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

2021-02-08 騰訊網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較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它們以新鮮海洋生物骨骼為食,攝取骨骼上的脂質。

騰訊科學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一種「殭屍蠕蟲」是以海洋動物屍體骨骼,但在此之前我們僅知道它們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處。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一種未知食骨殭屍蠕蟲。同時,研究人員期望發現更多潛伏在溫暖海域的未知物種。

食骨蠕蟲的學名是Osedax,拉丁語的意思是「食骨生物」,它們主要以海洋生物新鮮屍肉和骨骼上的脂質為食。之前僅對6種食骨蠕蟲進行了描述,但實際上當前已發現25種食骨蠕蟲。據悉,科學家首次描述食骨蠕蟲是11年前,當它們還是幼蟲時就尋求新的屍體骨骼,一旦發現便開始吞食。

顯微等級的幼蟲從母體分離出來,它們將尋求新的棲息環境,食骨蠕蟲會以任何海洋脊椎動物骨骼為食,其中包括:哺乳動物、魚類或者爬行生物。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塞爾吉-塔博達(Sergi Taboada)博士發現這一新物種食骨蠕蟲,他和同事在西班牙布拉內斯海域發現它的蹤跡,這是首次在地中海較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此前科學家僅在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發現過。

塔博達指出,食骨蠕蟲生存的唯一條件是食用新鮮骨骼,意味著這些骨骼的有機物質必須完整,一旦它們發現骨骼便棲息下來,直接獲取骨骼上的有機物質,同時與共生細菌生活在一起。

塔博達表示,食骨蠕蟲通常生活的海域溫度較低,在-1 至15°C之間,然而在地中海淺層深海域(大約50米以內)溫度在11.8-22.2°C之間,最新發現的這種食骨蠕蟲仍能倖存下來。

