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2020-12-04 驕陽網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

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

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一直以來,病毒似乎只感染並裂解殺死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副教授梁彥韜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1993年,加拿大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院士課題組發現,病毒和相似尺寸的螢光顆粒物能夠被原生生物捕食的現象,他們將病毒和小球用螢光標記,然後加入原生生物,檢測海水中病毒和螢光小球被清除的速度,以反映病毒被原生生物捕食的效率,結果發現大顆粒病毒更容易被原生生物捕食和消化。並且病毒可能貢獻了原生生物食物中0.2%—9%的碳、0.3%—14%的氮、0.6%—28%的磷。後續一些研究也發現,某些原生生物可以捕食病毒,並且可以在捕食細菌的同時將細菌體內和表面的病毒同步攝食到體內。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有限。

「目前發現,病毒主要是被進食『器官』比較小的原生生物捕食。一般來說,病毒大小在100納米左右,能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進食『器官』的大小是病毒大小的10倍左右。」梁彥韜說,此前其他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皮膽蟲進食「器官」非常小,大小不足以吃下細菌,吃下病毒倒是綽綽有餘。因此推測這類原生生物可能直接吞噬捕食病毒。

此次報導中,研究人員在多類不同原生生物的單細胞基因組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序列,尤其在聚胞動物和皮膽蟲兩類原生生物體中,病毒序列的數量比較高。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兩類原生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病毒DNA序列,細菌DNA序列卻較少。這就排除了「搭便車」的可能性——有些原生生物可能以細菌為食,病毒噬菌體會寄生在細菌中,從而隨著細菌被原生生物吃掉。

它們吃病毒為什麼沒被病毒反殺

「此前科學家們認為,原生生物可能通過吞噬的方式將細菌等微生物顆粒攝入體內,並在吞噬細菌、微藻的同時將它們細胞表面和細胞裡的病毒攝入體內。」梁彥韜說,而此次研究結果推測,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可能直接吞噬捕食病毒,這是獨立於病毒隨微生物被原生生物捕食以外的另一個原生生物捕食病毒的途徑。

說到此,可能有讀者會問,人類感染病毒都會生病,這些原生生物還把病毒吃下去,難道不會對它們產生危害嗎?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了解一下病毒的生活習性了。

梁彥韜說,病毒是一類嚴格依賴宿主細胞專性寄生的生命形式,每類病毒都具有非常嚴格的宿主範圍,僅有非常少的病毒能夠跨不同種屬感染不同的生物。

海洋裡,每毫升海水中有上千萬個病毒,並且這些病毒的種類可能高達幾十萬種。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病毒絕大多數隻感染細菌和微藻,而海洋中感染原生生物的病毒數量可能遠遠低於感染細菌和微藻的病毒。「因此,儘管這幾類原生生物可能攝食了非常多的病毒顆粒,但這些病毒大多數不是感染這類原生生物的病毒,所以不會對這些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造成危害。」梁彥韜說。

不僅僅是食物鏈被補全這麼簡單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

「病毒含有豐富的磷和氮,或許能給皮膽蟲和聚胞動物的夥食增添一些重要的營養元素。」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朱莉婭·布朗指出,既然病毒不只消滅其它生物,還會反被其它生物消滅,那麼在食物鏈中缺少的那一個節點,如今也能補上了。

不過這次發現的意義真的僅僅是補全食物鏈嗎?梁彥韜認為,發現病毒被捕食的現象和能夠捕食病毒的原生生物,使人們對病毒重新進入比較高營養級的原生生物乃至經典的「藻類—原生生物—魚類食物鏈」有了新的認識,這項最新研究將病毒被原生動物捕食這一新的途徑命名為viral link,這個途徑與之前對病毒生態作用的普遍認識(Viral shunt)有所不同。

梁彥韜表示,此前病毒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裂解細菌和微藻,釋放溶解有機物和無機物到海水中,而這些溶解有機物和無機物又可以被細菌和藻類重新利用,形成一個微食物環,從而減少有機營養向經典食物鏈的傳輸。而這個關於Viral link的新認識,不但可以增進人們對海洋中的微生物複雜相互作用和微食物環的認識,還可以使人們對海洋中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環有新的認識。而海洋中的微生物顯著影響著海洋的碳、氮、磷、硫等元素和能量循環,這不但對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非常重要,還可以通過海洋碳匯的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影響。

正如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新結果並不是終點。知道有原生生物能以病毒為食,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然而,這只是新研究方向的一個起點,要闡明病毒在海洋生態中的角色,仍需科學家大量的研究。

