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原生動物

2020-12-03 風不識F

我國的地域遼闊,有著多種地理氣候,陸地生態系統也複雜多樣,因此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也多種多樣。它們在土壤生態系統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夠影響植物的生長,防治有害生物。

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主要可分為三類:鞭毛蟲類、根足蟲類和纖毛蟲類。

圖片來自網絡

它們都是單細胞並能運動的微生物,形體大小差異很大。它們起源於淡水,但由於對土壤環境的長期適應,它們在群落組成、形態學、生理學及分布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原生動物以有機物質為食料,也吞食有機物的殘片和捕食細菌。

相關焦點

  • 【LorMe視角】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作用研究進展
    《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其在土傳病害防控中的作用》的綜述。近年來,生態友好的生物防治土傳病害方法廣為研究與應用,但研究對象多集中在有益細菌和真菌,對土壤食物網中的捕食者—原生動物在防控土傳病害的研究則鮮有報導。原生生物(Protist)是除植物、真菌和動物外的真核生物。
  • 凍土中休眠數萬年的原生動物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永久凍土中看似毫無生機,但俄羅斯專家不久前首次發現,那裡其實蟄伏著一類頑強的生命:已休眠了數萬年的幾種原生動物。原生動物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動物,大都由單細胞構成。研究人員曾發現過在冷凍狀態下休眠了數千年的藍藻綱植物、酵母菌等菌類微生物,但他們一直不清楚,原生動物能否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保持生命力。
  • 研究表明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降水很重要
    STRI的科學家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土壤中的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他們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作為了解土壤中所有微生物的一個大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正在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特徵,以及原生生物的特徵。」安傑拉·奧利維裡奧說,她是前STRI實習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原生生物繁殖迅速,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能比更大的生命形式要快得多。
  • 《原生動物》
    還有些原生動物的體表,形成了堅固的外殼,外殼有幾丁質、矽質、鈣質或纖維質等。2、細胞質1) 外質:細胞質的外層部分,透明均勻,滯性大,內無顆粒。2) 內質:細胞質的中央部分,色澤暗,有顆粒,滯性小,細胞核位於內質中。
  • 古老的原生動物:放射蟲
    放射蟲是海洋中漂浮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因為具有放射排列的線狀偽足而得名。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在分類上科學家把它們歸為一個門,即原生動物門。但是原生動物的這個唯一的細胞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具有作為一個動物個體所應有的主要生活機能。細胞的各部分產生了分化,各自掌管一定的功能,形成了「類器官」。原生動物往往長有鞭毛、纖毛或是偽足作為它們的運動器官。有些原生動物的細胞質中具有骨架或是形成堅固的外殼。原生動物個體都很微小,一般都在250微米以下,也就是說,它們還不到一粒1毫米長的米粒的1/4那麼大。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 這是動物界裡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類單細胞動物,約有3萬種。原生動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細胞所具備的基本結構,即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動物所表現的各種生活機能,如運動、消化、呼吸、排洩、感應、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都需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 她以原生動物為友——記中國科學院沈韞芬院士
    原生動物在動物界中處於最低等的地位,由單細胞構成,體形微小,一般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50餘年來,沈韞芬系統研究原生動物分類區系,調查了我國22個省區系分布,已鑑定近2千種,新種35種。在《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中描述原生動物458種,80%種為新記錄,含12個新種,被國內外同行譽為該領域經典。沈韞芬開闢了我國從南到北不同溫度帶土壤原生動物調查,獲得土壤原生動物的種類組成特點和季節變動規律。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動物進化】原生動物門 | 一個細胞的徵戰
    嗜熱四膜蟲(Tetrahymena thermophila),屬原生動物纖毛綱。四膜蟲的細胞表面從頭至尾平行分布有20列左右的纖毛,在「頭頂」還有四個纖毛密集分布的區域,看起來很像有四列「膜」,因此得名四膜蟲。
  • 原生動物:阿米巴蟲的可怕之處,世界上最貪婪的肉食者
    在顯微鏡下觀察,原生動物常常看起來像一種處於危險的高速運行中的只有幾分鐘生命的動物,許多都會繞開障礙物並遠離危險,之後再迅速集合在可能發現食物的地點。原生動物並不是動物,它們沒有眼睛、嘴巴甚至沒有大腦,是一種真核單細胞微生物,只有一個細胞。和藻類不同,原生動物需要進食,它們通過不同方式獲得食物。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為什麼原生動物會對活性汙泥有指示作用
    良好的活性汙泥具有很強的吸附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絮體的大小約為0.02~0.2mm,多為茶褐色,微具土壤味,密度約為1.005g/cm3,含水率99%左右。活性汙泥中生存著各種微生物,構成了複雜的微生物相。在多數情況下,活性汙泥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細菌,伴之以營腐生的原生動物構成基本營養層次,然後是以細菌為食的掠食性原生動物佔優勢。同時可以查看中國汙水處理工程網更多技術文檔。
  • 連續三年添加不同來源動物肥料的農業土壤中抗生素抗藥性的變化
    中文摘要  動物糞肥的施用通常被認為是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重要傳播途徑。然而,土壤中反覆施用不同來源的肥料,人們仍然不完全了解ARGs在土壤中的歸趨。因此,使用Illumina測序分析和高通量qPCR研究了將三種類型的動物糞肥(豬糞、雞糞和牛糞)重複施用於農業土壤後的ARGs和細菌群落的演替。
  • 世界第一一萬種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10,000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10,000個代表性原生動物基因組圖譜,建立大規模原生動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動物是生命的五大王國之一(植物王國、真菌王國、動物王國、原生動物王國和莫內拉王國)。它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央廣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記者今天(10日)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Scientific Reports》雜誌於2月28日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有關發現於上海崇明島溼地的一纖毛蟲原生動物新物種。
  • 2019年中考生物複習指導:原生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     了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 與紐約市原汙水相關的原生生物多樣性模式
    Carlton期刊:ISME時間:2019.06影響因子:9.493一、研究背景原生動物是陸生和水生環境中營養鏈和營養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和動物微生物組的成員,它們與宿主的關係從寄生到共生不等。
  • 植物與土壤 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
    知識點1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其實是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不包括偶爾到土壤活動的生物,如大部分鳥類。土壤生物有 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1) 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