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生動物會對活性汙泥有指示作用

2020-12-05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要了解汙水處理過程的變化或處理水的好壞,最好直接研究分析細菌的生長情況。但是對於細菌的觀察、分類鑑定的時間很長,不能及時起指導生產的指示和預報作用。原生動物與細菌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關係;原生動物個體大,便於觀察;對於環境變化比細菌敏感,更早更容易反映環境的變化。直接觀察原生動物的種類組成、數量、生長和變化狀況,也能反映出細菌的生長和變化情況,即間接地評價汙水處理過程和處理效果的好壞,起指導生產的作用。

原生動物的基本特徵

1、形態

原生動物門屬真核原生生物界,是單細胞的微型動物,由原生質和一個或多個細胞核組成。原生動物和多細胞動物相同,具有新陳代謝、運動、繁殖、對外界刺激的感應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等生理功能。原生動物個體很小,長度一般在100~300μm之間。它們都具有細胞膜。多數種屬的細胞膜結實而富有彈性,從而使原生動物本體保持一定的體形。但也有一些種屬,例如變形蟲,只有一層極薄的原生質膜,不能保持固定的體形。原生動物一般具有一個或兩個以上的細胞核,其形狀多種多樣,它們在其細胞內產生形態的分化,形成了能夠執行各項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的胞器。在運動胞器方面有鞭毛、偽足和纖毛;在營養胞器方面有胞口、胞咽和食物泡;用以排出廢料和調節滲透壓的胞器有伸縮泡等。有些種類的原生動物的細胞膜內分布著肌絲,具有收縮變形的功能。

2、營養方式

原生動物的營養方式分為以下幾類:①動物性營養,以吞食細菌、真菌、藻類或有機顆粒為生,絕大多數原生動物為動物性營養,有些具有胞口、胞咽等攝食器;②植物性營養,在有陽光的條件下,一些含色素的原生動物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如植物性鞭毛蟲,但種類和數量都很少;③腐生性營養,以死的機體或無生命的可溶性有機物質為生;④寄生性營養,以其它生物的機體(即寄主)作為生存的場所,並獲得營養和能量。

3、分類

1981年國際原生動物學會公布了原生動物分類系統,其中在水處理中常見的有三類:

①肉足類,其細胞質可伸縮變動而形成偽足,作為運動和攝食的胞器,運動速度達3μm/s,典型的肉足類為變形蟲屬、簡便蟲屬、表殼蟲屬和鱗殼蟲屬等;

②鞭毛類,具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鞭毛長度與其體長大致相等或更長些,是運動器官,鞭毛蟲又可分為植物性鞭毛蟲和動物性鞭毛蟲,常見的植物性鞭毛蟲有滴蟲屬、屋滴蟲屬和眼蟲屬等,常見的動物性鞭毛蟲有波豆蟲屬、尾波蟲屬等,鞭毛蟲的運行速度達15~300μm/s;

③纖毛類,原生動物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纖毛,作為行動或攝食的工具,具有胞口、口圍、口前庭和胞咽等司吞食和消化的細胞器官,分為遊泳型和固著型兩種,遊泳型包括漫遊蟲屬、草履蟲屬、腎形蟲屬、斜管蟲屬等,固著型常見的有鍾蟲屬、累枝蟲屬、蓋蟲屬、聚縮蟲屬、盾纖蟲屬和殼吸管蟲屬等,纖毛類運動速度較快,可達200~1000μm/s。

原生動物與細菌的關係

1、活性汙泥的基本特徵

活性汙泥是汙水活性汙泥處理系統的反應工作主體,是由細菌、微型動物為主的微生物與懸浮物質、膠體物質混雜在一起所形成的絮狀體顆粒。良好的活性汙泥具有很強的吸附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絮體的大小約為0.02~0.2mm,多為茶褐色,微具土壤味,密度約為1.005g/cm3,含水率99%左右。活性汙泥中生存著各種微生物,構成了複雜的微生物相。在多數情況下,活性汙泥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細菌,伴之以營腐生的原生動物構成基本營養層次,然後是以細菌為食的掠食性原生動物佔優勢。同時可以查看中國汙水處理工程網更多技術文檔。

2、原生動物與細菌的功能關係

在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將汙染物質降解的主要是細菌。原生動物與細菌的關係主要為:

