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五彩斑斕的深海蠕蟲新物種 在水下「跳舞」並互相廝殺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周二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四種新發現的五彩斑斕的深海鱗片蠕蟲。但這些亮片狀的鱗片並不是為了炫耀蠕蟲的美麗。這些蠕蟲離陽光太遠,無法被其他海洋生物看到。這些Peinaleopolynoe蠕蟲是在加州蒙特利峽谷數千米的水下發現的。這種蠕蟲P.orphanae實際上是在墨西哥加州灣的Pescadero盆地的一個水下火山熱液噴口附近發現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蠕蟲身上的五顏六色的硬鱗片是用來在相互戰鬥時保護自己的「盔甲」。
-
海洋科普(1091)| 科學家發現五彩斑斕的深海蠕蟲新物種 在水下「跳舞」並互相廝殺
本文來自 閒話海洋(ID:OceanTalking)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周二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四種新發現的五彩斑斕的深海鱗片蠕蟲。這些蠕蟲被命名為Peinaleopolynoe goffrediae;P. mineoi;P. orphanae和P. elvisi(以貓王的名字命名)。
-
蠕蟲被發現具有三種性別!男,女,還有?
這些微小的蠕蟲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莫諾湖中發現的,它的鹹度是海洋的三倍,並且飽含砷元素。最奇怪的是,這些蠕蟲分為三種性別:雌性,雄性和雌雄同體。眾所周知,莫諾湖(Mono Lake)對生命極其不友好,因其環境中含有大量的鹽和砷。實際上,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只知道其他兩種動物 - 鹽水蝦和跳水蠅生活在其水域中。
-
看完這些深海生物,我的深海恐懼症病犯了,無法痊癒那種...
最近,每日郵報總結了一波生活在深海裡的「最醜動物」照片,看了以後感覺跟做了個噩夢一樣...地球最可怕的地方,分分鐘可能在海底...比如這種生活在南極海裡的巨型的蠕蟲,當它想吃東西的時候,它可以把喉嚨和下顎從嘴巴裡翻出來...
-
南極深海發現奇異生物
生活在南極海洋深處的沙蚤 鰩魚生長和繁殖速度均十分緩慢,極易受過度捕撈的傷害 海鱗蟲是一種蠕蟲,與其他蠕蟲不同的是,鱗片可以使其在寒冷刺骨的南極水域暢遊 羽毛星屬於海百合綱,歷史可追溯至3億年前
-
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雖然世界上能達到10000米的水域並不只有一個,比如湯加海溝、日本海溝、菲律賓海溝等,最深處都超過了這個深度,但馬裡亞納海溝是最深的,被稱為"地球最深處",最大深度達到10994米。所以,不管是研究考察還是探討相關話題,馬裡亞納海溝都吸引了巨大的關注度。本文對"海底10000米"的了解,也是以此為例。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馬裡亞納海溝。
-
從「地獄」出土的蠕蟲有8英尺長
科學家們在南非的一個礦井裡發現了最深的多細胞生物,一種蠕蟲,地下一英裡。 來自地獄的蠕蟲:線蟲生活在地下近一英裡(1.3公裡)處,在南非金礦附近的巖石裂縫中。
-
證據表明:這種原始蠕蟲可能是所有動物的祖先!
近日,在3月2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科學家分析了在澳大利亞深海發現的一塊含有古代海底洞穴的巖石。他們在洞穴附近發現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每一種生物的大小和形狀都和一粒米差不多,可追溯到大約5.55億年前。而這種動物可能是所有動物的祖先!
