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百年首次在亞馬遜雨林發現新品種淡水豚

2020-12-03 中國網科學頻道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巴西科學家首度發現新品種淡水豚,這種在阿拉瓜亞河發現並命名的豚,是世界目前所知第五種淡水豚。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種新淡水豚據信目前約有一千條棲息在阿拉瓜亞河域。 科學家建議列瀕危,據科學家說,這種淡水豚的基因多樣性很低,加上人類修築水壩與農牧活動侵擾,建議列入瀕危物種 紅皮書的易危。

淡水豚是世界上很罕見的動物。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目前所知有四種淡水豚,其中三種列在《瀕危物種紅皮書》上。 淡水豚有長嘴,可用來在河流底部泥土裡捕魚,牠們與海豚關係遙遠。 主要作者亞馬遜聯邦大學的賀白克博士說:「這種淡水豚與其它種類非常類似。」這項研究發表在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刋》上。 這種淡水豚據說跟亞馬遜淡水豚有關,但科學家認為,這兩種豚在二百多萬年前就分開各自演化。 亞馬孫河淡水豚也叫粉紅豚或boto,據說是所有淡水豚中最聰明的一種。

科學家發現雜交形成罕見細斑原海豚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一項基因研究表明,兩種不同海豚物種雜交可形成細斑原海豚。這種海豚體長2.1米,生活在大西洋熱帶深水環境。

進化生物學家在動物王國中已發現其它幾種雜交新物種,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上。研究小組負責人葡萄牙裡斯本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阿納-阿馬拉爾(Ana Amaral)強調,該研究將進一步證實雜交繁殖可形成新物種的普遍性,甚至該現象存在於廣闊海洋。

細斑原海豚主要夜晚以遊至水面的魷魚和魚類為食,研究人員最初認為細斑原海豚是長吻原海豚亞種,然而,1981年科學家對細斑原海豚屍體解剖揭曉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物種。但是專家尚不清楚細斑原海豚與近親物種之間的關係,它的外觀和行為非常類似於長吻原海豚,它的頭骨特徵類似於條紋原海豚。

為了幫助揭曉這一謎團,研究人員分析了15隻細斑原海豚的皮膚樣本,以及21隻長吻原海豚和36隻條紋原海豚,他們使用特製樣本收集飛鏢採集這些海豚的DNA樣本,細緻觀察DNA核,它存在於細胞核並源自父母雙方,像來自線粒體DNA具有自已的基因,唯一通過母體遺傳。阿馬拉爾說:「當我最初分析採集的數據時,令我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他和同事發現的細斑原海豚DNA核非常類似於長吻原海豚,線粒體DNA非常類似於條紋原海豚。強有力證據表明,細斑原海豚是長吻原海豚和條紋原海豚的雜交體。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進化生態學家帕梅拉-威利斯(Pamela Willis)指出,生物學家認為雜交現象非常罕見,要麼對於物種進化無關緊要,或者就對於形成新物種至關重要。我們正在進行一種範式轉移,識別雜交現象在動物進化和物種多樣性具有創造性角色。海豚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種的罕見形態,我們希望這項研究進一步強化海豚物種保護的重要性。

蘇格蘭1.6公裡深海底發現四支新物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在蘇格蘭深海域發現四支海洋生物新物種,並稱其為「不可思議的發現」。

海洋蘇格蘭勘測隊在北大西洋羅科爾海底高地發現一種大型海螺、兩種蛤類和一種海生蠕蟲,儘管科學家對該海域研究數十年,但這四支新物種卻並未被發現,它們生活在蘇格蘭西北部海岸數百公裡遠的深海。

國際專家小組證實這些軟體動物是新物種,這項發現具有深遠意義。研究人員指出,同一海域發現蛤和海生蠕蟲意味著存在著海底冷泉,可釋放出碳氫化合物。海底冷泉或者冷噴口可以釋放硫化氫、甲烷和其它富含碳氫化合物的滲流液體。事實上,冷泉並非低於周圍的海水,在一些情況下,冷泉的溫度會略高一點。由於海底構造活動性,冷泉在海底形成一些裂紋,原油和甲烷從這些裂紋中滲透出來,沉積物質逐漸擴散,直徑達到數百米。同時,在冷泉周圍存在著獨特的生態系統。

兩種蛤類和海生蠕蟲發現於赫布裡底群島以西418公裡1200米深海域,大型海螺生活在赫布裡底群島以西129-418公裡1600米深處。

英國南極考察協會:發現南極10%物種是新物種

英國南極考察(BAS)協會研究主管凱特琳-林瑟(Katrin Linse)在南冰洋巡航研究中,從很少勘測的深海域捕撈5469個生物樣本,證實分別屬於275支物種,其中至少新物種,其中一種帽貝十分特殊,專門吞食死亡章魚、烏賊的喙嘴。