①掠食關係,原生動物在食物鏈中處於捕食細菌的作用。一方面,原生動物通過對細菌的捕食,能促進細菌的生長,使細菌的生長能維持在對數生長期,防止種群的衰老,提高細菌的活力,而且原生動物活動產生溶解性有機物質(DOM)可被細菌再利用,促進了細菌的生長;另一方面,原生動物中存在的某些類型(如纖毛類)具有吞食游離細菌的巨大能力,而游離的細菌個體小、密度小,較難沉澱,易被出水帶出而影響水質。有人證明奇觀獨縮蟲在自然水體中1h能吃3萬個細菌。Curds等人在曝氣池中接種纖毛類原生動物,出水大為改善。

②絮凝作用,細菌生長到一定程度後就凝集成絮狀物。這種絮狀物為原生動物提供了著生的環境,反過來絮狀物上的原生動物能加速絮凝過程。Curds等證明纖毛蟲能分泌兩種物質,一種稱為P物質,是一種多糖類碳水化合物;另一種是屬於單糖結構的葡萄糖及阿拉伯糖,表面電荷為負的懸浮顆粒會吸收這種P物質,通過懸浮顆粒表面電荷的改變,就使懸浮顆粒集結起來,形成絮狀物。另外,纖毛蟲還能分泌一種粘液,能把絮狀物再聯結起來。原生動物分泌的粘液對懸浮顆粒和細菌均有吸附能力。這就促進了菌膠團的形成和處理能力的提高。

研究活性汙泥中原生動物的目的

要了解汙水處理過程的變化或處理水的好壞,最好直接研究分析細菌的生長情況。但是對於細菌的觀察、分類鑑定的時間很長,不能及時起指導生產的指示和預報作用。原生動物與細菌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關係;原生動物個體大,便於觀察;對於環境變化比細菌敏感,更早更容易反映環境的變化。直接觀察原生動物的種類組成、數量、生長和變化狀況,也能反映出細菌的生長和變化情況,即間接地評價汙水處理過程和處理效果的好壞,起指導生產的作用。

研究分析方法

1、形態和生理觀察

採用顯微鏡對汙水處理過程中的活性汙泥生長、變化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原生動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採用16×10或16×40即可,觀察到的原生動物應與標準圖進行對照。建議可以採用《微型生物監測新技術》上的圖片進行比較。通過原生動物的形態來確認其種類和特性,進而來分析其所處的生理狀態或生理階段,這能間接反映活性汙泥的特性。

2、數量分析

建議採用以下簡單易行的方法:用1mL移液管,移取1mL清水到表面皿中。用一橡膠頭小吸管,從表面皿中將1mL水全部吸盡,然後以均勻的速度徐徐滴下,記錄1mL水的滴數,並重複數次,以免誤差。用橡膠頭小吸管在反應器中取得均勻的混合液,滴一滴於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低倍顯微鏡由左到右或由上到下(注意應採用相同的方向順序)進行原生動物的計數。應把蓋玻片下所有原生動物記錄,並重複數次。用一滴混合液中原生動物的記錄數乘以計數吸管1mL水的滴數,即為每mL活性汙泥混合液的原生動物數。

原生動物的指示作用

1、指示活性汙泥性質

(1)汙泥惡化。活性汙泥絮凝體較小,往往在0.1~0.2mm以下。主要出現以下優勢原生動物:豆形蟲屬、腎形蟲屬、草履蟲屬、瞬目蟲屬、波豆蟲屬、尾滴蟲屬、滴蟲屬等。這些都屬於快速遊泳型的種屬。汙泥嚴重惡化時,微型動物幾乎不出現,細菌大量分散,活性汙泥的凝聚、沉降能力下降,處理能力差。

(2)汙泥解體。絮凝體細小,有些似針狀分散。主要的優勢原生動物有:變形蟲屬、簡便蟲屬等肉足類。

(3)汙泥膨脹。活性汙泥沉降性能差,SVI值高。由於絲狀菌的大量生長,出現能攝食絲狀菌的裸口目旋毛科、全毛類原生動物及擬輪毛蟲等。

(4)汙泥從惡化恢復到正常。通過反應參數和環境的改變,活性汙泥從惡化狀態恢復到正常的過渡期常常有下列原生動物出現:漫遊蟲屬、斜葉蟲屬、管葉蟲屬等,這些都屬於慢速遊泳或匍匐行進的生物。

