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殭屍蠕蟲」在腐爛鯨骨內交配

2021-01-13 網易探索

2013-03-29 10:00:49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核心提示:日本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著「殭屍蠕蟲」之稱的食骨蠕蟲會在沉入海底的腐爛鯨骨內交配。食骨蠕蟲沒有面部和嘴巴,生活在深海,於2002年首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發現。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日本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著「殭屍蠕蟲」之稱的食骨蠕蟲會在沉入海底的腐爛鯨骨內交配。食骨蠕蟲沒有面部和嘴巴,生活在深海,於2002年首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發現。

從《行屍走肉》等影視作品到科幻小說《殭屍世界大戰》,殭屍在現代流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果以恐怖程度作為評判標準,即使最恐怖的影片中的殭屍也無法與食骨蠕蟲(Osedax worm)相提並論。這種動物被稱之為「殭屍蠕蟲」,沒有面部,也沒有嘴巴,不僅食用骨頭裡面的油同時還會在沉入海底的腐爛鯨骨內交配。

「Osedax」這個名字來源於拉丁語,意為「食骨」。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食骨蠕蟲的獨特住處——腐爛的灰鯨骨。2002年,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首次發現這種奇異動物。食骨蠕蟲是一種深海動物,利用分泌的酸「鑽透」鯨骨和其他大型脊椎動物骨骼的堅硬外層,而後享用裡面營養豐富的油。

與很多動物不同,雌性食骨蠕蟲的體型遠大於雄性,是後者的50倍到100倍。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在它們的「婚姻」中,雄性扮演的角色只有一個,那就是充當精子提供者。自發現食骨蠕蟲後,科學家一直不清楚這種蠕蟲如何發育和繁殖下一代。

為了研究食骨蠕蟲的交配過程,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和研究機構的宮本紀夫和同事從日本海域打撈了一些鯨骨。他們將鯨骨放入含有食骨蠕蟲幼蟲(雌雄都有)的培養皿。在鑽入鯨骨後6周,雌性開始排卵,卵隨後被雄性受精。刊登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論文指出:「雌性和雄性食骨蠕蟲快速走向性成熟,允許它們在食物充足,但高度隔絕的鯨骨棲息地內有效繁育下一代。」

