(Nat. Commun.2020)。

口服狄氏副擬桿菌顯示良好的減肥、降糖、降脂作用。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菌將初級膽酸轉化為熊去氧膽酸、石膽酸等次級膽酸,激活次級膽酸介導的腸肝軸途徑,發揮降脂作用;通過合成琥珀酸促進腸道糖新生途徑,激活腸腦軸通路,發揮減肥和降糖作用(Cell Rep.2019,圖2)。

圖2 小鼠腸道微生物庫及狄氏副擬桿菌降脂、降糖機制

團隊利用fa/fa大鼠作為脂肪肝動物模型,研究了口服難吸收靈芝雜萜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靈芝雜萜抑制肝臟脂肪從頭合成、促進脂肪酸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運輸,抗脂肪肝作用明顯。16S測序表明化合物顯著富集了具有產葉酸能力的擬桿菌(Bacteroides.spp)和產丁酸的Kineothrix alysoides;KEGG分析顯示葉酸(維生素B9)合成及其調控的一碳代謝通路顯著增強。

通過對B. thetaiotaomicron,B. acidifaciens,B. dorei, andB. uniformi基因組分析發現這四種顯著富集的擬桿菌含有完整的葉酸合成途徑,但缺失葉酸合成前體pABA的aroD基因。體外添加pABA證實它們可以高效合成葉酸。

腸道菌群來源葉酸已經被證實是低碳飲食改善脂肪肝的重要機制(Cell Metab.,2018, 559),但參與葉酸-肝臟通路調節的腸道微生物還缺乏研究。

選取化合物幹預後增加最顯著的解木糖擬桿菌(B.xylanisolvens)深入研究,口服解木糖擬桿菌BX顯著增加肝臟、血液中葉酸含量,提高葉酸調控的一碳代謝,顯示良好的降脂、降糖、抗脂肪肝作用。敲除葉酸生物合成途徑folP基因,獲得葉酸合成缺陷株BXΔfolP。體內小鼠實驗顯示BXΔfolP無抗脂肪肝作用(圖3)。

該研究首次證明了腸道擬桿菌-葉酸-肝臟途徑在治療脂肪肝等代謝疾病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組利用人體腸道來源的解木糖擬桿菌研製了酸奶產品(圖3)。

圖3 解木糖擬桿菌降低脂肪肝作用與腸道葉酸調控的作用機制

以上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of a specific gut Bacteroides-folate-liver axis benefits for the alleviation of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Cell Reports上。

微生物所劉宏偉研究員課題組喬姍姍、寶麗副研究員、汪鍇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劉宏偉研究員、劉雙江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陳義華研究員團隊、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的支持和幫助。

劉宏偉研究員、劉雙江研究員團隊在微生物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發表研究論文4篇,包含ESI高被引論文一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充分體現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學科綜合優勢

感謝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服務網絡計劃評價轉化平臺項目(ZSTH-016)、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 「人體與環境健康的微生物組共性技術研究」(KFZD-SW-219)、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項目「腸道微生物分析技術與標準化系統研究」(XDB380203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773614)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 (2014074)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005

發表研究論文:

  1. Shanshan Qiao, Li Bao, Kai Wang, Shanshan Sun, Mingfang Liao,Chang Liu, Nan Zhou, Ke Ma, Yuwei Zhang, Yihua Chen, Shuang-Jiang Liu*,HongweiLiu.* Activation of a specificgut Bacteroides-folate-liver axis benefits for the alleviation of nonalcoholichepatic steatosis. Cell Reports, 2020, accepted.

  2. ChangLiu, Nan Zhou, Mengxuan Du, Yutong Sun, Kai Wang, Yujing Wang, Danhua Li,Haiying Yu, Yuqin Song, Bingbing Bai, Yuhua Xin, Linhuan Wu, Chengying Jiang,Jie Feng, Hua Xiang, Yuguang Zhou, Juncai Ma, Jun Wang,Hongwei Liu,*Shuangjiang Liu.* Mouse gut microbial biobank (mGMB) revealsdiverse novel culture bacteria.Nature Communication, 2020,doi.org/10.1038/s41467-019-13836-5.

  3. Kai Wang, Mingfang Liao, Nan Zhou, Li Bao, Ke Ma,Zhongyong Zheng, Yujing Wang, Chang Liu, Wenzhao Wang, Jun Wang, Shuangjiang Liu*,Hongwei Liu*.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alleviatesobesity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s via production of succinate and secondarybile acids.Cell Reports, 2019, 26, 222-235(ESI高被引論文).