(5)汙泥良好。易成絮體,活性高,沉降性能好。出現的優勢原生動物為:鍾蟲屬、累枝蟲屬、蓋蟲屬、有肋盾纖蟲屬、獨縮蟲屬、各種吸管蟲類、輪蟲類、寡毛類等這些均屬於固著性種屬或者匍匐性種屬。

2、指示反應操作環境

(1)優勢種屬。Modoni在1988年對汙水處理廠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總結出:高負荷、曝氣量相對不足時,小鞭毛蟲佔優勢;過短的水力停留時間,造成小的遊泳型纖毛蟲佔優勢;非常高的負荷或存在難降解的物質時,出現小的裸變形蟲和鞭毛蟲;大量出現匍匐性和固著性纖毛蟲或有殼變形蟲時,表明運行環境良好,處理效果好。另外有研究證明,溶解氧不足易出現阿託氏菌屬、扭頭蟲屬和新態蟲屬等;而過分曝氣則出現肉足類及輪蟲類;有機負荷很低,出現硝化作用時,能觀察到遊僕蟲屬、旋口蟲屬、表殼蟲屬、鱗殼蟲屬及輪蟲等;在除氮汙水廠,低負荷,長水力停留時間及高溶解氧的場合,有殼變形蟲是最好的指示生物。

(2)形態變化。在一定條件下,原生動物能分泌膠質並形成膜將蟲體包圍起來,形成孢囊。大多數孢囊用以保護蟲體免受不利的環境因素(如溫度不適,pH值變化,食料短缺等)的影響。待環境轉好時,蟲體能恢復活力,脫孢而出。同樣,鞭毛蟲的鞭毛在條件不利時,鞭毛消失,條件適宜時,又重新生出。當曝氣池中溶解氧降低到1mg/L以下時,鍾蟲生活不正常,體內伸縮泡會脹得很大,頂端突進一個氣泡,蟲體很快會死亡;當pH值突然發生變化超過正常範圍,鍾蟲表現為不活躍,纖毛環停止擺動,蟲體收縮成團。所以雖然觀察到鍾蟲數量較大,但蟲體萎靡或變形時,則反映出細菌的活力在衰退,汙水處理效果有變差的趨勢。

(3)生殖方式。原生動物的生殖方式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即簡單的細胞分裂,細胞核和原生質一分為二。在營養、溫度、氧等環境條件良好的場合,原生動物就進行連續的無性生殖。當出現有性生殖(接合生殖)時,往往預示環境條件變差或種群已處於衰老期。

3、估計有機負荷

有機負荷的變化會導致原生動物的結構和數量變化,尤其是纖毛蟲屬。通過觀察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就能預測汙水廠運行的有機負荷。

4、預測出水水質

通過對活性汙泥曝氣池中的原生動物的調查,發現雖然原生動物對環境適應的範圍較寬,但最合適、數量最多的是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範圍。根據這一特徵,將出水BOD分為4個等級:0~10mg/L,11~20mg/L,21~30mg/L,>30mg/L。在生產運行過程時,只要觀察原生動物的構成情況,即可以預測出水BOD了。實踐證明,有柄纖毛蟲的數量和質量是預測出水水質最重要的原生動物。

