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上海巴斯德所等FOXP3蛋白複合體組裝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生物谷

乙醯化調節FOXP3複合體裝配:去乙醯化抑制劑Nico和TSA處理的HA-FOXP3+ Jurkat T 細胞核抽提物中FOXP3蛋白複合體總分子量變小。

6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FOXP3 Dimerization Relevant to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該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調節了FOXP3蛋白複合體組裝,並解析出亮氨酸結構域二聚體結構,揭示了FOXP3蛋白相關生理功能的分子基礎,對進一步深入理解正常及病理環境下FOXP3複合體組裝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

FOXP3是決定調節性T細胞(Treg)分化及功能的關鍵性轉錄調控蛋白,主要表達於天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及誘導性調節性T細胞 (iTreg) 中。FOXP3基因轉錄及蛋白表達是功能性FOXP3+Treg發育和分化過程中所必需的步驟,進一步深入理解炎症條件下FOXP3蛋白組裝的正負調節將為免疫相關疾病治療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器官移植等提供新的藥物靶點及臨床幹預手段。

過去數年中,該團隊研究發現FOXP3+Treg細胞生理功能依賴於FOXP3蛋白翻譯後修飾及轉錄大分子複合體組裝(Li et al Immunol Rev 2006; Li et al PNAS 2007; Li et al Curr Opin Immunol. 2007; Li et al Int Immunol. 2007; Li et al Cell Cycle 2007; Samanta and Li et al PNAS 2008; Li et al Immunology 2008; Zhou et al Immunol Res. 2008; Zhou et al Int Immunopharmacol. 2009; Xiao et al Curr Opin Immunol. 2010; Chen et al Int Immunopharmacol.2011; Gao et al Genes Immun. 2012),該系統性工作最近已被其他不同研究小組所重複證實(Bettini et al Immunity 2012; Darce et al Immunity 2012),逐漸為本領域所熟知並廣泛引用。

在此基礎上,生化與細胞所宋曉敏通過生化分析發現,FOXP3蛋白可通過其亮氨酸結構域介導形成同源二聚體,並以二聚體為基本單位再形成多聚體。上海巴斯德所李斌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高雅懿、李志遠等發現,去乙醯化酶抑制劑TSA與Nico聯合處理導致高分子量FOXP3大分子複合體解聚。生化與細胞所周兆才研究組通過蛋白晶體結構解析發現,人類X-連鎖自身免疫性疾病(IPEX)相關的K250及K252位點突變會直接影響FOXP3蛋白寡聚化。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Mark I Greene實驗室肖琰、王強等通過基於結構的點突變分析發現,FOXP3多聚體形成對Treg功能至關重要,並發現TGF-b刺激可以導致FOXP3蛋白非K250及非K252位點乙醯化。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FOXP3轉錄複合體組裝受蛋白翻譯後修飾如乙醯化修飾的調節,對進一步深入理解病理條件下FOXP3複合體組裝異常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獲得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生物醫學合作試點項目和國家973項目等經費支持。(生物谷Bioon.com)

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FOXP3 Dimerization Relevant to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Xiaomin Song, Bin Li, Yan Xiao, Chunxia Chen, Qiang Wang, Yujie Liu, Alan Berezov, Chen Xu, Yayi Gao, Zhiyuan Li, Shiaw-Lin Wu, Zheng Cai, Hongtao Zhang, Barry L. Karger, Wayne W. Hancock, Andrew D. Wells, Zhaocai Zhou, Mark I. Greene

FOXP3 is a key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We report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FOXP3 coiled-coil domain, through which a loose or transient dimeric association is formed and modulated, accounting for the activity variations introduced by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o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Structure-guided mutagenesis revealed that FOXP3 coiled-coil-mediated homodimerization is essential for Treg fun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particular, we identified human FOXP3 K250 and K252 as key residues for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 and stability of the FOXP3 dimer, which can be regulated by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such as reversible lysine acetylation. These studies provide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explanations for certain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in the coiled-coil domain of FOXP3 that are commonly found in IPEX syndrome. Overall, the regulatory machinery involving homooligomerization, acetylation, and heteroassociation has been dissected, defining atomic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XP3 complex.