亞馬遜西發現貘的新物種 21世紀最重大動物學發現

中國網12月19日訊 據英國《衛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動物學發現是什麼呢,今天科學家給出了答案。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了一種新的貘。雖然這種哺乳動物至今才被科學家所發現,但其實當地的土著部落都知道有這種生物的存在。

《哺乳動物學》雜誌這樣描述這種動物,當地人管它們叫做「Arabo Kabomani」,在此基礎上,科學家給這種新發現的貘起了個新名字「卡波馬尼貘」。這種貘是世界上至今所發現的第五種貘,也是自1865年以來第一次被發現。而且,它還是在蹄類動物中(包括貘,犀牛和馬)第一種被發現的哺乳動物。不僅如此,這還是數十年來在陸地上被發現的最大的哺乳動物。

在1992年,科學家們在越南和柬埔寨發現了安南錠角羚,其大小和熱帶雨林中新發現的貘差不多。這種貘居住在亞馬遜西南部廣闊的草原和森林中,但它們經常被當地的獵人捕殺。這種新物種和巴西貘尤為相似,但其皮毛顏色較深,體積較小。雖然巴西貘可以重達320斤,但卡波馬尼貘只有110斤左右。由於其體積較小可能不會長得太大,因此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給它們起了矮小或侏儒貘的綽號。它們的腿也很短,還有著明顯的頭蓋骨和不太突出的肉冠。

「原住民曾報告過他們曾經見到過一種不一樣的貘,然而科學界卻從來都沒有重視過這個問題,」從十年前就開始調查新物種的古生物學家馬裡奧說。「他們不重視當地人的知識,總是認為當地人的看法是錯的。當地社團的看法應該予以考慮,而這也是我們在研究中所做的事,從而最終發現了科學界的新物種。」

馬裡奧在十年前觀察貘的頭蓋骨時,首先發現其與其他貘有著明顯不同。之後,研究人員收集了此種貘的遺傳物質,並從當地獵人手裡獲得了貘標本,然後對其進行研究證明,從而發現了新物種。

「原住民是至關重要的,」法布裡說,「因為他們知道這種『品種』已經幾十年了,如果不是,幾百年來獵人們是如何準確區分巴西貘和卡波馬尼貘這兩種物種的呢。」

貘最早出現在五千萬年以前,因為自那時起它們就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被稱作活化石。它們因體積巨大和長長的鼻子很容易被認出。但儘管它們體積大,貘被公認為最害羞和難以捉摸的動物,並且它們通常在晚上較為活躍。

貘群首先在南美形成,之後遷徙到亞洲、南美、甚至是歐洲。在此之間,有許多物種都相繼滅絕。幸運的是,直到今天,貘的五個物種都還存在,其中包括美國中部和南部所發現的四個物種和亞洲的一個物種。

基因研究表示,在三十萬年前左右,卡波馬尼貘就與其最親近的巴西貘分隔開了。這就意味著,雖然直到今天卡波馬尼貘和巴西貘仍有一些相同的棲息地,但其實在人們最初抵達南美洲的時候,卡波馬尼貘就已經和它們的親戚分開了。在這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貘棲息於馬德拉河的上遊,現在那裡已經是森林與草原。由於貘為巨型動物,因此幾千年來經常遭到捕殺,但無論是作為祭祀食物還是在神話故事中,它們還是在許多土著民族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