總結

由於汙水處理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採取活性汙泥法處理城市汙水的工藝不同,進水水質也千差萬別,因此,應對原生動物進行長期的顯微鏡觀察,以掌握本廠正常運轉時原生動物的變化規律,然後就可以通過鏡檢結果,對汙水處理的效果進行直觀判斷。如果發現偶然見到某種原生動物種類突然猛增或其它不正常現象,就說明運轉可能出現了問題,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以保證汙水處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活性汙泥生物觀測在汙水處理中的指示作用
    2.2 生物相指示2.3.1 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的指示作用進水負荷指示:在正常運行的活性汙泥中,生物相保持相對穩定,原、後生動物主要以遊僕蟲屬、漩口蟲屬、輪蟲屬等為主。當出現熊蟲、瓢體蟲等高級後生動物時,則預示汙水進水負荷低,處理系統長時間低負荷運轉進入老化時,會出現輪蟲、線蟲等微型後生動物。此時應該增加汙泥負荷。
  • 活性汙泥的性能指標是什麼?汙泥膨脹有幾種?活性汙泥法運行關注點...
    有什麼作用?菌膠團和絲狀菌是活性汙泥的重要組成部分。菌膠團是具有粘液或者莢膜的絮凝劑細菌抱團形成的,可以吸附廢水中的雜質和游離的微生物,菌膠團使活性汙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並且保護了廢水中的微型動物被吞噬或者中毒。絲狀菌是活性汙泥的骨架、在菌膠團的附著之下不斷生長伸長,可以使絮體形成較大顆粒,同時保持活性汙泥的鬆散度。
  • 【乾貨】活性汙泥鏡檢分析要點
    2、樣品採集位置鏡檢的活性汙泥樣本和監測活性汙泥沉降比都是採集自曝氣池末端的混合液,此位置的活性汙泥混合液不論從活性汙泥的穩定性、絮凝性、種群數量還是原生動物代表性來講都是最佳的。(1)穩定性方面在曝氣末端,活性汙泥處於減速增長期,活性汙泥活性降低,穩定性更加可靠。
  • 微生物鏡檢在石化廢水汙泥馴化中的指示應
    經由鏡檢觀察分析,提供最佳的微生物生存環境,呵護好活性汙泥微生物,抑制非活性汙泥微生物的繁殖。根據鏡檢觀察,九江石化煉油汙水處理場微生物群,主要以輪蟲為主,楯纖蟲、遊僕蟲、匣殼蟲、鞭毛蟲等次之,效果和水質好時,會出現鍾蟲和累枝蟲。著重介紹輪蟲、楯纖蟲、鍾蟲和累枝蟲特點鮮明、有代表性的微生物。
  • 活性汙泥質量好壞的判斷標準!
    SOUR也稱為活性汙泥的呼吸速率或消化速率,它是衡量活性汙泥的生物活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F/M較高,或SRT較小,則活性汙泥的生物活性也較高,其SOUR值也較大。反之,F/M較低,SRT太大,其SOUR值也較低。SOUR在運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於指示入流汙水是否有太多難降解物質,以及活性汙泥是否中毒。
  • 活性汙泥十條經驗總結很全面
    (1)原生動物主要是無柄纖毛蟲,如環稜螺屬、鱗翅目、膜翅目等。而且顯微鏡檢查時會發現輪蟲等後生動物; (2)當有豆蟲、腎蟲、草履蟲等大量遊動纖毛蟲原生動物時,說明活性汙泥的膠束尚未形成良好狀態,處於曝氣啟動階段; (3)當曝氣混合物中出現大量扭蟲時,說明曝氣池中發生了厭氧反應; (4)當各種阿米巴蟲和輪蟲在混合液中繁殖時,說明曝氣過度,活性汙泥的沉降性能變差
  • 餘氯對活性汙泥的影響及對策!
    當餘氯劑量從0.1mg/L逐漸增加到 3.0mg/L, 廢水pH值控制在7.5左右 , 餘氯劑量達到1.0 mg/L 時 ,COD與BOD去除率開始下降;當毒劑量達到1.5mg/L時 , 原生動物的數量和形態沒有顯著的變化 , COD和BOD去除率分別降至39%和69% ; 毒劑量超過2.5mg/L時 , COD去除率降至30%以下 , 活性汙泥絮凝體出現解體,原生動物大量死亡
  • 東道爾水技術: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
    按照不同的工藝方法(活性汙泥、生物膜等),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也可用檢查進出水COD大小來判斷生化作用的效果。在汙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
  • 活性汙泥老化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活性汙泥老化的現象,在目前大多數運行著的好氧生化系統中普遍存在,而活性汙泥的老化不但會導致出水主要汙染指標的升高,更多的是會出現能源的浪費。因為通常導致活性汙泥的老化與過度曝氣、負荷過低有關,而這些運行問題都會消耗過度的能源。
  • 化學解偶聯劑在活性汙泥工藝中的汙泥減量作用研究進展
    顯微鏡觀測顯示,pNP投加之前,微生物主要以密集的絮體佔優勢,很少有絲狀菌,汙泥絮體中包含有徑的和遊泳型纖毛原生動物。在投加pNP(濃度為100 mgL-1)2天後,通過顯微鏡觀察不到系統中有原生動物存在,絲狀菌增殖,優勢種群也發生了連續的轉變。同時,基質利用率和生物增長率有明顯的升高,反應器中有機碳濃度增加,平均汙泥產率下降了30%[13].
  • 微生物在汙水處理中的指示作用
    (1)活性汙泥淨化性能良好時出現的微生物有鍾蟲、累枝蟲、楯纖蟲、蓋纖蟲、聚縮蟲及各種後生動物及吸管蟲類等固著性生物或匍匐型生物,當這些生物的個數達到1000個/mL以上,佔整個生物個體數80%以上時,可以斷定這種活性汙泥具有較高的淨化效果。