相關焦點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選擇專用型ECF轉運蛋白的典型代表——跨膜轉運鈷離子的CbiMNQO為研究對象開展結構與機理的研究。CbiMNQO是由膜蛋白CbiM、CbiN、CbiQ和細胞質內的ATP結合蛋白CbiO組成的五亞基複合體(圖1a)。研究人員建立了基於質譜的體內轉運活性檢測系統,發現CbiMNQO的Co2+轉運活性需要N蛋白(圖1b)。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snRNP組裝機制的研究進展,文章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nRNA recognition by the double-WD40 repeat domain of Gemin5。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MHC-I肽組裝複合體篩選蛋白片段機制
    我們體內的細胞以一種類似的方式運作:在抵抗寄生蟲、病毒甚至癌症的過程中,一種被稱作MHC-I肽組裝複合體(MHC-I peptide-loading complex)的分子機器選擇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蛋白片段。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法蘭克福大學和馬丁路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這種蛋白複合體的結構和工作方式。
  • 生物物理所發表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組裝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組裝機制的研究進展,文章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nRNA recognition by the double-WD40 repeat domain of Gemin5」。剪接體組裝的基石是5種富含尿嘧啶的小核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U1,U2,U4/ U6和U5 snRNP),它們的核心分別由各自的小核RNA (snRNA)以及結合在其保守Sm序列上的七個不同Sm蛋白所組成。snRNP的正確組裝是RNA剪接複合體形成的必要前題,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盤點】2015諾獎大熱門:轉錄因子Foxp3亮點研究一覽
    【3】Cell Rep:上海巴斯德所等FOXP3蛋白複合體組裝研究獲進展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FOXP3 Dimerization Relevant to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 2020-10(上)粟酒裂殖酵母 Ppr10 蛋白 對線粒體蛋白複合體組裝的影響
    本文運用 BN-PAGE 技術來研究粟酒裂殖酵母線粒體蛋白複合體,利用 BN-PAGE 和 western blot 方法技術相結合對粟酒裂殖酵母線粒體蛋白複合體進行鑑定。本次研究選擇粟酒裂殖酵母線粒體蛋白 Ppr10 作為研究對 象,實驗結果表明,粟酒裂殖酵母線粒體蛋白 Ppr10 的缺失影響了線粒體複合體及超複合體的組裝。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氧還感應蛋白RSP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取得C型肝炎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究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C型肝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u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trivalent HCV vaccine elicits broad and synergistic
  • 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新的種屬特異性C肝病毒宿主因子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鍾勁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TRIM26 is a critical host factor for HCV repli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ost tropism的研究論文
  •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一行訪問上海巴斯德所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朱志遠和上海巴斯德所所長唐宏等向顧山一行表示熱烈歡迎,並分別介紹了上海分院和上海巴斯德所在中法科研合作、人員交流、項目爭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顧山對中科院上海分院雄厚的科研實力、廣闊的科研領域以及卓越的發展成就表示讚嘆,對上海巴斯德所取得的科研成績和國際化進展表示讚賞。
  • 上海巴斯德所: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獲新突破
    原標題: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學與抗病毒策略課題組在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研究論文《基於病毒樣顆粒的抗EV71/CA16雙價疫苗在小鼠感染模型上提供雙重保護作用》在國際疫苗學期刊Vaccine《疫苗》上在線發表。
  • 上海巴斯德所結直腸癌基因治療研究取得新進展
    【每日科技網】  4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target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抗感染免疫與疫苗研究課題組的研究論文「Gene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Adenovirus-Mediated Full-length
  • 中科院巴斯德所黃忠團隊等開發新冠抗體雞尾酒療法
    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研究組、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叢堯研究組、復旦大學醫學院謝幼華課題組、鄧強課題組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a two-MAb cocktail for treating SARS-CoV-2 infections 的研究論文。
  • 上海巴斯德所陳祚珈獲第二屆國際Treg/Th17細胞研究進展及其臨床...
    在7月17日至20日舉辦的「第二屆國際Treg/Th17細胞研究進展及其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分子免疫學研究組李斌研究員指導的二年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陳祚珈遞交的論文摘要應邀做牆報展示並做15分鐘簡短大會報告。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
  • Developmental Cell:蛋白間相互作用與細胞極化研究
    2008年2月的《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封面,展示了一個過量表達極性蛋白Par6而形成密集神經突觸的海馬神經元的擬色螢光圖像,Par6可以和RhoA蛋白作用而影響樹突棘的形成。該期雜誌同時有三篇論文報導了Par複合體和Rho家族成員在細胞極性形成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院長訪問上海巴斯德所
    7月1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ante et de la Recherche Medicale,INSERM)院長Yves Levy、負責國際合作的副院長Philippe Arhets、Serge Benichou教授一行訪問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 上海巴斯德所與中慧元通合作研發生產基因工程疫苗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6月16日宣布,與江蘇中慧元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因工程疫苗(畢赤酵母)在全球範圍內的研發、生產和商業轉化籤署合作協議。此次上海巴斯德所和中慧元通公司開展的新冠疫苗合作項目,選擇的技術路線是重組基因工程疫苗。中慧元通公司研發總監吳浩飛博士在籤約儀式上介紹稱,重組基因工程疫苗是把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為抗原的蛋白,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實現大量生產,並注射到人體,產生抗體,以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