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終於填上了生態圈的空缺

2020-11-25 騰訊網

病毒體型微小,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無處不在。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尋找「噬病毒體」

實際上,這並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噬病毒體」。早在2008年,法國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能感染、消滅病毒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斯普特尼克」(Sputnik,俄文意為「衛星」)。但想要找到食用病毒的生物,卻沒那麼簡單。此前,科學家就發現一些原生生物體內有病毒的DNA,因此懷疑它們有可能吃下了病毒;更何況,一些實驗表明,原生生物也的確能夠以病毒為食。但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Bigelow Laboratory for Ocean Sciences)的拉穆納斯·斯特潘納烏斯卡斯(Ramunas Stepanauskas)研究員認為,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生生物並不能代表自然界中的情況。為了了解在自然情況下原生生物是否真的以病毒為食,斯特潘納烏斯卡斯的團隊決定前往海岸,搜集浮遊原生生物的信息。

在緬因州的海灣中收集海面樣本。

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總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single-cell genomics),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

這些原生生物來自十多個不同的門。其中,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值得注意的是,在皮膽蟲(picozoan)和聚胞動物(choanozoan)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雖然有些原生生物可能以細菌為食,而噬菌體會寄生在細菌中,從而「搭便車」成為原生生物的晚宴,但是皮膽蟲和聚胞動物樣本中只有大量病毒DNA,卻很少出現細菌DNA,這足以排除「搭便車」的可能性。並且,2013年的一項研究還指出,皮膽蟲的進食「器官」大小並不足以吞噬細菌,吃下病毒倒是綽綽有餘。研究團隊稱,加上之前的實驗室研究,我們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

左:聚胞動物;右:皮膽蟲。

不論是對於皮膽蟲還是聚胞動物研究來說,這都是激動人心的發現。一方面,聚胞動物長3~10微米,是動物和真菌的近親,與海綿的鞭毛細胞(choanocyte)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另一方面,皮膽蟲長度不到3微米,且自發現以來,科學家都未弄清皮膽蟲的膳食是什麼,畢竟如前所述,它們的「嘴」可吃不下細菌。

「病毒含有豐富的磷和氮,或許能給皮膽蟲和聚胞動物的夥食增添一些重要的營養元素。」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朱莉婭·布朗(Julia Brown)指出。既然病毒不只消滅其他生物,還會反被其他生物消滅,在食物鏈中缺少的那一個節點,如今也能補上了。

填補生態圈空缺

對於像斯特潘納烏斯卡斯這樣的海洋微生物學家來說,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既然原生生物能直接調控病毒的數量,這對海洋生態圈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此前,最常用於解釋海洋中病毒的角色的模型是「病毒分流模型」(viral shunt model),即病毒能夠入侵並裂解海洋中的微生物,將它們以可溶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的形式送回食物鏈底端。

考慮到新研究的結果,論文的作者團隊認為,要想解釋海洋中生物和病毒的動態平衡,不只有「病毒分流模型」這一個辦法。以往的模擬研究顯示,這類簡單的病毒-宿主-捕食者(virus-host-consumer)模型最後都會導致病毒和微生物之間激烈的資源競爭,從而導致其中一方的勝利和另一方的消失。而這次發現的原生生物能直接噬食病毒的證據,實際上穩定了這三者之間的交互,維持了平衡。

斯特潘納烏斯卡斯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則支持了「病毒穿梭模型」(viral shuttle model)。這個模型提出,原生生物食用病毒,能直接將病毒含有的有機材料從食物鏈底層向上輸送;而病毒本身裂解其宿主,則將這些生物的有機材料送往食物鏈底層。這樣一來,病毒就擔任了食物鏈中的「穿梭車」,幫助維持海洋環境中的養料平衡。團隊指出,過往已經有研究支持了這個新增「病毒連接」的存在。例如,2016年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發現,病毒DNA與向食物鏈上方輸送的有機物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病毒的確可能在食物鏈中擔任「輸送養料」的「穿梭車」。

「病毒穿梭模型」的簡化圖;在這個模型中,病毒既將其宿主裂解成溶解有機物,送至食物鏈底端,又被小型浮遊生物(例如皮膽蟲和聚胞動物)食用,將自身包含的有機物送至食物鏈上端。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新結果並不是終點。知道有原生生物能以病毒為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然而,這只是新研究方向的一個起點;要闡明病毒在海洋生態中的角色,我們仍需大量的研究。但現在我們總算知道,就連「感染一切」的病毒,也會淪為小小單細胞生物的晚餐,在大自然的動態平衡中,沒有誰可以成為漏網之魚。