但能夠確定的是,就連「感染一切」的病毒,也會淪為小小單細胞生物的晚餐,在大自然的動態平衡中,沒有誰可以成為漏網之魚。

相關焦點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 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本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終於填上了生態圈的空缺
    病毒體型微小,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無處不在。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儘管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一些並沒有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在這兩個類群的許多成員身上都出現了相同的DNA序列。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單獨的細胞和病毒序列檢測,很難回答這些病毒顆粒是如何進入細胞的問題。Griebler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證明這些原生生物如何以及是否吞食病毒,如果是這樣,它們從這些微小的零食中獲得了多少營養?他指出,有細胞核保存DNA的原生生物,即真核生物,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攜帶病毒DNA。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細胞最初是如何吸收病毒的。
  • 病毒真的超越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嗎?以病毒為食科學家首次發現
    但是病毒這種是生物非生物的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它好像完全獨立在生物圈之外,它似乎不在食物鏈當中,但是卻感染蠶食著生物圈中的生物,科學家們以往並沒有找到任何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這看上去非常不符合常理,要知道我們人類有時候也無能為力,比如面對病毒,多數時候我們真的拿它沒辦法!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科學家們從緬因州灣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海岸附近的地中海的表層海水中撈出了這些被稱為原生生物的生物。「這些病毒能夠感染我們發現的所有生物體,這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後,Brown和她的同事們得出結論,原生生物很可能把這些病毒當作食物吃掉了,而不是偶然吸收了它們的DNA或者被它們感染。他們的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24日的《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
  • 中美科學家發現石墨烯或可沿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健康風險
    中美科學家發現石墨烯或可沿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健康風險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科研團隊與中、美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對新材料石墨烯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石墨烯能隨食物鏈傳遞,原本鮮有機會直接攝入石墨烯的高等生物
  • 生命世界中的食物鏈
    自然界的所有食物鏈,依據食物類型的不同,可分為捕食食物鏈(放牧性食物鏈)、腐食食物鏈(碎屑性食物鏈)、混合食物鏈和寄生食物鏈四種類型。 捕食性食物鏈是由植物到草食動物,再到一級肉食動物和二級肉食動物等環節構成的食物鏈。它是以直接消費活有機體或其組織為特點的一種食物鏈。例如,禾苗、穀物→老鼠→黃鼠狼是捕食食物鏈,植物→野兔→狐狸也是。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病毒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科學家至少找出了三種
    但是,就是這個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有機物質,讓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都捉摸不透。我們說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那麼,病毒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從19世紀,病毒這個詞進入人類生活開始,科學家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病毒的研究,但是,到了21世紀,人們依然沒有發現病毒的「天敵」。因此,天敵是指A主要危害B,或者主要以B為食。而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生物可以危害到病毒,即便是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在面對病毒時也很難發揮作用,更沒有一種生物是以病毒為食的。
  • 今日科技話題:獵戶座流星雨、石島灣核電首堆冷試、心肌梗死、「最遠天體」、短時測量、海洋食物鏈
    但隨著後期觀測數據不斷豐富,人們發現,阿羅科斯並不像此前想像的「圓嘟嘟」。從側面看,「雪人」的肚皮變得乾癟,腦袋也成了凹凸不平的扁球,構成它的兩個「球體」,實際上更類似於兩個扁平的圓盤。這樣的形態,與普遍認為的原始星子為球形或橢球形大相逕庭。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 日本為海洋生物食物鏈編排「數列號」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了海洋食物鏈,但是給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準確定位並非易事。日前,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數字使海洋生物食物鏈關係一目了然的新方法,從而給它們編排出「數列號」。在食物鏈中,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的植物位於底端,而肉食動物位於上層,呈金字塔狀。
  • 蚊子滅絕會導致N條食物鏈崩塌?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害怕
    蚊子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方式屬於生物性傳播,例如乙腦減毒。當蚊子吸收攜帶乙腦減毒的患者後,病毒隨著血液進入蚊子,在蚊子的腸道內生存並繁殖增長。而當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的時候,病毒就會隨著唾液注入到人體內。那如果蚊子滅絕了,是一件全球恭賀的事情嗎?生物學家勸告全球人,蚊子滅絕將會導致大自然中食物鏈的破裂,生態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微塑料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在南極洲的一種小型無脊椎動物身上,來自義大利錫耶納大學、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和義大利的裡亞斯特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發現了最新證據。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值得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
  • 病毒在自然界沒有天敵?
    ,對此的認知一直未改變,直到 2008 年才有了新的突破,地中海大學的 Bernard La Scola 和 Christelle Desnues 在這一年發現了一種能感染並消滅其他病毒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Sputnik」(俄文,意為「旅伴」)[3],並引入了一個新的種類:噬病毒體(virophages,基於 bacteriophage,噬菌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