-
深海中的巨大生命
指的是許多無脊椎生物或其他棲息於深層海域的生物,其體型通常較棲居於淺層海域的同種類生物為大的現象。典型例證如甘氏巨螯蟹然而,部分於深海區域被發現的生物(如小頭睡鯊及太平洋睡鯊等)則不會被認為是深海巨大現象的具體範例,因為這些生物有時會移動至淺層水域,而且它們的體積亦不一定較其淺層水域近親為大。
-
教材考點挖掘:硫細菌、化能合成與深海熱泉生態系統
今天的內容就聊聊硫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以及以它為基礎的深海熱泉生態系統。問題一:今天封面圖以及教材配圖中的那種管狀生物到底是什麼?這種長得有點詭異的生物叫做Giant tube worms(Riftia pachyptila),中文可以譯成巨型管蠕蟲,最大的可以長到2.4米長,直徑大概4釐米。
-
新研究發現「殭屍蠕蟲」在腐爛鯨骨內交配
食骨蠕蟲沒有面部和嘴巴,生活在深海,於2002年首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發現。
-
生活在海洋的神秘蠕蟲:個個奇葩
下面來看看騰訊整理的幾款比較獨特的——烏賊蠕蟲2007年,研究人員在印尼和菲律賓之間的西裡伯斯海發現「烏賊蠕蟲」,它的頭部長有觸鬚,用於從水中捕捉微型食物微粒。奇特的多毛環蟲如圖所示,這種海洋蠕蟲生活在南極洲附近的威德爾海。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蠕蟲專家凱倫-奧斯本(Karen Osbom)說:「它是大約1萬種科學識別多毛環蟲中的一種,具有獨特的外型結構。」
-
日本科學家在南冰洋發現新品種海洋蠕蟲
據外媒CNET報導, 來自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高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蠕蟲--他們將其命名為Flabelligena Gillet 2001。 這一發現是科學家們在南冰洋南奧克尼群島2036至2479米深的海底採集標本時發現的。
-
【微特稿·科技與新知】加拉帕戈斯群島水域新發現30個物種
【新華社微特稿】一個國際海洋科考團隊17日宣布,他們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深海水域新發現30種無脊椎動物。 這些物種包括10種竹狀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蛇尾海星、11種海綿動物和4種甲殼綱動物。
-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的鯨魚種類:喙鯨將成為巨型哺乳動物新成員
:全新的喙鯨。專家們通過圖片、視頻和聲音記錄表示,這種海洋哺乳動物並不為人類所知。如果被證實,喙鯨將成為巨型哺乳動物的新成員。 研究人員立即開始追蹤聖貝尼託群島附近不同種類的稀有喙鯨,目前他們已經拍了了許多照片,視頻和錄音。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傑伊·巴洛教授說:「毫無疑問,我們發現了新的物種。」
-
科學家發現殭屍蠕蟲 指頭大小以海洋動物屍體為食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 一種據稱與鯨魚一起共同進化的食骨蠕蟲物種追溯到史前時期,它主要以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的屍體為食。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食骨蠕蟲屬(Osedax),俗稱殭屍蠕蟲,起源於至少1億年前,並依靠史前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和海龜的骨頭為生。
-
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以蛇頸龍骨頭為食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食骨蠕蟲也被稱為殭屍蠕蟲,研究表明它們或許已經對現在保存的化石遺蹟造成了負面影響。研究的合著者,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的Nicholas Higgs博士稱:「我們的發現表明這些食骨蠕蟲並非與鯨魚共同進化,它們也吞噬了恐龍時代統治海洋的巨大爬行動物的遺骸。因此食骨蠕蟲導致許多遺骨無法成為化石,這就阻礙了我們對於這些滅絕海洋怪獸的了解。」這個蠕蟲種類最早是在2002年被深海探測器發現於加州海岸,它們依靠沉落海底的屍體存活。它們生活的區域最深達到4千米。
-
這些長相奇奇怪怪的深海魚,你見過幾種?
這種鯊魚只有兩種被發現,而且在它存在的8000萬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所以科學家們稱它們為「活化石」。它總共有25排牙齒,所有300顆牙齒都非常鋒利。這些牙齒可以幫助它們更好的固定住食物。 4、鑽石烏賊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