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研究組Cell子刊《Cell Reports》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靈芝抗...

2021-01-13 生物谷

 

作為藥物研發的新「靶標」,腸道菌群被稱為人體新的「器官」,其結構、功能變化與宿主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團隊長期開展我國珍稀食藥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質篩選鑑定與成藥性評價研究,構建了結構多樣性豐富的食藥用真菌化合物庫。該團隊的前期研究從一個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靈芝先導分子(Eur.J. Med. Chem., 2017, 127, 1035)出發,通過結構改造優選獲得一個穩定性好、藥理作用顯著、安全低毒的藥物候選分子GA7。GA7抗脂肪肝作用與新藥奧貝膽酸相當,並具有控制體重增長、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J.Med. Chem., 2018, 61, 3609)。初步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GA7可以調節腸道菌群,促進丁酸產生菌,抑制條件致病菌,減少內毒素血症,降低系統性炎症,從而治療包括NASH的代謝症候群疾病。在此基礎上,劉宏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雙江團隊合作,利用液滴微流控結合厭氧培養的新技術從GA7餵養的小鼠腸道分離到一株豐度顯著增加的腸道共生菌-狄氏副擬桿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狄氏副擬桿菌是人體和小鼠的核心菌群之一。兩個團隊的研究發現,狄氏副擬桿菌可以顯著改善高脂飲食誘導肥胖(DIO)小鼠及ob/ob肥胖模型小鼠的肥胖、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狀。通過體內外實驗首次發現狄氏副擬桿菌具有廣泛的膽酸轉化功能,能夠水解多種結合型膽酸,同時轉化為多種次級膽酸如石膽酸、熊去氧膽酸等,還可以產生大量琥珀酸。石膽酸等次級膽酸通過激活腸道FXR信號通路,改善脂代謝紊亂;熊去氧膽酸可以修復腸壁完整性;琥珀酸通過作用於腸道糖異生(IGN)途徑關鍵酶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激活腸道糖異生,從而調節食慾,促進肝臟糖原合成,改善宿主糖代謝紊亂。狄氏副擬桿菌通過產生琥珀酸、次級膽酸來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發揮多靶點整體調節作用,是一種潛在的、新型抗代謝症候群益生菌。

本研究從調節腸道共生菌活性代謝產物角度深入揭示了GA7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腸道菌群機制,為GA7新藥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上研究成果以「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modulateshost metabolism and alleviates obesity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s viaproduction of succinate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為題在線發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2019, 26, 222-235)上。劉宏偉團隊博士研究生汪鍇、碩士研究生廖明芳、劉雙江團隊周楠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組的支持和幫助,並得到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KFZD-SW-2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81773614)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2014074)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9(第五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Intestin ?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劉宏偉團隊、劉雙江團隊合作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圖2 小鼠腸道微生物庫及狄氏副擬桿菌降脂、降糖機制團隊利用fa/fa大鼠作為脂肪肝動物模型,研究了口服難吸收靈芝雜萜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體內小鼠實驗顯示BXΔfolP無抗脂肪肝作用(圖3)。該研究首次證明了腸道擬桿菌-葉酸-肝臟途徑在治療脂肪肝等代謝疾病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組利用人體腸道來源的解木糖擬桿菌研製了酸奶產品(圖3)。
  • 細胞生物學新貴—Cell reports
    通過將細胞出版社所有期刊的內部編輯專業知識與一個忠誠而熱情的編輯委員會相結合,我們能夠快速地做出是否將論文送去審查的第一個決定,選擇公正而有知識的審稿人,並做出決定性的編輯決定。一旦被接受,論文就會在網上連續發表,並在發表後立即免費獲取。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2017年6月13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餘紅秀研究組題為《SIRT5 desuccinylates and activates pyruvate kinase M2 to block macrophage IL-1β production and to prevent DSS-induced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版納植物園植物環境適應性研究組題為Arabidopsis JAZ Proteins Interact with and Suppress RHD6 Transcription Factor to Regulate Jasmonate-Stimulated Root
  • EMBO reports:袁增強等揭示FOXO3的賴氨酸甲基化及在神經細胞凋亡...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EMBO reports在線刊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強研究組等的最新研究成果「Lysine methylation of FOXO3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轉錄因子FOXO3的一種新的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甲基化及其在在神經細胞凋亡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Plant Cell | 遺傳所周奕華研究組在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周奕華研究組題為「Arabinosyl Deacetylase Modulates the Arabinoxylan Acetylation Profile and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
  •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
  •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新聞網9月29日電  9月27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在《細胞》子刊《細胞·系統》(Cell Systems)發表了題為《利用深度學習分析核糖體停滯現象與蛋白質翻譯動態》(「Analysis of Ribosome Stalling and Translation
  • cell reports:癌症疫苗新型佐劑探索
    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可溶性的抗原,對於顆粒狀的抗原物質其交叉呈遞的機制是否如此並不清楚。 顆粒狀物質作為佐劑具有天然的優勢:剛性的形狀與大小能夠增強其攜帶抗原的免疫原性,能夠更特異地針對某一特定部位的細胞類群,並且能夠保護抗原在胞外免受酶解。扁平的可透性微小矽顆粒(PSM)就是典型的代表。
  • Cell Rep:上海巴斯德所等FOXP3蛋白複合體組裝研究獲進展
    6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FOXP3 Dimerization Relevant to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在《Cell》子刊《iScience》發表高水平論文
    新聞網訊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化學生物學張延如課題組碩士研究生喬振同學在《Cell》子刊《iScience》期刊發表長文(article),論文題目為」Detection of Lipase Activity in Cells by a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Formation
  • Cell子刊:長期使用2型糖尿病藥物利拉魯肽可能會適得其反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2月11日在線發表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iraglutide Compromises Pancreatic β Cell Function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
  • 2020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新方法首次詳細揭示核孔複合物的組裝過程doi:10.1016/j.cell.2020.11.00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首次詳細研究大型蛋白複合物的組裝過程。作為他們的案例研究,他們選擇了最大的細胞複合物之一:酵母細胞中的核孔複合物。
  • Cell reports:靶向AMPK治療白血病
    近日,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通過小分子藥物激活AMPK能夠特異性殺死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對於該病治療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AMPK特異性激動劑GSK621能夠選擇性殺傷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但不會對正常的造血祖細胞產生毒性。GSK621能夠直接並特異性激活AMPK,通過激活不依賴mTORC1的自噬過程誘導細胞毒性作用。
  • 2020年1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2020年5月5日,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John Schiefelbein 在Plant 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a Cell Fate Switch in Response to Impaired Ribosome Biogenesis
  • Dev Cell|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皮膚衰老新機制
    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2020年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 Cell Reports:ADAR1可促進DNA病毒再激活!
    撰文:鹿特丹大學 閃電轉載直接留言 2020年4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研究論文「ADAR1 Facilitates KSHV Lytic Reactivation by Modulating the RLR-Dependent Signaling
  • Cell:揭示巨核細胞增大秘密
    相關研究結果將於2012年3月13日發表在《細胞》子刊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有助於人們理解這種過程發生故障如何可能導致一種類型白血病,即巨核細胞白血病(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