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描述亞馬遜雨林發現的第一種雜交鳥類

2021-01-09 荔枝網新聞

雄性金冠嬌鶲具有獨特的黃色冠羽,顏色比其雙親物種都要暗淡許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的研究團隊對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的已知第一種雜交鳥類進行了描述。

  通過一系列遺傳分析和其他檢測,研究團隊揭示出金冠嬌鶲(學名:Lepidothrix vilasboasi)其實是一個雜交物種。這種藍冠嬌鶲屬鳥類於1957年在巴西被首次發現,但直到2002年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研究作者、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助理教授賈森·韋爾(Jason Weir)說:「儘管雜交植物非常普遍,但脊椎動物中的雜交物種卻極其罕見。」

  雜交物種的形成源於雙親物種交配產生的雜交種群,當這一種群無法再與雙親種群自由雜交時,雜交物種便真正形成。對金冠嬌鶲而言,其雙親物種分別是白頂嬌鶲(學名:Lepidothrix nattereri)和乳白冠嬌鶲(學名:Lepidothrix iris)。白頂嬌鶲具有雪白色的冠羽,而乳白冠嬌鶲的冠羽則呈現鮮豔的彩虹色。

  賈森·韋爾和他的團隊在兩次巴西野外考察中採集了基因和羽毛標本,之後對金冠嬌鶲基因組的大部分進行了測序,包括16000個基因標記。他們發現,金冠嬌鶲基因組有大約20%來自白頂嬌鶲,約80%來自乳白冠嬌鶲。

  研究人員還利用聚結模型(coalescent modelling)方法揭示了金冠嬌鶲與雙親物種分離的時間。他們發現,白頂嬌鶲和乳白冠嬌鶲的交配發生在大約18萬年前,而這兩個物種都是從大約30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分化而來。按照亞馬遜雨林物種演化的標準,這三種嬌鶲都是非常「年輕」的鳥類。

  賈森·韋爾是新世界鳥類多樣性的專家,他說:「大多數亞馬遜雨林鳥類都是在大約150萬到400萬年前分化出來,因此它們都是相對年輕的鳥類物種。」

  雄性金冠嬌鶲具有獨特的黃色冠羽,顏色比其雙親物種都要暗淡許多。為了深入了解這一不同尋常的特徵,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對這三種嬌鶲的冠羽角蛋白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兩個雙親物種的角蛋白具有截然不同的結構排列模式,導致雄鳥冠羽呈現高反射性的顏色,使它們能在光線較弱的雨林深處向雌鳥炫耀。至於金冠嬌鶲,則融合了兩個親代物種的角蛋白結構。「金冠嬌鶲最終形成了介於中間的角蛋白結構,結果兩方面都沒做好,它們的冠羽既不夠雪白,也沒有反射性的彩虹色,」賈森·韋爾說道。

  研究人員推測,由於角蛋白結構的原因,雄性金冠嬌鶲很可能在物種形成初期具有灰白色或灰色羽毛,但最終演化出了黃色冠羽,作為吸引雌鳥的替代方法。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顏色獨特的新物種。

  金冠嬌鶲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棲息地面積大約為200平方千米,與白頂嬌鶲和乳白冠嬌鶲的棲息地以一條寬廣的大河隔開。賈森·韋爾指出,金冠嬌鶲之所以能作為一個物種存續下來,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條大河。在上一次冰河期,熱帶雨林面積縮小,寬廣的河流形成天然屏障,使金冠嬌鶲與其雙親物種在地理上隔絕開來。

  如果沒有地理隔離,我們很難會見到雜交生物演化成獨立的物種。自然界中還有一些潛在的雜交物種,比如北美洲東部的紅狼很可能就是郊狼和灰狼的雜交後代。儘管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兩個物種的雜交後代,但正如韋爾所指出的,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動物都不會發展出成為新物種的獨特特徵。「正是這些特徵使金冠嬌鶲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動物,」韋爾說道。(任天)

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關注科學探索微信公眾號及微博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加載中

