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科大破解大腸桿菌致癌機制 促大腸癌預防及藥物研發
中新網9月18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日前,香港科技大學學者透過合成生物學方法,成功大量複製帶毒性化合物「大腸桿菌素-645」,並揭示其損害DNA雙螺旋結構的機制,確定該化合物是致癌元兇之一,為推動大腸癌預防以至相關藥物研發提供新的基礎。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由於實驗室培養的悠久歷史和簡便的操作,基因敲除細胞系大腸桿菌在現代生物工程和工業微生物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82] Stanley Norman Cohen和Herbert Boyer在大腸桿菌中的工作,利用質粒和限制酶產生重組DNA,成為生物技術的基礎。
-
日常這5大致癌因素讓人無從察覺,別忽視
那麼我們就來逐一看看這些因素是如何導致人體致癌的! 1、細菌因素 細菌因素我們可能最了解的就是胃部的腫瘤可能跟幽門螺旋桿菌相關,一般來說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患胃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6倍,為什麼呢?
-
總長度1.5米的大腸,有幾個地方容易長瘤,不妨了解一下
在這些部位裡,直腸和乙狀結腸是大腸癌最容易發生的位置。這是由於這兩個位置是大量次級膽汁酸等致癌物質的聚集地,宿便停留的地方。大腸癌有幾種,其中,比常見的是大腸黏膜上面突起的蘑菇形腺瘤所發生的癌變。腺瘤有癌變的可能,但並非都會癌變。如果腺瘤直徑超過10毫米,就建議去除。
-
致癌的亞硝酸鹽,為什麼還要加在火腿裡?
導致人們中毒、死亡的,就是香腸中的肉毒桿菌,和它產生的肉毒素(肉毒桿菌毒素)。肉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軍隊常常將它用於生化武器的製作。影視劇裡一碰就領盒飯的氰化物(比如氰化鉀),毒性也根本無法和肉毒素相提並論。傷口、腸道感染或攝入已形成的毒素,都可引起肉毒素中毒。
-
ISME:大腸桿菌耐受極端溫度的機制幫助揭示其耐藥性的成因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對極端溫度的耐受性確實可以使大腸桿菌在抵抗某些抗生素藥物方面產生優勢。「我們這篇論文的主旨是「溫度即藥物」,這是因為我們發現對細菌造成的壓力與藥物造成的壓力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地方。「,對此,作者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藥物是否會通過溫度帶來的壓力對細菌產生影響呢?」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科學家破解大腸桿菌遺傳密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一個英國研究組指出,一種合成大腸桿菌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然而太空環境因素複雜,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等因素都可能誘導大腸桿菌發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其生物學性狀及代謝水平,地面相同的抗菌素或相同劑量的抗菌素達不到以往的治療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太空環境對大腸桿菌代謝的影響。
-
中科院科學家在大腸桿菌抗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5年8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5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張凱和趙永芳等人最近合作在Cell Research發表了題為「Substrate-bound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MdfA」的研究成果
-
治療大腸癌的仙藥-靈芝!
-
浙醫二院:喝酸奶低脂低蛋白飲食 可預防大腸癌
它們的主要構成是一種叫白介素17的細胞因子,是一種免疫抑制因子,簡單說,它們可以讓人體的免疫機制失靈,抑制免疫力。而正在獰笑的魔鬼城堡正是惡性腫瘤,它有免疫抑制因子作為強有力的援兵,就可以和人體免疫力一決高下了。這個故事在我們生活中是怎麼樣的?人的大腸中存在很多細菌,它們有好有壞,絕大部分時候,好的壞的旗鼓相當,不會有什麼問題。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港科夜聞丨香港科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交互式工具ATMSeer
1、香港科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交互式工具ATMSeer。6月1日,香港科大、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ATMSeer的交互式工具,首次讓用戶能夠查看以及控制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的工作方式。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Balskus說,「自2006年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某些腸道共生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菌株---存在一組讓它們能夠合成導致DNA損傷的分子的基因。多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表明攜帶這種合成途徑的細菌的豐度與人類癌症之間存在相關性,而且結腸炎相關結直腸癌的多種小鼠模型已證實了這組特定的基因能夠影響腫瘤的進展和侵襲性。」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大腸桿菌細胞的確保在中央區分裂的功能取決於Min蛋白(MinC, D 及 E)。MinE從細胞的中間擺動到某一個極區或另外一個極區,並同時驅動著MinCD複合體與其同行。
-
這樣的大便,預示著大腸癌的來臨!
大腸全長約1.5米,分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其中結腸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發生在大腸的惡性腫瘤。大腸癌在世界範圍內屬於第三大惡性腫瘤,70%的腸癌發生在直腸,近年來直腸癌比例逐漸減少,右半結腸癌比例逐漸增加。與其它腫瘤相比,大腸癌預後好,是早期發現可以治癒的腫瘤,患者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