  • 乾貨:活性汙泥的培養步驟和注意事項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活性汙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體及它們所依附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總稱,1912年由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發現,活性汙泥可分為好氧活性汙泥和厭氧顆粒活性汙泥,活性汙泥主要用來處理汙廢水。活性汙泥法是利用懸浮生長的微生物絮體處理有機汙水的一類好氧處理方法。
  • 汙水溫度對活性汙泥工藝有何影響
    無論汙水溫度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對活性汙泥廢水的處理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影響活性汙泥的絮凝效果,原生動物種群,汙泥沉降等。最終導致汙泥活性變差,降解效率降低,處理後的水質變渾濁且汙染物指標不容易達到標準。 如果汙水溫度長時間失控,即水溫長時間過高或過低,將給汙水處理能力帶來很大的困難,難以維持較高的汙水處理能力。負載運行狀態,很難實現生產和合規。
  • 關於活性汙泥法的10點重要總結
    大家也知道,天然的河流都有自淨功能,這是因為水中生活著一群微生物,微生物吃掉了汙染物,所以水體會恢復乾淨。所以「活」就體現在微生物這個群體上。微生物是活性汙泥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活性汙泥還包括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殘留物,吸附在微生物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平時看到的曝氣池中的混合液就是活性汙泥在水中的形態。2、菌膠團和絲狀菌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 活性汙泥中毒現象及中毒後處理方法
    終沉池運行正常時,上清液清澈透明,活性汙泥沉澱性狀良好。 2)中毒狀態生物處理系統微生物中毒初期,操作人員可發現曝氣池的活性汙泥一般會由原來的黃褐色急劇變成了土,泡沫發黃,個體增大,同時數量增多,佔到池面30%~50%;終沉池上清液混濁,泥位上升,出水有少量SS帶出。
  • 汙水處理行業關於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分析
    活性汙泥, 就是由細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與懸浮物質、膠體物質混雜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很強吸附分解有機物能力的絮狀體顆粒, 這種絮狀結構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使處理水與汙泥分開, 最終達到廢水淨化的目的。活性汙泥是汙水處理工藝——活性汙泥法中的關鍵, 其沉降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出水水質。
  • 活性汙泥是什麼?汙泥膨脹現象的原因和控制措施
    所謂活性汙泥, 就是由細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與懸浮物質、膠體物質混雜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很強吸附分解有機物能力的絮狀體顆粒, 這種絮狀結構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使處理水與汙泥分開, 最終達到廢水淨化的目的。二、什麼是「汙泥膨脹」?
  • 活性汙泥法運營管理 關注這7個因素就好了
    2、pH值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pH值適應範圍。例如細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的pH值適應範圍是在4~10之間。如用活性汙泥法處理廢水,曝氣池混合液的pH值達到9.0時,原生動物將由活躍轉為呆滯,菌膠團粘性物質解體,活性汙泥結構遭到破壞,處理效率顯著下降。如果進水pH值突然降低,曝氣池混合液呈酸性,活性汙泥結構也會變化,二沉池中出現大量浮泥現象。3、化學需氧量(COD)COD的測試方法嚴格遵守廢水水質分析國家標準測試方法。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 這是動物界裡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類單細胞動物,約有3萬種。原生動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細胞所具備的基本結構,即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動物所表現的各種生活機能,如運動、消化、呼吸、排洩、感應、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都需用顯微鏡才能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