相關焦點

  • 亞馬孫雨林首次發現雜交鳥類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裡的金冠侏儒鳥是一種雜交鳥類。這是亞馬孫雨林第一次發現雜交鳥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副教授賈森·韋爾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對羽毛等樣本的基因組測序分析顯示,金冠侏儒鳥是由雪頂侏儒鳥和乳白冠侏儒鳥雜交而成,其20%的基因來自雪頂侏儒鳥,80%的基因來自乳白冠侏儒鳥。韋爾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植物的雜交品種很常見,但脊椎動物的雜交種類非常罕見。」
  • 科學家一百年首次在亞馬遜雨林發現新品種淡水豚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巴西科學家首度發現新品種淡水豚,這種在阿拉瓜亞河發現並命名的豚,是世界目前所知第五種淡水豚。這種淡水豚據說跟亞馬遜淡水豚有關,但科學家認為,這兩種豚在二百多萬年前就分開各自演化。 亞馬孫河淡水豚也叫粉紅豚或boto,據說是所有淡水豚中最聰明的一種。科學家發現雜交形成罕見細斑原海豚新物種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一項基因研究表明,兩種不同海豚物種雜交可形成細斑原海豚。這種海豚體長2.1米,生活在大西洋熱帶深水環境。
  • 亞馬遜熱帶雨林: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
    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 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佔地700萬平方公裡。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蓋亞那及蘇利南,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佔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 亞馬遜雨林被稱為人類禁區,為什麼不敢去,裡面到底有多恐怖?
    亞馬遜雨林屬於地球上最原始的地帶,世界上基本沒有人可以獨自跨過該地區,亞馬遜雨林風雲突變,野生動植物非常多,別說穿過雨林,在雨林之中可以說行走都困難,所以亞馬遜雨林相當於是「與世隔絕」的地帶,但是也就是這樣好的地區,亞馬遜雨林也被稱為「人類的禁區」,可以說一不小心進去了,就沒有機會生還。
  • 為何亞馬遜雨林無人敢去?手持先進武器,也贏不了這3種生物!
    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最高的山脈都盡在掌握中,除此之外,有一大區域被譽為人類的禁區,它就是亞馬遜雨林,就連科學家也不敢貿然前往,很多人感到好奇,亞馬遜雨林中到底藏著什麼讓人心生膽怯呢?據說這裡生存著數千種生命,有的人類從未看見過,就算人類手持先進的武器進入雨林中,也未必能活著出來,可想而知,亞馬遜雨林是多麼的危險,科學家對這一區域觀察時,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生物,成為了人類探索時的阻礙。亞馬遜被稱為「人類禁區」,看到這3種生物,人類根本不敢接近!
  • 亞馬遜雨林為什麼那麼可怕?因為連樹也會爆炸傷人
    亞馬遜雨林是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佔地7億公頃讓亞馬遜雨林成為地球第一大雨林,它橫跨巴西、秘魯等9個國家,佔地球森林面積的20%,是當之無愧的「地球心臟」,調控著地球的氣候等。18%,生物的繁多,使亞馬遜雨林中競爭激烈,所有雨林中的生物時時刻刻都在為生存戰鬥,這也導致亞馬遜雨林中的生物都進化出了讓人生畏的技能。
  • 亞馬遜雨林看起來是綠色天堂,實則是人類禁區,它到底有多恐怖?
    如果有那麼一定是被稱作「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那它到底有多可怕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01:亞馬遜雨林面積大得出奇亞馬遜雨林面積太大了,它自己就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佔了全球森林面積的20%,據數據顯示,亞馬遜雨林覆蓋面積為212萬平方英裡。
  • 亞馬遜雨林大火後,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有可能50年內消失
    去年,亞馬遜發生火災的消息可以說驚動了全世界。亞馬遜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它對涵養水源和維持大氣層氣體平衡有關鍵性的作用。然而,一場歷史罕見的大火竟然發生在亞馬遜雨林,這不得不讓大家捏了一把汗。那麼現如今,亞馬遜雨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 亞馬遜雨林有多恐怖?顛覆你的三觀,看看什麼是真正亞馬遜
    1,南美的亞馬遜河和亞馬遜雨林亞馬遜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全長6400公裡,水量世界之冠,比世界第一長河尼羅大60倍,是長江的7倍。發源於秘魯安第斯山脈,一路向東,注水河流達1000條之多。獵殺凱門鱷的亞馬遜森蚺潮溼悶熱多雨的氣候中,亞馬遜雨林裡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動植物資源,已發現物種就達到700萬種,其中99%科學沒有記載,沒人去研究,也沒辦法研究。
  • 亞馬遜雨林為何燃燒
    巴西亞馬遜環境研究機構的安·安恩卡(Ane Alencar)教授認為,這絕對不是一場自然發生的野火,森林火災和開伐有很強的因果關係。今年的火災情況比往年嚴重很程度上來源於森林砍伐的增長,使雨林對火災的抵禦能力下降,而旱季才剛剛開始。過去 50 年間,亞馬遜雨林失去了 17% 的植被覆蓋。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人們就在不斷呼籲保護雨林。