另外,這些巨型動物還對其所居住的生態系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家表示,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目前所有的貘物種都瀕臨滅絕,而卡波馬尼貘更是如此。事實上,相比於其他的貘,卡波馬尼貘因為稀缺更容易滅絕。除此之外,亞馬遜地區的貘還面臨著人類的壓力,除了森林砍伐率高,還包括兩個大型水壩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項目。「亞馬遜西南部正因為過度的砍伐和人口壓力而遭遇景觀改造的危險。並且,該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威脅比其他地區更大,」研究人員寫道。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全球第五種淡水豚
    阿拉瓜亞淡水豚【環球網綜合報導】淡水豚是全球稀缺的物種之一。據香港《東方早報》報導,巴西科學家近百年以來首次發現新品種淡水豚,這也是世界目前所知的第5種淡水豚。由於新種淡水豚在巴西阿拉瓜亞河域(Araguaia)被發現,暫以此將其命名為阿拉瓜亞淡水豚。據報導,目前僅有1000條淡水豚棲息在阿拉瓜亞,由於其基因多樣性低,加上受到當地居民修築水壩、農牧等活動的侵擾,令它們的正面臨著威脅。
  • 科學家描述亞馬遜雨林發現的第一種雜交鳥類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的研究團隊對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的已知第一種雜交鳥類進行了描述。  通過一系列遺傳分析和其他檢測,研究團隊揭示出金冠嬌鶲(學名:Lepidothrix vilasboasi)其實是一個雜交物種。這種藍冠嬌鶲屬鳥類於1957年在巴西被首次發現,但直到2002年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 泰國發現新品種蠑螈
    新華網曼谷12月25日電(記者凌朔)泰國科學家近日在泰國東北部猜也蓬府的雨林中發現一種帶有刺狀鱗片的短尾蠑螈,這是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這一品種蠑螈。  泰國猜也蓬府普喬野生動物保護區官員蒙功·堪素25日對媒體說,這一新品種的發現地點位於普喬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特瓦達山。
  • 亞馬遜雨林大火後,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有可能50年內消失
    去年,亞馬遜發生火災的消息可以說驚動了全世界。亞馬遜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它對涵養水源和維持大氣層氣體平衡有關鍵性的作用。然而,一場歷史罕見的大火竟然發生在亞馬遜雨林,這不得不讓大家捏了一把汗。那麼現如今,亞馬遜雨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 科學家們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淡水河豚 系新品種
    幾乎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人們再次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河海豚。它細長精巧的齒吻,使它更容易獵取魚類,但它的頸部不像海洋海豚有更大的靈活性。該物種的發現者們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雜誌Plos One上,他們的目的是研究在該地區已知的兩種海豚:亞馬孫河豚(Inia geoffrensis)與馬德拉河豚(Inia boliviensis),因為「阿拉瓜亞地區與亞馬遜盆地共享大量生物,但兩個盆地在上新世至更新世的過渡期時分開。所以,我們決定去看看,沒準海豚也是不同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託馬斯•貝克對《世界報》解釋稱。
  • 亞馬遜雨林發現萬年前人類巖畫,專家:不要隨便靠近!
    有可能是一種動物、一株植物、一棟建築,或是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等,都能給人帶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見旅遊的意義所在了。近段時間,有人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了一幕奇景!發現萬年前人類巖畫,讓許多專家都格外興奮。經過專家的判斷,如此精美的巖畫至少生活了1.25萬左右,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並且最讓人震撼的,莫過於其在亞馬遜雨林的石壁上,綿延了近13公裡。
  • 亞馬遜雨林發現鯨魚,體重達到10噸左右,它是從何而來?
    亞馬遜雨林驚現鯨魚,科學家心生疑問,它是怎麼來到了這裡?說起海洋,大家能夠同時想起鯨魚和鯊魚,鯨魚身為最大的哺乳動物, 鯨魚的死亡都能給海洋帶來很大的好處,讓海洋中的生態環境更加完善,眾所周知,鯨魚是海洋中的生物,可是科學家在研究亞馬遜雨林的時候,卻有了意外的發現,在亞馬遜雨林中竟然看到了鯨魚的身影,為何鯨魚會出現在這裡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亞馬遜雨林發現13公裡長壁畫,距今12500年,史前人類留下的?
    在我們的認知中,亞馬遜雨林布滿各種兇猛的野生動物,人類進入雨林後,一個不小心就會丟失性命。但是這幾天,關於亞馬遜雨林的新聞卻刷爆了網絡,原來科學家在亞馬遜雨林進行探索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許多繪製在巖壁上的畫作,這些壁畫足足在雨林中綿延了13公裡,根據科學家的分析來看,這些畫作至少存在12,500年了。
  • 全球變暖威脅亞馬遜雨林的「最深處」
    全球變暖使廣闊的亞馬遜雨林中最原始的部分也「不得安寧」。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溫室氣體的增加,亞馬遜雨林最深處的樹種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專家認為,整個亞馬遜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將因此大幅降低。
  • 去亞馬遜雨林難不難?