  4. KaiWang, Nan Zhou, Jinjin Zhang, Mingfang Liao, Zhongyong Zheng, YutingZhang, Chang Liu, Jun Wang, Lifeng Wang, Wenzhao Wang,Shuangjiang Liu,HongweiLiu*.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roductganomycin I leading to discovery of a a-glucosidase and HMG-CoA reductase dualinhibitor improving obesity and metabolit dysfunction in vivo.Journal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8, 61, 3609-3625.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劉宏偉研究組Cell子刊《Cell Reports》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靈芝抗...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團隊長期開展我國珍稀食藥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質篩選鑑定與成藥性評價研究,構建了結構多樣性豐富的食藥用真菌化合物庫。該團隊的前期研究從一個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靈芝先導分子(Eur.J. Med. Chem., 2017, 127, 1035)出發,通過結構改造優選獲得一個穩定性好、藥理作用顯著、安全低毒的藥物候選分子GA7。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原標題: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為什麼降糖藥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對另一部分效果一般?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昨天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士寧光、內分泌代謝病學科主任王衛慶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Kristiansen Karsten教授的帶領下,瑞金內分泌科顧燕雲副研究員團隊和華大宏基因組研究所李俊樺博士團隊合作,通過多中心、隨機開放的臨床研究結合腸道宏基因組及血漿、糞便代謝組學發現:中國人常用的降糖藥物阿卡波糖可顯著改變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共生菌以及腸道共生菌膽汁酸代謝水平,腸道內富含擬桿菌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脆弱擬桿菌的外膜表面的PSA分子可以誘導IFN-β的分泌為了確定脆弱擬桿菌是否能保護動物免受感染,研究小組測試了兩組小鼠——一組使用抗生素去除其腸道菌群,另一組則保留完整的腸道菌群。研究團隊使用水皰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兩組小鼠,他們發現保留完整的腸道菌群的小鼠相比另一組,被感染的可能性更低,且感染後症狀更輕。
  • 大腸桿菌新型寬範圍木糖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優化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際合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心清教授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Hal Alper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Design,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xylose
  • 中國團隊篩選出 高效解矽菌株「阿氏芽孢桿菌」
    「我國研發團隊採集了全國10個省、16個市縣的土樣,採用『富集平板高通量法』,從20多萬株微生物群體中篩選出了206株具有解矽功能的微生物,其中有34個屬,79個種的微生物的解矽功能屬於新報導。在此之前,全球學術期刊上報導過可以水解矽的微生物只有8個屬、9個種。
  • 來,認識下逆轉肥胖的腸道菌
    老鼠也是,美國猶他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小鼠的myd88基因進行了突變,這個基因會影響一類免疫細胞的生長,研究人員本來只想幹擾它們的免疫反應。但卻意外地發現,這些小鼠開始蹭蹭蹭地長肉,然後都胖成球了,且體重增加伴隨著脂肪肝疾病、炎症性脂肪組織和胰島素抵抗。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2020年7月6日,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鍾波教授研究團隊在 Nature Cancer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eubiquitinase USP25 support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論文。
  • Cell:許琛琦團隊等合作研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Cell:許琛琦團隊等合作研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2020-08-03 0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7月28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IF=15.804)發表題為「Sublethal levels of antibiotics promote bacterial persistence in epithelial cells 」的研究論文。
  • 耶魯團隊闡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肝臟胰島素抵抗發生的機理
    北京時間2020年9月2日晚23時,《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美國耶魯大學GeraldShulman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肝臟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理,為通過改善生活習慣(飲食和運動)以及藥物治療的方式來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引發的肝臟胰島素抵抗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2017年6月13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餘紅秀研究組題為《SIRT5 desuccinylates and activates pyruvate kinase M2 to block macrophage IL-1β production and to prevent DSS-induced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2018年10月25日,團隊聯合孫飛研究員、王權博士等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詳見BioArt報導:Science丨立足抗結核病藥物靶點開發,饒子和院士團隊歷時多年解析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2019年1月24日,與楊海濤教授的合作團隊在Cell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SQ109靶點
  • 港科大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機制 有助推動大腸癌研究
    新華社香港9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17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破解了人類體內大腸桿菌釋放的「大腸桿菌素-645」引致大腸癌的機制,有助推動預防大腸癌的研究。  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雖然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以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過於複雜,科學家一直難以將它複製並找出它損害DNA的機制。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周宏偉團隊、南方醫科大學小欖醫院的Guanghui Chen團隊及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馬文軍團隊在Gut上發表的一篇Letter,對7000多名中國南方受試者腸道菌群中的梭桿菌屬譜系進行分析後發現,非具核梭桿菌的其它梭桿菌屬物種(如死亡梭桿菌及壞疽梭桿菌)佔優勢地位,且與多種人體測量學、血液代謝及生活方式指標顯著相關。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雲南大學梁斌團隊發現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致病因子
    近日,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梁斌研究員團隊的張林強博士等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樹鼩模型,該模型能展現從肝臟脂肪變性到肝炎、肝纖維化病程(Scientific Reports,2015;Biology Ope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