海床上的鯨骨往往距離很遠,提高了食骨蠕蟲尋找配偶的難度。因此,雌性食骨蠕蟲會「隨身攜帶」大量雄性。根據宮本紀夫等人的研究發現,新出生的食骨蠕蟲能夠在沒有食物情況下在海水中存活10天。也就是說,幼蟲擁有充足的時間漂流,直至找到可以棲息的屍骨。他們的研究發現不僅能夠解釋食骨蠕蟲怪異的交配行為,同時也能解釋它們為何能夠快速在鯨魚屍骨上殖民。(編譯:shooter)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腐鯨骨骼現「殭屍蠕蟲」 雌雄生命體竟交配
    【科技訊】5月12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殭屍蠕蟲是一種無眼、無嘴的生命體,它們通常寄生在已經腐化了的鯨等動物屍骨中。日前在一項最新的科學研究活動中,科學家們觀察到了殭屍蠕蟲的交配過程。  日本的研究小組表示雄性和雌性殭屍蠕蟲本身體積如此微小其實對於它們繁衍下一代至關重要。研究人員通過觀察發現,雌性殭屍蠕蟲持續不斷的產卵,在這一過程中雄性殭屍蠕蟲使其受精,而受精卵形成之後只需約六周時間即可完全成熟。  雌性殭屍蠕蟲身長約為1英寸,雄性殭屍蠕蟲的身長更短,僅為1毫米左右。雄性殭屍蠕蟲唯一的作用便是使雌性受精以孕育下一代。
  • 科學家發現殭屍蠕蟲 指頭大小以海洋動物屍體為食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 一種據稱與鯨魚一起共同進化的食骨蠕蟲物種追溯到史前時期,它主要以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的屍體為食。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食骨蠕蟲屬(Osedax),俗稱殭屍蠕蟲,起源於至少1億年前,並依靠史前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和海龜的骨頭為生。
  •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較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它們以新鮮海洋生物骨骼為食,攝取骨骼上的脂質。騰訊科學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一種「殭屍蠕蟲」是以海洋動物屍體骨骼,但在此之前我們僅知道它們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處。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一種未知食骨殭屍蠕蟲。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奇特食骨蠕蟲可通過噴出酸液可溶解食物
    研究證實,僅僅雌性蠕蟲能擁有這種恐怖的「生化武器」;雄性蠕蟲非常微小。在凝膠管內,一隻雌體蠕蟲被一大群雄性蠕蟲包圍著。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擁有獨特的「生化武器」使得這種體型微小的蠕蟲能夠將其食物骨頭溶解。這聽上去比較恐怖對吧!它就是深海的一種蠕蟲,科學家將其稱之為「食骨蟲(Osedax worm)」。  令人毛骨悚然的深海蠕蟲以鯨類的骨骼為食,它能從其口中釋放出一種溶骨酸(Bone-melting acid)來溶解鯨類的骨頭,從而達到食用的目的。
  • 食骨蠕蟲:恐怖的鑽骨寄生動物 鯨魚最大的殺手
    食骨蠕蟲是一類深海多毛綱動物,俗稱食骨蟲,得名的原因它們主要是靠在鯨遺體的骨頭上鑽洞來獲取骨頭裡的脂類物質,這些物質是它們主要的營養物質。本屬最初是於2002年2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發現,最初是利用遙控潛水器Tiburon在海面下2800米深,位於蒙特利峽谷的灰鯨遺體上檢測到。食骨蠕蟲沒有胃、口和肛門,主要是依靠共生細菌來消化鯨的脂肪和骨油後分解出營養來供它們吸收。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蠕蟲正在蠶食軀體!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蠕蟲正在蠶食軀體!說起鯨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鯨落就是鯨魚死後屍體慢慢地沉入海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鯨魚會逐漸化為其他深海微生物的養料。滋養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長達數百年,因此也就有了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近日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就幸運地撞見了鯨落現場,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骨蠕蟲正在慢慢地消耗著骨骼中的脂肪。並且在現場還存在大量的其他生物體包括蟹類深海章魚以及多毛類等等。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鯨落,大概時間只形成了4個月左右。
  • 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
    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鯨魚是生活在海洋裡體型非常龐大的哺乳類動物,鯨魚死後的屍體會慢慢地沉入海底,並且滋潤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因為體型太過於龐大,所以又有「一鯨落而萬物生」的說法,不過由於鯨魚的壽命很長再加上生活在深水區,所以一般情況下很少拍攝到鯨落的場景,不過美國有一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幸運的遇見了駭人又罕見的鯨落現場。
  • 罕見「鯨落」現場:章魚、蠕蟲、清道夫魚的狂歡,齊啃5米鯨屍!
    不過日前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幸運地撞見這個罕見又駭人的鯨落現場,只見周圍還有一群章魚、清道夫魚跟食骨蠕蟲在大快朵頤。 團隊計劃搜索周圍想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鯨落現場,如果發現屍體確實是灰鯨,或是搜索到其他灰鯨屍體,那麼有可能為今年北美灰鯨大量異常死亡的提供一絲線索。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在大快朵頤!
    鮮花枯敗凋落,落在地上會成為珍貴的養分,而當鯨魚死亡後,也會給大海留下一個持續數十年或數百年之久的「綠洲」,科學家給這過程起了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Whale Fall)。但海洋浩瀚無際,在鯨魚死亡後完全沉到海底之前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不過日前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幸運地撞見這個罕見又駭人的鯨落現場,只見周圍還有一群章魚、清道夫魚跟食骨蠕蟲在大快朵頤。
  • 解密神秘恐怖的食骨蠕蟲
    那是很大一塊看起來像是植物塊根的綠色「嘴巴」,食骨蠕蟲就是通過這種「嘴巴」穩穩紮根在骨頭內部,不斷吸食骨頭的營養和油脂的。真是恐怖!幸虧被食骨蠕蟲盯上的是鯨魚的屍骨,如果這種蠕蟲可以穿透鯨魚皮肉,進而扎入活鯨魚的骨頭內,那這個鯨魚是如何都擺脫不掉的,骨頭就會活生生地被這種恐怖蟲子吃掉了。
  • 俗話說「一鯨落萬物生」,什麼是鯨落?為什麼鯨落越來越難以發現
    鯨落的過程中形成的生態系統,也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有個說法叫做,一鯨落,萬物生。而目前國際上發現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今年2020年4月2日下午,我國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 鯨死後去了哪裡?
    因此,對於擱淺——海岸線上出現鯨這一看似異常的景象——並沒有單一的定義,只有一種操作性的定義。例如,一場擱淺中可能包括一頭鯨、一對母幼鯨、同一鯨種中的數頭鯨,或是不同鯨種中的數頭鯨。更複雜的是它們的擱淺方式:鯨可能在被衝上海岸時就已經死亡,或是活著抵達岸邊,掙扎個不停,也可能在擱淺時已經腐爛成只剩下鯨脂、軟骨和鯨骨的空架子。
  •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鯨落是什麼?具有怎樣的價值?
    把一條死鯨丟到海底,然後記錄整個過程不就知道了……鯨落的過程2003年至2005年,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極端生物圈研究中心,做了一批鯨落的實驗[1],把死的抹香鯨丟到日本南部的219-254米深的海底,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三次觀察。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以蛇頸龍骨頭為食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食骨蠕蟲也被稱為殭屍蠕蟲,研究表明它們或許已經對現在保存的化石遺蹟造成了負面影響。研究的合著者,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的Nicholas Higgs博士稱:「我們的發現表明這些食骨蠕蟲並非與鯨魚共同進化,它們也吞噬了恐龍時代統治海洋的巨大爬行動物的遺骸。因此食骨蠕蟲導致許多遺骨無法成為化石,這就阻礙了我們對於這些滅絕海洋怪獸的了解。」這個蠕蟲種類最早是在2002年被深海探測器發現於加州海岸,它們依靠沉落海底的屍體存活。它們生活的區域最深達到4千米。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國際上對鯨落的研究始於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坐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隨後科學家們逐漸開始探索這一另類生態系統之謎。海南日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生存。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是一種詩意而悲壯的存在。
  • 科學家發現五彩斑斕的深海蠕蟲新物種 在水下「跳舞」並互相廝殺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周二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四種新發現的五彩斑斕的深海鱗片蠕蟲。這些蠕蟲被命名為Peinaleopolynoe goffrediae;P. mineoi;P. orphanae和P. elvisi(以貓王的名字命名)。新品種蠕蟲身上的鱗片閃耀著五彩繽紛的紫色、粉紅色和藍色。這些閃亮的顏色主要出現在蟲子鱗片的上層。研究人員發現,在較厚的鱗片層上的虹彩更亮。蟲子身上還長有剛毛,能發出閃閃發光的光纖光效。
  • 上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經知道恐龍肉什麼滋味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