    9個國家,亞馬遜雨林的五分之三以上位於巴西。理論上只要你在這幾個國家內,就一定可以去到亞馬遜雨林中探險。 關於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雨林廣泛定義是指亞馬遜河流域和南美東北部鄰近低地的熱帶森林。加起來,這個地區大約有800萬平方公裡(中國面積是96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南美大陸的40%左右,接近一個中國那麼大。 亞馬遜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雨林,面積超過剛果雨林面積的兩倍,剛果是地球上第二大雨林。
  • 亞馬遜雨林樹木發現奇特結構成未解之謎(圖)
    原標題:亞馬遜雨林樹木發現奇特結構成未解之謎(圖)   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生亞歷山大在秘魯亞馬遜發現這些複雜結構。它好像是一個被白色尖樁籬柵圍起來的尖塔。  從研究人員亞歷山大6月在一些藍色帆布下發現這些結構以來,科學家一直困惑不解。  從那以後,他把照片發到網上,目的是尋找這些奇特結構的起源和揭示它們真面目的細節。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識別它們。
  • 亞馬遜雨林大火肆虐,那些與世隔絕的土著人或遭「滅頂之災」!
    奇特的自然現象,未知的全新物種,恐怖的未解之謎等等,都為這個動植物王國添加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與此同時,還有那些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未被科學文明沾染的原始人,走向了人類進化的另一個極端。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亞馬遜有3300萬居民和約420個原住民社區(生活大約100萬土著居民)。這些原住民社區直接依賴亞馬遜的資源以滿足水、食物和生計需求。
  • 亞馬遜雨林,為何被稱為最恐怖的地方
    如果沒有任何野外求生探險經驗的人,僅憑著好奇心就貿然闖入亞馬遜熱帶雨林中,那麼可以說,他的一隻腳就已經邁入了地獄的大門。科學家們早已達成共識,在亞馬遜雨林中,沒有野外求生經驗的人想要生存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 大火連燒數月,巴西亞馬遜雨林被燒光了嗎?NASA:令人擔憂
    從2019年8月開始,隨著亞馬遜平原上煙霧開始大量冒出,一次轟轟烈烈的火災季節開始在亞馬遜地區展開,並一度佔據了全球新聞的頭條位置,多國總統、總理、明星乃至教皇都開始關注這一事件,隨著燃燒的濃煙瀰漫南美天空,很多城市甚至白天變成黑夜。這一次事件也讓人們感到疑惑:是什麼引起了大火?
  • 中國森林覆蓋面積在增多,亞馬遜雨林卻在縮減,這是為什麼?
    亞馬遜熱帶雨林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亞馬遜熱帶雨林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但是最近科學家公布地球森林覆蓋面積的圖像,發現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在逐步增加,其中中國的增長速度最為領先,但是亞馬遜雨林這些年的面積卻不斷發生萎縮現象。其實我國在上世80年代就已經確立了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所以恢復森林面積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美國宇航局曾多次利用人造衛星對地球綠地覆蓋情況進行拍攝,其中發現中國的森林覆蓋面積每年都在增長,而且幾乎是一年比一年快。
  • 亞馬遜雨林深處有多恐怖,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禁區」?
    如果沒有任何野外求生經驗,就敢憑藉一腔熱血進入到亞馬遜雨林深處,那我們只能說他是送死。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亞馬遜雨林的生存難度非常高。 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地區,又稱為亞馬孫雨林,總面積約550萬平方千米。
  • 亞馬遜雨林深處有多危險,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禁區」?
    如果沒有任何野外求生經驗,就敢憑藉一腔熱血進入到亞馬遜雨林深處,那我們只能說他是送死。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亞馬遜雨林的生存難度非常高。亞馬遜雨林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地區,又稱為亞馬孫雨林,總面積約550萬平方千米。
  • 亞馬遜雨林深處有多恐怖,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禁區」?
    如果沒有任何野外求生經驗,就敢憑藉一腔熱血進入到亞馬遜雨林深處,那我們只能說他是送死。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亞馬遜雨林的生存難度非常高。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地區,又稱為亞馬孫雨林,總面積約550萬平方千米。亞馬遜雨林地區溫度高,降雨量大,所以這裡沼澤、湖泊、河流眾多,而這些水系也將亞馬遜雨林切割成一片片小碎片。
  • 亞馬遜雨林火災不斷,地球的未來實在堪憂!
    南美洲對於我們來說太過遙遠,然而亞馬遜雨林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就足以在太平洋颳起一陣風暴。 自從去年那場震動世界的亞馬遜大火後,這片脆弱的雨林才受到了更多關注。以往我們關注它,大多是因為亞馬遜雨林裡神奇的動植物和原始部落,但是21世紀的今天,人類關心更多的,卻是亞馬遜雨林的存亡。
  • 巴西亞馬遜雨林——世界上最大的雨林
    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 Forest)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其面積比歐洲還大,有700萬平方千米,從安第斯山脈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亞馬遜雨林對於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蘊藏著世界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各種生物多達數百萬種,更有神秘的印第安部落文化和生活。景點分布: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還有神秘的印第安文化。穿越亞馬遜雨林主要看點有瑪瑙斯大橋、貧民窟、水上加油站、貨櫃碼頭、水上印第安人家、熱帶雨林、魔鬼湖、帝王蓮、金龍魚、大河婚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