食骨蠕蟲吞食的脂質通常包括脂肪、蠟質、固醇類分子以及溶脂維生素。當海水變暖,脂質分解速度將更快,食骨蠕蟲享用食物的時間會縮短。當海洋脊椎動物屍體沉入地中海海床,這些食骨蠕蟲快速分解骨骼,消化骨骼中的有機營養物質。(悠悠/編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食骨蠕蟲:恐怖的鑽骨寄生動物 鯨魚最大的殺手
    食骨蠕蟲是一類深海多毛綱動物,俗稱食骨蟲,得名的原因它們主要是靠在鯨遺體的骨頭上鑽洞來獲取骨頭裡的脂類物質,這些物質是它們主要的營養物質。本屬最初是於2002年2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發現,最初是利用遙控潛水器Tiburon在海面下2800米深,位於蒙特利峽谷的灰鯨遺體上檢測到。食骨蠕蟲沒有胃、口和肛門,主要是依靠共生細菌來消化鯨的脂肪和骨油後分解出營養來供它們吸收。
  • 新研究發現「殭屍蠕蟲」在腐爛鯨骨內交配
    食骨蠕蟲沒有面部和嘴巴,生活在深海,於2002年首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發現。
  • 解密神秘恐怖的食骨蠕蟲
    塊根狀的「嘴巴」在毛骨悚然之際,科學家很奇怪,這種蠕蟲通體都是軟的,那巨大的「嘴巴」是如何紮根到堅硬的骨頭內部的?仔細觀察,他們發現,蠕蟲的「嘴巴」其實並沒有吞吃食物的開口,而是塊根狀。如果事先不認為它是食骨蠕蟲的話,它的身體或觸鬚也不擺動的話,它看上去就是一棵植物:一棵綠色塊根上長著粉色的莖,莖上伸展出幾片長條狀紅色葉片的小草。
  • 奇特食骨蠕蟲可通過噴出酸液可溶解食物
    這種微小的Osedax(食骨)蠕蟲生活在已經死亡鯨類的體內,並且以其骨骼為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擁有獨特的「生化武器」使得這種體型微小的蠕蟲能夠將其食物骨頭溶解。這聽上去比較恐怖對吧!它就是深海的一種蠕蟲,科學家將其稱之為「食骨蟲(Osedax worm)」。  令人毛骨悚然的深海蠕蟲以鯨類的骨骼為食,它能從其口中釋放出一種溶骨酸(Bone-melting acid)來溶解鯨類的骨頭,從而達到食用的目的。
  • 科學家發現殭屍蠕蟲 指頭大小以海洋動物屍體為食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 一種據稱與鯨魚一起共同進化的食骨蠕蟲物種追溯到史前時期,它主要以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的屍體為食。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食骨蠕蟲屬(Osedax),俗稱殭屍蠕蟲,起源於至少1億年前,並依靠史前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和海龜的骨頭為生。
  • 日本科學家在南冰洋發現新品種海洋蠕蟲
    據外媒CNET報導, 來自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高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蠕蟲--他們將其命名為Flabelligena Gillet 2001。 這一發現是科學家們在南冰洋南奧克尼群島2036至2479米深的海底採集標本時發現的。
  • 被科學家發現隱藏在馬裡亞納海溝的7種罕見生物
    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海洋裡最深的海溝,其深度距離海平面大約有11034米左右,這個深度已經超過了陸地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因此,馬裡亞納海溝也成為了科學家最喜歡探究的地點,畢竟在這樣神秘的深海下面,蘊藏著到底有哪些生物,這的確需要人類的破解,而在近些年,科學家也的確成功地發現了許多極其罕見的生物,也證明了這裡是有生物可以存活的,那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以蛇頸龍骨頭為食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食骨蠕蟲也被稱為殭屍蠕蟲,研究表明它們或許已經對現在保存的化石遺蹟造成了負面影響。研究的合著者,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的Nicholas Higgs博士稱:「我們的發現表明這些食骨蠕蟲並非與鯨魚共同進化,它們也吞噬了恐龍時代統治海洋的巨大爬行動物的遺骸。因此食骨蠕蟲導致許多遺骨無法成為化石,這就阻礙了我們對於這些滅絕海洋怪獸的了解。」這個蠕蟲種類最早是在2002年被深海探測器發現於加州海岸,它們依靠沉落海底的屍體存活。它們生活的區域最深達到4千米。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國際上對鯨落的研究始於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坐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隨後科學家們逐漸開始探索這一另類生態系統之謎。海南日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在北太平洋(601099,股吧)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生存。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是一種詩意而悲壯的存在。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起了解地球上最為壯美的重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一時間也成為了網絡熱詞。  原來,4月2日下午,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後,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首次在南海發現並拍攝鯨落生態系統,被譽為最溫柔的生命重生
    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 中山大學副教授謝偉表示,目前國際上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這些鯨落根據其降解狀態及群落結構,可分為三個時期,移動清道夫階段、機會主義者階段、化能自養階段。南海這個鯨落,尾部仍然可以觀察到有鼬䲁魚在撕扯肌肉,表明它尚處在第一個階段,可能是一隻死亡不久的鯨,具有長期觀測的價值。
  • 美國得州發現食腦變形蟲後,喬治亞州又發現帶毒素蠕蟲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23日報導,美國喬治亞州發現了一種蛇形蠕蟲的入侵物種。喬治亞大學農業推廣員詹姆斯·墨菲表示,該州最近發現了剷頭花園蠕蟲(又稱錘頭蠕蟲)的蹤影。這種蛇形的蠕蟲,長度可以生長到將近一英尺,因其半月亮形的頭部而得名。墨菲表示,錘頭蠕蟲的嘴位於身體底部表面的中間位置,而不是在頭部。這種蠕蟲是食肉的,主要以蚯蚓為食。然而,它們也「捕食居住在土壤中的其他無脊椎動物」。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國際上對鯨落的研究始於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坐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隨後科學家們逐漸開始探索這一另類生態系統之謎。海南日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生存。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是一種詩意而悲壯的存在。
  • 英海域發現奇特海洋生物:一碰就發光的海筆
    文昌魚的一個物種最近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科學家試圖了解脊椎動物的起源凱斯內斯附近海域發現蘇格蘭最大的Horse Mussel 群體,這些生長緩慢的軟體動物可以活到近  其它的發現包括外形似無眼無明確頭部的身體細長的文昌魚。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裡出現,這就是文昌魚。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文昌魚演化為各種脊椎動物。科學家今年在蘇格蘭東北部奧克尼群島Tankerness水域發現了珍稀罕見的文昌魚。文昌魚沒有真正的頭和腦,它是既象魚又象蠕蟲的動物,但血統上跟魚及蠕蟲相差很遠。
  • 這種全新的蠕蟲種類發現於菲律賓附近深海水域
    )    2007年,科學家操作一臺遠程遙控潛水器對菲律賓附近深海進行了掃描,發現了一種外形奇異的蠕蟲,看上去既像烏賊,又像是正在吃烏賊的蠕蟲。科學家近日終於揭開這個謎團,原來它是一個全新的海洋蠕蟲種類。  當遠程遙控潛水器將畫面傳到水面上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具有螺旋狀附肢、彩虹色槳狀器官及多羽毛的「鼻子」。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勞倫斯·馬丁(Laurence Madin)說:「當圖像出現在屏幕上時,每個人都驚呼,天哪,這是什麼東西?」根據馬丁參與實施了一項新研究,這個答案最終揭開。
  • 上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經知道恐龍肉什麼滋味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在大快朵頤!
    鮮花枯敗凋落,落在地上會成為珍貴的養分,而當鯨魚死亡後,也會給大海留下一個持續數十年或數百年之久的「綠洲」,科學家給這過程起了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Whale Fall)。但海洋浩瀚無際,在鯨魚死亡後完全沉到海底之前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不過日前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幸運地撞見這個罕見又駭人的鯨落現場,只見周圍還有一群章魚、清道夫魚跟食骨蠕蟲在大快朵頤。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蠕蟲正在蠶食軀體!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蠕蟲正在蠶食軀體!說起鯨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鯨落就是鯨魚死後屍體慢慢地沉入海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鯨魚會逐漸化為其他深海微生物的養料。近日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就幸運地撞見了鯨落現場,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骨蠕蟲正在慢慢地消耗著骨骼中的脂肪。並且在現場還存在大量的其他生物體包括蟹類深海章魚以及多毛類等等。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鯨落,大概時間只形成了4個月左右。在這個鯨魚的骨架裡面還殘留著一些內臟的器官以及脂肪等等。
  • 科學家一百年首次在亞馬遜雨林發現新品種淡水豚
    細斑原海豚主要夜晚以遊至水面的魷魚和魚類為食,研究人員最初認為細斑原海豚是長吻原海豚亞種,然而,1981年科學家對細斑原海豚屍體解剖揭曉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物種。但是專家尚不清楚細斑原海豚與近親物種之間的關係,它的外觀和行為非常類似於長吻原海豚,它的頭骨特徵類似於條紋原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