  • 去亞馬遜雨林難不難?
    9個國家,亞馬遜雨林的五分之三以上位於巴西。理論上只要你在這幾個國家內,就一定可以去到亞馬遜雨林中探險。 亞馬遜雨林中有數百個土著部落,他們至少有180種不同的語言,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化。 亞馬遜熱帶雨林估計有3900億棵樹、40,000種植物、16,000種樹種、5,600多種魚、1300左右種鳥、430種以上哺乳動物、1,000以上種兩棲動物、400多種爬行動物,約佔全世界30%的物種。
  • 亞馬遜雨林發現13公裡長史前1萬年人類巖畫
    我必須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這個宏偉的發現!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 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冰河時期失落的史前文明,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
    我必須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這個宏偉的發現!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 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失落的史前文明
    我必須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這個宏偉的發現!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 巴西亞馬遜雨林——世界上最大的雨林
    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 Forest)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其面積比歐洲還大,有700萬平方千米,從安第斯山脈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亞馬遜雨林對於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蘊藏著世界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各種生物多達數百萬種,更有神秘的印第安部落文化和生活。景點分布: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還有神秘的印第安文化。穿越亞馬遜雨林主要看點有瑪瑙斯大橋、貧民窟、水上加油站、貨櫃碼頭、水上印第安人家、熱帶雨林、魔鬼湖、帝王蓮、金龍魚、大河婚禮等。
  • 鞭笞巨嘴鳥和亞馬遜鸚鵡同在雨林中生活,這大嘴巴會不會吃鸚鵡呢
    為了研究和保護亞馬遜鸚鵡,就需要對它們生存的環境清楚,以及環境中棲息的其它動物都要了解,這樣才能做出有用的保護措施,畢竟亞馬遜雨林中棲息的野生動物有很多,難免會有於亞馬遜鸚鵡有關聯的野生動物。在巴西的亞馬遜雨林中鞭笞巨嘴鳥和亞馬遜鸚鵡共同生活在這片雨林中,它們和鸚鵡一樣都是穴居鳥類,喜歡選擇樹洞作為自己的巢穴,彼此經常能見到對方。巨嘴鳥食性也和亞馬遜鸚鵡接近,它們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等為食。我們從鞭笞巨嘴鳥的生活習性來看,它們和鸚鵡是有很多共性的,理論上會和亞馬遜鸚鵡產生食物的競爭、巢位的競爭。
  • 噩耗: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讓人類走投無路,但雨林會長得更好!
    此前的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會讓熱帶雨林大幅縮減,並且可能會向熱帶稀樹草原轉變,但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全球氣溫升高,熱帶雨林可能生長得更好!全球變暖,雨林為什麼會長得更好?班戈大學的聯合主要作者西蒙·威爾考克博士於2020年3月份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由於全球變暖,亞馬遜雨林地區生態惡化,生態臨界點正在快速到來,未來五十年內可能稀樹草原化!筆者看到這篇論文時,心裡是拔涼拔涼的,這亞馬遜雨林真要變成亞馬遜大草原嗎?
  • 亞馬遜雨林發現鯨魚,體重達到10噸左右,它是從何而來?
    亞馬遜雨林驚現鯨魚,科學家心生疑問,它是怎麼來到了這裡?說起海洋,大家能夠同時想起鯨魚和鯊魚,鯨魚身為最大的哺乳動物, 鯨魚的死亡都能給海洋帶來很大的好處,讓海洋中的生態環境更加完善,眾所周知,鯨魚是海洋中的生物,可是科學家在研究亞馬遜雨林的時候,卻有了意外的發現,在亞馬遜雨林中竟然看到了鯨魚的身影,為何鯨魚會出現在這裡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又有影響了,亞馬遜雨林的種子傳播方式改變,或改變生態結構
    而研究也發現,由於人為的影響,亞馬遜森林處於混亂狀態,正在改變植物的分散方式。研究人員調查了巴西亞馬遜地區受到伐木或燃燒等活動影響程度不同的熱帶雨林地區。得出結論,人為幹擾不僅降低了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整體多樣性,而且還增加了種子散布在動物體內的比例,這與風的機製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可以初步表明,亞馬遜雨林種子的分布和自然的正常方式已經不一樣了。
  • 亞馬遜雨林發現13公裡長壁畫,距今12500年,史前人類留下的?
    在我們的認知中,亞馬遜雨林布滿各種兇猛的野生動物,人類進入雨林後,一個不小心就會丟失性命。但是這幾天,關於亞馬遜雨林的新聞卻刷爆了網絡,原來科學家在亞馬遜雨林進行探索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許多繪製在巖壁上的畫作,這些壁畫足足在雨林中綿延了13公裡,根據科學家的分析來看,這些畫作至少存在12,500年了。