相關焦點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 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pixabay科學家在大洋表面找到了噬食病毒的浮遊生物。這項「改寫生物書」的發現,或許能為海洋生態研究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式。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病毒真的超越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嗎?以病毒為食科學家首次發現
    就連我們人類也逃不出這個天然的法則,因為自然法則伴隨著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但是病毒這種是生物非生物的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它好像完全獨立在生物圈之外,它似乎不在食物鏈當中,但是卻感染蠶食著生物圈中的生物,科學家們以往並沒有找到任何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這看上去非常不符合常理,要知道我們人類有時候也無能為力,比如面對病毒,多數時候我們真的拿它沒辦法!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 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尋找「噬病毒體」   實際上,這並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噬病毒體」。早在2008年,法國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能感染、消滅病毒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斯普特尼克」(Sputnik,俄文意為「衛星」)。但想要找到食用病毒的生物,卻沒那麼簡單。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發現大量的病毒DNA與兩種不同的原生生物有關,分別是choanozoans和picozoans。儘管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一些並沒有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在這兩個類群的許多成員身上都出現了相同的DNA序列。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科學家們從緬因州灣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海岸附近的地中海的表層海水中撈出了這些被稱為原生生物的生物。「這些病毒能夠感染我們發現的所有生物體,這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後,Brown和她的同事們得出結論,原生生物很可能把這些病毒當作食物吃掉了,而不是偶然吸收了它們的DNA或者被它們感染。他們的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24日的《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它們以病毒為食?,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而彼時,剛到英國第一次接觸這個操作的許曉東,對這套流程顯然尚不熟悉,誤打誤撞將濃縮膠也一併做了檢測。檢測過程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他的樣品中,一個名為LEF-10的杆狀病毒晚期表達因子出現在了濃縮膠裡,並且信號非常強烈。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報導了第一個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2016屆碩士畢業生南昊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許曉東副教授為通訊作者,陳紅英教授和英國肯特大學Mick Tuite教授為共同作者。但是,作為自然界中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布甚廣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為人所知。許曉東課題組在研究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時發現,該蛋白具有不同尋常的聚集行為,這種現象與朊病毒非常類似。利用酵母實驗系統,他們發現引進LEF-10後可以使酵母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型,而每一種表型都可以穩定遺傳。
  • 自然界中有沒有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並沒有發現能夠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病毒是一種靠寄生才能生存的類生物,因此,它可能存活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而且病毒有非常強大的繁殖能力(複製),所以一旦病毒找到了宿主開始繁殖,對於宿主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那麼,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有沒有天敵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
  • 科學網—發現!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較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它們以新鮮海洋生物骨骼為食,攝取骨骼上的脂質。騰訊科學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一種「殭屍蠕蟲」是以海洋動物屍體骨骼,但在此之前我們僅知道它們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處。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一種未知食骨殭屍蠕蟲。
  • 「美國優先」不靈了,日內瓦一幕讓白宮顏面無存,終於自食惡果
    此前白宮的一系列"美國優先"的無恥嘴臉,終於再一次讓美國自食惡果,在國際組織中面臨被徹底孤立的局面。 儘管阿澤維多並未明確在會議中說明自己做出這一決定的具體原因,但仍有不少媒體推測,這位以"好人緣"著稱的、任期內始終以促進多邊貿易為第一要務的總幹事的黯然離場,與川普政府上臺後美國的一系列單邊主義做法之間存在著很大關聯。
  • 詞彙空缺:翻譯時找不到對應的詞彙怎麼辦?
    如果譯者不了解詞彙空缺現象,勢必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回難,給回譯造成障礙。為此,研究有關詞彙空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詞彙空缺現象產生的原因1.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差異引起了詞彙空缺。 我們知道,語言常常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一種社會現象。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同食恆星現象,可從中研究巨型黑洞成長機制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相對而言,宇宙中比較多見的是單一黑洞吞噬恆星的現象,這在銀河系中就已經發現很多起
  • 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
    原標題: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圖為許曉東在實驗室工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許曉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英國雷丁大學病毒學博士,主要研究杆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他歷經10年持續探索,帶領團隊在病毒中首次發現了朊病毒,證實了「朊病毒廣泛存在」的假說。許曉東是幸運的。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相對而言,宇宙中比較多見的是單一黑洞吞噬恆星的現象,這在銀河系中就已經發現很多起,而且較小質量的揮動的發現幾乎都與這種現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